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盖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1521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的盖部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被安装到内燃机的壳体上的盖部件。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而公知有如下内容:在内燃机的链条盖的内表面上突出设置有第1肋以及第2肋,所述第1肋在气缸轴线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肋连接链条盖的侧缘部与第1肋,并且越朝向第1肋越向气缸轴线方向下方倾斜,通过第1肋以及第2肋来提高链条盖的刚性而抑制振动,并且将借助于重力沿着第1肋和第2肋流下的油引导向设置在曲轴上的链轮来提高润滑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316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明中,与设置第1肋以及第2肋相应地,链条盖的重量会增加,不仅如此,借助于重力而流下的油也可能积存于第1肋与第2肋的交叉部而不会顺畅地流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内燃机的盖部件的刚性而抑制振动,并且将沿着盖部件流下的油顺畅地引导到对轴进行支承的贯通孔。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第1方面的发明,提出一种内燃机的盖部件,其是被安装至内燃机的壳体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具有:贯通孔,其将轴支承为旋转自如;鼓出部,其位于所述贯通孔的上方,朝向所述盖部件的内侧鼓出;以及多个凹槽部,它们以连接所述鼓出部的内表面侧的上部和下部的方式从所述贯通孔呈放射状延伸。

此外,根据第2方面的发明,在第1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内燃机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具有以连接所述鼓出部的外表面侧的上部和下部的方式从所述贯通孔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凹槽部,通过所述内表面侧的凹槽部以及所述外表面侧的凹槽部,所述鼓出部的截面形成为波浪板状。

此外,根据第3方面的发明,在第1或第2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内燃机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侧的凹槽部的槽截面积朝向所述贯通孔而缩小。

此外,根据第4方面的发明,在第1至第3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内燃机的盖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是干油底壳式的润滑方式,具有将所述曲轴箱底部的油回收至储油箱的回油泵以及将所述储油箱的油供给至被润滑部的供给泵。

另外,实施方式的曲轴11与本发明的轴对应,实施方式的主链条盖15与本发明的盖部件对应,实施方式的第1凹槽部15g与本发明的内表面侧的凹槽部对应,实施方式的第2凹槽部15h与本发明的外表面侧的凹槽部对应。

根据本发明第1方面的结构,被安装到内燃机的曲轴箱上的盖部件具有:贯通孔,其将轴支承为旋转自如;鼓出部,其位于贯通孔的上方,朝向盖部件的内侧鼓出;以及多个凹槽部,它们以连接鼓出部的内表面侧的上部和下部的方式从贯通孔呈放射状延伸,因此,不仅无需设置增加重量的肋而能够通过鼓出部的凹槽部来提高盖部件的刚性从而抑制振动,而且通过使曲轴箱内部的油借助于重力沿着鼓出部的凹槽部集中到贯通孔的周围,能够高效地对旋转的轴进行润滑。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结构,盖部件具有以连接鼓出部的外表面侧的上部和下部的方式从贯通孔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凹槽部,通过内表面侧的凹槽部以及外表面侧的凹槽部,鼓出部的截面形成为波浪板状,因此,不仅能够通过内表面侧以及外表面侧的凹槽部将盖部件的平面部较细地分隔开,从而更有效地抑制振动,还能够使盖部件整体变薄而减轻重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3方面的结构,内表面侧的凹槽部的槽截面积朝向贯通孔而缩小,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顺着凹槽部而流下的油朝向轴集中。此外,盖部件在接近作为振动源的轴并且刚性低的贯通孔的附近容易产生振动,但通过朝向贯通孔而截面积缩小的凹槽部,能够提高盖部件的贯通孔附近的刚性,从而更有效地抑制振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4方面的结构,内燃机是干油底壳式的润滑方式,具有将曲轴箱底部的油回收至储油箱的回油泵以及将储油箱的油供给到被润滑部的供给泵,因此,虽然为了将需要的油量抑制为最小限而期望使盖部件的内侧的容积减小,但由于盖部件具有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因此,能够使盖部件的内侧的容积与该鼓出部相应地减小,从而减少需要的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V型内燃机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将链条盖从图1取下的状态的图。

