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蓄热器循环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791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蒸汽蓄热器循环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蓄热器,特别涉及一种蒸汽蓄热器的改进的循环筒,利用这种改进结构的循环筒,可提高蓄热效率。
蒸汽蓄热器的工作原理是在压力容器中贮存水,将蒸汽通入水中以加热水,即传输热能于水,使容器内水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形成具有一定压力的饱和水;然后在容器内压力下降的条件下,饱和水成为过热水,立即沸腾而自蒸发,产生蒸汽。这是以水为载热体间接储蓄蒸汽的蓄热装置。容器中的水既是蒸汽和水进行热交换的传热介质,又是蓄存热能的载热体。
这种蒸汽蓄热器与锅炉配套使用。在供汽锅炉按一定的蒸发量稳定地运行中,如用汽负荷小于锅炉蒸发量时,多余的蒸汽便经充热蒸汽入口、止回阀、截止阀而进入蒸汽蓄热器中的蒸汽分配总管和支管,最后通过蒸汽喷嘴扩散在水中并凝结成水,同时释放出热量以加热水,这时,容器内的压力和水温均升高,水位也随之升高至一最高水位;当用汽负荷大于锅炉蒸发量时,蓄热器中压力下降,其中水变为过热水,蒸汽向外输出给用汽户,这时蓄热器水位降低至一最低水位。
蓄热器分卧式和立式两种。无论哪一种蓄热器(


图1所示为一立式的),其中都有一种循环筒,它包括-以上述蒸汽喷头4为中心线而设置于筒体10上的固定圆筒2,其作用是当蒸汽通过喷头4连续喷入水中时,使筒2内被加热的水和汽向上流出筒2的上口后扩散,这时因筒2内上部汽水混合物流出后局部压力下降,使筒2下口外的水流入筒2内。按此循环途径不断循环对流,使蓄热器筒体10内上下各部位的水温趋于接近。上述这种循环筒除用支架1固定的固定筒2(其上沿低于蓄热器中的最低水位)外,还有若干只(
图1中画了三只)内外直径均与固定筒2的基本相同的、沿蓄热器轴向等距间隔开的辅助筒3,它们各自靠支撑圈5固定于筒体10上,最上方一只的上沿低于最高水位。上述蒸汽喷头4也穿过这几只辅助筒3的中心位置。这样,当筒体10内的水位不断上升以致超过某一只辅助筒3的上沿时,上述来自固定筒2内的蒸汽喷头4的热蒸汽及被蒸汽加热的水,除了一部分从被水位盖没的辅助筒3的上沿沿最长循环途径扩散到筒外,另有一部分则从相邻的辅助筒3之间和1或被水位盖没的辅助筒3的下沿与固定筒2的上沿之间的空隙区沿各较短循环途径向外扩散。这种情况下的不利之处在于,一方面不是顺着最长循环途径而是从下一空隙中的扩散而造成的热交换的效果并不佳,而且,这部分随热蒸汽而上的热水与从上方的一空隙区中扩散出的热水,形成了一涡流,影响了这两部分热水顺畅地沿上述循环途径扩散,因而使整个蓄热器10内的热交换受影响,导致不能最有效地使水温趋于均匀,则使蓄热效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明显可看出由于辅助筒壁的阻挡,位于辅助筒3内的这部分热水不能直接参于扩散,只能通过上下空隙区以热交换方式将热量间接送出,因而也限制了蓄热效率。
为了克服上述这种蒸汽蓄热器中的循环筒缺点,令提供的一种改进的蓄热器循环筒,应能使在高于最低水位的任一水位处按最长循环途径向外扩散外,还能保证在最低水位以上处沿较短循环途径直接向外扩散,或使在高于最低水位的任一水位处又沿最长循环途径向外扩散,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蓄热效率,这就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蒸汽蓄热器循环筒包括-以蒸汽喷头为其中心线悬空固定竖立于蓄热器筒体内的上下敞口的固定圆筒,它的上端略低于蓄热器筒体内的最高水位,从该圆筒壁上的略低于蓄热器筒体内最低水位处直至它的上端范围内,基本上布满有许多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通孔,沿该筒圆周这些孔排成等间隔的若干列,每列孔沿该筒的轴向等间隔分布,至少一列为一组的的相邻两组孔沿该筒轴向错开,相隔两组孔沿该筒的横向对齐。
实现上述目的的蒸汽蓄热器循环筒的另一种型式,包括-以蒸汽喷头为其中心线悬空固定竖立于蓄热器筒体内的上下敞口的固定圆筒,其上端略低于最低水位且其上端圆周边向里翻折,还包括-靠外圆面与上述一圆筒的上端翻折边之间呈滑动密封且可在上述圆筒中沿轴线自由上下浮动的上下敞口的浮动圆筒,其上端圆周边向外翻折且使翻折边外径大于上述固定圆筒的上端外圆直径,该圆筒的长度应使当其上浮至最高位时其下端不致脱出上述固定圆筒,还包括-带动上述浮动圆筒向上的浮子及连接该浮子和上述浮动圆筒的上端的连接件,绕过该连接件水可从上述浮动圆筒内向外扩散。
通过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两实施例的介绍及其附图的说明,将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优点有更清晰了解。附图中的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零件。这些附图为
