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4365发布日期:2018-06-27 21:5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149338号(JP 2011-149338 A)公开了一种设置在车辆中的热绝缘器。该热绝缘器由金属板材料形成。该热绝缘器具有符合内燃机的排气歧管的外部形状的三维形状。该热绝缘器设置成覆盖排气歧管。该热绝缘器减小了由排气歧管释放的热传递到设置在内燃机周围的其他部件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在车辆中,线束在内燃机周围,换言之,在热绝缘器周围布线和设置。通过该线束,从内燃机输出的各种电信号例如传递到车辆的控制设备。

在相当大的力在车辆碰撞等期间作用在内燃机周围的情况下,热绝缘器和线束的相对位置可能改变,从而它们可能彼此干涉。于是,可能损坏线束。如上所述,当热绝缘器与布置在该热绝缘器周围的其他部件干涉时,可能会损坏其他部件。然而,关于这点在JP 2011-149338 A中并未公开,从而包括热绝缘器的车辆仍具有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车辆,包括:热绝缘器,其为板的形式,所述热绝缘器覆盖内燃机的排气部件;以及线束,其设置在所述热绝缘器的侧方。在所述热绝缘器的多个末端边缘之中,在所述线束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所述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

发明人研究了在线束定位在热绝缘器的侧方的车辆中,线束在车辆碰撞等期间相当大的力作用在内燃机周围的情况下的状态,并且发现对线束的损坏是由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滑行运动引起的。在上面的构造中,在热绝缘器的多个末端边缘之中,在线束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因此,当线束与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干涉时,末端边缘滑行的位置在板厚方向上改变。于是,相较于末端边缘形成为在其侧视图中是直线的(直的)构造,能够分散滑行位置并且能够缩短在线束的一个地方的滑行距离(末端边缘滑行的距离)。因此,通过上面的构造,可以抑制由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滑行运动引起的对线束的损坏。

在根据上面的方案的车辆中,所述线束可包括装配件和容纳管,多根电缆捆扎在所述装配件中,所述装配件在所述容纳管中延伸;所述容纳管可具有小直径部和大直径部交替地布置的波纹形状;并且在所述热绝缘器的定位在所述线束的所述侧方的所述末端边缘中,所述末端边缘的凹部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与所述末端边缘的凸部在所述凸部突出的方向上的远侧端面之间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距离,可比在所述容纳管中彼此相邻的所述大直径部之间的长度长。

在上面的构造中,在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中,末端边缘的凹部的外端面和末端边缘的凸部的远侧端面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比在容纳管中彼此相邻的大直径部之间的长度长。换句话说,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中的凸部和凹部的高度比每个小直径部在容纳管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当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在容纳管的小直径部上滑行并且它们的相对位置改变时,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凸部接触(接合)容纳管的大直径部。因此,热绝缘器和容纳管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并且抑制其滑行运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对线束的容纳管的损坏。

在根据上面的方案的车辆中,所述线束可包括装配件和容纳管,多根电缆捆扎在所述装配件中,所述装配件在所述容纳管中延伸;所述容纳管可具有小直径部和大直径部交替地布置的波纹形状;并且在所述热绝缘器的定位在所述线束的所述侧方的所述末端边缘中,在所述侧视图中,所述末端边缘的凹部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在垂直于所述板厚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所述末端边缘的凸部在所述凸部突出的方向上的远侧端面在垂直于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方向上的长度,可比所述容纳管的每个所述小直径部的直径短。

在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中,将凹部的外端面与凸部的远侧端面连接的连接面在板厚方向上延伸。在上面的构造中,在侧视图中,凹部在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在垂直于板厚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凸部的远侧端面在垂直于板厚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比容纳管的每个小直径部的直径短。因此,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中的凸部和凹部之间的间隔短,从而,当容纳管的小直径部或大直径部接触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时,将外端面与远侧端面连接的连接面接触容纳管。因为连接面在板厚方向上延伸,所以容纳管和热绝缘器之间的接触区域在给定时刻能够在容纳管的轴线方向上变宽。因此,当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在容纳管上滑行时,施加到容纳管的载荷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分散。于是,相较于载荷局部地集中的情况,能够抑制对容纳管的损坏。

