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工作压力的排气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551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工作压力的排气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作压力稳定可调,制动平稳且制动反映灵敏的排气制动器。
背景技术
缓速器是车辆(特别是重型载重汽车和大型客车)的一种辅助制动装置,使 用辅助制动装置可增强车辆的制动性能,不需使用或少使用主制动器(传统的 摩擦制动器)就能将车辆控制在一定的安全速度范围内,预防车辆制动失灵, 确保行车安全,特别是增强重载车辆下长坡时的安全性。同时使用缓速器可显 著的减少主行车制动器(摩擦制动器)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主制动器制动毂 和摩擦片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同时延长主制动器的维修周期,降低维修 成本,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驾驶员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在国外,辅助制动装置作为与主制动系统相互独立的制动系统已得到充分的
重视。例如,在德国道路交通法规中规定,客车总重在5.5t以上,载货汽车总 重在9t以上必须加装持续制动装置。
目前比较常见的辅助制动装置有排气制动阀、电涡流缓速器、液力缓速器 和发动机缓速器。其中排气制动器因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容易操作,安装 方便,他作为一种辅助制动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使用的排气制动器 存在以下缺点
1、背压不稳定且不可调,因为发动机的转速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的范 围内变化的,所以其背压也就不是确定的值,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其背压 也越来越大,超过发动机许可的压力值就会对发动机本身造成危害。虽然可以通过增加卸压孔来限制其最大背压值,但同样不能解决背压值不稳定的问题, 且增加了卸压孔后通常会降低其背压值(因为设计减压阀时要根据发动机的最 高转速来设计,而通常发动机的转速都低于其最高转速),从而也就降低了整个 排气制动器的性能。
2、由于增加了卸压孔,所以使排气制动器的灵敏度降低,因为排气制动器 是靠发动机的背压来工作的,本来建立背压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增加了卸压孔 后建立背压的时间就会更长,从而导致制动严重滞后,尤其是在走凹凸不平的 坡时,可能要经常需要制动,且制动时间都特别短,由于制动严重滞后,所以 往往使其丧失了制动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排气制动器存在的背压不稳定且不可调,制动严重滞后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压稳定可调,制动平稳且制动反映灵敏的排气制 动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工作压力的排气制动器,包括阀体、碟片、支撑杆、支撑套、控 制杆、气压反馈通道、弹簧、压板、调节支撑和盖,其特征在于,支撑杆和支 撑套把碟片固定在阀体的指定位置,支撑杆带动碟片绕其轴心转动,控制杆用 来控制废气通道的通与断,并被弹簧、压板、调节支撑和盖固定在支撑套的底 部,气压反馈通道推动控制杆的运动,弹簧用来调节排气制动器总成工作压力 的大小。
采用本发明结构的排气制动器能准确控制总成的背压大小,且反映灵敏, 制动平稳可靠。


图l:现有的排气制动器示意图2:图1的C-C视图
图3:现有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
图4:本发明排气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断开状态); 图5:图4的C-C视图
图6:本发明排气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开通状态);
图7:图6的C-C视图
图8:本发明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原理,说明本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以及
与其他公开的发动机缓速器结构进行比较,先对图l、图2进行分析。
图1、图2所示结构为现有的排气制动器示意图,支撑杆03把碟片02固定 在阀体Ol的指定位置。箭头方向为废气的流动方向。ll为碟片处于打开状态, 12为碟片处于关闭状态。排气制动器工作时由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绕其轴心 转动,使碟片由11位置转动到12位置,从而关闭排气管,随着废气的增多, 腔21内的压力随之增大,从而阻碍发动机运转,进而实施制动,同时为了防止 腔21内的压力过大损害发动机,在碟片02的适当位置增加一卸压孔04。需要 解除制动时,由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由12位置转动到11位置,从而打开排 气管,废气可由腔21流到腔22,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做功模式。
由图1、 2可以看出,处于制动状态时腔21内的压力不是恒定不变的,而 是随着腔21内的废气增多而逐步增大的,同时由于卸压孔04的存在,腔21内 的压力不会瞬时增大的预定的数值。图3是图一结构的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到排气制动器的 制动力是随着转速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恒定的数值。 一旦制动力超过发动机 所许可的范围就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存的上述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1、 要能准确控制发动机产生的背压,且此背压可调;
