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水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9804阅读:8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效果更好的摩托车水冷系统,属于水冷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摩托车发动机的散热方式主要有风冷和水冷两种。现有的水冷方式为发动机缸体、水箱、循环水管组成循环水路,对发动机进行散热降温,但该种循环水路,循环水管设置在油箱下方,散热面积较小,且难以迎风而与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却降温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的摩托车水冷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水冷系统,包括发动机缸体,水箱和前减震器,所述发动机缸体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前减震器上设置有水道,所述水箱与该水道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在前减震器上设置水道,增加了该水冷系统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前减震器位于摩托车的迎风面上,将循环水管与前减震器连通,亦使该水冷系统部分位于迎风面上,提高了散热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水箱的第一出水口与发动机缸体的第二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二出水口与前减震器的第三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前减震器的第三出水口与水箱的第一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三管路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前减震器的外筒上套设有一套筒,该套筒与前减震器的外筒之间形成所述水道,所述第三进水口与第三出水口设置在该套筒上。如此设计,可以将循环水管里的水在套筒内先进行散热,然后再通过循环水管流入水箱内,具有好的散热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前减震器上的套筒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与套筒一体成型。如此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

作为优选,所述水箱上设置有注水口,该注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出水口和第一进水口的高度。如此设计,循环水从注水口进入水箱,当水从水箱流入发动机缸体时可以借助水箱内水的重力进行循环流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水泵。

有益效果:

以上技术方案的摩托车水冷系统,在摩托车前减震器上设置水道,循环水管内的水先从水箱进入发动机缸体,从发动机缸体进入该水道内,然后再流入水箱,如此循环形成水冷系统,一方面,增加了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前减震器位于摩托车迎风面上,能够提高整个水冷系统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非常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摩托车水冷系统,包括发动机缸体1,水箱2,前减震器3,所述水箱2的第一出水口21与发动机缸体1的第二进水口11之间通过第一管路4连通,该第一管路4上设置有控制阀7。

所述发动机缸体1的第二出水口12与摩托车前减震器3的第三进水口31之间通过第二管路6连通。

所述前减震器3的第三出水口32与所述水箱2的第一进水口22之间通过第三管路5连通,以使所述发动机缸体1、水箱2和前减震器3之间形成循环水冷系统。所述第三管路5上设置有水泵8。所述水箱2上设置有注水口20,该注水口20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出水口21和第一进水口22的高度。

所述前减震器3的外筒上套设有一套筒30,该套筒30的长度小于前减震器3的外筒的长度,使套筒30与前减震器3的外筒之间形成所述水道33,所述第三进水口31与第三出水口32设置在该套筒30上。所述前减震器3上的套筒30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鳍片34,该散热鳍片34与套筒30一体成型。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也可在所述水箱2内安装一散热器,该散热器的进水口与水箱2的第一进水口22连通,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1连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