附图说明

将在下文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图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的构造的前视图;

图2是图示出从侧方观看时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3是图示出线束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示出热绝缘器在线束上滑行的方式的侧视图;

图5是图示出从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侧方观看时第二实施例中的设置在车辆中的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6是图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热绝缘器在线束上滑行的方式的侧视图;以及

图7是图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热绝缘器在线束上滑行的另一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4描述车辆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中所示,内燃机11安装在车辆的发动机室10中。作为排气部件的排气歧管20连接至内燃机11的气缸盖12。从内燃机11的燃烧室排出的排气通过形成在气缸盖12中的排气口(未图示)引入排气歧管20中。排气歧管20包括排气上游侧的分支管部21和连接到分支管部21的排气下游侧的连接管部22。分支管部21在上游端分支,并且每个分支端连接到相应的一个排气口。热绝缘器30连接到排气歧管20。

热绝热器30由金属板材形成,并且具有符合排气歧管20的外部形状的三维形状。热绝缘器30包括上罩部40和下罩部60,该上罩部40覆盖排气歧管20的分支管部21,该下罩部60覆盖排气歧管20的连接管部22。上罩部40包括上面对壁41和上凹部42,该上面对壁41与排气歧管20间隔开地定位,该上凹部42从上面对壁41朝向排气歧管20延伸。每个上凹部42包括侧壁43和圆形盖壁44,该侧壁43具有圆柱形状并从上面对壁41延伸,该圆形盖壁44连接到侧壁43的在其延伸方向上的远侧端。盖壁44接触排气歧管20的分支管部21,并且在其中心具有上螺栓插入孔。排气歧管20的分支管部21在与上螺栓插入孔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螺栓孔。上凹部42在上罩部40中定位在排气上游端部(图1的上端部)的相对的端部处。

下罩部60包括下面对壁61和下凹部62,该下面对壁61与排气歧管20间隔开地定位,该下凹部62从下面对壁61朝向排气歧管20延伸。每个下凹部62包括侧壁63和圆形盖壁64,该侧壁63具有圆柱形状并且从下面对壁61延伸,该圆形盖壁64连接至侧壁63的在其延伸方向上的远侧端。盖壁64接触排气歧管20的连接管部22,并且在其中心具有下螺栓插入孔。排气歧管20的连接管部22在与下螺栓插入孔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螺栓孔。下凹部62在下罩部60中定位在排气上游端部(图1中的上端)的中心处和排气下游端部(图1中的下端部)的相对的端部处。螺栓70被插入穿过上螺栓插入孔和下螺栓插入孔,并且被旋拧到排气歧管20的螺栓孔中。因此,热绝缘器30连接至排气歧管20。

如图2中所示,在当从左末端边缘的左侧观看时图示出上罩部40的左末端边缘的左侧视图中,热绝缘器30的上罩部40相对于竖直方向在朝向上罩部40的排气上游端(图2中的上端)的方向上朝向靠近排气歧管20的靠近侧(图2中的左侧)倾斜(即,上罩部40相对于竖直方向朝向排气歧管20倾斜)。如图1和图2中图示出的,多个凸部50形成在上罩部40的左端部中。每个凸部50朝向远离排气歧管20的远离侧(图2中的右侧)突出。三个凸部50沿着左端部的末端边缘布置。每个凸部50延伸到左端部的末端边缘。在下文中,从排气上游端侧,凸部50被称作第一凸部51、第二凸部52和第三凸部53(即,第一凸部51、第二凸部52和第三凸部53以从排气上游端侧陈述的顺序布置)。

