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冷却水循环的高效调节中温沥青软化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8762发布日期:2020-05-20 02:46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冷却水循环的高效调节中温沥青软化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冷却水循环的高效调节中温沥青软化点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焦油深加工过程中,二段蒸发器主要对中温沥青、蒽油、三混油进行分离采出。二段底部温度达到300℃时,同时打开沥青到反应釜管线夹套蒸汽预热管线;通知改质反应釜点火烘釜,过热蒸汽温度达到340℃,二段加过热蒸汽,清扫二段中温沥青管线至沥青反应釜;过热蒸汽加入半小时,沥青切换反应釜。

该工艺存在中温沥青的软化点样难控制,而且切换到反应釜后为了控制沥青软化点,在反应釜内的反应时间过长,随时人工调整天然气的用量,消耗的天然气用量也增大,运行人员操作系数增大,运行成本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人工调整天然气的用量,消耗的天然气用量也增大,运行人员操作系数增大,运行成本增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冷却水循环的高效调节中温沥青软化点装置,包括基地,所述基地的顶端连接有二段蒸发器,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二段蒸发器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吹屈柱,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吹屈柱一侧位置处安装有吹屈柱冷却器,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吹屈柱另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反应釜,所述二段蒸发器的一端连接有二段进料管,所述二段蒸发器的顶端连接有油汽出口,所述二段蒸发器的另一端连接有二蒽油采出管,所述吹屈柱的一端连接有过热蒸汽进管,所述吹屈柱冷却器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吹屈柱冷却器的顶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吹屈柱冷却器的另一端安装有蒽油回流管,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蒽油回流管下方位置处开设有蒽油回流槽,所述吹屈柱的内壁连接有挡板,所述吹屈柱的底端内壁安装有过热蒸汽盘管。

所述二段蒸发器、吹屈柱、吹屈柱冷却器和反应釜之间通过传输管进行连接,所述传输管的外侧对应二段蒸发器、吹屈柱、吹屈柱冷却器和反应釜位置处均安装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过热蒸汽进管外侧位置处连接有输送保温机构,所述输送保温机构包括冷却仓、进风孔、保温仓、热蒸汽进管、冷却水出管、冷却管和回流管;

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过热蒸汽进管外侧位置处连接有冷却仓,所述冷却仓的一端均匀开设有进风孔,所述过热蒸汽进管的外侧连接有保温仓,所述保温仓的顶端安装有热蒸汽进管,所述冷却仓的另一端连接有冷却水出管,所述冷却仓的内壁对应进风孔位置处连接有冷却管,所述保温仓的底端连接有回流管。

优选的,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反应釜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反应保温机构,所述反应保温机构包括存储仓、抽取泵、输送管和保温腔;

所述基地的顶端对应反应釜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存储仓,所述存储仓的底端内壁安装有抽取泵,所述抽取泵的顶端连接有输送管,所述反应釜的内部开设有保温腔;

所述抽取泵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市电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保温仓连接,所述热蒸汽进管的另一端与吹屈柱冷却器连接,所述冷却水出管的另一端与进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穿过反应釜与保温腔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1、通过设置的二段蒸发器、吹屈柱、过热蒸汽进管和过热蒸汽盘管,通过过热蒸汽进管向吹屈柱内输送过热蒸汽进入过热蒸汽盘管内,可根据吹屈柱的压力温度和反应釜内中温沥青软化点,调整过热蒸汽的加入量,不需要在反应釜内通过加入天然气来调节,减少天然气的用量,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少。

2、通过设置的保温仓、热蒸汽进管、冷却仓和冷却管,吹屈柱冷却器内的热蒸汽会输送至保温仓内,对过热蒸汽进管外侧进行保温,减少过热蒸汽进管输送过热蒸汽时的热量损耗,结合外界空气进入冷却管内,对冷却仓内的蒸汽进行冷凝,可通过冷却水出管传输至进水管内进行循环使用,减少过热蒸汽传输时的热量损耗。

3、通过设置的存储仓、输送管和保温腔,可通过抽取泵运行,将保温液抽取输送至保温腔内,对反应釜进行保温,减少了反应釜提温和保温时所需要的能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挡板和过热蒸汽盘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输送保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冷却管和回流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反应保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基地;2、二段蒸发器;3、吹屈柱;4、吹屈柱冷却器;5、反应釜;6、二段进料管;7、油汽出口;8、二蒽油采出管;9、过热蒸汽进管;10、进水管;11、出水管;12、蒽油回流管;13、蒽油回流槽;14、挡板;15、过热蒸汽盘管;