图3是示出链条盖的外表面侧的主视图。

图4中的(A)、(B)、(C)是沿着图3中的4A-4A线、4B-4B线以及4C-4C线的剖视图。

图5是从内表面侧观察链条盖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1中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1中的7-7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E:内燃机;11:曲轴(轴);12:曲轴箱;15:主链条盖(盖部件);15d:贯通孔;15f:鼓出部;15g:第1凹槽部(内表面侧的凹槽部);15h:第2凹槽部(外表面侧的凹槽部);33:回油泵;42:储油箱;43:供给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是以坐在驾驶席上的驾驶员为基准而定义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V型多气缸的内燃机E以使其曲轴11的轴线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搭载于车体,曲轴箱12通过使曲轴箱上半体12A与曲轴箱下半体12B结合为一体而构成,左气缸13以及右气缸14从曲轴箱上半体12A的上部向斜上方呈V字状突出。曲轴箱12的前表面被装卸自如的主链条盖15覆盖,并且左右气缸13、14的前表面的开口部分别被装卸自如的副链条盖16、16覆盖。

在构成曲轴箱12的曲轴箱上半体12A与曲轴箱下半体12B之间夹持有曲轴11,冷却水泵轴17在曲轴11的上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曲轴箱上半体12A,在冷却水泵轴17上连接未图示的冷却水泵。固定于曲轴11的冷却水泵驱动链轮18与固定于冷却水泵轴17的冷却水泵从动链轮19借助于冷却水泵驱动链条20而连接。在冷却水泵驱动链条20的张紧侧抵接有链条引导件21,在冷却水泵驱动链条20的松弛侧抵接有链条张紧器22。

在冷却水泵轴17还固定有第1凸轮驱动链轮23以及第2凸轮驱动链轮24。第1凸轮驱动链轮23经由正时链条29而连接于进气凸轮链轮27以及排气凸轮链轮28,该进气凸轮链轮27以及排气凸轮链轮28固定于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左气缸13上的进气凸轮轴25以及排气凸轮轴26上,同样地,第2凸轮驱动链轮24经由正时链条29而连接于进气凸轮链轮27以及排气凸轮链轮28,该进气凸轮链轮27以及排气凸轮链轮28固定于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右气缸14上的进气凸轮轴25以及排气凸轮轴26上。在各个正时链条29的张紧侧抵接有链条引导件30,在正时链条29的松弛侧抵接有链条张紧器31。

固定于曲轴11的回油泵驱动链轮32与在配置于曲轴箱下半体12B的回油泵33的回油泵轴34上固定的回油泵从动链轮35借助于回油泵驱动链条36而连接。在回油泵驱动链条36的张紧侧抵接有链条引导件37,在回油泵驱动链条36的松弛侧抵接有链条张紧器38。

接下来,根据图3~图7说明主链条盖15的构造。

在作为板状部件的主链条盖15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凸缘15b,该凸缘15b具有多个螺栓孔15a…,该多个螺栓孔15a…用于利用螺栓将主链条盖15紧固于曲轴箱12。在主链条盖15的上部以及下部形成有与冷却水泵轴17以及曲轴11的轴端部对置的2个贯通孔15c、15d,上侧的贯通孔15c在支承冷却水泵轴17的轴端部的状态下被装卸自如的盖部件44(参照图1)封闭,并且下侧的贯通孔15d被密封部件45(参照图6)封闭,该密封部件45将下侧的贯通孔15d与曲轴11的轴端部之间密封。在2个贯通孔15c、15d的右侧形成有用于维护冷却水泵驱动链条20的链条张紧器22的开口部15e,该开口部15e被装卸自如的盖部件39(参照图1)封闭。

与所述开口部15e相邻的鼓出部15f以在左右方向上穿过主链条盖15的被2个贯通孔15c、15d上下夹着的区域的方式向主链条盖15的内表面侧突出。鼓出部15f在各图中以被双点划线包围的方式示出。因此,在鼓出部15f的上部划分出收纳一对正时链条29、29的上部空间40,在鼓出部15f的下部划分出收纳回油泵驱动链条36的下部空间41(参照图6以及图7)。

如图3~图5可知,在鼓出部15f的内表面侧形成有从与曲轴11对置的贯通孔15d向上方呈放射状延伸的4个截面为三角形状的第1凹槽部15g…。此外,在鼓出部15f的外表面侧形成有从与曲轴11对置的贯通孔15d向上方呈放射状延伸的3个截面为梯形的第2凹槽部15h…。右侧的2个第1凹槽部15g、15g以及1个第2凹槽部15h的上端在开口部15e的下缘终止,因而,左侧的2个第1凹槽部15g、15g以及2个第2凹槽部15h、15h的上端处于比右侧的2个第1凹槽部15g、15g以及1个第2凹槽部15h的上端高的位置。