如图2中所示,第一凸部51包括第11倾斜壁51A。该第11倾斜壁51A连接至上面对壁41,并且在朝向排气歧管20的排气下游端(图2中的下端)的方向上朝向远离排气歧管20的远离侧倾斜。平行于上面对壁41延伸的第一远侧端壁51B连接至第11倾斜壁51A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2倾斜壁51C连接至第一远侧端壁51B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2倾斜壁51C在朝向排气歧管20的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靠近排气歧管20的靠近侧倾斜(即,第12倾斜壁51C朝向排气歧管20倾斜)。第11倾斜壁51A、第一远侧端壁51B和第12倾斜壁51C在它们的右端部(图2的纸张的背侧的端部)处通过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右壁51D连接。

第二凸部52包括第21倾斜壁52A。该第21倾斜壁52A连接至上面对壁41,并且在朝向其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远离侧倾斜。平行于上面对壁41延伸的第二远侧端壁52B连接至第21倾斜壁52A的排气下游端部。第22倾斜壁52C连接至第二远侧端壁52B的排气下游端部。第22倾斜壁52C在朝向其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靠近侧倾斜。第21倾斜壁52A、第二远侧端壁52B和第22倾斜壁52C在它们的右端部处通过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右壁52D连接。

第三凸部53包括第31倾斜壁53A。该第31倾斜壁53A连接至上面对壁41,并且在朝向其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远离侧倾斜。平行于上面对壁41延伸的第三远侧端壁53B连接至第31倾斜壁53A的排气下游端部。第32倾斜壁53C连接至第三远侧端壁53B的排气下游端部。第32倾斜壁53C在朝向其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靠近侧倾斜。第31倾斜壁53A、第三远侧端壁53B和第32倾斜壁53C在它们的右端部处通过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右壁53D连接。

在第一凸部51和第二凸部52之间,由第一凸部51的第12倾斜壁51C、上面对壁41和第二凸部52的第21倾斜壁52A形成了第一凹部58,第一凹部58朝向靠近侧凹陷。在第二凸部52和第三凸部53之间,由第二凸部52的第22倾斜壁52C、上面对壁41和第三凸部53的第31倾斜壁53A形成了第二凹部59,第二凹部59朝向靠近侧凹陷。换句话说,热绝缘器30的上罩部40的左末端边缘具有由于凸部50而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

在第一凸部51中,第一远侧端壁51B在远离侧的端面形成第一凸部51的远侧端面55。在第一凹部58中,上面对壁41在靠近侧的端面形成第一凹部58在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58A。在第二凸部52中,第二远侧端壁52B在远离侧的端面形成第二凸部52的远侧端面56。在第二凹部59中,上面对壁41在靠近侧的端面形成第二凹部59在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59A。在第三凸部53中,第三远侧端壁53B在远离侧的端面形成第三凸部53的远侧端面57。第一凸部51、第二凸部52和第三凸部53具有相同的形状。换句话说,第一凸部51的远侧端面55和第一凹部58的外端面58A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等于第二凸部52的远侧端面56和第二凹部59的外端面59A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2。第一凸部51中的距离T1等于第三凸部53的远侧端面57和第二凹部59的外端面59A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3(T1=T2=T3)。例如,该距离T1(=T2、T3)被设定成4mm。

在图2中的左侧视图中,第一凸部51和第二凸部52之间在垂直于板厚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面对壁41在图2中延伸的方向)上的距离等于第二凸部52和第三凸部53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换句话说,第一凹部58的外端面58A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等于第二凹部59的外端面59A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2(L1=L2)。因此,第一凹部58和第二凹部59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凸部51的远侧端面55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3、第二凸部52的远侧端面56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4以及第三凸部53的远侧端面57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5彼此相等,并且比第一凹部58的外端面58A的长度L1(=L2)长。

如图1中所示,车辆还包括线束80,其设置在内燃机11周围。该线束80经过排气歧管20的分支管部21的后方并且沿着热绝缘器30的左侧布线。线束80的下端部设置成沿着连接管部22的弯曲形状。线束80的定位在分支管部21的上方的上端部由连接至上端部的夹子90支撑,并且定位在气缸盖12附近。线束80的沿着连接管部22设置的下端部朝向图1的纸张的前侧延伸。因此,线束80被布线成使得其上端部和其下端部之间的其中间部延伸以在侧视图中跨过热绝缘器30的左端部的末端边缘。换句话说,在热绝缘部30中,左端部的末端边缘对应于定位在线束80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因为凸部50在定位在线束80的侧方的末端边缘中形成,所以该末端边缘在侧视图中具有在板厚方形上凸凹的形状。

