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210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在作业车辆(1)中,在与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相邻设置的发动机室(4)设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并且排气后处理装置具备以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中,供给尿素水溶液的尿素水溶液配管(47)穿过发动机室(4)地配置,在发动机室(4)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10),配管路形成部件(10)具有铺设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配管路(11、12),被冷却风扇吸入的冷却空气在所述配管路(11、12)中流通。
【专利说明】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公知,利用专用的过滤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来捕集来自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的排气中所包含的颗粒物质(PM:ParticulateMatter:颗粒物)。另外,在对排气的限制更加严格的今天,要求对排气进一步进行净化。因此,作为排气后处理装置,希望在DPF的基础上设置对排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净化的催化还原剂。
[0003]作为这样的催化还原剂,能够使用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氨以尿素水溶液的状态从箱体被加压输送到喷射器,从喷射器向催化还原剂的上流侧的排气管(混合配管)内喷射。喷射出的尿素水被排气的热量热解,利用热解得到的氨被供给到催化还原剂。
[0004]然而,存储在箱体内的尿素水溶液通过尿素水溶液配管被加压输送到喷射器,但是由于这样的尿素水溶液配管配置在发动机室内,所以来自发动机的热影响可能会造成尿素水溶液变差。尤其是,根据作业车辆,存在外装罩内被分隔为发动机室和配置有散热器等的热交换器室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冷却风扇向散热器等供给的冷却空气不向发动机室流入。因此,发动机室的温度上升更为显著,可能会促进尿素水溶液变差。
[0005]因此,以往提出了在供给管设置冷却装置,或在使尿素水溶液从喷射器返回箱体的返回管设置冷却装置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1、图2)。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45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然而,如专利文献I所述,如果在供给管、返回管设置冷却装置,则存在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制造成本升高的问题。
[0011]另外,考虑扩大使冷却空气流入发动机室的流入口的开口面积,使大量的冷却空气供给到发动机室而使供给管的冷却作用提高,但是如果扩大流入口的开口面积,则对周围的噪音变大,因此并不优选。
[001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能够切实地抑制尿素水溶液变差,并且能够抑制对周围的噪音。
[0013]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4]第一发明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在与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相邻设置的发动机室设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并且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备以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中,供给所述尿素水溶液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穿过所述发动机室地配置,该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室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有配置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配管路,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冷却空气在所述配管路中流通。
[0015]第二发明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在发动机室设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和冷却风扇,并且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备以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中,供给所述尿素水溶液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穿过所述发动机室地配置,该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室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有配置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配管路,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备与所述配管路并列设置的隔热空间,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冷却空气在所述配管路及所述隔热空间中的至少任一方流通。
