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进气腔室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57382阅读:来源:国知局
左开口的增压器42的吸入口 46位于曲轴箱28的上方且为发动机E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增压器42的排出口 48位于发动机E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详细来说,排出口 48位于后述的气缸侧开口 68 (图4)的车宽方向中央。如图3所示,增压器42的排出口 48位于相比旋转轴心44靠后方的位置。
[0039]图2的增压器42具有:对进气进行加压的叶轮50 ;覆盖叶轮50的叶轮壳体52 ;构成将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至叶轮50的上述动力传递系统的一部分的传递机构54 ;以及覆盖传递机构54的传递机构壳体56。夹着叶轮壳体52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传递机构54和空气滤清器40。叶轮壳体52借助未图示的螺栓与传递机构壳体56以及空气滤清器40连结。传递机构54朝相比车宽方向中心靠车宽方向的一方偏移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54朝构成增压器42的上述动力传递系统的一部分的链条58所被配置的右侧偏移配置。
[0040]在增压器42的吸入口 46连接有空气滤清器40的滤清器出口 62,在该滤清器入口60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有将外部空气导入增压器42的进气管道70。进气管道70配置在与上述链条58所被配置的右侧相反的左侧。由此,能够防止进气管道70朝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如图1所示,进气管道70通过气缸体42的侧方区域。
[0041]如图3所示,增压器42的排出口 48朝向上方。在前后方向上的排出口 48与发动机E的进气口 47之间配置有进气腔室74。进气腔室74形成从增压器42的排出口 48朝向气缸盖32的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增压器42的排出口 48与进气腔室74的入口 77直接连接。进气口 47形成于气缸盖32的后部。进气腔室74为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铝合金制。例如在将排出口 48的端面与入口 77的端面对接的状态下,在外周面装配橡胶软管(未图示),由此进行增压器42的排出口 48与进气腔室74的入口 77的连接。
[0042]在进气腔室74与气缸盖32之间配置有节气门本体76,该节气门本体76对朝发动机E的进气口 47输送的进气量进行控制。S卩,进气腔室74配置在增压器42的下游且为节气门本体76的上游,对加压后的加压空气即进气进行贮存。如图5所示,在节气门本体76上设置有节流阀105。节流阀105对朝进气口 47供给的进气量进行调节。可以基于各种传感器值对节流阀105进行电动控制,也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对节流阀105进行驱动操作,节流阀105可以具备手动操作的阀和电动控制的阀这双方。
[0043]节流阀105的阀杆105a沿宽度方向延伸,在从全闭状态(节流阀105处于大致水平状态)打开的情况下,优选节流阀105的后端朝向下方的方向旋转、即朝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节流阀105。由此,在打开节流阀105的情况下,后述的喷射器75的喷射口 75a与节流阀105的后端部105b分离,能够抑制在节流阀105上附着燃料。
[0044]在该节气门本体76中,从喷射器75朝吸入空气中喷射燃料而生成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从各进气口 47朝发动机E的缸筒内的燃烧室(未图示)供给。除了喷射器75之夕卜,在节气门本体76的下游侧还设置有用于对空燃比进行调整的主喷射器49。由此,能够抑制空燃比的偏差。节气门本体76配置成随着从进气口 47趋向后方而朝上方倾斜。喷射器75针对每个气缸设置,且装配于进气腔室74的上表面。喷射器75优选以喷雾状喷射燃料,详细来说,优选以相对于轴线IX沿径向扩展的放射状进行喷雾喷射。
[0045]主喷射器49隔着进气腔室74的出口 73的轴心(节气门本体76的轴线)AX配置于喷射器75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侧面观察时相对于节气门本体76的轴线AX在前方配置喷射器75的喷射口 75a,在后方配置主喷射器49的喷射口 49a。由此,能够抑制相对于节气门本体76的轴线AX的前后的燃料分布的偏差。更具体而言,喷射器75的轴线IX相对于节气门本体76的轴线AX随着趋向进气口 47 (下方)而朝后方倾斜。主喷射器49的轴线MX相对于节气门本体76的轴线AX随着趋向进气口 47 (下方)而朝前方倾斜。