如图3中所示,线束80包括装配件81,多根线缆82捆扎在该装配件81中。在该实施例中,装配件81包括两根电缆82以及用于捆扎电缆82的封面胶带83。每根电缆82被涂有绝缘膜。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装配件81的相对的端部。例如,线束80经由连接器在一端连接至内燃机11,而在另一端连接至车辆的控制装置,从而将从内燃机11输出的各种电信号传递到车辆的控制装置。线束80还包括容纳管84,装配件81在该容纳管中延伸。容纳管84具有小直径部85和大直径部86在其轴线方向(图3中的横向方向(左右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的波纹形状。容纳管84具有在轴线方向上恒定的内径。容纳管84的每个小直径部85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6等于容纳管84的每个大直径部86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7(L6=L7)。例如,小直径部85的长度L6(=L7)被设定成2mm。因此,在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中,第一凹部58的外端面58A与第一凸部51的远端面55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T2、T3)比小直径部85的长度L6(=L7)长。因此,距离T1比在容纳管84中彼此相邻的大直径部86之间的长度长。另外,例如,容纳管84的每个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被设定成24mm。在热绝缘器30中,第一凸部51的远侧端面55的长度L3(=L4、L5)和第一凹部58的外端面58A的长度L1(=L2)都比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长。

将参照图4描述该实施例的效果。(1)如图4中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在热绝缘器30的多个末端边缘之中,在线束80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末端边缘的左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图4中的左右方向)上凸凹的形状。因此,当线束80与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干涉从而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在线束80的小直径部85上沿着由图4中的箭头标示的方向滑行而同时与小直径部85接触时,末端边缘在小直径部85上滑行的位置在板厚方向上改变。结果,相较于末端边缘形成为在其侧视图中形成为直线的(直的)构造,能够分散滑行位置,从而能够缩短在线束80上的一个地方中的滑行距离(即,末端边缘滑行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的滑行运动引起的对线束80的损坏。

(2)容纳管84具有小直径部85和大直径部86交替布置的波纹形状。在热绝缘器30的定位在线束80的侧方的末端边缘中,凹陷部58和59的外端面58A和59A与凸部50的远侧端面55、56和57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T2和T3比容纳管84中彼此相邻的大直径部86之间的长度L6长。换句话说,每个距离T1、T2和T3,即,热绝缘部30的末端边缘中的凸部和凹部的高度,比小直径部85在容纳管84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6长。因此,当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在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上滑行并且它们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如由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标示的,容纳管84的大直径部86接触(接合)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的凸部50。因此,容纳管84和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从而抑制其滑行移动。结果,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分散载荷施加在容纳管84上的区域,并且能够缩短在线束80上的一个地方中的滑行距离(末端边缘滑行的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对线束80的容纳管84的损坏。

(3)在热绝缘器30中,第一凸部51的远侧端面55的长度L3、第二凸部52的远侧端面56的长度L4、第三凸部53的远侧端面57的长度L5、第一凹部58的外端面58A的长度L1和第二凹部59的外端面59A的长度L2比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长。因此,当相当大的力作用在内燃机11周围并且线束80与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的凸部和凹部干涉时,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接触凸部50或者凹部58或59。因此,当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如图4中所示在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上滑行时,容纳管84的大直径部86接触(接合)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的凸部50,从而抑制了其滑行运动。因此,当线束80干涉热绝缘器30的定位在线束80的侧方的末端边缘时,能够进一步缩短在线束80上的滑行距离(末端边缘滑行的距离)。

参照图5和图6描述车辆的第二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热绝缘器30的左端部具有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形状的形状。在下文中,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不同的构造,并且省略了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类似的构造的详细描述。

