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孔管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974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穿孔管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消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内燃机的穿孔管消声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内燃机上使用的排气消声器,一般由排气管、壳体、膨胀腔、隔板、内插管、尾管等组成。内燃机的排气噪声流经消声器,在膨胀腔内膨胀,利用各种不同容积的多个膨胀腔、内插管等对不同频率的排气噪声进行干涉,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要想提高消声量,需增加膨胀腔数或采取其它消声措施,例如,在消声器内部加吸声材料等,这往往会造成结构复杂、流阻增大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在较宽频率范围大幅度降低噪声,降低流阻,提高消声效果的穿孔管消声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穿孔管消声器,包括排气管、壳体、穿孔管、封盖、隔板、尾管,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成左、右两个膨胀腔;壳体内部两端和隔板上均设有穿孔管;排气管与设在壳体一端上的穿孔管连接、相通,尾管与设在壳体另一端的穿孔管连接、相通;与排气管和与尾管连接、相通的穿孔管的另一端用封盖密封;设在隔板上贯通壳体左、右膨胀腔的穿孔管两端至少有一端用封盖密封;其特征是穿孔管至少由两根同心的金属管组成,金属管上设有不同数量的通气孔,封盖将同心的金属管连接在一起。穿孔管中相邻金属管上通气孔的位置错开。
内燃机的排气噪声经排气管首先进入穿孔管上与排气管连接、相通的同心金属管,由于封盖的作用,由纵向传播改为横向传播,噪声经同心金属管上的通气孔时噪声被分散。噪声传播方向的改变、分散和流通截面的变化,使噪声降低。依次类推至最后一根同心金属管。噪声再进入左膨胀腔膨胀消声。然后,经隔板上贯通左、右膨胀腔的穿孔管降低,经右膨胀腔降低,经尾管端的穿孔管进一步降低后排出。
本实用新型由于对穿孔管实施了同心多根结构,因而具有流通阻力小,不产生再生噪声的优点,在较宽频率范围内获得了良好的消声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孔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1为排气管,2为壳体,3为穿孔管,4为封盖,5为隔板,6为尾管,7为通气孔,8、9、10为同心金属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穿孔管3为圆形,也可以为其它几何形状。穿孔管3由同心金属管8、9、10组成,同心金属管8、9、10是用铁板焊成不同截面积、设有数量不同的通气孔7的铁管,用封盖4连接在一起,连接时相邻金属管上通气孔7的位置错开。同心金属管8的截面积与排气管1的截面积相同。封盖4焊接在穿孔管3的端口上。排气管1是内燃机的排气管道,与设在壳体2一端上的穿孔管3连接、相通。壳体2可以为圆柱体,也可以为其它几何形状,壳体2的两端均设有一根穿孔管3。隔板5用来将壳体2的内腔分成左、右两个膨胀腔,隔板5上也设有穿孔管3。尾管6与设在壳体2一端的穿孔管3连接、相通。
内燃机的排气噪声经排气管1依次进入穿孔管3的同心金属管8、9、10消声,再由左膨胀腔膨胀消声。经隔板5上的穿孔管3进入右膨胀腔时,被同心金属管8、9、10消声,随后,再次膨胀消声。最后经壳体2右端的穿孔管3的同心金属管8、9、10进一步消声,并经尾管6排出,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和尾管还可横向布置于壳体两端,并不仅限于图1所示方案。
权利要求1.一种穿孔管消声器,包括排气管[1]、壳体[2]、穿孔管[3]、封盖[4]、隔板[5]、尾管[6],隔板[5]将壳体[2]的内腔分成左、右两个膨胀腔;壳体[2]内部两端和隔板[5]上均设有穿孔管[3];排气管[1]与设在壳体[2]一端上的穿孔管[3]连接、相通,尾管[6]与设在壳体[2]另一端的穿孔管[3]连接、相通;与排气管[1]和尾管[6]连接、相通的穿孔管[3]的另一端用封盖[4]密封;设在隔板[5]上贯通壳体[2]左、右膨胀腔的穿孔管[3]两端至少有一端用封盖[4]密封;其特征是穿孔管[3]至少由两根同心的金属管组成,金属管上设有不同数量的通气孔[7],封盖[4]将同心的金属管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孔管消声器,其特征是穿孔管[3]中相邻金属管上通气孔[7]的位置错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适用于内燃机的穿孔管消声器,它包括排气管、壳体、穿孔管、隔板、尾管,隔板[5]将壳体[2]的内腔分成左、右两个膨胀腔;壳体[2]内部两端和隔板[5]上均设有穿孔管[3];排气管[1]与设在壳体[2]一端上的穿孔管[3]连接、相通,尾管[6]与设在壳体[2]另一端的穿孔管[3]连接、相通;设在隔板[5]上贯通壳体[2]左、右膨胀腔的穿孔管[3]两端至少有一端用封盖[4]密封;其特征是穿孔管[3]至少由两根同心的金属管组成,金属管上设有不同数量的通气孔[7],封盖[4]将同心的金属管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利用穿孔管结合膨胀腔来达到消声的目的,结构简单,流通阻力小,降噪能力强。
文档编号F01N1/06GK2682211SQ20042003846
公开日2005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3日
发明者王浩国, 李国祥 申请人:王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