一种用于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29908发布日期:2022-08-06 01:4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


背景技术:

2.带内膜的玻璃纤维软管,自外向内依次为外膜、玻璃纤维布层和内膜,需要在外膜和内膜之间灌入树脂胶以使玻璃纤维布层完全浸渍树脂胶。但是,现有的灌胶方式为,仅在内膜和外膜之间通过一次性灌胶实现,该种灌胶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树脂胶无法充分浸透内膜上下侧的玻璃纤维布层,存在明显缺陷。或者,还存在另一种灌胶方式,先对整条软管上侧进行灌胶,待软管上侧灌胶完毕后再重新对软管下侧进行灌胶,整个灌胶步骤需要重复两次,在软管较长的情况下,该种灌胶方式明显需要的时间长、效率低,影响产值。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玻璃纤维软管的灌胶装置,玻璃纤维软管包括内膜、外膜和布置在内膜和外膜之间的玻璃纤维布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下侧树脂浸胶段、下侧树脂碾压段、上侧树脂浸胶段和上侧树脂碾压段,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和上侧树脂浸胶段水平布置,所述下侧树脂碾压段连接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并向上倾斜布置,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连接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并向上倾斜布置;
5.灌胶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的第一树脂限制装置,所述第一树脂限制装置用以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下侧的树脂胶限制于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所述灌胶装置包括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碾压段的第一树脂碾压装置以能对通过下侧树脂碾压段的玻璃纤维软管进行碾压;
6.所述灌胶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的第二树脂限制装置,所述第二树脂限制装置用以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下侧的树脂胶限制于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所述灌胶装置包括布置在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的第二树脂碾压装置以能对通过上侧树脂碾压段的玻璃纤维软管进行碾压。
7.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软管上线段和软管下线段,所述软管上线段连接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所述软管下线段连接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所述软管上线段用以拉紧剥离纤维软管以输送至下侧树脂浸胶段,所述软管下线段用以将玻璃纤维软管输送至一湿软管箱。
8.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软管上线段包括至少两个绷紧滚轮,两个绷紧滚轮可调节地上下移动以绷紧玻璃纤维管。
9.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树脂限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可调节地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上以能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
下侧的树脂胶限制在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之间;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可调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可调节地沿下侧树脂浸胶段的延伸方向移动。
10.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树脂碾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厚度控制滚轮,所述第一厚度控制滚轮可调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下侧树脂碾压段以能对通过第一厚度控制滚轮的玻璃纤维软管进行碾压。
11.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树脂限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可调节地布置在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上以能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上侧的树脂胶限制在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之间;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可调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可调节地沿上侧树脂浸胶段的延伸方向移动。
12.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树脂碾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厚度控制滚轮,所述第二厚度控制滚轮可调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以能对通过第二厚度控制滚轮的玻璃纤维软管进行碾压。
13.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用以输送玻璃纤维软管以此经过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下侧树脂碾压段、上侧树脂浸胶段和上侧树脂碾压段。
14.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多个传送带,多个传送带分别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下侧树脂碾压段、上侧树脂浸胶段和上侧树脂碾压段上。
15.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能分离连接至玻璃纤维软管的未灌胶段以对内膜和外膜之间进行抽真空。
