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结构、液压缸活塞杆及液压缸缸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74256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腐结构、液压缸活塞杆及液压缸缸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腐结构、液压缸活塞杆及液压缸缸体。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在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在基体上进行镀层的方式来提高其防腐蚀性能。以液压缸活塞杆为例,现有技术中的具有防腐效果的液压缸活塞杆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种液压缸活塞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活塞杆本体I’和硬铬层3’,硬铬层3’为电镀的单层结构,上述结构能够满足活塞杆的硬度和美观的要求。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种液压缸活塞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活塞杆本体I’、乳白铬层2’和硬铬层3’,一般在活塞杆本体I’的表面电镀乳白铬后镀硬铬形成。乳白铬层是在硬铬工艺的基础上升高温度降低电流密度,电镀的沉积速度慢,镀层致密无裂纹,且硬度降低后,在硬铬层3’和活塞杆本体I’之间形成了比较平缓的硬度过度层。采用双层铬的活塞杆耐腐蚀能力相比单层铬大为提高,使用寿命大为提高。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第三种液压缸活塞杆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活塞杆本体I’、镀镍层4’和硬铬层3’,一般在活塞杆本体I’的表面电镀镍后镀硬铬形成。电镀镍电流效率高,在低区也可快速沉积,对活塞杆本体I’有整平作用,可降低表面粗糙度。同时镀镍层硬度不高,与活塞杆本体I’反差不大,镀镍过程中只有少量氢气产生。因此,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镀镍层可达到基本没有孔隙和裂纹,耐腐蚀能力相比前两种技术大为增强,可适用与大多数腐蚀性气氛的环境中。但是上述的液压 缸活塞杆分别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种技术方案的液压缸活塞杆耐腐蚀性能不足,仅适用于一般的工况环境。硬铬层3’本身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规工况下硬铬层3’本身不会发生腐蚀,但因为镀硬铬工艺的电流效率低,在高电流密度区沉积速度快,镀层呈枝状生长,对活塞杆本体I ’没有整平作用,反而将粗糙度放大,所以硬铬层的孔隙率高。硬铬层的硬度高,内应力大、延展性小,与活塞杆本体I’反差大,且镀铬过程产生大量氢气,硬铬层有大量裂纹,且由于应力的释放,裂纹会扩大加深通达活塞杆本体I’。裂纹和孔隙使得腐蚀性气氛直达活塞杆本体1’,因此第一种技术方案的防腐蚀能力较差。第二种技术方案的液压缸活塞杆耐腐蚀能力一般,在强腐蚀环境中会发生腐蚀。乳白铬层2’依然具有镀铬工艺的特性,对活塞杆本体I’没有整平作用,在镀前机加工不平整的情况下,乳白铬层2’依然存在较多的孔隙。在腐蚀性气氛中,特别是富含活性阴离子的环境中双层铬工艺的活塞杆依然会很快发生锈蚀。第三种技术方案的液压缸活塞杆适用于大多数工况,但是在富含腐蚀性气氛的环境中,由于硬铬层3’依然存在孔隙和裂纹,腐蚀气氛与镀镍层4’接触,镀镍层4’产生腐蚀,特别是某些腐蚀性气氛能够改变镀镍层4’的电位,使镀镍层4’的腐蚀速度加快,镀镍层4’腐蚀穿孔后会造成活塞杆本体I’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良好防腐蚀性能的防腐结构、液压缸活塞杆及液压缸缸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腐结构,包括设置于被保护结构外并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镀镍层、乳白铬层和硬铬层。进一步地,镀镍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半光亮镍层和光亮镍层。进一步地,镀镍层的厚度在20 μ m以上。进一步地,半光亮镍层的厚度在Ι μπι至13 μ m的范围内。进一步地,光亮镍层的厚度在7μηι至9μηι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乳白铬层的厚度在ΙΟμ 至20μπι的范围内。进一步地,硬铬层的厚度在20μπι至30μπι的范围内。进一步地,镀镍层为电镀镍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压缸活塞杆,包括杆体和设置于杆体外的防腐结构,防腐结构为上述的防腐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压缸缸体,包括缸壁和设置于缸壁外的防腐结构,防腐结构为上述的防腐结构。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镀镍层对被保护结构具有填平作用,使得被保护结构的可允许缺陷都被掩盖,从而降低被保护结构表面粗糙度,镀镍层可达到基本没有孔隙和裂纹。这样在镀镍层上形成的乳白铬层可为基本无孔隙的镀层,并由于该乳白铬层化学性质稳定,能够隔绝腐蚀性气氛对镀镍层的腐蚀。这样,作为中间镀层的乳白铬层和镀镍层与作为表面镀层的硬铬层共同作用,极大地增强被保护结构的耐腐蚀能力,使被保护结构能够在具有腐蚀性气氛的工况环境中正常使用而不发生锈蚀,从而有效地延长被保护结构的使用寿命。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种结构的液压缸活塞杆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种结构的液压缸活塞杆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三种结构的液压缸活塞杆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腐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4的防腐结构的A处放大示意图。