4个第1凹槽部15g…的槽底为三角形而较尖,而3个第2凹槽部15h…的槽底是平坦的,并沿着与曲轴11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由于第1凹槽部15g…的槽底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向主链条盖15的内表面侧倾斜,因此,第2凹槽部15h…的深度在上下方向上大致恒定,而第1凹槽部15g…的深度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变浅(参照图6以及图7)。而且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在左右方向上交替地形成,因而,鼓出部15f的横截面是大致恒定厚度的波浪板状。

由图5~图7可知,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的下端的位置以包围贯通孔15d的上部的方式呈圆弧状排列,在距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的下端向下方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从主链条盖15的内表面朝内突出设置有第1檐部15i以及第2檐部15j。左侧的第1檐部15i以及右侧的第2檐部15j以包围贯通孔15d的上部的方式呈圆弧状连续,并且通过将第1檐部15i以及第2檐部15j的两端朝上弯折,在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的下端与第1檐部15i之间形成有向主链条盖15的外表面侧凹陷的第1储油部15o,在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的下端与第2檐部15j之间形成有向主链条盖15的外表面侧凹陷的第2储油部15p。第1檐部15i朝向主链条盖15的内侧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比第2檐部15j的突出高度要高(参照图5~图7)。

即,突出量大的第1檐部15i的末端越过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而延伸至与齿部的内侧面大致同一位置(参照图6),突出量小的第2檐部15j的末端延伸至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参照图7)。

第1檐部15i的整体位于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上方,并且第1檐部15i的上下方向最下部、即第1檐部15i的最左侧的部分位于冷却水泵驱动链条20啮入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冷却水泵驱动链轮18的部分的上方。此外,第2檐部15j的一部分位于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上方,并且第2檐部15j的上下方向最下部、即第2檐部15j的最右侧的部分位于回油泵驱动链条36的上方。

返回图1以及图2,在左气缸13的上部设置有贮存油的储油箱42,通过回油泵33从曲轴箱12的底部回收的油被供给泵43从储油箱42供给到曲轴箱12的油道(Oil gallery),以供阀操作机构等被润滑部的润滑。在曲轴箱12的底部形成有与回油泵33连通的油吸入口12a。在曲轴箱下半体12B以及主链条盖15的下部,通过用相互对接的曲轴箱下半体12B的壁部12b以及主链条盖15的壁部15k覆盖油吸入口12a的上部,而形成了具有1个开口部12c、15m的1个油吸入室12d、15n(参照图2以及图5)。

接下来,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

当积存在曲轴箱下半体12B的底部的油被回油泵33回收到储油箱42中之后,被供给泵43供给至内燃机E的阀操作机构等被润滑部,对被润滑部进行了润滑的油借助于重力而向曲轴箱下半体12B的底部流下。通过采用这样的干油底壳式的润滑方式,不仅能够省略采用通常的湿油底壳式的润滑方式时所需的油盘,使内燃机的上下方向尺寸小型化,而且,即使在车辆的急转弯时,也能够稳定地向被润滑部供给油。

而且,对左右气缸13、14的阀操作机构等进行了润滑的油的一部分向夹在主链条盖15的内侧面与曲轴箱12的外侧面之间的上部空间40飞散,该油不仅顺着鼓出部15f的第1凹槽部15g…的槽状的内侧面流下,还借助于重力而顺着鼓出部15f的山状的第2凹槽部15h…的山状的内侧面流下,在通过表面张力而暂时保持于其下方的第1储油部15o以及第2储油部15p之后,从构成第1储油部15o以及第2储油部15p的底壁的第1檐部15i以及第2檐部15j的末端落下,返回曲轴箱下半体12B的底部。

当油沿着鼓出部14d的内侧面流下时,由于4个第1凹槽部15g…形成为以曲轴11为中心的放射状,因此,使顺着4个第1凹槽部15g…流下的油集中于曲轴11的轴端部,能够有效地对设置于曲轴11的轴端部的冷却水泵驱动链轮18以及回油泵驱动链轮32进行润滑。

