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式可变文氏管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6952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子式可变文氏管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提供一种能促进燃油与空气达最佳雾化及混合效果之化油器,以改善目前所使用化油器之缺点为目的。
按,目前所使用之化油器大致可分如下两种(一)固定文氏管式如图5,其文氏管(喉管)V之规格为固定式,乃是以引擎所需之最大进气量而制定,因此之故,当引擎于低转速时,其进气量甚少,则流经V之空气流速甚低,由喷油口N所喷出之汽油即为点滴状,雾化不良,与空气混合不均,使燃油燃烧不完全。
基于上述原因,近来多数化油器均改成双文氏管之设计,以达到较佳雾化及混合效果;唯其构造繁杂,且其雾化及混合效果于低转速时仍然有待改善。
(二)活塞式(S.U.式)其固然为可变文氏管式,且燃油之雾化效果甚佳,然其活塞于低开度时量油针J与油孔N之间隙甚小(请参阅图6),故当量油针由活塞上下带动时,由于活塞本身及量油针之幌动,而致量油针与油孔发生摩擦,逐渐磨损,使得油气混合比逐渐失正,耗油量也逐渐增加。
基于上述两种化油器之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子式化油器,其优点有一.以喷油嘴总成配合转子,藉转子之扭动而改变文氏管之大小,以流通引擎于各种转速所需之进气量,因此,文氏管处即能常保高流速,使汽油连到最佳之雾化效果,而雾化效果佳,则与空气之混合即会更均匀,使汽油燃烧更完全。
二.因转子之扭动,喷油嘴之面积也随之改变,喷油量也同时改变,因此,不必再使用量油针控制喷油量,油气混合比例即能永保正确。
综合上述,本发明乃是以促进燃油达最佳雾化效果,及永保正确的油气混合比例,使燃油燃烧更完全为最终目的者。
兹举一实施例及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如

图1是由一基座内含四组相同之可变文氏管化油器,以供四汽缸引擎作一汽缸配一化油器之用,现取其中一组说明之。
(一)如图1中基座1,于其横向设有贯通之圆腔10,其内设置有两端22为圆形、中段20为半圆形之转子2,其20部份之圆周略小于22部分;于该转子2之两外侧延伸轴23上设轴承24,以使转子2能于圆腔10内作预定程度之转动。
(二)于延伸轴23之外侧端设一传动件263,263连结一回拉弹簧262,以使转子2能静止于一定点;另于263之外侧设一连结轴264,于264中连结一负压动作器6之传动杆60,以使6能拉动转子2。(请参照图9)(三)另于基座1开有上下贯通之管道11(请参照图7),其上下部均呈逐渐扩大之喇叭状,于上部设一入气接口110及阻风门C,该110及C为传统式,故不另详述;另于下部设一节气门座5,于节气门T之轴心50之外侧设一传动件51,以便驾控节气门开度之大小。(请参照图9)(四)另于管道11上部之左侧边122设一挡板121,其下端与转子2作轻微接触,以阻止空气由此进入;11下部之侧边亦设一导气板112,该板亦兼作限制转子之最大开度。
(五)图1中管道11上部之右侧镂空而设一喷油咀总成3,该3之内侧设有二喷油体31,及内部设置之相关油孔330、340、350及油道331、341及加热管道37。(请参照图2、3、4、8)(六)于总成3下方之基座中设有油道33、34而与储油室4相通,及另一油道35、喷油孔352及混合比微调螺丝351。(请参照图1、8)(七)请参照图2,于总成3下方之基座中设有一电热线38,以供冷引擎起动后加热燃料使其易于汽化、燃烧。
(八)请参照图1、9,负压动作器6乃是由68、69构成一壳体,内部以可挠性胶皮64分隔成A′及B室,该胶皮中央由67、670夹合而铆接一连动杆60而联接264;于静态时由弹簧65推压而使670顶于外壳69;A′室以61、63、66、113联接负压源111,B室则与大气相通;另6则是以支架62用螺丝穿过621而固定于基座1。
(九)喷油体31中(请参照图8)设有供低~中开度用之喷油咀312及中~全开度才作用之喷油咀311。
以上所述为其构造情形,而其动作情况如下述(1)请参照图9,节气门座5设有一调整螺丝52顶于传动件51,用以设定节气门T之最小开度(即怠速时)。
(2)如图2、9,当引擎发动时于111处即产生负压,该负压经113、66、63、61而至负压动作器6之A′室,当该负压力大于弹簧65之弹力时,胶皮64即带动67、670、60、264向左移动而使263带动转子2(包含23、20)作逆时针转动;因该111处之负压大小乃是与节气门T之开度成正比,故当T逐渐开大时,转子2之开度(转动度)亦随之增大。