[0016]第三发明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在发动机室设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和冷却风扇,并且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备以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中,供给所述尿素水溶液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穿过所述发动机室地配置,该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室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有配置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配管路,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备与所述配管路并列设置的隔热空间,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冷却空气在所述配管路及所述隔热空间流通。
[0017]在第四发明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中,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设置在与覆盖所述发动机室的外装罩的内侧接近或抵接的位置,在所述外装罩设有使所述配管路与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连通的空气取入口。
[0018]在第五发明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中,所述外装罩的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所在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拆装自如地设置,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安装在所述其他部分一侧。
[0019]根据第一发明,在发动机室内设置配管路形成部件,在该部件的配管路设置尿素水溶液配管,并且使冷却空气在配管路内流通,因此即使不采用现有的复杂的装置和结构,也能够有效地对尿素水溶液配管进行冷却,以低廉的制造成本切实地抑制尿素水溶液变差。另外,由于不需要使发动机室与外部连通的大开口面积的空气取入口等,所以能够降低向周围释放的噪音。
[0020]根据第二发明及第三发明,在第一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配管路形成部件具有隔热空间,因此通过使冷却空气在该隔热空间、配管路、或者在这两者内流通,能够得到与第一发明同样的作用效果,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0021]根据第四发明,能够使外部空气作为冷却空气经由设置在外装罩的空气取入口切实地流入配管路形成部件。此时,空气取入口连通外部(发动机室的外部)与配管路形成部件,发动机室的内部与外部不会经由空气取入口连通,因此无需担心噪音变大。
[0022]根据第五发明,因为在外装罩中,开闭自如地设置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的一部分,并且配管路形成部件自身安装在除这样的一部分之外的部分,所以即使打开外装罩的一部分,尿素水溶液配管也不会与配管路形成部件一起从发动机室被拉出,能够容易地进行留在发动机室侧的配管路形成部件、铺设在那里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维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作业车辆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2是表示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立体图。
[0025]图3是从斜下方表示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局部的立体图。
[0026]图4是表示所述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局部的立体图。
[0027]图5是表示所述作业车辆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立体图。
[0028]图6是表示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局部的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0]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4的冷却结构的作业车辆I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31]【车辆整体的说明】
[0032]在图1中,作业车辆I是具备未图示的前车架、能够相对于前车架铰接地连结的后车架2的轮式装载机。因此,在作业车辆I的前车架设有由大臂、曲拐、铲斗及对它们进行驱动的液压促动器构成的作业装置。需要说明的是,作业装置不是与本发明直接相关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了其图示及说明。
[0033]在作业车辆I的后车架2上,在未图示的驾驶舱的后方侧,被外装罩3覆盖的发动机室4及热交换器室5前后并列地设置。发动机室4及热交换器室5前后之间被第一分隔壁6分隔。第一分隔壁6横跨上下地分隔发动机室4及热交换器室5,第一分隔壁6的外周与外装罩3的内表面接近或接触。
[0034]外装罩3经由立设于后车架2的支柱框架等安装。具体地说,外装罩3具备:横跨发动机室4及热交换器室5而形成其侧壁的左右侧罩31、31 ;形成发动机室4的前侧的侧壁的前罩32 ;开闭自如地安装于热交换器室5后部的框状框架56 (参照图4)的未图示的后格栅;横跨发动机室4及热交换器室5而形成其顶部分的发动机罩33。
[0035]侧罩31以第一分隔壁6为边界还具有前侧的第一侧罩34和后侧的第二侧罩35。
[0036]发动机罩33具有覆盖发动机室4的前部上方的第一上罩36、覆盖后部上方的第二上罩37和覆盖热交换器室5整体的上方的第三上罩38。这些第一?第三上罩36?38利用螺栓等适宜的紧固机构相对于侧罩31、前罩32等拆装自如地安装。
[0037]在发动机室4内收纳有安装于后车架2的未图示的发动机、搭载于发动机的排气涡轮增压器41、EGR装置、排气后处理装置42及其配管等和其他辅助设备等。这样的发动机室4在发动机的上方,被第二分隔壁7前后分隔。即,第二分隔壁7的左右侧缘与后述的换气通道8的铅直面接近或接触,上缘与第二上罩37的下表面接近或接触,由此,发动机室4被前后分隔。
