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盖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93672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盖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进型盖板,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机油冷却器的改进型盖板。
【背景技术】
[0002]冷却器是换热设备的一类,用以冷却流体。通常用水或空气为冷却剂以除去热量。目前市场上,机油冷却器是汽车中重要的配件,它是一种加速机油散热使其保持较低温度的装置。发动机采用机油冷却器已越来越普遍,其工作原理为:水冷式机油冷却器通过冷却液在冷却器水腔中的循环和高温机油在冷却器芯油腔中的循环进行对流换热,用温度较低的冷却水对温度较高的机油进行循环冷却,以保证机油温度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内,从而来保证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排放要求。
[0003]在现有技术中,机油冷却器的盖板设计不合理,盖板的管路布局单一,造成机油的散热效果不佳,影响整体汽车的工作效率。
[0004]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机油冷却器的盖板结构上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散热效果佳的改进型盖板。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散热效果佳的改进型盖板。
[0006]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型盖板,包括呈水平设置的底板以及与底板连为一体的安装板,其中:
[0007]所述安装板竖直设置在底板正面上,在安装板一侧水平设有主进水口,在安装板顶部竖直设有次进水口,在安装板内竖直设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入口分别与主进水口、次进水口联通;
[0008]所述底板内水平设有主散热通道、次散热通道、主机油通道、次机油通道,所述主散热通道与次散热通道呈垂直穿插设置且二者相交处与进水通道的出口联通,所述主散热通道外端抵靠在底板侧面并设有第一备用进水口,所述主散热通道内端伸入底板中部并设有位于底板背面的主出水口,所述次散热通道外端抵靠在底板侧面并设有第二备用进水口,所述次散热通道内端设有位于底板背面的次出水口,所述主机油通道外端抵靠在底板侧面并设有主进油孔,所述主机油通道内端伸入底板中部并贴近主散热通道设置,在主机油通道内端设有位于底板背面的出油孔,所述次机油通道外端抵靠在底板侧面并设有次进油孔,所述次机油通道内端与主机油通道中部联通。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进水口的水流流量大于次进水口的水流流量。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安装板侧面设置有环绕设置在主进水口外围的环形水栗安装槽。
[0011]作为本发明的又一种改进,在底板正面设置有交错设置的多个加强筋。
[00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底板边沿环绕分布有厚度不一的多个安装支耳。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底板包括芯体以及设置在芯体表面的增强层,所述芯体为铝合金材料,所述增强层为以玻璃纤维增强的铝熔体层,所述玻璃纤维在铝熔体中以经线和玮线交错(以经线和玮线纵横直接叠放的形式或者以经线和玮线纵横交织的形式,交织时可以为经线玮线之间逐根交织或者隔I根交织或者隔两根交织)的形式存在,其中玻璃纤维经线的延伸方向与本体的长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同。本方案中选用铝合金材质的芯体和以玻璃纤维增强的铝熔体表层,保证本体的主体材料仍旧为铝合金材料,从而在整体设计、结构性能、产品重心等方面保持稳定,从而便于实现新老产品结构件的通用性,而无需进行产品重心和稳定性调整。同时以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不仅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构件整体质量,调整质心,同时还可以通过表层的玻璃纤维对法向的剪切应力和径向的拉伸应力进行缓冲衰减,从而达到对产品机械性能有效增强的目的。采用经线玮线交错形式排布的玻璃纤维,可以使得本体在全方向上实现对法向剪切应力和径向拉伸应力的衰减,从而实现对本体在全角度上对法向剪切应力和径向拉伸应力的各向同性的等效衰减,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本来的断裂强度和拉伸强度,避免在法向出现抗剪切应力能力差的“短板”。
[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铝合金材料的组成包括(wt% ),Si:6.8-7.2%, Mg:0.50-0.82%, Ti 彡 0.25%, Fe 彡 0.08%, Mn 彡 0.05%, Cu 彡 0.05%, Zn 彡 0.03%,碳纤维纳米线1_2%,Al余量,其中碳纤维纳米线为具有侧面生长有短枝的主干结构的枝干状,并且平均每一根碳纤维纳米线的主干上有短枝3-5根。本方案通过采用非取向碳纤维纳米线对芯体铝合金材料进行加强,在微观结构上实现各向同性的应力衰减。同时采用具有短枝的枝干状结构的碳纤维纳米线,可以实现铝合金材料组织结构内的晶格、结晶、非晶等组织的立体化交联,提高组织结构之间的联接紧密性,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拉伸、屈挠和断裂性能。