(3)如图7,当转子2之半圆部20之边缘20a位于P1位置时,20a与总成3之间即形成一小文氏管(喉管)V1,当20a逐渐转动至P2位置时V1亦渐扩大至V2,而当20a转至P3时即形成一最大之文氏管V3。
(4)根据文氏管效应原理,当空气流经文氏管时,文氏管处即产生一最大之负压,因此燃油即可由储油室经由油道、油孔而至文氏管处之喷咀喷出而与空气混合而进入引擎燃烧。
(5)如图8其中喷油体31所示之P′1、P′2、P′3乃是如图7中20a之P1、P2、P3与喷油咀312、311之对应位置。
(6)如图7,当空气A1流经20a与3所形成之V1时,请参照图2因文氏管效应而产生负压,故燃油F即可从储油室4经33、330、331至312下方之312a喷出(参照图8中P1下方);而当20a逐渐扭转至P2位置时空气量亦渐增加为A1、A2,而喷咀面积也渐增大为312全部及311之一部份311a(即喷油量与空气量同步增加)参照图3、7、8;而当20a转至P3位置时,空气量最大,为A1、A2、A3之和,而燃油喷出量亦达最大为311与312之和,请参照图4、7、8(311燃油之来源为F(4)→34→340→341→311)。
(7)如图2、7转子2半圆部份20a位于P1位置时,引擎转速约为怠、低速,而节气门T约位于T1位置(开度);当T扭开至T2时,参照图3、7,20a约位于P2位置,引擎即约为中转速;当T开至T3时,参照图4、7,20a亦位于P3之全开度,引擎亦达最高转速。
(8)总结上述,即引擎所需之混合气(油、气)多少系由节气门T及负压动作器6带动转子2,而使半圆部分20之边缘20a与总成3之间距产生变化而改变空气流量(参照图7),而以20a与设于总成3之喷油体31之喷油咀311、312相对位置之变化而改变燃油喷出量(参照图2、3、4),亦即20a之位置变化能同时改变空气量及喷油量。
(9)另请参照图2、8,燃油自4经33、330后,大部分由312喷出,另一部分经350、35、351而由352喷出,以调整螺丝351进行喷油量之微调。
(10)喷油咀总成内设之孔道37可联接引擎之冷却水或润滑油利用其热量来加热燃油,使其易于汽化而提高燃烧率。
本器之功效(1)本器之文氏管为可变式,故不论引擎之转速高低,流经文氏管之空气均能保持高流速,因而使喷出之燃油达致最佳雾化效果,且喷油咀可直接加热,使燃油易干汽化而提升燃油之燃烧率。
(2)本器是以转子半圆部份之边缘与喷油咀相对位置之变化而改变喷油量,无磨损,故能永保燃油、空气混合比例之稳定。
总之,本器乃是以永保混合比之稳定及提升燃油之燃烧率而降低耗油量及减少污染为目的者。
权利要求
一种转子式可变文氏管化油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基座,其一侧为储油室,另一侧为文氏管部,于该部之横向设一镂空之圆腔,于该圆腔内设有两端圆形、中段为半圆形之转子,该转子半圆部之直径略小于圆形部之直径,于该转子两外侧之延伸轴设有轴承,于该延伸轴之一端设一传动件,于该传动件联结一负压动作器;在基座横向镂空之圆腔约大于半径处镂设一上下贯通之管道,于该管道与储油室之间基座上方镂空而设置一喷油咀总成,于该总成之管道侧设有喷油体,于该喷油体中设有二个长、圆弧形喷油咀;另于该喷油咀总成中设有与喷油体相通之油道,另于基座位于总成下方设有与总成相对应之油道,该油道系与储油室相通;于喷油咀总成对侧之管壁上方设有一空气阻挡板,下方设有一导气板;一节气门座,连结于基座下缘,于该节气门座外部设有传动件及调整螺丝;由上述诸构件之组合,而藉转子之转动,使文氏管口(空气量)及喷油咀面积(喷油量)能同时改变。
全文摘要
一种化油器;其包括有一基座,一侧为储油室及油路,另一侧为通气室部,该部包括有一两端圆形、中段半圆形之转子,及与该转子相对侧设有一喷油嘴总成;使用时,乃利用转子之扭动,以变化转子半圆部分与喷油嘴总成间开口之大小,而产生文氏管之变化作用,使不同之进气量得有适当之文氏管配合,故汽油得以产生最佳之雾化效果;且以转子半圆部边缘与喷油嘴相对位置之变化以改变喷油量,故喷油嘴无磨损而能永保油汽混合比例之稳定。
文档编号F02D9/10GK1041424SQ8810697
公开日1990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1988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1988年9月22日
发明者李天助 申请人:李天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