[0038]其中,第二分隔壁7的下端不能达到发动机的左右侧方,发动机室4在第二分隔壁7的下方前后连通。在第二分隔壁7的前侧的空间配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42,在第二分隔壁7的后侧的空间配置有包括排气涡轮增压器41的其他设备等。
[0039]在热交换器室5内收纳有:对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51、对利用排气涡轮增压器41增压的进气(供气)进行冷却的后冷却器52、配置在散热器51的后方侧的风扇护罩53 (图3)、以一部分从风扇护罩53内露出的状态被旋转驱动的电动或液压驱动的冷却风扇54(图3)及其配管等。另外,也能够将在驾驶舱内设置的空调装置用的压缩机设置在热交换器室5内。
[0040]在这样的热交换器室5的上方设有从上方看为矩形的框状板55,在该框状板55的上方安装有第三上罩38。另外,散热器51及后冷却器52的配管等贯穿第一分隔壁6而配置在热交换器室5与发动机室4之间。冷却风扇54能够与后格栅同样地,与对其进行支承的框架一起向后方侧转动。通过使冷却风扇54转动而离开散热器51的散热面,能够对散热器51的网眼阻塞等进行维护。
[0041]在驱动冷却风扇54旋转时,外部空气通过设置于侧罩31及第三上罩38的流入口39、设置于下方的后车架2的空隙,作为冷却空气而流入热交换器室5内。流入的冷却空气通过后冷却器52及散热器51,从而对进气及发动机冷却水进行冷却,然后,通过冷却风扇54从后格栅排出。
[0042]另一方面,利用冷却风扇54的驱动,发动机室4的空气通过构成本发明的换气结构的换气通道8而被积极地吸引到冷却风扇54侧,通过冷却风扇54从后格栅排出。在发动机室4的空气被持续吸引期间,外部空气通过下方的后车架2的空隙,作为换气用的新鲜空气流入发动机室4,另外,通过换气通道8被吸引。重复该过程,进行发动机室4的换气。
[0043]图2是表不发动机室4的换气结构的立体图,在该图2中也表不了与排气后处理装置42连接的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冷却结构。
[0044]在这里,排气后处理装置42在发动机室4的前侧具备:配置在左右两侧的一对DPF(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装置43、43 ;在一对DPF装置43、43之间左右并排设置的SCR (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44、44。
[0045]与排气涡轮增压器41的涡轮出口连接的排气管配置在发动机室4内的侧方,其前端延伸到发动机的前方附近而分流为两股。分流出的一个排气管与配置在发动机室4的左侧的DPF装置43的前部连接,排气由此流入DPF装置43内。流入的排气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筒状的DPF装置43内向后方侧流动,利用内部的过滤器捕集颗粒物,然后,流入与后部连接的混合配管45内。
[0046]混合配管45向前方侧延伸设置,其前端与左侧的SCR装置44的前部连接。即,排气在混合配管45内向前方流动。此时,在混合配管45的基端侧(DPF装置43侧)安装有用于喷射尿素水溶液的喷射器。从喷射器喷射到混合配管45内的尿素水溶液被排气的热量热解为氨,该氨与排气一起流入SCR装置44内。
[0047]流入SCR装置44内的排气及氨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筒状的SCR装置44内向后方侧流动,被供给到SCR装置44内的催化还原剂中,对排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净化。氮氧化物被净化的排气从与SCR装置44的后部连接的尾管46排出到外部。
[0048]需要说明的是,分流出的另一个排气管通过发动机的前侧配置直到发动机的右侦牝与配置在右侧的DPF装置43的前部连接。流入该DPF装置43的排气的接下来的流动和后处理与左侧的情况相同,是通过上述内容能够理解的,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004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排气后处理装置42中,一对SCR装置44、44配置在发动机的上部中央,一对DPF装置43、43在发动机的左右两肩部分,配置在比SCR装置44、44低一层的位置。因此,在图1所示的侧罩31,与DPF装置43及SCR装置44的配置位置匹配地设有从车辆的中央侧朝向左右外方逐渐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1A。通过设置倾斜面31A,能够使从驾驶舱内对车辆后部的左右两侧的视野性提高。
[0050]【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的说明】
[0051]在图1、图2中,在左右侧罩31的内部,从发动机室4的中途到热交换器室5的后部设有换气通道8。在侧罩31的上部,横跨前后地设有上述倾斜面31A,与倾斜面3IA大致对应地在侧罩31的内表面安装有加强部件8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由于以实线表示加强部件81,所以为了便于说明,以从侧罩31拆下的状态进行表示。
[0052]加强部件81以使侧罩31的刚性提高为目的而被安装,由设置在第一侧罩34且位于发动机室4内的第一加强部件82、设置在第二侧罩35且位于热交换器室5内的后方侧的第二加强部件83构成。第一、第二加强部件82、83各自的截面呈L形。利用这样的加强部件81的内表面(面向侧罩31侧的面)和侧罩31的内表面形成换气通道8,其内部空间具有作为换气通道8的空气通路的功能。
[0053]第一、第二加强部件82、83之间被架设于左右第二侧罩31 (第二加强部件83)之间的架设框架61(同时参照图3、图4)分隔。因此,换气通道8在前后方向的中途,被架设框架61的端部分隔,但是在该分隔部分设有连通部62,能够确保第一、第二加强部件82、83之间的空气的流通。这样的架设框架61与第一分隔壁6的上部对应地设置,利用其上表面支承框状板55的前方侧的框部分。
[0054]换气通道8的前端位于发动机室4的第二分隔壁7附近,朝向配置在第二分隔壁7的前侧的排气后处理装置42开口。在这样的换气通道8中,除了被发动机的热量加热的空气,还积极地吸入被排气后处理装置42的热量加热的空气。另外,在换气通道8中,也从第二分隔壁7的后侧的空间,通过第二分隔壁7的下方吸入被发动机、排气涡轮增压器41加热的空气。
[0055]此时,换气通道8从前端朝向后端使空气通路的截面积逐渐变小,形成所谓的前端较细的形状。因此,在截面积缩小的后端,能够良好地作用由冷却风扇54的旋转所产生的负压,并且在横跨换气通道8的前后方向的长的区域形成压力梯度,能够切实地将发动机室4的空气吸引到后方。