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杆体;2、乳白铬层;3、硬铬层;4、镀镍层;41、半光亮镍层;42、光亮镍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参见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防腐结构包括设置于被保护结构外并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镀镍层4、乳白铬层2和硬铬层3。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镀镍层4对被保护结构具有填平作用,使得被保护结构的可允许缺陷都被掩盖,从而降低被保护结构表面粗糙度。同时镀镍层4硬度不高,与被保护结构反差不大,因此,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镀镍层可达到基本没有孔隙和裂纹。这样在镀镍层4上形成的乳白铬层2可为基本无孔隙的镀层,并由于该乳白铬层2化学性质稳定,能够隔绝腐蚀性气氛对镀镍层4的腐蚀。这样,作为中间镀层的乳白铬层2和镀镍层4与作为表面镀层的硬铬层3共同作用,极大地增强被保护结构的耐腐蚀能力,使被保护结构能够在具有腐蚀性气氛的工况环境中正常使用而不发生锈蚀,从而有效地延长被保护结构的使用寿命。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防腐蚀效果,镀镍层4可以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单层结构可以采用纳米镍层;本实施例的液压缸活塞杆的镀镍层4为双层结构,如图5所示,镀镍层4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半光亮镍层41和光亮镍层42。上述半光亮镍层41和光亮镍层42具有电位差,两者能够构成微电池,半光亮镍层41作为阴极,光亮镍层42作为阳极。当腐蚀发生时,光亮镍层42先腐蚀,其对半光亮镍层41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半光亮镍层41后腐蚀,两层均腐蚀穿透之后被保护结构才会发生锈蚀,这样有效地增强了防腐能力。当然,半光亮镍层41和光亮镍层42也可由其他功能性质相近的电镀镍层或化学镀镍层代替。只要替代镀层与乳白铬层2和硬铬层3配合,能够达到增强耐腐蚀能力的效果即可。镀镍层4的厚度优选在20 μ m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半光亮镍层41的厚度在Ilym至13 μ m的范围内,优选为12 μ m。光亮镍层42的厚度在7 μ m至9 μ m的范围内,优选为Sum0乳白铬层2为采用低电流高温度的电镀工艺得到的致密无裂纹硬度较低的镀铬层,其厚度在10 μ m至20 μ m 的范围内。硬铬层3的厚度在20 μ m至30 μ m的范围内。如图4至图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液压活塞杆,根据本申请的液压活塞杆的实施例包括杆体I和设置于杆体I外的防腐结构,防腐结构为上述的防腐结构。本申请的液压缸活塞杆耐腐蚀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能够在具有腐蚀性气氛的工况环境中正常使用而不发生锈蚀。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液压缸缸体(未图示),根据本申请的液压缸缸体的实施例包括缸壁和设置于缸壁外的防腐结构,防腐结构为上述的防腐结构。其原理与液压缸活塞杆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被保护结构外并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镀镍层(4)、乳白铬层(2)和硬铬层(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镍层(4)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半光亮镍层(41)和光亮镍层(42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镍层(4)的厚度在20μπι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光亮镍层(41)的厚度在11μ m至13 μ 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亮镍层(42)的厚度在7μ m至9μπ 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乳白铬层(2)的厚度在10μ m至20 μ m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铬层(3)的厚度在20μπι至30 μ m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镍层(4)为电镀镍层。
9.一种液压缸活塞杆,包括杆体(I)和设置于所述杆体(I)外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腐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腐结构。
10.一种液压缸缸体,包括缸壁和设置于所述缸壁外的防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腐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腐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腐结构、液压缸活塞杆及液压缸缸体。其中,防腐结构包括设置于被保护结构外并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镀镍层(4)、乳白铬层(2)和硬铬层(3)。本申请的防腐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强被保护结构的耐腐蚀能力,从而有效地延长被保护结构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C25D5/14GK203080094SQ20132003739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2日
发明者魏静, 李志军, 张春枝, 莫枭 申请人:湖南特力液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