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燃烧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362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燃烧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燃烧室,属于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较大却易冒黑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多孔喷雾在圆周方向上的不均匀,以及在喷雾的落点处产生过浓区。一部分喷雾堆积在着落点附近或形成油膜,另一部分反弹后向圆周方向扩散,紧贴燃烧室壁卷入的空气量少。这些因素构成了尽管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大,但燃烧不完全,黑烟和碳氢化合物排量高,是燃烧室壁上结炭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生的伞状喷雾虽雾化性能好,圆周方向均匀,但贯穿力不强。因此,在中低工况下性能较好,在高工况下因燃烧室外围空气利用不了,黑烟增加较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多孔喷雾的落点处混合气过浓和圆周分布不均匀,以及伞状喷雾贯穿距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燃烧室,该燃烧室能够使雾化性能变好、喷雾的空间分布均匀、喷雾不会堆积在落点处,而是一部分被反弹,一部分顺着导向面迅速分散,实现二次雾化。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喷油嘴以多油束方式把高压燃油以雾状喷入由气缸盖、气缸套和活塞组成的燃烧室中,在燃烧室的内壁设有喷雾碰撞脊,喷油嘴喷出的雾状油束朝向碰撞脊。在碰撞脊上设有适合于喷雾流动的型面,在主喷油阶段的活塞上移过程中,油束依次落于碰撞脊的上方、中部、下方,喷雾一部分被反弹,一部分顺着碰撞脊两侧的导向弧迅速分散实现二次雾化。因为喷雾分散的速度快,分布的空间范围变大,又不贴近燃烧室壁,空气卷入量增多,因而能较快地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上述碰撞脊的数量与喷油嘴的油束数相等,而且两者位置也相对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碰撞脊使油束沿着导向弧展开,不会堆积在落点,喷雾分散速度快,分布的空间范围大,又不贴近燃烧室,空气卷入量增加,因而能较快地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的质量,使燃烧迅速和完善,而且不需要大的空气涡流。在标定工况下,加碰撞脊后,烟度下降1个波许值,油耗下降5%以上。发动机的其他排放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若保持烟度为不加碰撞脊时的值,功率可以提高约1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内燃机燃烧室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2是燃烧室与油束的配合图。
图中1、气缸盖,2、活塞,2a、碰撞脊,3、气缸套,4、喷油嘴,5、燃烧室,6、油束。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由气缸盖(1)、活塞(2)和气缸套(3)组成的燃烧室(5)中,在燃烧室(5)的内壁设有6个喷雾碰撞脊(2a),喷油嘴(4)喷出的6个雾状油束(6)正好朝向6个碰撞脊(2a),由于碰撞脊(2a)设有适合喷雾流动的型面,在主喷油阶段的活塞(2)上移过程中,各油束依次落于碰撞脊的上方、中部、下方,喷雾一部分被反弹,一部分顺着碰撞脊两侧的导向弧迅速分散,实现了二次雾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燃烧室,喷油嘴(4)以多油束方式把高压燃油以雾状喷入由气缸盖(1)、活塞(2)和气缸套(3)组成的燃烧室(5)中,其特征是在燃烧室(5)的内壁设有喷雾碰撞脊(2a),喷油嘴(4)喷出的雾状油束(6)朝向碰撞脊(2a),在碰撞脊(2a)上设有适合于喷雾流动的型面,在主喷油阶段的活塞上移过程中,油束(6)依次落于碰撞脊(2a)的上方、中部、下方,喷雾一部分被反弹,一部分顺着碰撞脊(2a)的两侧导向弧迅速分散,实现二次雾化。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燃烧室,其特征是上述碰撞脊(2a)的数量与喷油嘴(4)的油束数相等,而且两者位置也相对应。
全文摘要
一种内燃机燃烧室,其属于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领域。该燃烧室在活塞顶内壁设有与喷油嘴油束数相对应的喷雾碰撞脊,利用碰撞脊上适合于喷雾流动的型面,使喷雾一部分被反弹,一部分顺着两侧的导向弧迅速分散,实现二次雾化,因而能较快地形成均匀的可燃混合气,使燃烧迅速和完善,而且不需要大的空气涡流,在明显改善发动机的烟度和排放指标的同时,还使经济性和动力性指标提高。
文档编号F02B55/14GK1554861SQ20031011948
公开日2004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3日
发明者隆武强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