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8649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离式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污染的增加,导致例如雾霾等环境问题加重,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另外,在一些应用环境,例如室内、医院病房等中,通常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粉尘、花粉等含量具有严格要求,以免对敏感人群、患者带来不适或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如何进行空气净化,例如对空气进行有效杀菌以及有效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已知一种采用物理过滤原理的滤芯过滤方法,当空气穿过滤芯时,空气中的颗粒物会被滤芯拦截,从而实现空气净化。滤芯结构简单,通常可以制成板状、筒状等多种形状,对安装空间没有特别限制,尤其适用于安装在狭小空间内,例如汽车的空调滤芯腔中。但是,滤芯通常不能清洗,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更换滤芯的成本增加。另外,滤芯对颗粒物的吸附能力受到出风要求的限制,在过滤较小颗粒物,例如PM2.5的情况下,出风量会受到影响。

已知一种采用离子吸附原理的电离过滤方法,通过正极放电将空气电离,使空气中的灰尘等悬浮颗粒物带电荷,吸附部件(如吸附板)之间形成电场,被电离的空气流过吸附部件表面时,其中的带电污染物颗粒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到吸附部件表面并被吸附在上。空气净化器还能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分解甲醛,电离过滤对微小颗粒物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但是 一般情况下,吸附部件应具有较大的表面面积,尤其是在气流流动方向上应具有较大长度,以使空气与吸附部件的表面进行充分接触。因此,在狭小的安装空间,尤其是安装空间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通常会将吸附部件设置成百叶窗式,即:将吸附部件(如吸附板)设置成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具有很小的长度,以便于电离过滤装置适应安装空间;同时为了增大总的吸附面积,通常需要设置多个吸附部件,并沿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方向排列。

但是,上述设计的缺陷是,吸附部件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很小,流经其表面的空气还未被净化充分就已经脱离与吸附部件接触,从而降低了吸附性能。另外,由于气流速度越大空气与吸附部件接触的时间就越短,为了保证净化效果就需要限制气流速度,造成可处理风量的受限。同时,为了使进入各个吸附部件之间的气流速度均匀,就需要设置具有较大截面积的气流入口。除此之外,每个吸附部件通常需要设置一个电离发生部件,例如电极丝,由于电极放电产生的高压电会使空气中的氧气变成臭氧,在设置多个吸附部件的情况下,会导致臭氧增加,尤其是例如汽车驾驶室的密闭空间内吸入过量臭氧会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同时,为了减小净化器体积和增大吸附面积,需要将吸附部件设置为具有较小的间隔距离,同时由于较薄的吸附板较容易发生变形,要保证间隔距离的均匀和稳定,需要设计可靠的吸附板连接结构。

以上种种限制都对空气净化器在较小的安装空间下的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空气净化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一或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离式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气流导向部和吸附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容纳所述吸 附组件的腔室。所述气流导向部与所述腔室连通以使气流改变角度后进入该腔室。所述吸附板组件设置成与进入所述腔室的所述气流方向平行,并且包括:多个具有第一电势的第一吸附板和多个具有第二电势的第二吸附板,所述多个第一吸附板与所述多个第二吸附板平行交替排列,以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吸附板和所述第二吸附板之间形成电势差;多个第一间隔件和多个第二间隔件,所述多个第一间隔件使所述多个第一吸附板彼此隔开,所述多个第二间隔件使所述多个第二吸附板彼此隔开;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间隔件与所述多个第二吸附板保持电绝缘,所述多个第二间隔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吸附板保持电绝缘。

由于本技术方案中设置了气流导向部,能使空气净化器中的气流具有弯折的流路,相当于将气流原来简单的直线路径变为了折线路径,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气流通过吸附表面的行程,能够使气流与吸附板充分接触,增强了吸附性能。利用间隔件来使吸附板之间保持均匀稳定的板间距,更简单可靠。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多个第一间隔件使所述多个第一吸附板保持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间隔件使所述多个第二吸附板保持电连接。间隔件和与之相邻的吸附板之间形成电连接,从而使各个具有相同电势的吸附板之间导通,省去了单独给各吸附板接导线的操作,有利于简化设计,降低成本。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还包括适配套,所述适配套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壳体并且具有使气流进入所述腔室的气流入口和使气流从所述腔室流出到外部的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导向部设置在所述适配套上。适配套可以加工成与空气净化器的安装位置处结构相适应的形状,便于安装,增强了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通配性。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多个第一间隔件为环状并且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多个第二间隔件为环状并且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气流导向部使气流方向改变90度后进入所述腔 室。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还包括一或多根电离丝,所述电离丝沿所述腔室的入口的长度方向布置。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电势为正电势,所述第二电势为接地电势或负电势。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壳体具有能够与相邻的第一吸附板或第二吸附板之间形成电势差的电势。壳体与吸附板之间的电势差也会形成较强的电场,同样能实现污染物颗粒吸附,相当于增大了吸附面积,增强了吸附效果。

