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475404阅读:来源:国知局
剂回路A的冷冻循环动作与实施方式I不同,但是,风路B内的空气的状态变化与实施方式I的第2运转模式相同。
[0136]本实施方式2的除湿装置100中,使第3、第4运转模式交替地反复。据此,干燥剂块7内以及除湿装置100内的空气的状态变化与在实施方式I中交替地实施第1、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相同。
[0137]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仅仅是第2热交换器6。因此,只要将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了的提高结露的排水性的结构,即,使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在1.5mm以上、3.0mm以下这点应用到第2热交换器6即可。另外,就翅片表面是不具有开口的形状这点、在翅片表面配置细微的槽或者细孔这点、对翅片表面实施亲水处理这点而言,也同样应用到第2热交换器6即可。
[0138]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虽然像实施方式I那样,不会引起附着在第2热交换器6的结露水分再蒸发这样的问题,但是,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在提高除湿装置I的除湿能力这方面有效。即,若在第2热交换器6的翅片表面产生结露,则在从第3运转模式向第4运转模式切换时,存在第2热交换器6的翅片表面的结露流入干燥剂块7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会因来自原本欲除湿的除湿对象空气以外的水分而上升,导致对来自除湿对象空气的水分的吸附性能降低,结果,导致除湿装置I的能力降低。因而,通过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能够谋求提高除湿能力。另外,若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则还可以使第2热交换器6中的结霜延迟,因此,从这方面看,也是提高第2热交换器6的排水性有效。
[0139]另外,第3、第4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的决定方法与实施方式I相同。SP,与实施方式I的第I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同样地决定第3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与实施方式I的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同样地决定第4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另外,除湿开始时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只要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50或者温湿度传感器50b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即可。
[0140]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S卩,在能够构成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冷冻循环的冷却作用组合的高性能的除湿装置100的基础上,能够高密度安装风路结构,且能够使之简洁,能够使装置紧凑化,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
[0141]另外,在实施方式I或实施方式2中,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50、温湿度传感器50b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但是,只要是能够推算相对湿度的装置,则也可以使用其它的传感构件。例如,也可以采用直接计量相对湿度的传感器、由计量露点温度的传感器推算相对湿度等手段。温湿度传感器50以及温湿度传感器50b作为本发明的状态检测装置发挥功能。另外,用于低压压力、高压压力的计量的检测传感器也像上述那样相当于本发明的状态检测装置。
[0142]附图标记说明
[0143]1:除湿装置;2:压缩机;3:四通阀;4:第I热交换器;5:膨胀阀;6:第2热交换器;7:干燥剂块;8:送风机;8b:送风机;10:框体;11:壁面;20:风路室;20a:吸进口(吸入吹出口 ) ;20b:吹出口(吸入吹出口 ) ;30:机械室;40:排水盘;41:水路;42:排水箱;50:温湿度传感器;50b:温湿度传感器;60:控制装置;100:除湿装置;200:传热管;201a:翅片(平滑);201b:翅片(有切起部);201c:翅片(有多个切起部);202:槽;300:传热管;301:翅片;302 -M -Λ:制冷剂回路;B:风路。
【主权项】
1.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I热交换器、减压构件以及第2热交换器; 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了上述第I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 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上述风路内流动,上述第1、第2热交换器具有空开间隔被并联地配置成使空气通过的多个翅片,上述多个翅片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被构成为1.5mm以上、3.0mm以下, 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通过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I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I运转模式中,上述第I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上述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I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上述干燥剂材从在上述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2.—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I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 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了上述第I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 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上述风路内,能够在第I方向和第2方向送风,上述第I方向为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按照上述第I热交换器、上述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的方向;上述第2方向为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按照上述第2热交换器、上述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I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的方向, 上述第2热交换器具有空开间隔被并联地配置成使空气通过的多个翅片,上述多个翅片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被构成为1.5mm以上、3.0mm以下, 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交替地切换第I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I运转模式中,通过上述送风装置使空气在上述第I方向流动,并对被上述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通过上述送风装置使空气在上述第2方向流动,上述干燥剂材从在上述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翅片表面是不具有开口的形状。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翅片表面,配置有将附着在上述翅片表面的结露在重力方向排水的细微的槽或者没有将上述翅片贯通的细孔。5.如权利要求1、从属于权利要求1的权利要求3或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具有包括上述多个翅片和将上述多个翅片贯通的多个传热管的结构, 上述多个传热管向相对于空气通过方向垂直方向的级方向配置多级,且在上述空气通过方向排列I列或者多列, 上述第I热交换器的上述传热管的列数比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传热管的列数多,上述第I热交换器的上述多个翅片的配置间隔为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上述多个翅片的配置间隔以上。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是与R410A相比气体比热容比高的制冷剂。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从上述除湿对象空间吸入到上述风路内的吸进空气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根据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状态,决定上述第I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是检测相对湿度的装置, 预先设定上述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为预先设定了的基准相对湿度时的上述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上述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上述基准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将上述第I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I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上述吸进空气相对湿度比上述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将上述第I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I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9.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上述制冷剂回路的运转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 根据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状态,决定上述第I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是检测上述制冷剂回路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的装置,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预先决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高的情况下,将上述第I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I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了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预先决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低的情况下,将上述第I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I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11.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预先设定的时间切换上述第I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上述第I热交换器中的结霜的结霜检测装置, 当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由上述结霜检测装置检测到结霜的情况下,即使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结束前,也向上述第I运转模式切换。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除湿装置串联地配置第1热交换器(4)、干燥剂块(7)以及第2热交换器(6)。而且,在除湿运转中交替地反复进行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使第1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动作,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另外,通过使第1热交换器(4)和第2热交换器(6)的各自的多个翅片(201a)的翅片表面彼此的间隔在1.5mm以上、3.0mm以下,提高翅片表面的结露的排水性,降低翅片表面的结露的滞留量,使除湿量增加。
【IPC分类】F24F3/14, B01D53/26
【公开号】CN105228726
【申请号】CN201380075911
【发明人】伊藤慎一, 亩崎史武, 滨田守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3年4月24日
【公告号】EP2990093A1, US20160061475, WO2014174623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