如图5中所示,多个凸部150形成在热绝缘器130的上罩部40的左端部中。每个凸部150朝向远离排气歧管20的远离侧(图5中的右侧)突出。三个凸部150沿着左端部的末端边缘布置。每个凸部150延伸至左端部的末端边缘。由于凸部150,热绝缘器130的多个末端边缘中的左端部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该左端部的末端边缘定位在线束80的侧方。在下文中,从排气上游端侧,凸部150被称作第11凸部151、第12凸部152和第13凸部153(即,第11凸部151、第12凸部152和第13凸部153从排气上游端侧以所叙述的顺序布置)。

如图5中所示,第11凸部151包括第111倾斜壁151A。第111倾斜壁151A连接至上面对壁41,并且在朝向排气歧管20的排气下游端(图5中的下端)的方向上朝向远离排气歧管20的远离侧倾斜。平行于上面对壁41延伸的第11远侧端壁151B连接至第111倾斜壁151A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12倾斜壁151C连接至第11远侧端壁151B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12倾斜壁151C在朝向排气歧管20的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靠近排气歧管20的靠近侧倾斜。第111倾斜壁151A、第11远侧端壁151B和第112倾斜壁151C在它们的右端部(图5的纸张的背侧的端部)处通过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的第11右壁151D连接。

第12凸部152包括第121倾斜壁152A。该第121倾斜壁152A连接至上面对壁41,并且在朝向其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远离侧倾斜。平行于上面对壁41延伸的第12远侧端壁152B连接至第121倾斜壁152A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22倾斜壁152C连接至第12远侧端壁152B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22倾斜壁152C在朝向其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靠近侧倾斜。第121倾斜壁152A、第12远侧端壁152B和第122倾斜壁152C在它们的右端部处通过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的第12右壁152D连接。

第13凸部153包括第131倾斜壁153A。该第131倾斜壁153A连接至上面对壁41,并且在朝向其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远离侧倾斜。平行于上面对壁41延伸的第13远侧端壁153B连接至第131倾斜壁153A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32倾斜壁153C连接至第13远侧端壁153B的排气下游端部。第132倾斜壁153C在朝向排气歧管20的排气下游端的方向上朝向靠近侧倾斜。第131倾斜壁153A、第13远侧端壁153B和第132倾斜壁153C在它们的右端部处通过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的第13右壁153D连接。

在第11凸部151和第12凸部152之间,由第11凸部151的第112倾斜壁151C、上面对壁41和第12凸部152的第121倾斜壁152A形成了第11凹部158,第11凹部158朝向靠近侧凹陷。在第12凸部152和第13凸部153之间,由第12凸部152的第122倾斜壁152C、上面对壁41和第13凸部153的第131倾斜壁153A形成了第12凹部159,第12凹部159,朝向靠近侧凹陷。换句话说,由于凸部150,热绝缘器130的上罩部40的左末端边缘具有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

在第11凸部151中,第11远侧端壁151B在远离侧的端面形成第11凸部151的远侧端面155。在第11凹部158中,上面对壁41在靠近侧的端面形成第11凹部158在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158A。第11凸部151的第112倾斜壁151C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将第11凸部151的远侧端面155和第11凹部158的外端面158A连接的连接面。

在第12凸部152中,第12远侧端壁152B在远离侧的端面形成第12凸部152的远侧端面156。在第12凹部159中,上面对壁41在靠近侧的端面形成第12凹部159在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159A。换句话说,第12凸部152的第121倾斜壁152A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将第12凸部152的远侧端面156和第11凹部158的外端面158A连接的连接面。第12凸部152的第122倾斜壁152C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将第12凸部152的远侧端面156和第12凹部159的外端面159A连接的连接面。

在第13凸部153中,第13远侧端壁153B在远离侧的端面形成第13凸部153的远侧端面157。换句话说,第13凸部153的第131倾斜壁153A在上面对壁41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将第13凸部153的远侧端面157和第12凹部159的外端面159A连接的连接面。