在另一个方面,还包括多个第三间隔件和多个第四间隔件,所述多个第三间隔件使所述壳体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吸附板彼此隔开,所述多个第四间隔件使所述壳体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吸附板彼此隔开。其中,所述多个第三间隔件与所述相邻的第一吸附板保持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相邻的第二吸附板保持电绝缘,所述多个第四间隔件与所述相邻的第二吸附板保持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相邻的第一吸附板保持电绝缘。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用于安装在汽车空调系统的滤芯腔内,所述滤芯腔包括入风口、出风口和滤芯支架,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壳体安装在所述滤芯支架上,以使经由所述入风口进入滤芯腔的气流全部地通过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过滤并经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包括适配套,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用于安装在汽车空调系统的滤芯腔内,所述滤芯腔包括入风口、出风口和滤芯支架,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适配套安装在所述滤芯支架上,以使经由所述入风口进入滤芯腔的气流全部地通过所述电离式空气净化器过滤并经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适配套由橡胶或塑料制成。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间隔件一端具有第一凸台,另一端具有能与所述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一孔;所述第二间隔件一端具有第二凸台,另一端具有能与所述第二凸台配合的第二孔。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为圆柱凸台,所述圆柱凸台圆周面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为螺纹孔。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第一吸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第二吸附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区域I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区域II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间隔件的结构和应用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间隔件的结构和应用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电离式空气净化器应用于汽车空调系统内的示意图。

其中:

1-壳体;100-滤芯腔,101-滤芯腔入风口,102-滤芯腔出风口,103-滤芯支架;

2-气流导向部,21-风道口,22-风道;

3-气流导向部,31-风道口,32-风道;

4-第一连接部件,400-第一连接杆,410-第一隔套,430-第一隔套,450-第三隔套,470-第三隔套,401-紧固件;410a-第一间隔板;

5-第二连接部件,500-第二连接杆,520-第二隔套,540-第二隔套,560-第四隔套,580-第四隔套,501-紧固件;520a-第二间隔板;540a-第二隔块,501a-螺钉;

6-吸附板,610-第一吸附板,611-避让孔,612-连接孔;630-第一吸附板,631-避让孔,632-连接孔;620-第二吸附板,621-避让孔,622-连接孔;640-第二吸附板,641-避让孔,642-连接孔;610a-第一吸附板,630a-第一吸附板;620a-第二吸附板,640a-第二吸附 板;

7-电离丝;

800-适配套,810-气流导向部,811-风道口,812-风道,820-气流导向部,821-风道口,822-风道;

900-绝缘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另外,在下文中出现的诸如“上部”、“下部”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和图2示意出了电离式空气净化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

电离式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用于容纳吸附板6的腔室,腔室的形状与吸附板6相适应,如吸附板6可以为大致呈扁平状的立方体,腔室也可以具有与之适应的扁平立方体形状。壳体1上部的一端是使腔室和外界流体连通的入口,壳体1的下部的一端是使腔室和外界流体连通的出口。壳体1的腔室的入口处设置有用于电离空气的电离丝7,电离丝7具有很小的直径,在通高压电状态下其表面能聚集起高密度的电荷,形成强大的电场,能够将其周围的空气电离,使空气中的污染物颗粒带电。电离丝7沿壳体1的入口长度方向设置,大致设置在入口中间,其电离区域能够基本覆盖壳体1的整个入口区域,使得由入口区域进入的空气基本能够被完全电离。在一个实施例中,电离式空气净化器可以仅设置一根沿壳体1的入口长度方向的电离丝7,能够减少臭氧的生成。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电源,可以为车载12V电源或者内置于空气净化器内的电池,输出电压可由变压装置升压为多种电压,空气净化器根据不同 部件的电压需求接通相应的电压。例如,电离丝7接所接电压为例如+8000V或+9000V。