图1,表示装有现有技术循环筒的蒸汽蓄热器;图2,表示装有一实施例固定循环筒的蒸汽蓄热器;和图3,表示装有另一实施例浮动循环筒的蒸汽蓄热器。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循环筒20是一两端敞口的薄壁直圆筒,它以蓄热器的蒸汽喷头4为其中心线,通过一可流过水的支架1固定于筒体10的底部。该圆筒20的上端略低于蓄热器工作中的最高水位,蒸汽喷头4由筒外穿入循环筒20中。在该循环筒20的自略低于蓄热器工作中的最低水位处起至其上端的上部筒壁上,基本上均布了许多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通孔,如圆形,矩形或正方形通孔21,这些孔排列成沿循环筒20的壁的圆周等距间隔开的若干列,每列孔又沿循环筒20的轴向等距间隔开排列;此外,每组至少一列(图2中表示的,一组为一列)的相邻两组通孔21沿轴向是相互错开的,相隔两组是沿横向对齐,这样,可保证在最高、低水位之间的任一水位上自循环筒20内从上述通孔21流向筒外的水量基本相等。
由上述可见,当锅炉供汽量大于用户用汽量时,蒸汽从蒸汽喷头4从蓄热器筒体10的上方送入到循环筒20中,蒸汽的热量将循环筒20中的水加热而升温,因而这部分水在循环筒20中由下向上流动,而循环筒20外面的水温度稍低因而由上而下移,以补充进入循环筒20的下端,使循环筒内外的水形成一循环的水流。在循环过程中,当水位达到最高水位的情况时,一部分受送入的蒸汽加热升温的热水从循环筒20的上端流出,沿最长循环途径向筒外扩散,这样的热交换情况最佳,最利于筒10内的水受益于蒸汽热量的均匀加热而达到最有效的蓄热;而其它部分的热水也能分别从不同高度经各孔21沿各较短的循环途径向外扩散。须知上述通孔的排列方式,可保证各水位高度上向外扩散的水流量基本相等。此外,虽然这些部分的循环热交换蓄热效果不如上面的那一部分,但不存在现有技术的如
图1所示的在各辅助循环筒3里侧的那部分热水不能直接向外扩散的缺点,提高了蓄热效率;当水位处于在上升过程中的任一水位高度时,显然,本实施例的循环筒20上的布满的通孔21也均能保证热水从筒内分别沿最长循环途径和各较短循环途径向筒外扩散,达到与上述情况同样的效果。
如图3所示,蓄热器筒体10中的另一实施例的循环筒是浮筒式结构。除包括一固定于一固定支架1上的固定筒60,它与现有技术(
图1)的筒2大体相似而其上端敞口向里翻折外,还包括一外径略小于上述翻折边的内径且两头敞口的直圆筒形浮动筒30,其上端敞口向外翻折且翻折边外径略大于固定筒60的外径,该浮动筒30可在固定筒60中上下自由浮动且其外壁与固定筒60的向里的翻折边之间保持基本密封。另有一只浮子50,蒸汽喷头4从其中心线通过。在浮子50与浮动筒30的上端之间有一连接件40,如焊接的杆件或吊索,水可绕过连接件从里向外扩散。可见,浮子随水位升高或下降而向上或下浮时,通过连接件40带动浮动筒30向上或下浮动。需指出的是,浮动筒30的长度应使当它上浮至最高位置时仍不致脱出固定筒60。
根据上述浮动式循环筒的结构,不难看出在浮动筒30随水位的变化而上下浮动的过程中,受热蒸汽加热的水只会沿最长循环途径从浮动筒30内绕过其上端而向筒外扩散,因而,与上一实施例的情况相比,它的循环热交换状况最佳,因而使蓄热器筒10内的水温最易趋于均匀一致,从而明显提高了蓄热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蒸汽蓄热器循环筒,它包括一以蒸汽喷头4为其中心线悬空固定竖立于蓄热器筒体10内的上下均敞口的固定圆筒20,所述圆筒20的上端略低于蓄热器筒体内的最高水位,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圆筒20壁上的略低于蓄热器筒体内的最低水位处起直至其上端的范围内,基本上布满有许多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通孔21,沿所述圆筒20的圆周所述孔21排成等间隔的若干列,每列所述孔21沿所述圆筒20的轴向等间隔分布,至少一列为一组的相邻两组所述孔21沿所述圆筒20轴向错开,相隔两组所述孔21沿所述圆筒20的横向对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蓄热器循环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通孔21为一列通孔21。
3.一种蒸汽蓄热器循环筒,它包括-以蒸汽喷头4为其中心线悬空固定竖立于蓄热器筒体10内的上下均敞口的固定圆筒60,所述圆筒60的上端略低于蓄热器筒体内的最低水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60的上端圆周边向里翻折,还包括-靠其外圆面与所述圆筒60的上端翻折边之间呈滑动密封且可在所述圆筒60中沿所述圆筒60的轴向上下自由浮动的上下均敞口的浮动圆筒30,所述浮动圆筒30的上端圆周边向外翻折且使翻折边的外径略大于上所述圆筒60的上端外径,所述浮动圆筒30的长度应使当其上浮至最高位时其下端不致脱出所述圆筒60,一带动所述浮动圆筒30向上的浮子50,及一连接所述浮子50和所述浮动圆筒30的上端的连接件40,绕过所述连接件40水可从所述浮动圆筒30内向外扩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蓄热器循环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0包括三根等距间隔开的吊索。
专利摘要一种蒸汽蓄热器循环筒,可做成一上部均布许多通孔的上下均敞口的直圆筒,或在一固定的上下均敞口的直圆筒中容纳一可在直圆筒中上下浮动的浮动筒形式,它可明显提高蒸汽蓄热效率,适用于立式和卧式蒸汽蓄热器。
文档编号F01K1/00GK2056236SQ8921389
公开日1990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1989年7月8日 优先权日1989年7月8日
发明者余国和 申请人:余国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