第11凸部151、第12凸部152和第13凸部153具有相同的形状。换句话说,第11凸部151的远侧端面155和第11凹部158的外端面158A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1等于第12凸部152的远侧端面156和第12凹部159的外端面159A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2。第11凸部151中的距离T11等于第13凸部153的远侧端面157和第12凹部159的外端面159A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3(T11=T12=T13)。例如,距离T11(=T12)被设定成4mm。因此,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中的距离T11(=T12、T13)比线束80的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的长度L6(=L7)长。即,距离T11比在容纳管84中彼此相邻的大直径部86之间的长度长。

在图5中的左侧视图中,第11凸部151和第12凸部152之间在垂直于板厚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面对壁41在图5中延伸的方向)上的距离等于第12凸部152和第13凸部153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换句话说,第11凹部158的外端面158A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1等于第12凹部159的外端面159A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2(L11=L12)。因此,第11凹部158和第12凹部159具有相同的形状。第11凸部151的远侧端面155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3、第12凸部152的远侧端面156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4和第13凸部153的远侧端面157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5彼此相等,并且等于第11凹部158的外端面158A的长度L11(=L12)。

第11凸部151中的长度L13、第12凸部152中的长度L14、第13凸部153中的长度L15、第11凹部158中的长度L11和第12凹部159中的长度L12比线束80的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即,在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中,在左侧视图中,末端边缘的凸部150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3、L14和L15以及相邻凸部150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1、L12)比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

根据第二实施例,能够获得除上述效果(1)之外的以下效果。(4)在热绝缘器的定位在线束80的侧方的末端边缘中,倾斜壁151C、152A、152C和153A在板厚方向上延伸,其中倾斜壁151C、152A、152C和153A作为将凹部158和159的外端面158A和159A与凸部150的远侧端面155、156和157连接的连接面。在该实施例中,凹部158和159的外端面158A和159A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1和L12以及凸部150的远侧端面155、156和157在垂直于板厚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L13、L14和L15,比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

如图6中所示,在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中,凸部和凹部之间的间隔A1,即,从凸部150的远侧端面155、156或157的中心到相邻的凹部158或159的外端面158A或159A的中心的距离,比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因此,当热绝缘器30的左末端边缘接触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或大直径部86时,将外端面158A和159A与远侧端面155、156和157连接的倾斜壁151C、152A、152C和153A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容纳管84。因为倾斜壁151C、152A、152C和153A在板厚方向上延伸,所以容纳管84和热绝缘器130在给定时刻的接触区域在容纳管84的轴线方向(图6中的左右方向)上被扩宽。因此,如由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标示的,当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在容纳管84上滑行时,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分散施加到容纳管84的载荷。因此,相较于载荷局部地集中的情况,能够抑制对容纳管84的损坏。

(5)线束80可与热绝缘器130的左端部的一部分干涉,该部分定位在设置凸部150的位置的上方或下方。线束80的容纳管84可与热绝缘器130的左端部的一部分干涉,如图7中所示,该部分定位在设置凸部150的位置的上方或下方。在这种情况下,上面对壁41可在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上滑行。在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中,凹部158和159的外端面158A和159A与凸部150的远侧端面155、156和157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1、T12和T13比容纳管84的相邻大直径部86之间的长度L6长。换句话说,每个距离T11、T12和T13,即,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中的凸部和凹部的高度,比在容纳管84的轴线方向上的小直径部85的长度L6长。因此,当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在容纳管84的小直径部85上滑行并且它们的相对位置如由图7中的箭头所标示地改变时,容纳管84的大直径部86如由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标示地接触(接合)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的凸部150。然后,容纳管84和热绝缘器13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抑制了其滑行运动。结果,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分散载荷施加在容纳管84上的区域,并且能够缩短线束在80的一个地方上的滑行距离(末端边缘滑行的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对线束80的容纳管84的损坏。