[00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碳纤维纳米线在芯体中取向设置,其取向形式为碳纤维纳米线的主干与沿长条形本体的较长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取向率不低于85%。本方案通过对碳纤维纳米线进行取向,以其主干的延伸方向为基准,可以使产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的需要,选择特定的主要增强方向,而其余方向以法向增强和余量的非取向碳纤维纳米线的同性增强为辅,从而在较高地程度上对产品的机械性能进行选择性优化,提高与应用环境的适应性。
[00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碳纤维纳米线为碳纤维纳米线原纤经高能电子活化后表面镀制铜薄层得到。本方案通过以高能电子活化后的碳纤维纳米线表面镀制铜薄层,可以使碳纤维纳米线与铝合金主材具有更好的相容性。
[00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玻璃纤维为玻璃纤维原纤经过表面镀制铜层,所述铜层形成于玻璃纤维原纤外层。本方案通过在玻璃纤维的表面镀制的过渡金属层,可以使其与铝熔体具有更好的相容性。
[001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整体结构设计简单,一体式的结构设计使得冷却器工作更稳定,主进水口和次进水口均可实现冷却液的输送,进一步的,加设有备用进水口,在初始状态下可以将备用进水口关闭,机油由主进油孔、次进油孔进入盖板内部,盖板中部为冷却液和机油的交互区,在冷却液带走机油的高温后由主出水口和次出水口卸出盖板(冷却器)外,整体盖板散热过程平稳、迅速,冷却液和机油补入、卸出顺畅,工作效率高,散热效果佳。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0]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2]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图。
[0023]图4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0024]图5是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0025]图6是图4中C-C向的剖视图。
[0026]图中,10、底板;11、主散热通道;111、第一备用进水口 ;112、主出水口 ; 12、次散热通道;121、第二备用进水口 ;122、次出水口 ;13、主机油通道;131、主进油孔;132、出油孔;14、次机油通道;141、次进油孔;20、安装板;21、主进水口 ;22、次进水口 ;23、进水通道;24、水栗安装槽;30、加强筋;40、安装支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8]本发明保护一种改进型盖板,特别是一种水冷式冷却器的盖板,适用于汽车的机油冷却器,用于加速机油散热并使其保持较低温度。
[0029]如图1至图6所示,本改进型盖板包括呈水平设置的底板10以及与底板10连为一体的安装板20,其中:
[0030]安装板20竖直设置在底板10正面上,在安装板20 —侧水平设有主进水口 21,在安装板20顶部竖直设有次进水口 22,在安装板20内竖直设有进水通道23,进水通道23的入口分别与主进水口 21、次进水口 22联通;
[0031]底板10内水平设有主散热通道11、次散热通道12、主机油通道13、次机油通道14,主散热通道11与次散热通道12呈垂直穿插设置且二者相交处与进水通道23的出口联通,主散热通道11外端抵靠在底板10侧面并设有第一备用进水口 111,主散热通道11内端伸入底板10中部并设有位于底板10背面的主出水口 112,次散热通道12外端抵靠在底板10侧面并设有第二备用进水口 121,次散热通道12内端设有位于底板10背面的次出水口122,主机油通道13外端抵靠在底板10侧面并设有主进油孔131,主机油通道13内端伸入底板10中部并贴近主散热通道11设置,在主机油通道13内端设有位于底板10背面的出油孔132,次机油通道14外端抵靠在底板10侧面并设有次进油孔141,次机油通道14内端与主机油通道13中部联通。
[0032]现有的冷却器外接的水栗单独设置在盖板外,与机油冷却器为分离式结构,需通过外接水管与盖板相连接,容易出现泄漏点,且同时水管的设置影响冷却液的流速,对散热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较多占用发动机外围空间,不利于发动机附件布置。而本案中安装板20的设置则可以将水栗直接安装在盖板上,减少了水管的设置,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散热效果。
[0033]本改进型盖板在初始状态下,整体结构设计简单,一体式的结构设计使得冷却器工作更稳定,主进水口 21和次进水口 22均可实现冷却液的输送,进一步的,加设有备用进水口,在初始状态下可以将备用进水口关闭,机油由主进油孔131、次进油孔141进入盖板内部,盖板中部为冷却液和机油的交互区,在冷却液带走机油的高温后由主出水口 112和次出水口 122卸出盖板(冷却器)外,整体盖板散热过程平稳、迅速,冷却液和机油补入、卸出顺畅,工作效率高,散热效果佳。
[0034]本改进型盖板的散热过程如下:冷却液由主进水口 21和次进水口 22进入散热通道内,冷却液在主散热通道11和次散热通道12内流动,而高温机油在主机油通道13、次机油通道14内流动,在盖板中部位置,冷却液和机油不断进行对流换热,用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对温度较高的机油进行循环冷却,以保证机油温度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内,从而来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