[0056]图3是从下方看到的本发明的换气结构的外装罩3的立体图。图4是从后方看到该换气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了第一分隔壁6及第二分隔壁7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了第二分隔壁7的图示。
[0057]在图3、图4中,在外装罩3的后端安装有立设于后车架2(图1、图2)上的门形框架56。门形框架56具有:安装在第二侧罩35的铅直的后缘部分的左右一对纵框架57、57 ;架设在纵框架57、57的上端之间的横框架58 ;在横框架58的下方架设在纵框架57、57之间的中间框架59。
[0058]纵框架57的截面呈L形,角部分朝向车辆的内方侧地立设。在纵框架57的上部侦牝形成L形的各片设有连通开口 57A。设有连通开口 57A的部分被上下肋部、被从侧方焊接等的罩57B覆盖。
[0059]横框架58由截面为凹状的槽型材料构成,以开口部分为上方地设置。横框架58的上方的开口部分被第三上罩38覆盖,从而具有左右方向的空气通路的功能。在横框架58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连通开口 58A。另外,在横框架58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切开前侧的腹板部分的切口部58B。该切口部58B与构成加强部件81的第二加强部件83的后端连接,换气通道8与横框架58内部的空气通路连通。
[0060]中间框架59由长条状的板形成。中间框架59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向下方弯折而与纵框架57接合。在这样的中间框架59中,在与横框架58的各连通开口 58A大致对应的位置设有同样的连通开口 59A。
[0061]利用前后的板56A封闭由纵框架57的上部、横框架58及中间框架59包围的空间。被板56A封闭的空间经由横框架58的连通开口 58A与上方的空气通路连通,经由中间框架59的连通开口 59A与被门形框架56包围的内侧的空间连通。因此,换气通道8经由被各框架57?59包围的空间与门形框架56的内侧的空间连通。
[0062]另外,利用中间框架59的两侧倾斜而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空间、在纵框架57的上部被罩57B封闭的空间经由设置于纵框架57的一个连通开口 57A连通。而且,在第二加强部件83的底面设有连通开口 83A。在利用纵框架57和第二加强部件83形成的角部设有覆盖另一个连通开口 57A及连通开口 83A的角部件84。因此,换气通道8经由被角部件84、纵框架57的上部及各框架57?59所包围的空间,也与门形框架56的内侧的空间连通。
[0063]在这样的门形框架56的内侧的空间收纳有构成为大致八棱形的框体的风扇护罩53。冷却风扇54在风扇护罩53的内部旋转。风扇护罩53的上部侧接近中间框架59。在风扇护罩53的上部,在与中间框架59的连通开口 59A对应的位置设有连通开口 53A。也就是说,连通开口 53A在冷却风扇54的外周侧、更具体地说在接近最外周的旋转轨迹的位置,朝向利用冷却风扇54的旋转产生负压的位置开口。
[0064]由上可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换气结构,在风扇护罩53内产生负压的部分和发动机室4是经由换气通道8连通的结构,该换气通道8与风扇护罩53、包围风扇护罩53的门形框架56的内部及外装罩3—体。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表示了开闭自如地设置在右侧侧罩31的检查口 31B处于打开的状态。在加强部件81 (第一加强部件82)中,与该检查口 31对应的部分成为与该检查口 31 —起开闭的开闭部81A。
[0065]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冷却风扇54被驱动时,利用由此产生的负压,从靠近产生负压的位置的一侧开始吸入门形框架56内的空气等,发动机室4内的空气逐渐被吸入换气通道8内。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换气通道8内,越过热交换器室5而流向后方侧。由于换气通道8相对于热交换器室5被遮蔽,所以能够不使空气从热交换器室5进入,切实地吸入发动机室4的空气。
[0066]在换气通道8内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换气通道8的后端流入门形框架56的横框架58,通过被各框架57?59包围的空间被吸出到风扇护罩53的内侧。另外,在换气通道8内流动的其余的空气从换气通道8的后端经由角部件84流入门形框架56的纵框架57的上部,同样地通过被各框架57?59包围的空间被吸出到风扇护罩53的内侧。
[0067]被吸出的空气利用冷却风扇54的旋转而排出到外部。从发动机室4排出的部分,通过发动机室4的下方,作为来自外部的新鲜的空气而被取入,再次被从换气通道8吸入。通过重复该过程来进行发动机室4的换气。由此,在发动机室4内配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42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实地抑制发动机室的过度的温度上升。
[0068]【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
[0069]如图2所示,在排气后处理装置42的混合配管45的后部安装有未图示的喷射器,并且该喷射器与尿素水溶液配管47连接。尿素水溶液配管47从设置在热交换器室5的下方的尿素水溶液箱,通过热交换器室5进入发动机室4内,与喷射器连接。在热交换器室5内,在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中途设有供给组件,利用该供给组件使尿素水溶液通过尿素水溶液配管47从尿素水溶液箱向喷射器加压输送。
[0070]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该冷却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立体图。
[0071]在图5、图6中,在发动机室4内的第二分隔壁7的背面侧配置有铺设有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配管路形成部件10。配管路形成部件10还在发动机罩33的第二上罩37的正下方,与第二上罩的下表面抵接。配管路形成部件10具有作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杯管路(杯管路)的第一配管路11和作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杯管路的第二配管路12,从上方看为T形。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均设置为由截面为凹状的隔壁构成的槽,上方侧开口。另外,第一配管路11的后端贯通第一分隔壁6,并且扩开成为漏斗状,在热交换器室5作为开口部IlA 开口。
