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7226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储液腔和气囊,所述储液腔的上端连接气囊,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位于储液腔内,且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高于储液腔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由内管上段、连接段和内管下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所述的内管下段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所述内管上段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的内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一次性使用。
【专利说明】
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实验仪器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移液器,具体涉及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
【背景技术】
[0002]移液枪头是在医疗、生物、化学等领域使用量很大的一种耗材,为了定量抽取液体样本,普遍采用移液器配合一次性枪头完成。液体体积的定量完全依赖移液器的精度,因此移液器成本较高,无法做成一次性耗材。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通过设计不同容积的定量内管实现定量吸液,从而降低对定量移液器精度的要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一次性使用。
[0004]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定量内管、储液腔和气囊;所述储液腔的上端连接气囊;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位于储液腔内,且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高于储液腔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由内管上段、连接段和内管下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所述的内管下段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所述内管上段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的内径。
[0006]本发明所述的气囊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
[0007]优选地,所述椭圆体气囊的短径为8-30mm,长径为短径的1.2_5倍,当挤压短径时,椭球体气囊内部空间变小,当挤压长径时,使短径变大,椭球体气囊内部空间变大,通过直接操控气囊体积,无需先将气囊压扁,然后再依靠自然复原扩张体积,而达到吸取和排放的目的。
[0008]优选地,所述气囊为扁平状,气囊俯视为圆形,当气孔放在椭球体的短轴上并置于移液器顶端,可以利用按压气孔封堵空气时的自然力状态,使气囊更小,更方便操控。而俯视为圆形,避免操作方向的选择,即拿即用,而且使加工更方便。
[0009]优选地,所述气孔的孔径为l_5mm,能够在完成控制气囊内与外界的挤压差后,在完成吸取或排出液时,通过气孔即时释放压差,使气囊的变形不影响液体的吸取和排出。依赖气孔释放气囊压差的功能,能够很好的解决普通的无气孔气囊的缺陷,使操作过程无需等待气囊变形结束,通过手动实现在任何时候停止抽取或排空液体。
[0010]本发明所述的定量内管紧靠所述储液腔的内壁,方便观察吸入定量内管的液体是否存在气泡。
[0011]本发明所述内管下段的内径为0.2-1.5mm,所述内管上段的内径大于下段内径且不大于5mm。适合对5-500ul固定体积液体的抽取和加样,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定量内管的液体容量,为内管下段入口液体的表面张力所能支持的全部液体重量,越细的内管内径,越不容易造成液体滴落。
[0012]优选地,所述内管上段与内管下段的内径比例为5:1,细小的下段能够保持液体表面张力,以抵制内管的液体不会滴落,而较粗的上段能够扩大内管容积,避免在大容积加样时只能增加内管长度来实现的尴尬。
[0013]本发明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距离储液腔的上端开口l-3cm,能够留出足够大的液体收集区,因为当溢出的过量液体太多,导致储液腔内的液面高于上端开口时,定量加样的功能将会失效,需要更换移液器重新操作,所以越大的液体收集区,越能避免操作失误。
[0014]本发明所述的连接段为圆锥形管,所述圆锥形管的锥角为30-45度,保持与外壁一致,易于加工。
[0015]操作方法:
[0016]1、将移液器进液孔浸入待取液样品池,用拇指按住气孔,使移液器内部形成封闭空间。用食指或中指沿长径方向向中心挤压椭圆形气囊,使气囊长径变短,短径变长,气囊的内部容积膨胀,液体流入进液孔,直至液体流出溢出口并且在定量内心中的液体没有气泡时,松开拇指,使气孔开放,定量的液体被停留在定量内心。
[0017]2、将移液器进液孔对准目标样品池,用拇指按住气孔,使移液器气囊内部形成封闭空间。用拇指继续沿短径方向挤压椭圆形气囊,使气囊收缩,直至定量内心的液体全部流入目标样品池,完成操作。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本发明的移液器包括气囊、定量内管和储液腔,构成完整的一次性移液器。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为液体溢出孔,溢出孔高于枪头内腔底部,形成过量液体收集区,吸入过量液体通过溢出孔自动流入过量液体收集区储液腔。通过配制不同容积的定量内管实现定量吸液,从而避免使用昂贵的定量移液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一次性使用。
[0020]3、内管上段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的内径,由于定量内管下段较为细小,依靠进液孔的液体表面张力平衡定量内心的液体的重力,在移液过程中不会自由滴落。
[0021]4、本发明在移液器上部设置椭圆体气囊,可通过短径向方向挤压使气囊容积缩小和长径向方向挤压使气囊容积扩大的方式,操控气囊大小,实现主动抽取和主动排空液体的两个动作。
[0022]5、本发明在气囊顶端设置气孔,通过手指轻压气孔操控气囊密闭,一方面保持气囊内外气压差,以完成枪头产生抽取或排出液体的操作;另一方面,通过松开气孔,立即释放气囊内的空气压差,终止抽取或者排出液体,避免内管的液体继续受到气囊体积变化的影响。
[0023]附图标记
[0024]图1为实施例1定量移液器的结构图。
[0025]图2为实施例2-3定量移液器的结构图。
[0026]图3为实施例2-3定量移液器的俯视剖面图。
[0027]图4为实施例3-7的定量移液器结构图。
[0028]图中标记为:1、定量内管,2、储液腔,3、内管上段,4、内管下段,5、进液孔,6、上端开口,7、连接段,8、气囊,9、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32]实施例2
[0033]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34]所述的气囊8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9。