在壳体1的腔室中,位于电离丝7下方设置有吸附板6,吸附板6包括多个第一吸附板和多个第二吸附板,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具有不同的电势,二者交替平行排列,从而在相邻的第一和第二吸附板之间形成电势差。如,可以是第一吸附板接通电源正极,第二吸附板接通电源负极,也可以是第一吸附板接通电源正极,第二吸附板接地。相邻吸附板间较高的电势差和较小的间距能够使板间形成较强的电场,因而能够对空气中的带电污染物颗粒施加较大的电场力,加快带电污染物颗粒的被吸附至板表面的速度。另外,吸附板表面所具有的电势的绝对值越大,其产生的吸附力也越大,对带电的污染物颗粒的吸附就越牢固。在一个实施例中,吸附板表面被吸附的污染物颗粒能够在强大的吸附力作用下形成板结,从而避免了空气净化器在断电时污染物颗粒从板表面脱落、在再次通电通风时被吹动而造成二次污染。

第一吸附板可以接通比电离丝7低一些的高压电,如+4000V或+5000V,仍可以与第二吸附板之间形成较高的电势差,同时能防止板间电势差过高发生空气电离击穿。

为了增大整个空气净化器的吸附面积,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壳体1的腔室内表面具有电势,如壳体可以由导体材料制成,给壳体通电后使腔室内表面具有电势。腔室内表面具有的电势可以与与其相邻的吸附部件电势不同,从而在板间形成电势差。如,若与壳体1相邻的为第一吸附板,第一吸附板接电源正极时,则壳体1设置为接地或与电源负极连通,或者与第二吸附板电连接,以具有相对于第一吸附板较低的电势;若壳体1与第二吸附板相邻,第二吸附板接电源负极或接地时,则壳体1可以与电源正极连通或者直接与第一吸附板电连接,以具有相对于第二吸附板较高的电势。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可以不必是整体式的,可以由多个壳板组装而成,且壳板间绝缘,因而可以实现使壳体不同的部位带有不同的电势。如,当壳体的第一面与第一吸附板相邻、第二面与第二吸附板相邻时,可以使第一面与第二面带有不同的电势,同样可以与吸附板之间形成足够 的电势差。

在壳体1中,腔室的入口处设置有气流导向部2,该气流导向部2可以是与壳体1一体的,也可以是分体安装在壳体1上。气流导向部2具有风道22和风道口21,二者能与壳体1的入口、腔室以及净化器外界形成流体连通。风道口21的朝向与腔室内的气流流路方向大致有90度的夹角,气流沿着大致垂直于壳体表面的B向进入风道口21,在经过风道22时气流流向发生转弯,之后沿着平行于吸附板6的方向穿过腔室,最后从壳体1的出口处流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此处及下文所称的“垂直”和“平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垂直或平行,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吸附板6的板面平行于腔室中气流的流向,且腔室和吸附板6在气流流向的方向上具有较大的长度,能使气流与吸附板6有较长的接触距离,保证气流与吸附板有充分的接触时间以便被充分吸附,增强吸附效果。吸附板6在气流流向的方向上所具有的长度,一般应大于壳体1的厚度,如,可以为壳体1的厚度的1.5倍,2倍,3倍等等。吸附板6的长度越大,气流与之接触的时间就越长,从而可以允许较大的气流速度,单位时间内可处理较大的风量。

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电离丝7沿壳体1的入口的长度方向设置,吸附板6平行于电离丝7。当然,保证吸附板6仍然平行于腔室中的气流流向的前提下,吸附板6也可以设置为垂直于电离丝7,或者与电离丝7有一定的角度,如30度、45度等,都可以获得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气流导向部2使得经过空气净化器的气流流路具有90度的弯折角。具有弯折角的气流流路,增大了流路长度,同时也增加了气流流路与吸附板6的接触距离,因而将获得更强的吸附效果。此处所称90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90度,允许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只要大致能使气流流向产生90度的偏转即可。

壳体1的出口处也可以设置气流导向部,如图2中所示的气流导向部3,以及风道32和风道口31。其中风道口31的朝向可以是如与图中的与风道口21相反朝向的方向,也可以是与风道口21相同朝向的方向,或者 是与壳体1出口具有相同的朝向,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环境灵活调整。

图3和图4分别示意出了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的结构。图5和图6示意出了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之间的装配关系。