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灌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下侧树脂浸胶段、下侧树脂碾压段、上侧树脂浸胶段和上侧树脂碾压段,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和上侧树脂浸胶段水平布置,所述下侧树脂碾压段连接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并向上倾斜布置,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连接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并向上倾斜布置;灌胶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的第一树脂限制装置、第一树脂碾压装置和第二树脂碾压装置。第一树脂限制装置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下侧的树脂胶限制于水平布置的下侧树脂浸胶段,第二树脂限制装置将灌入剥离纤维软管上侧的树脂胶限制于水平布置的上侧树脂浸胶段,浸胶更充分,为单次异步灌胶的方式,在同一流水线上先后对软管下侧和上侧的外膜与内膜的间隙进行灌胶,仅需完整输送一次软管便可完成,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灌胶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灌胶装置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灌胶装置的下侧树脂浸胶段和下侧树脂碾压段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灌胶装置的上侧树脂浸胶段和上侧树脂碾压段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玻璃纤维软管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3.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24.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25.参阅图4,显示出未灌胶前的玻璃纤维软管200,玻璃纤维软管200包括内膜210、外膜220和布置在内膜210和外膜220之间的玻璃纤维布层230。所述玻璃纤维软管200可以是连续管体,也可以是分段的管体,在本示例中,所述玻璃纤维软管200可以理解成连续连续的管体。所述玻璃纤维软管200包括灌注在内膜210和外膜220之间的树脂胶,树脂胶在熔融状态下灌注,并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可固化。
26.参阅图1-3,显示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用于玻璃纤维软管200的灌胶装置100。所述灌胶装置100包括依次连接的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下侧树脂碾压段12、上侧树脂浸胶段13和上侧树脂碾压段14,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和上侧树脂浸胶段13水平布置,所述下侧树脂碾压段12连接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并向上倾斜布置,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14连接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13并向上倾斜布置。
27.所述灌胶装置100还包括传送装置2,所述传送装置2用以输送玻璃纤维软管200依次经过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下侧树脂碾压段12、上侧树脂浸胶段13和上侧树脂碾压段14。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下侧树脂碾压段12、上侧树脂浸胶段13和上侧树脂碾压段14可以是布置在工作台(例如,机架)或者直接布置在车间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送装置2包括多个传送带,多个传送带分别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下侧树脂碾压段12、上侧树脂浸胶段13和上侧树脂碾压段14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下侧树脂碾压段12、上侧树脂浸胶段13和上侧树脂碾压段14分别布置有一个传送带。
28.所述灌胶装置100还包括软管上线段15和软管下线段16,所述软管上线段15连接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所述软管下线段16连接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14;所述软管上线段15用以拉紧剥离纤维软管以输送至下侧树脂浸胶段11,所述软管下线段16用以将玻璃纤维软管200输送至一湿软管箱3。所述软管上线端包括至少两个绷紧滚轮151,两个绷紧滚轮151可调节地上下移动以绷紧玻璃纤维管。所述灌胶装置100包括连接所述软管上线端的干软管箱4,所述干软管箱4用于容装未灌胶的剥离纤维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下线段16是连接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14的传送带并将玻璃纤维管输送至湿软管箱3。
29.所述灌胶装置100还包括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的第一树脂限制装置5,所述第一树脂限制装置5用以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200下侧250的树脂胶限制于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所述灌胶装置100包括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碾压段12的第一树脂碾压装置6以能对通过下侧树脂碾压段12的玻璃纤维软管200进行碾压。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树脂限制装置5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可调节地布置在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上以能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200下侧250的树脂胶限制在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之间;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可调
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可调节地沿下侧树脂浸胶段11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换,例如,下侧树脂浸胶段11包括位于传送带两侧的侧板,侧板上开设有相应的滑槽,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的转动轴的两端可滑动在滑槽上并固定。所述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还可以通过电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化,例如,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的转动轴的两端连接至一机器人手臂,或者,其他任一可以实现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的位置变化的机械装置,例如气缸等。