16、输送保温机构;1601、冷却仓;1602、进风孔;1603、保温仓;1604、热蒸汽进管;1605、冷却水出管;1606、冷却管;1607、回流管;

17、反应保温机构;1701、存储仓;1702、抽取泵;1703、输送管;1704、保温腔;

18、传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可冷却水循环的高效调节中温沥青软化点装置,包括基地1,基地1的顶端连接有二段蒸发器2,基地1的顶端对应二段蒸发器2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吹屈柱3,基地1的顶端对应吹屈柱3一侧位置处安装有吹屈柱冷却器4,基地1的顶端对应吹屈柱3另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反应釜5,二段蒸发器2的一端连接有二段进料管6,二段蒸发器2的顶端连接有油汽出口7,二段蒸发器2的另一端连接有二蒽油采出管8,吹屈柱3的一端连接有过热蒸汽进管9,吹屈柱冷却器4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10,吹屈柱冷却器4的顶端连接有出水管11,吹屈柱冷却器4的另一端安装有蒽油回流管12,基地1的顶端对应蒽油回流管12下方位置处开设有蒽油回流槽13,吹屈柱3的内壁连接有挡板14,吹屈柱3的底端内壁安装有过热蒸汽盘管15,二段蒸发器2、吹屈柱3、吹屈柱冷却器4和反应釜5之间通过传输管18进行连接,传输管18的外侧对应二段蒸发器2、吹屈柱3、吹屈柱冷却器4和反应釜5位置处均安装有阀门,便于对中温沥青进行传输。

基地1的顶端对应过热蒸汽进管9外侧位置处连接有输送保温机构16,输送保温机构16包括冷却仓1601、进风孔1602、保温仓1603、热蒸汽进管1604、冷却水出管1605、冷却管1606和回流管1607;

基地1的顶端对应过热蒸汽进管9外侧位置处连接有冷却仓1601,冷却仓1601的一端均匀开设有进风孔1602,过热蒸汽进管9的外侧连接有保温仓1603,保温仓1603的顶端安装有热蒸汽进管1604,冷却仓1601的另一端连接有冷却水出管1605,冷却仓1601的内壁对应进风孔1602位置处连接有冷却管1606,保温仓1603的底端连接有回流管1607,回流管1607的另一端与保温仓1603连接,热蒸汽进管1604的另一端与吹屈柱冷却器4连接,冷却水出管1605的另一端与进水管10连接,便于热蒸汽和冷却水的传输。

基地1的顶端对应反应釜5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反应保温机构17,反应保温机构17包括存储仓1701、抽取泵1702、输送管1703和保温腔1704;

基地1的顶端对应反应釜5一侧位置处连接有存储仓1701,存储仓1701的底端内壁安装有抽取泵1702,抽取泵1702的顶端连接有输送管1703,反应釜5的内部开设有保温腔1704;

抽取泵170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市电的输出端,输送管1703的另一端穿过反应釜5与保温腔1704接触,便于对存储仓1701内存储的水分输送至保温腔1704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可冷却水循环的高效调节中温沥青软化点装置使用时,首先将中温沥青加入二段蒸发器2内,在二段蒸发器2底端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对中温沥青的处理速率达到预定速率后,将中温沥青切换入吹屈柱3内,并经过吹屈柱3一端的管道输送至反应釜5内,在中温沥青进入反应釜5内后,关闭输送至反应釜5的传输管18的阀门,待中温沥青正常流入反应釜5后,通过过热蒸汽进管9向吹屈柱3内输送过热蒸汽进入过热蒸汽盘管15内,可根据吹屈柱3的压力温度和反应釜5内中温沥青软化点,调整过热蒸汽的加入量,不需要在反应釜5内通过加入天然气来调节,减少天然气的用量,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少;

在输送过热蒸汽进入过热蒸汽盘管15内时,吹屈柱冷却器4内加入冷却水后蒸发的热蒸汽,会使用热蒸汽进管1604输送至保温仓1603内,对过热蒸汽进管9外侧进行保温,减少过热蒸汽进管9输送过热蒸汽时的热量损耗,随后,热蒸汽会进入冷却仓1601内,外界空气会通过进风孔1602进入冷却管1606内,对冷却仓1601内的蒸汽进行冷凝,并可通过冷却水出管1605传输至进水管10内进行循环使用,可减少过热蒸汽传输时的热量损耗;

中温沥青在加入反应釜5内时,可通过抽取泵1702运行,将存储仓1701内的保温液抽取通过输送管1703输送至反应釜5内部的保温腔1704内,可在中温沥青在反应釜5内反应时,对反应釜5进行保温,减少了反应釜5提温和保温时所需要的能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