吸附板6包括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且二者上均设置有连接孔和避让孔。如,第一吸附板610设置有避让孔611和连接孔612,第二吸附板620设置有避让孔621和连接孔622。其中,连接孔用于实现同种吸附板之间的物理连接和/或电连接,避让孔通过避免与连接部件的接触来实现与连接部件的电绝缘。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在空气净化器中互相平行交替排列,即均沿各自的表面法向阵列排布,且能排布成第一吸附板的连接孔与第二吸附板的避让孔共轴线,第一吸附板的避让孔与第二吸附板的连接孔共轴线。如图5所示,第一吸附板610和630等互相平行、阵列排布,第二吸附板620和640等互相平行、阵列排布地设置在第二吸附板之间,且与第二吸附板互相平行、交替排列。当然,也可以以其他的方式排布,如将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位置互换,同样可以获得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第二吸附板的连接孔622和642等与第一吸附板的避让孔611和631等共轴线,使第一连接杆400能够穿过所有吸附板。同样的,如图6所示,第一吸附板的避让孔611和631等与第二吸附板的连接孔622和642等共轴线,使第二连接杆500能够穿过所有吸附板。连接孔与连接杆之间可以为过盈配合,从而使得吸附板能够与连接杆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还可以有大小的区别,以便于在装配或维护时容易区分。

通常来讲,吸附板应具有较小的厚度,以减少在气流流路的截面积中的占比,使更多的气流通过;同时还需应对因较小的板厚带来的容易弯曲或翘曲变形的问题,保证板之间均匀稳定的间距,因为不稳定的间距容易造成板间放电。如图5和图6所示的一种连接部件,可应对上述问题,具体解释说明如下。其中,上文或下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件4包括第一连接杆400和第一隔套410和430等,用于连接第一吸附板610和630等。第一连接杆400穿过第一吸 附板610和630等的连接孔和第二吸附板620和640等的避让孔,且与壳体1相连接,并由紧固件401实现固定连接。

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件5包括第二连接杆500和第二隔套520和540等,用于连接第二吸附板620和640等。第二连接杆500穿过第二吸附板620和640等的连接孔和第一吸附板610和630等的避让孔,且与壳体1相连接,并由紧固件501实现固定连接。

为了使吸附板之间具有均匀稳定的间距,在同种吸附板之间设置有间隔件。如图5中所示的第一隔套410、430等,以及图6中所示的第二隔套520和540等,均为具有内孔的圆环状隔套。以第二连接部件5为例说明,520和540等套装于第二连接杆500上,且位于两个第二吸附板之间,如位于第二吸附板620和640之间,并且穿过第二吸附板之间的第一吸附板630等的避让孔631等。

在图5和图6所述的实施例中,吸附板可以通过插接(图中未示出)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上,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接收狭槽,吸附板的侧部插在所述接收狭槽内。第一隔套设置在第一吸附板之间,第二隔套设置在第二吸附板之间,使第一吸附板和第二吸附板分别在其法向方向被支撑,避免了吸附板较薄而翘曲变形。而隔套是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串连来保持与吸附板的相对位置,防止隔套在板夹层间滑动。除了将隔套串连起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还可以与腔室的内壁相连接,即固定在壳体1上,这样除了使吸附板本身的刚度增大外,还能使吸附板与壳体1保持稳定可靠的连接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附板还可以仅仅依靠第一连接杆串连第一隔套并连接在壳体1上的方式固定,第二吸附板可以仅仅依靠第二连接杆串连第二隔套并连接在壳体1上的方式来固定,而不需要通过插接在壳体1上的方式来固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隔套不需要连接杆的串连来与吸附板之间保持相对位置,而是可以通过粘结在吸附板或焊接在吸附板上的方式与吸附板形成连接。隔套的材质可以为导体,与相接触的吸附板之间形成电连接,从而使各个具有相同电势的吸附板之间导通,省去了单独给各吸附板接导线 的操作。这时,隔套的直径可以小于其所穿过的吸附板的避让孔的直径,以实现与吸附板间的电绝缘。当通过导体制成的隔套实现吸附板之间的电连接时,连接孔与连接杆之间就不需要电连接,从而不需要精确的直径尺寸匹配,因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以及减小装配的困难。