31.第一树脂碾压装置6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所述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可调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下侧树脂碾压段12以能对通过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的玻璃纤维软管200进行碾压。所述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换,例如,下侧树脂碾压段12包括位于传送带两侧的侧板,侧板上开设有相应的滑槽,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的转动轴的两端可滑动在滑槽上并固定。所述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还可以通过电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化,例如,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的转动轴的两端连接至一机器人手臂,或者,其他任一可以实现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的位置变化的机械装置,例如气缸等。所述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与下侧树脂碾压段12之间的间距即是玻璃纤维软管200所控制的厚度。
32.所述灌胶装置100还包括布置在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13的第二树脂限制装置7,所述第二树脂限制装置7用以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200下侧250的树脂胶限制于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13,所述灌胶装置100包括布置在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14的第二树脂碾压装置8以能对通过上侧树脂碾压段14的玻璃纤维软管200进行碾压。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树脂限制装置7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可调节地布置在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13上以能将灌入玻璃纤维软管200上侧240的树脂胶限制在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之间;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可调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上侧树脂浸胶段13,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可调节地沿上侧树脂浸胶段13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换,例如,上侧树脂浸胶段13包括位于传送带两侧的侧板,侧板上开设有相应的滑槽,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的转动轴的两端可滑动在滑槽上并固定。所述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还可以通过电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化,例如,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的转动轴的两端连接至一机器人手臂,或者,其他任一可以实现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的位置变化的机械装置,例如气缸等。
34.第一树脂碾压装置6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所述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可调节地靠近或远离所述上侧树脂碾压段14以能对通过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的玻璃纤维软管200进行碾压。所述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换,例如,上侧树脂碾压段14包括位于传送带两侧的侧板,侧板上开设有相应的滑槽,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的转动轴的两端可滑动在滑槽上并固定。所述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还可以通过电动调节的方式来进行位置变化,例如,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的转动轴的两端连接至一机器人手臂,或者,其他任一可以实现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的位置变化的机械装置,例如气缸等。所述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与上侧树脂碾压段14之间的间距即是玻璃纤维软管200所控制的厚度。
35.灌胶装置100还包括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能分离连接至玻璃纤维软管200的未灌胶段以对内膜210和外膜220之间进行抽真空。
36.在进行灌胶时:首先将放入干软管箱4中的玻璃纤维软管200通过软管上线段15牵拉至下侧树脂浸胶段11的传送带上,同时线上调节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整个过程中在玻璃纤维软管200未灌胶段对玻璃纤维软管200进行抽真空;开动传送装置2运动,利用水平延伸的下侧树脂浸胶段11将玻璃纤维软管200运送至下侧树脂碾压段12,然后停止传送装置2运动,将搅拌好的竖直胶灌入玻璃纤维软管200下侧250内膜210与玻璃纤维布层230中间;将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向下移动靠近下侧树脂浸胶段11以压紧玻璃纤维软管200,然后调整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之间的相对位置,确保树脂胶集中在两个第一树脂限制滚轮51之间,也即下侧树脂浸胶段11上;玻璃纤维软管200通过下侧树脂碾压段12控制厚度:向下调节第一厚度控制滚轮61,挤掉多余的树脂胶,多余的树脂胶会通过向上倾斜的下侧树脂碾压段12向下流动,同时,可以在下侧树脂碾压段12的下方观察玻璃纤维软管200下侧250的灌浆情况,如存在斑点,可以对斑点处的外膜220开口以使用抽真空装置消除斑点;玻璃纤维软管200的下侧浸胶后将剥离纤维软管牵拉至上侧树脂浸胶段13,利用水平延伸的上侧树脂浸胶段13将软管运送至上侧树脂碾压段14,然后停止传送装置2运动,将搅拌好的树脂胶灌入玻璃纤维软管200的上侧内膜210与玻璃纤维布层230中间;将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向下移动靠近上侧树脂浸胶段13以压紧玻璃纤维软管200,然后将树脂胶集中在两个第二树脂限制滚轮71之间,随着传送装置2的开动,调节两个树脂浸胶滚轮的相对位置,确保树脂胶集中;上侧浸胶后的玻璃纤维软管200通过上侧树脂碾压段14控制厚度,向下调节第二厚度控制滚轮81,挤掉多余树脂胶,多余树脂通过倾斜的上侧树脂碾压段14向下流动,此处可观察软管上侧浸胶是否存在斑点,如有则应在此处抽真空,消除斑点;浸胶完成的玻璃纤维软管200,通过软管下线段16收集到湿软管箱3中。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