[0046]如图2所示,喷射器75的燃料配管19从在喷射器75的上方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输送管21朝前方延伸后朝后方延伸,与上述燃料栗17连接。燃料配管19通过与后述的排放配管83相反侧即进气腔室74的左侧,从进气腔室74的前方朝后方延伸。由此,能够防止燃料配管19与排放配管83的干涉,提高组装性。燃料配管19通过进气腔室74的侧方,由此,能够防止燃料配管19与进气腔室74的上方的部件、例如燃料箱的干涉,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对于喷射器75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0047]图3的增压器42的后端配置于曲轴箱28的后端附近。进气腔室74配置在增压器42的前斜上方且为气缸盖32以及节气门本体76的后斜上方。空气滤清器40配置在进气腔室74的下方。在这些进气腔室74以及节气门本体76的上方配置图1所示的燃料箱15。进气腔室74以及喷射器75当从侧面观察时与燃料箱15的下部重叠。
[0048]进气腔室74的上表面当从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前方而朝上方倾斜,喷射器75配置在从进气腔室74的上表面的最上部沿前后方向偏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器75配置在朝前方偏移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喷射器75从进气腔室74朝上方突出的量。
[0049]利用图3所示的进气腔室74以及节气门本体76,形成将由增压器42加压后的进气朝发动机E供给的增压气体通路。在进气腔室74的前部经由一体形成于进气腔室74的连接管79连接有对进气腔室74的空气压力进行调整的减压阀80。如图2所示,在减压阀80上连接有构成将高压空气A朝空气滤清器55输送的减压通路82的排放配管83。排放配管83在通过进气腔室74的右侧方朝后斜下方延伸之后,在进气腔室74的下方,在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与增压器42之间,朝左侧方延伸而后与空气滤清器55连接。
[0050]图1所示的进气管道70配置在发动机E的一侧方即左侧方,以使进气管道70的前端开口 70a面对上述前围22的空气取入口 24的配置支承于头管4。进气管道70借助冲压效应使从前端开口 70a导入的空气升压。在图2所示的进气管道70的后端部70b连接空气滤清器40。这样,进气管道70作为进气将行驶风从发动机E的前方通过气缸体30以及气缸盖32的左外侧方,而后经由空气滤清器40朝增压器42导入。
[0051]如图3所示,进气腔室74由构成主要部分的腔室主体64、以及具有与节气门本体76连接的连接部的支架66构成。在支架66上形成有供朝发动机E的各气缸的喇叭口 69装配的气缸侧开口 68(图4)。喇叭口 69的中空部构成进气腔室74的出口 73。此外,上述减压阀80的连接管79 —体形成于支架66。
[0052]图4是从车身后方观察进气腔室74和增压器42的后视图,示出切除进气腔室74的腔室主体64的一部分的状态。如该图所示,气缸侧开口 68针对每个气缸沿进气腔室74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4个。这样,进气腔室74的下游侧构成为与气缸盖32的宽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
[0053]相对于在横向的中央部相邻的两个气缸侧开口 68、68之间的部位P,在沿纵向分离的位置存在入口 77。由此,能够朝各气缸侧开口 68均匀地供给进气。此外,穿过出口73(图3)、也就是穿过气缸侧开口 68的横向宽度尺寸W2设定得比穿过进气腔室74的内部空间的入口 77的横向宽度尺寸Wl大。进气腔室74的入口 77与出口 73沿前后方向分离配置,且形成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也就是说,与上下方向相比,进气腔室74沿前后方向较大地延伸。
[0054]在进气腔室74的内部形成有抑制部件88,该抑制部件88由从入口 77附近朝上述部位P延伸而将内部空间分割成两部分的分隔壁构成。抑制部件88抑制加压空气在相邻的两个气缸侧开口 68、68中从一方的气缸侧开口 68的附近区域朝另一方的气缸侧开口 68的附近移动。如图5所示,抑制部件88设置于支架66,具有与喇叭口 69的上端(入口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0055]存在因每个气缸的进气工序的时间的偏差而在进气腔室74内压力分布产生偏差的情况。当在相邻的气缸中依次进行进气工序的情况下,优选在与相邻的气缸对应配置的两个腔室出口之间配置抑制部件88。由此,当在与一方的气缸对应的进气腔室74的出口73附近吸引进气腔室74内的进气I时,能够防止与另一方的气缸对应的出口 73附近的进气I被一方的气缸吸引。结果,能够防止针对每个气缸吸引的进气I的偏差。
[0056]此外,例如,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出口 73与侧壁相邻,因此,与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出口 73相比,进气量变大。因此,也可以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出口 73与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出口 73之间配置抑制部件88。通过像这样配置用于抑制在各出口 73之间沿宽度方向移动的进气I的流动的抑制部件88,能够抑制每个气缸的进气I的偏差。
[0057]此外,也可以将抑制部件88配置成在每个出口 73处使容积产生偏差,以使得进气量少的出口 73附近的容积变大。抑制部件88可以仅配置于对置部分84,也可以从对置部分84遍及连接部分86而配置。
[0058]本实施方式的抑制部件88由板材形成,与宽度方向交叉地配置,且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