[0072]在沿左右配置有两根混合配管45的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尿素水溶液配管47在配管路形成部件10中铺设的阶段也是两根。穿过热交换器室5内的两根尿素水溶液配管47从开口部IlA穿过第一配管路11地铺设,在第二配管路12被分为左右各一根。各尿素水溶液配管47从第二配管路12的端部贯穿第二分隔壁7地向前方铺设,并与喷射器连接。
[0073]此外,配管路形成部件10与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邻接,具备从上方看形成为T形的作为隔热空间的空气流通路13。空气流通路13具有并列设置在第一配管路11的侧方的第一流通路14和并列设置在第二配管路12的后侧的第二流通路15。这些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也向上方开口。
[0074]第一流通路14由第一配管路11的隔壁和覆盖第一配管路11的外侧的隔壁形成,如后所述,冷却空气在内外的隔壁之间的空间流通。从其剖面看,第一流通路14到达第一配管路11的下方。即,从剖面看,第一配管路11从其侧方到下方被各第一流通路14覆盖。
[0075]第一流通路14的后端贯穿第一分隔壁6而向热交换器室5开口。该开口部分与支承热交换器室5内的配管等的托架63对置。托架63安装于第一分隔壁6,并且向下方开口。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流通路15设置为由剖面为凹状的隔壁构成的槽,并且安装在第二配管路12的侧面。
[0076]以上所说明的配管路形成部件10的后端侧支承于第一分隔壁6,并且前端侧经由适宜的托架支承于左右侧罩31。另外,配管路形成部件10的上方的开口被第二上罩37封闭。通过封闭上方的开口,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及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形成为隧道状。
[0077]此时,在第二上罩37,与第二配管路12的上方对应地设有左右一对的长孔状的空气取入口 37A、37A,与第二流通路15的上方对应地设有一对同样的空气取入口 37B、37B,与第一流通路14的上方对应地沿前后方向设有多个同样的空气取入口 37C。
[0078]在后端与热交换器室5连通的配管路形成部件10中,在驱动热交换器室5内的冷却风扇54旋转时,外部空气作为冷却空气从第二上罩37的各空气取入口 37A、37B、37C流入内部。
[0079]从空气取入口 37B流入的冷却空气从第二配管路12通过第一配管路11向后方侧流动,利用该流动对尿素水溶液配管47及收纳尿素水溶液配管47的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进行冷却。此时的冷却空气的流动与在尿素水溶液配管47内流动的尿素水溶液成为相反方向。然后,冷却空气从扩开的开口部IlA流入热交换器室5。
[0080]从空气取入口 37B、37C流入的冷却空气在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内流向后方侧,相对于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及尿素水溶液配管47切断来自发动机室4的发动机等的热量。然后,冷却空气从设置在第一分隔壁6的未图示的开口部流入热交换器室5,在托架63被整流为向下方侧流动,沿第一分隔壁6流动。
[0081]流入热交换器室5内的冷却空气在与被冷却风扇54吸入的其他冷却空气一起被输送到后冷却器52及散热器51侧后,通过冷却风扇54从后格栅排出。
[0082]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结构,铺设在发动机室4的尿素水溶液配管47在配管路形成部件10内通过,从而能够被在该配管路形成部件10内流动的冷却空气积极地冷却,因此很难受到发动机室4内的热影响,能够抑制尿素水溶液变差。并且,尿素水溶液配管47能够被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的隔壁隔热,在此基础上,能够利用在其外侧的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内流动的冷却空气、其隔壁阻隔热量,并且更难受到热影响。
[008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
[0084]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配管路形成部件10设置在发动机罩33的第二上罩37的正下方,但也可以设置在侧罩等的内侧。此时,在侧罩中,希望将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的部分设置为相对于其周围的其他部分开闭自如的开口等,并且相对于该其他部分安装配管路形成部件。这样,即使打开开口,尿素水溶液配管也不会被拉向开口侧而伸出,能够在将配管路形成部件留在发动机室的状态下实施尿素水溶液配管的维护。
[008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配管路形成部件10与第二上罩37的下表面抵接,成为槽状的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及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经由设置在第二上罩37上的空气取入口 37A、37B、37C与发动机室4的外部连通。但是,在本发明中,配管路形成部件不需要一定与第二上罩37那样的外装罩抵接,也可以空开规定间隔地接近。
[0086]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仅在外装罩设置空气取入口,即使驱动冷却风扇驱动,也存在不能将外部空气效率良好地吸入配管路、流通路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将这些配管路或流通路不设置为槽状而是设置为筒状,并且设置使配管路、流通路与空气取入口连通的连通部。另外,考虑到外装罩的拆装,可以使这样的连通部构成为相对于外装罩侧或配管路形成部件中的任一个能够拆装。