2、 制动反映时间要短,且平稳可靠。
下面结合图4_7来介绍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4为废气通道处于断开 状态,图6为废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图4一7中所有与前面具有相同功能的部 件均使用相同的编号。
阀体01用于将完成制动功能的零部件组成为一个总成,支撑杆03和支撑 套14用于将碟片02固定在阀体Ol的指定位置,箭头方向代表废气的流动方向。 控制杆05被弹簧07、压板09、调节支撑10和盖08固定在支撑套的底部。此 时腔21和腔22被控制杆05分割为两部分。不需制动时碟片02处于11位置。 当需要制动时,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绕其轴心转动,使碟片02由11位置转 动到12位置,从而关闭排气管,随着废气的增多,腔21内的压力随之增大, 同时由于气压反馈通道06与腔21连通,所以气压反馈通道06内的压力也随之 增大,必然会推动控制杆05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一开始气压反馈通道06内的 压力不足以克服弹簧07的作用力(如图4所示),随着废气的继续增多,当气 压反馈通道06内的压力继续增大直到足以克服弹簧07的作用力时,就会推动 控制杆05向下运动,使腔21和腔22连通,废气便通过腔21、 22排出(如图6 所示);同时腔21内的压力由于废气的排出而降低,气压反馈通道06内的压力 也随之降低,当气压反馈通道06内的废气压力不足以克服弹簧07的作用力时, 控制杆就会向上运动,直到隔开腔21和腔22,此时腔21内的压力又会继续上升,进而重复上述过程。当需要解除制动时,支撑杆03带动碟片转动,由12 位置转动到ll位置,排气通道打开,发动机进入正常的做功模式。由上所述得 知,由于控制杆的作用可使腔21内的压力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转速的变 化而变化;同时由于去掉了卸压孔,使得腔21内的压力可瞬间上升到预定数值, 使得制动更灵活可靠。
图8为本发明结构的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到一开始的 制动曲线特别陡,然后很快就变为了一条水平线,表示排气制动器的制动力在 开始的时候是随速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很快就能达到预定的制动力。随后制 动力就会保持一恒定的值,不再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制动比较平稳。
通过上述对本发明结构原理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结构能准确控制发 动机产生的背压,且此背压可调;制动反映时间要短,且灵敏可靠。另外本发 明结构简单,实施方便,且制造成本比较低,很容易实现。而且本发明装置处 于关闭状态时,发动机可以保持正常的做功模式,不受排气制动器的影响。最 后本发明结构对发动机不需要任何改动,只需在合适的位置预留出连接排气制 动器的位置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工作压力的排气制动器,包括阀体(01)、碟片(02)、支撑杆(03)、支撑套(14)、控制杆(05)、气压反馈通道(06)、弹簧(07)、压板(09)、调节支撑(10)和盖(08),其特征在于,支撑杆(03)和支撑套(14)把碟片(02)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绕其轴心转动,控制杆(05)用来控制废气通道的通与断,并被弹簧(07)、压板(09)、调节支撑(10)和盖(08)固定在支撑套(14)的底部,气压反馈通道(06)推动控制杆的运动,弹簧(07)用来调节排气制动器总成工作压力的大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弹簧(07)设在控制 杆(05)与压板(09)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盖(08)与阀体 (01)之间及盖(08)与调节支撑(10)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控制杆(05) 和支撑套(14)之间可以形成一高压腔(20)。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控制杆(05)和支撑 套(14)之间可以形成一高压腔(20)。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高压腔(20)直接通 向排气管路。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高压腔(20)直接通 向排气管路。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调节支撑(10) 通过压板(09)和弹簧(07)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可调工作压力的排气制动器包括阀体(01)、碟片(02)、支撑杆(03)、支撑套(14)、控制杆(05)、气压反馈通道(06)、弹簧(07)、压板(09)、调节支撑(10)和盖(08),支撑杆(03)和支撑套(14)把碟片(02)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绕其轴心转动,控制杆(05)用来控制废气通道的通与断,并被弹簧(07)、压板(09)、调节支撑(10)和盖(08)固定在支撑套(14)的底部,气压反馈通道(06)推动控制杆的运动,弹簧(07)用来调节排气制动器总成工作压力的大小。本发明可在任意意外情况导致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及时释放压力,保证工作压力稳定可靠,且工作压力可调,实施简单、方便。
文档编号F02D13/04GK101307727SQ200810126050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5日
发明者李瑞强 申请人:李瑞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