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返混”内耦合萃取-反萃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14169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返混”内耦合萃取-反萃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先前发明“高效内耦合萃取—反萃分离装置”(专利号95226101.4),在保留其先前发明“冠状液膜分离方法及装置”(专利号94107328.9)优点的基础上,在装置的结构布局上作了改进,使萃取澄清室环绕反萃混合室、反萃澄清室环绕萃取混合室,从而减少了油相中溶质的“返混”。但是,由于其萃取混合室与其澄清室上层的油相相通、反萃混合室与其澄清室上层的油相也相通,无法完全消除“返混;同时,由于其结构比较复杂,装置的放大设计与批量生产比较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完全消除“返混”现象的、结构简单的内耦合萃取—反萃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1中本装置包括一个反应槽1,其中隔板15将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澄清室3隔开,隔板9将反萃混合室7和萃取澄清室11隔开。隔板5被隔板9和隔板15垂直等分为两部分,其中设有萃取溢流口12的部分将萃取混合室14和萃取澄清室11隔开,设有反萃溢流口4的部分将反萃混合室7和反萃澄清室3隔开。隔板5与反应槽等高,隔板9和隔板15高于萃取溢流口12和反萃溢流口4,但低于反应槽上端面。
萃取搅拌器10和反萃搅拌器8分别置于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混合室7中,搅拌浆的形状以平叶浆、螺旋桨为宜。
萃取混合室14中的料液水相和反萃混合室7中的反萃水相分别由安装在各自混合室底部的加料管16和6加入。萃取澄清室11中的萃余液水相和反萃澄清室3中的浓缩液分别由安装在各自澄清室底部的导流管13和2引出。
根据具体萃取体系的要求,萃取搅拌浆10、反萃搅拌浆8和反应槽1的结构材料可采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反应槽1的外形以方箱形为宜。
工作时,首先分别给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混合室7底部注入适量料液水相和反萃水相,并分别给萃取澄清室11和反萃澄清室3底部注入适量的去离子水和反萃水相,随后加入油相,使油面超过隔板9和15上端面。启动浸没在水相中的萃取搅拌器10和反萃搅拌器8,并通过料液加料管16和反萃液加料管6,分别将料液水相和反萃水相加入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混合室7。在萃取混合室14,料液水相与含有萃取剂的油相在搅拌器10的抽吸和剪切作用下形成的油水分散体,油水分散体中的水相溶质与油相萃取剂形成络合物,并进入油相。随着料液水相的不断供给,萃取混合室14中的油水分散体体积不断胀大,从而越过萃取溢流口12进入萃取澄清室11。油水分相后,萃余水相从萃取澄清室11底部的导流管13排出,含有络合物的油相并入上层油相主体,并在反萃搅拌器8的抽吸作用下越过隔板9的上端面,进入反萃混合室7。在反萃混合室7,含有络合物的油相在反萃搅拌器8的剪切作用下同反萃水相形成油水分散体,油水分散体中的油相络合物被反萃试剂所解络,溶质进入反萃水相。随着反萃水相的不断供给,反萃混合室7中的油水分散体体积不断胀大,从而越过反萃溢流口4进入反萃澄清室3。油水分散体分相后,所得浓缩液从反萃澄清室3底部的导流管2排出。含有再生萃取剂的油相并入上层油相主体,并在萃取搅拌器10的抽吸作用下,越过隔板15的上端面,重返萃取混合室14,继续上述过程。
本实用新型装置在结构上将萃取混合室14上层的新鲜或再生油相与萃取澄清室11的上层负载油相完全隔开,并将反萃混合室7上层的负载油相与反萃澄清室3上层的再生油相完全隔开,从而分别避免了萃取澄清室11上层负载油相和反萃澄清室3上层的再生油相之间的“返混”。同时,由于隔板9和15的高度既高于萃取溢流口12和反萃溢流口4,又低于反应槽上端面,这就既避免了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混合室7中的油水分散体分别越过隔板15和9进入反萃澄清室3和萃取澄清室11,又能使萃取澄清室11和反萃澄清室3上层的油相分别进入反萃混合室7和萃取混合室14,保证油相沿萃取混合室14—萃取澄清室11—反萃混合室7—反萃澄清室3—萃取混合室14方向的有序流动,实现萃取与反萃在反应槽内部的耦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离过程的传质效率。实施例1反应槽1为方形,外形尺寸为113(长)×113(宽)×130高)mm,在其内部,隔板5与隔板9和15垂直相交,将反应槽1等分为萃取混合室14、萃取澄清室11、反萃混合室7和反萃澄清室3。萃取混合室14通过萃取溢流口12与萃取澄清室11相连通,反萃混合室7通过反萃溢流口4与反萃澄清室3相连通。溢流口4和12高度均为70mm,其大小为5(高)×25(宽)mm,隔板9和15的高度为85mm。搅拌器8和10分别置于反萃混合室7和萃取混合室14之中,搅拌浆均为29(长)×7(宽)×3(厚)mm的玻璃片。