当然,隔套也可以为绝缘体,也能形成与其所穿过的吸附板之间的电绝缘。

如图7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用第一间隔板410a来实现第一吸附板610a和630a等之间稳定的间隔或同时实现电连接;可以用第二间隔板520a实现第二吸附板620a和640a等之间稳定的间隔或附加地实现电连接。第一间隔板410a为长条板状,垂直于其长边设置有多个较窄的插槽和与之间隔设置的较宽的插槽。较窄的插槽能使第一吸附板610a和630a等紧密插接于其中,实现第一吸附板之间的稳定的间隔和与第一间隔板的连接;较宽的插槽避免与第二吸附板620a和640a等的接触。第一间隔板可以由导体材料制成,这样就可以实现第一吸附板之间的电连接。较宽的插槽和第二吸附板620a等之间还可以设置绝缘垫900,可以更可靠地实现第二吸附板与第一间隔板之间的电绝缘。

第二间隔板520a为长条板状,垂直于其长边设置有多个较窄的插槽和与之间隔设置的较宽的插槽。较窄的插槽能使第二吸附板620a和640a等紧密插接于其中,实现第二吸附板之间的稳定的间隔和与第二间隔板的连接;较宽的插槽避免与第一吸附板610a和630a等的接触。第二间隔板可以由导体材料制成,这样就可以实现第二吸附板之间的电连接。较宽的插槽和第一吸附板610a等之间还可以设置绝缘垫900,可以更可靠地实现第一吸附板与第二间隔板之间的电绝缘。

如图8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用第二隔块540a实现第二吸附板620和640等之间稳定的间隔,第二隔块540a一端具有圆柱凸台,另一端(下文中称为尾端)具有能与圆柱凸台配合的孔,多个第二隔块540a之间可以通过彼此的圆柱凸台和孔形成首尾相连的配合,该配合可以为较紧的配合。第二隔块的圆柱凸台还能与隔块的主体形成台阶,一个第二隔块的台阶与另一个第二隔块的尾端能够配合夹持住第二吸附板620等,多个 第二隔块的配合即可实现第二吸附板之间的稳定间隔。当第二隔块的由导体材料制成时,还可以附加地实现第二吸附板之间的电连接。设置在第二吸附板之间或一侧的第一吸附板610和630等,可以设置避让孔避免与第二隔块的物理接触,或在第二隔块与第一吸附板之间设置绝缘件,都能实现第二隔块与第一吸附板之间的电绝缘。

第二隔块540a的圆柱凸台和孔还可以设置螺纹,从而实现各个第二隔块之间的螺纹配合连接,能够更紧密可靠地连接吸附板。

第二隔块540a也可以与壳体1之间通过上述配合实现连接。如圆柱凸台与壳体上的孔进行配合,第二隔块的孔、螺钉501a以及壳体的孔之间相互配合,实现第二隔块与壳体1的连接。

当然,第一吸附板之间、第一吸附板与壳体之间也可以参考上述实施方式进行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吸附板固定地更可靠,还可以在吸附板与壳体之间设置间隔件,如图5中所示的第三隔套450、470和图6中所示的第四隔套560、580。第三隔套450、470设置在腔室内表面和第一吸附板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400的凸缘对第三隔套450的限位,使第一吸附板与壳体1的腔室内壁保持一定的间距。第四隔套560、580设置在壳体1与第二吸附板之间,第四隔套的长度可以略大于第二吸附板与腔室内壁之间的距离,利用隔套的间隔支撑使第二吸附板与腔室内壁保持稳定的间隔。其中,第四隔套560和580可以为导体,从而实现与第二吸附板620的电连接,并通过第一吸附板610上的避让孔611与第一吸附板保持电绝缘;当壳体1也为导体材料时,通过第四隔套可实现第二吸附板与壳体电连接,使壳体与第二吸附板具有相同电势,从而在壳体与第一吸附板610等之间也形成电场。

与图5和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均是第一吸附板与壳体的两侧相邻,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一侧可以与第一吸附板相邻,壳体的另一侧可以与第二吸附板相邻,壳体的一侧和另一侧之间互相绝缘,此时第三隔套也可以通过与第四隔套相似的方式实现与第一吸附板之间的电连接和与第二吸附板之间的电绝缘,以及与壳体之间形成电连接。

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也可以为导体材料,壳体1也可以由导体材料制成,可通过与第二连接杆500电连接而具有第二电势。此时,当第二连接杆500通过第二吸附板的连接孔和/或第二隔套与第二吸附板电连接时,壳体1具有与第二吸附板相同的电势,从而壳体1的腔室内表面与第一吸附板之间也能够形成电场,增加了空气净化器的吸附面积。当然,第三隔套450、470此时可以为绝缘件,通过隔绝第一连接杆400与壳体1的物理接触实现绝缘。