(6)进一步地,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的凸部和凹部如图7中所示地在容纳管84上滑行,即便容纳管84和热绝缘器130从容纳管84和热绝缘器130彼此接合的状态(如由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标示的)进入到容纳管84和热绝缘器130彼此脱离的状态。因此,能够在轴线方向上分散施加到容纳管84的载荷,并且能够抑制对容纳管84的损坏。

上面的每个实施例均可进行如下所述地修改。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个凸部50的形状可适当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独地设定凸部50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T2和T3)。例如,第一凸部51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可以被设定成与第二凸部52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2或第三凸部53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3不同。距离T1、T2和T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比小直径部85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6短或者可以等于长度L6。甚至在距离T1、T2和T3都比小直径部85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6短的情况下,末端边缘在线束80上滑行的位置能够在当热绝缘器30和线束80彼此干涉时在板厚方向上改变,只要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即可。因此,相较于热绝缘器30的末端边缘形成为在其侧视图中是直线的(直的)构造,能够分散滑行位置。结果,能够获得与如在上面的(1)中所述的相同的效果。

凸部50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3、L4和L5)可以单独地设定。例如,第一凸部51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3可以被设定成与第二凸部52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4或第三凸部53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5不同。长度L3、L4和L5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比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或者可以等于直径D1。

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个凹部58和59的形状可以适当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独地设定凹部58和59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和L2)。例如,第一凹部58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和第二凹部59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比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或者可以等于直径D1。

在第二实施例中,每个凸部150的形状可以适当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独地设定凸部150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1、T12和T13)。例如,第11凸部151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1可以被设定成与第12凸部152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2或第13凸部153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T13不同。距离T11、T12和T1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比小直径部85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6短或者可以等于长度L6。甚至在距离T11、T12和T13都比小直径部85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L6短的情况下,热绝缘器130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通过这种构造,末端边缘在线束80上滑行的位置能够在当热绝缘器130和线束80彼此干涉时在板厚方向上改变。因此,相较于热绝缘器130末端边缘形成为在其侧视图中是直线的(直的)构造,能够分散滑行位置。结果,能够获得与如在上面的(1)中所述的相同的效果。

凸部150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3、L14和L15)可以单独地设定。例如,第11凸部151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3可以被设定成与第12凸部152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4或第13凸部153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5不同。长度L13、L14和L15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比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或者可以等于直径D1。

在第二实施例中,每个凹部158和159的形状可以适当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独地设定凹部158和159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1和L12)。例如,第11凹部158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1和第12凹部159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L12可以比小直径部85的直径D1短或者可以等于直径D1。

凸部50的每个倾斜壁51A、51C、52A、52C、53A和53C相对于上面对壁41的倾斜角可以适当地改变。例如,倾斜壁51A、51C、52A、52C、53A和53C可以设置成在板厚方向上延伸,即,垂直于上面对壁41延伸。

凸部150的每个倾斜壁151A、151C、152A、152C、153A和153C相对于上面对壁41的倾斜角可以适当地改变。例如,倾斜壁151A、151C、152A、152C、153A和153C可以设置成在板厚方向上延伸,即,垂直于上面对壁41延伸。

在上面的每个实施例中,热绝缘器30或130设置有三个凸部50或150。然而,凸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三个。例如,可以设置仅仅一个凸部50或150,或者可以设置四个以上的凸部50或150。

凸部50或150可以仅仅设置在热绝缘器30或130的左端部的一部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凸部50或150的该部分不局限于热绝缘器30或130的左端部。例如,当线束80在热绝缘器30或130的上方布线时,凸部50或150可以设置在上罩部40的上端部中。当线束80沿着热绝缘器30或130的右侧布线时,凸部50或150可以设置在上罩部40的右端部中。可选地,凸部50或150可以设置在热绝缘器30或130的下罩部60中。在热绝缘器30或130中,凸部和凹部可以沿着其整个外周从上罩部40的末端边缘至下罩部60的末端边缘来连续地设置。即便通过上述构造,在热绝缘器30或130的多个末端边缘之中,在线束80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所述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

线束80的容纳管84不一定具有波纹形状。例如,该容纳管84可以是圆柱形管,或者是矩形或正方形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