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混合室7底部分别安装有加料管16和6,萃取澄清室11和反萃澄清室3底部分别安装有导流管13和2。实施例2利用上述装置从水溶液中提取La3+,料液为含1000mg/L La3+溶液,其初始pH为3.5。反萃液为4mol/L HCl,并以270mL体积打循环。油相为400mL含10%(体积)二(2-乙基己基)磷酸(萃取剂)的加氢煤油溶液。萃取搅拌器和反萃搅拌器的转速均为800rpm左右。料液流量为1.0L/h,反萃液流量为1.6L/h。实验测得萃余液中La3+的浓度为9.1ppm,萃取澄清室油相中La3+浓度为383mg/L,反萃澄清室油相中La3+为122mg/L。La3+的提取率为99.1%,萃取侧与反萃侧澄清油相中La3+的浓度差为261mg/L。实施例3利用上述装置从水溶液中提取La3+。料液流量为3600mL/h,反萃流量为4210mL/h,其余条件同实施例2。实验测得萃余液中La3+的浓度为6.4mg/L,萃取澄清室油相中La3+浓度为1774mg/L,反萃澄清室油相中La3+的浓度为785mg/L,提取率为99.3%,萃取侧与反萃侧澄清油相中La3+的浓度差为989mg/L。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由实施例2从1000mg/L水溶液中提取La3+的结果与先前发明(专利号94107328.9)比较,在大致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本发明实验测得萃取澄清室油相中La3+浓度为383mg/L,反萃澄清室油相中La3+浓度为122mg/L,萃取侧与反萃侧澄清油相中La3+的浓度差达261mg/L,而专利95226101.4从900mg/L水溶液中提取La3+,测得萃取混合室澄清油相中La3+浓度为263mg/L,反萃混合室澄清油相中La3+浓度为239mg/L,萃取侧与反萃取侧澄清油相中La3+浓度差仅为34mg/L。由实施例3,在加大料液流量到3600ml/h,反萃流量为4210ml/h,其它条件同实施例2的情况下,实验测得萃取侧与反萃取侧澄清油相中La3+的浓度差达989mg/L,而专利95226101.4,料液流量为4500ml/h,反萃流量为3500ml/h的情况下,实验测得萃取与反萃取侧澄清油相中La3+的浓度差为179mg/L。从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比先前发明又进一步提高了分离过程的传质效率。
权利要求1.一种无“返混”内耦合萃取—反萃分离装置,包括反应槽(1),反应槽(1)由萃取混合室(14)、萃取澄清室(11)、反萃混合室(7)和反萃澄清室(3)组成;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混合室(7)的底部分别有料液水相的加料管(16)和反萃水相的加料管(6),萃取澄清室(11)和反萃澄清室(3)的底部分别有引出萃余液水相的导流管(13)和浓缩液的导流管(2),萃取搅拌器(10)和反萃搅拌器(8)分别置于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混合室(7)之中;其特征在于隔板(15)将萃取混合室(14)和反萃澄清室(3)隔开,隔板(9)将反萃混合室(7)和萃取澄清室(11)隔开;隔板(5)被隔板(9)和隔板(15)垂直等分为两部分,其上分别开设有萃取溢流口(12)和反萃溢流口(4);开设有萃取溢流口(12)的部分将萃取混合室(14)和萃取澄清室(11)隔开,开设有反萃溢流口(4)的部分将反萃混合室(7)和反萃澄清室(3)隔开;隔板(5)与反应槽(1)等高,从而使萃取混合室(14)与萃取澄清室(11)上层油相被完全隔开,使反萃混合室(7)与反萃澄清室(3)上层油相被完全隔开;隔板(9)和(15)的高度高于溢流口(4)和(12)、低于反应槽(1)上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槽(1)的形状为方箱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板(9)和(15)的高度为反应槽(1)高度的约四分之三。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槽(1)的结构材料、萃取搅拌器(10)以及反萃搅拌器(8)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内耦合萃取一反萃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通过对萃取混合室、萃取澄清室、反萃混合室和反萃澄清室的合理布局,较彻底解决了分离过程中油相中溶质的“返混”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分离过程的传质效率;该装置结构简单、利于放大设计及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B01D11/04GK2383568SQ99213848
公开日2000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18日
发明者顾忠茂, 甘学英, 吴全锋 申请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