[0035]实施例3
[0036]如图3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37]所述的气囊8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9。
[0038]所述椭圆体气囊的短径为8mm,长径为短径的5倍。
[0039]所述的定量内管I紧靠所述储液腔2的内壁。
[0040]实施例4
[0041]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42]所述的气囊8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9。
[0043]如图2所示,所述气囊8为扁平状,气囊俯视为圆形。
[0044]实施例5
[0045]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46]如图2所示,所述的气囊8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9。
[0047]所述气囊8为扁平状,气囊8俯视为圆形。
[0048]所述的定量内管I紧靠所述储液腔2的内壁。
[0049]所述气孔9的孔径为5mm。
[0050]所述内管下段4的内径为1.5mm,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为5mm。
[0051 ] 实施例6
[0052]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53]所述的气囊8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9。
[0054]所述椭圆体气囊的短径为30mm,长径为短径的1.2倍。
[0055]如图3所示,所述的定量内管I紧靠所述储液腔2的内壁。
[0056]所述气孔9的孔径为2_。
[0057]所述内管下段4的内径为0.2mm,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为1mm。
[0058]实施例7
[0059]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60]所述的气囊8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9。
[0061]所述椭圆体气囊的短径为15mm,长径为短径的3倍。
[0062]如图3所示,所述的定量内管I紧靠所述储液腔2的内壁。
[0063]所述气孔9的孔径为3mm。
[0064]所述内管下段4的内径为0.8mm,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为4mm。
[0065]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6距离储液腔2的上端开口 1cm。
[0066]所述的连接段7为圆锥形管,所述圆锥形管的锥角为30度。
[0067]实施例8
[0068]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69]所述内管下段4的内径为1mm,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为4mm。
[0070]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6距离储液腔2的上端开口 3cm。
[0071]所述的连接段7为圆锥形管,所述圆锥形管的锥角为45度。
[0072]实施例9
[0073]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包括定量内管1、储液腔2和气囊8,所述储液腔2的上端连接气囊8,所述定量内管I的上端位于储液腔2内,且定量内管I的上端开口 6高于储液腔2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I由内管上段3、连接段7和内管下段4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3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所述的内管下段4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5;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4的内径。
[0074]所述的气囊8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9。
[0075]如图2所示,所述气囊8为扁平状,气囊8俯视为圆形。
[0076]所述气孔9的孔径为3mm。
[0077]所述内管下段4的内径为0.5mm,所述内管上段3的内径为2.5mm。
[0078]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 6距离储液腔2的上端开口 2cm。
[0079]所述的连接段7为圆锥形管,所述圆锥形管的锥角为35度。
【主权项】
1.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定量内管、储液腔和气囊,所述储液腔的上端连接气囊,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位于储液腔内,且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高于储液腔的底部;所述定量内管由内管上段、连接段和内管下段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内管上段靠近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所述的内管下段靠近定量内管的下端进液孔;所述内管上段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为椭圆体气囊,气囊顶部设置有气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体气囊的短径为8-30mm,长径为短径的1.2_5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扁平状,气囊俯视为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的孔径为1-5mm 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下段的内径为0.2-1.5mm,所述内管上段的内径大于内管下段内径且不大于5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上段与内管下段的内径比例为5: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内管的上端开口距离储液腔的上端开口 l-3cm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段为圆锥形管,所述圆锥形管的锥角为30-45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定量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量内管紧靠所述储液腔的内壁。
【文档编号】B01L3/02GK106040329SQ201610614343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9日
【发明人】章亦文
【申请人】章亦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