另外,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和/或材料,可以为导体或绝缘体材料。第一隔套和第二隔套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和/或材料,且隔套的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环状结构,还可以是具有如方形或其他形状外轮廓的结构形式。连接杆的数量也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4个,也可以为2个,3个,5个或更多。

图9和图10也示出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其具有与前述空气净化器基本相同的结构,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述空气净化器的气流导向部2设置在壳体1上,而此处描述的空气净化器,其壳体1上不具有气流导向部,但围绕壳体1设置的适配套800具有气流导向部810,且气流导向部810能够流体连通套腔与外界,并能够使经过该空气净化器的空气的流路具有弯折角。

具体的,适配套800具有套腔,套腔的上端设置有将套腔和套腔外界流体连通的气流导向部810的风道812和风道口811,下端设置有将套腔和套腔外界流体连通的气流导向部820的风道822和风道口821,使得适配套内形成一个截面大致呈Z字形的空气流路。壳体1设置在套腔内,壳体1的入口与适配套800的气流导向部810流体连通,壳体1的出口与适配套800的出口流体连通,容纳在壳体1腔室内的吸附板6对流过其中的气流进行过滤。风道口811的朝向与套腔内的气流流路方向大致有90度的夹角,气流沿垂直于吸附板6的方向进入风道口811,在经过气流导向部810的风道812的过程中,被风道812改变气流流向,然后沿着平行于吸附板6的方向经过腔室,最后经风道822从风道口821排出。适配套800的风道口821的朝向可以是如图所示的、与风道口811的朝向相反, 也可以是与之朝向相同,或者与壳体1的腔室的出口具有相同的朝向,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环境灵活设定。

适配套800设置为与其安装位置的形状相适应,以便于比较贴合地将整个空气净化器置入安装位置。适配套800可以由较容易成型的材料制成,以便于做成多种形状以与安装位置相适应。适配套还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如橡胶或塑料等,以便于在较低的加工或成型精度下仍能使适配套800与安装位置相适应,降低加工成本。

该空气净化器的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具有相同的结构,并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另外,图11中还示意出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过滤部的大体结构以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净化器应用于其中的实施例。

现有的应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滤芯,多为采用物理过滤原理的板状滤芯,气流一般大致垂直于滤芯的板面直接穿过滤芯。汽车空调系统中具有用于安装板状滤芯的滤芯腔100,滤芯腔100具有与板状滤芯大致相同的形状,板状滤芯一般插装于滤芯支架103上,板状滤芯的厚度大致为滤芯支架103之间的距离A。气流由滤芯腔入风口101沿图中C向进入滤芯腔,直接穿过板状滤芯后经滤芯腔出口102沿D向排出。这种过滤方式,气流与滤芯的接触距离和时间都较短,吸附效果较差,尤其是当气流流速较大时,气流与滤芯的接触时间更短,会影响过滤效果。“百叶窗”式的电离式净化装置,其吸附板沿平行于C向的方向设置,且吸附板在C向上的长度也大致为A,多个吸附板沿图中的上下方向互相平行地排列满滤芯腔。“百叶窗”式的净化装置,也存在气流与吸附部件的接触距离和时间都较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具有与板状滤芯相同的外形结构,因而可以替代传统的板状滤芯直接插入滤芯腔。如图9所示,空气净化器由其外部的适配套卡装于滤芯支架103上,填满整个滤芯腔的整个通路截面,使得由滤芯腔入风口101进入的气流全部地通过空气净化器后再由滤芯腔出风口102排出。气流由滤芯腔入风口101沿C向进入滤芯腔100, 再由风道口811和风道812进入空气净化器内,由电离丝7电离后沿平行于吸附板6的方向穿过空气净化器,再由风道822和风道口821排出,最后沿D向从滤芯腔出风口102流出。相比上述的利用物理过滤原理的板状滤芯和“百叶窗”式的电离式净化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气流流路的长度,在不需要改变汽车原有空调系统结构的前提下,增大气流与吸附板6的接触的距离和时间长度,从而使气流与吸附板6得以充分接触和被吸附,提高了对气流的吸附能力,增强了净化效果。

当然,图1至图8中所示的空气净化器,也可以应用于汽车的空调系统内,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效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尽管论述了具体的构造和布置,但是应该理解到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其他构造和布置。对于相关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显然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用在各种其他应用场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