此外,在曲轴11的轴端部,从与主链条盖15接近的一侧起,按顺序一体地设置有回油泵驱动链轮32以及冷却水泵驱动链轮18,但在鼓出部15f的下端设置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第1檐部15i以及第2檐部15j(参照图6以及图7),并且第1檐部15i与第2檐部15j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不同,因此,通过第1檐部15i以及第2檐部15j使顺着4个第1凹槽部15g…以及3个第2凹槽部15h…流下的油向曲轴11的轴向偏向,能够有效地对距主链条盖15的距离不同的回油泵驱动链轮32以及冷却水泵驱动链轮18两者进行润滑。

特别地,第1檐部15i的末端越过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而延伸至与齿部的内侧面大致同一位置,并且第1檐部15i的整体位于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上方,并且第1檐部15i的上下方向最下部位于冷却水泵驱动链轮18的啮合部的上方,因此,能够向该啮合部供给充分的油来进行润滑。

此外,第2檐部15j的末端延伸至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并且第2檐部15j的一部分位于回油泵驱动链轮32的上方,并且第2檐部15j的上下方向最下部位于回油泵驱动链条36的上方,因此,能够通过从第2檐部15j供给的油主要对回油泵驱动链条36进行润滑,此外,能够通过所述油的一部分来对回油泵驱动链轮32进行润滑。

如上所述,由于使鼓出部15f从主链条盖15的内表面朝内鼓出,在该鼓出部15f上形成第1凹槽部15g…,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加强的专用肋就能够将油引导向曲轴11的轴端部,能够使重量与肋的省略相应地减少。此外,若多个肋交叉,则在其交叉部积存有油,无法顺畅地进行引导,而单纯的槽形状的第1凹槽部15g…能够顺畅地引导油。

此外,在鼓出部15f上除了内表面侧的4个第1凹槽部15g…之外,还在左右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外表面侧的3个第2凹槽部15h…,因此,鼓出部15f具有以大致恒定厚度呈波浪形弯曲的横截面(参照图4)。其结果为,主链条盖15的平坦面被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较细地分隔开,刚性得以提高,虽然构造的重量很轻,但能够有效地防止主链条盖15的膜面振动。

特别地,由于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的槽截面积朝向与曲轴11对置的贯通孔15d而缩小(图4参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顺着第1凹槽部15g…流下的油向曲轴11集中。而且,主链条盖15虽然在接近作为振动源的曲轴11并且刚性低的贯通孔15d的附近容易产生振动,但通过截面积朝向贯通孔15d而缩小的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越是贯通孔15d的附近,越将主链条盖15划分得越细,由此,能够提高主链条盖15的贯通孔15d附近的刚性,从而更有效地抑制振动。

此外,在图2以及图5中,若假定不存在覆盖曲轴箱下半体12B的油吸入口12a的壁部12b、15k,则油吸入口12a的位置从曲轴箱12的中心向右侧偏移,因此,在车辆转弯时的侧向力的作用下,右转弯时的曲轴箱12内的油的油面像线A′那样倾斜,左转弯时的曲轴箱12内的油的油面像线B′那样倾斜。当右转弯时的油面像线A′那样倾斜时,在曲轴箱12的内部滞留有大量的油,因此,如果不使油的总量相应地增加,则在储油箱42的内部,滤油器会吸入空气,可能无法向被润滑部供给油。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覆盖油吸入口12a的壁部12b、15k,使实质的油吸入口的位置即油吸入室12d、15n的开口部12c、15m向曲轴箱12的中心附近移动,由此,右转弯时的曲轴箱12内的油的油面成为线A那样,左转弯时的曲轴箱12内的油的油面成为线B那样,由此,能够防止在曲轴箱12的内部滞留大量的油,能够抑制滤油器在储油箱42的内部吸入空气。

此外,在采用具有将曲轴箱12底部的油回收至储油箱42的回油泵33以及将储油箱42的油供给到被润滑部的供给泵43的干油底壳式的润滑方式的情况下,为了将需要的油量抑制为最小限而期望使主链条盖15的内侧的容积减小,而由于主链条盖15具有朝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15f,因此,能够使主链条盖15的内侧的容积与该鼓出部15f相应地减小,能够减少需要的油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的数量不限于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设定。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鼓出部15f具有第1凹槽部15g…以及第2凹槽部15h…两者,但第2凹槽部15h…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

此外,本发明的盖部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主链条盖15,只要是被安装到曲轴箱12的盖部件即可。

此外,本发明的轴不限于实施方式的曲轴11,只要是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盖部件上的轴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