[0087]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冷却空气相对于配管路形成部件10的第一、第二配管路11、12及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流通的结构,但是因为即使使冷却空气仅在这样的流通路中流动,也具有相对于配管路内的尿素水溶液配管能够切断来自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热量的效果,所以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另外,相反地,可以使冷却空气仅在配管路中流通,使流通路具有作为隔热空间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大致相同的效果O
[0088]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配管路形成部件10具有由第一、第二流通路14、15构成的空气流通部,但是这样的空气流通部也可以考虑发动机室的温度上升的程度而适宜地设置,在使冷却空气仅在铺设有尿素水溶液配管的配管路中流通就足够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空气流通部。
[0089]工业实用性
[0090]本发明除了能够应用在搭载于轮式装载机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尿素水溶液配管之外,也能够应用在推土机、液压挖掘机等其他工程机械、拖拉机等农用机械等各种各样的作业车辆中的尿素水溶液配管,而且,还能够应用在移动式内燃机发电机中的尿素水溶液配管。
[0091]附图标记说明
[0092]I…作业车辆,3...外装罩,4…发动机室,11...配管路即第一配管路,12…配管路即第二配管路,13…隔热空间即空气流通路,37…第二上罩,37A、37B、37C...空气取入口,42…排气后处理装置,43...催化装置即SCR装置,47...尿素水溶液配管,51...热交换器即散热器,52...热交换器即后冷却器,54...冷却风扇。
【权利要求】
1.一种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其在与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空气的冷却风扇相邻设置的发动机室内设置排气后处理装置,并且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备将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中,供给所述尿素水溶液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穿过所述发动机室地配置, 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内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有配置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配管路, 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冷却空气在所述配管路中流通。
2.一种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其在发动机室设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和冷却风扇,并且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备将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中,供给所述尿素水溶液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穿过所述发动机室地配置, 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有配置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配管路, 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备与所述配管路并列设置的隔热空间, 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冷却空气在所述配管路及所述隔热空间的至少任一方流通。
3.一种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其在发动机室设置有排气后处理装置和冷却风扇,并且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备以从尿素水溶液得到的氨作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中,供给所述尿素水溶液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穿过所述发动机室地配置, 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设有配管路形成部件,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有配置所述尿素水溶液配管的配管路, 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具备与所述配管路并列设置的隔热空间, 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冷却空气在所述配管路及所述隔热空间内流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设置在与覆盖所述发动机室的外装罩的内侧接近或抵接的位置, 在所述外装罩设有使所述配管路与所述发动机室的外部连通的空气取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尿素水溶液配管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罩的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所在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拆装自如地设置, 所述配管路形成部件安装在所述其他部分一侧。
【文档编号】F01N3/08GK104204435SQ201380017388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5日
【发明者】堤克弘, 宫本博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