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19969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饰品种类繁多,不仅体现在样式、材料上,还体现在饰品的表面处理上。目前饰品如银、金饰品的表面一般分为光亮和磨砂,分别展现不同的外观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审美要求的提高,人们对饰品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饰品表面效果也渐渐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

当前贵金属表面处理工艺有电镀工艺、包金工艺、车花工艺、喷砂工艺、抛光工艺等等,其中,喷砂工艺是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用石英砂在饰品表面形成亚光效果的一种工艺。车花工艺是利用不同花样刀口的金刚石铣刀,在高速旋转时在饰品表面铣出闪亮的条痕并组成各种花纹的一种首饰机械加工工艺。由于这样的花纹闪烁如镜,经车花处理的饰品被称为“闪光”饰品。抛光工艺是对产品表面用抛光珠进行摩擦的工艺,其对贵金属产品本身是有一定的损耗的抛光的时间越长损耗就会越大。

虽然已经存在了上述众多的表面加工工艺,但是,现有技术的处理方法效果比较单一,难以使得贵金属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增加贵金属的艺术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烘烤,将贵金属制品放入温度为800~1200℃的烤炉中烘烤10~30min,然后取出后在封闭容器装置中加压处理30~90min,使得封闭容器装置的气压为30~50mpa,至少反复重复进行两次;

步骤2:清洗,使用浓度为30~60%的硝酸去除贵金属制品表面的杂质;

步骤3:浸液,将经过清洗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金属表面处理剂中浸泡50~100min,金属表面处理剂的温度为30~50℃;

步骤4:电镀,将步骤3中浸液过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电镀分解液中进行电解,其中,阳极为贵金属制品,阴极为不锈钢。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电镀处理步骤中电流密度为3~6a/dm²。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电镀分解液温度为50~80℃,电镀分解液包括去离子水、磷酸、盐酸、硝酸及硫酸;其中,每升去离子水加入磷酸200~500ml、盐酸300~400ml、硝酸100~150ml、硫酸50~100ml。

进一步地,所述磷酸浓度为45%,盐酸浓度为40%,硝酸浓度为65%,硫酸浓度为29%。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包括硅化合物、含氟化合物、磷酸化合物以及金属化合物,其中,硅化合物选自水分散性微粒二氧化硅、硅烷偶合剂及其彼此组合中的其中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硅烷偶合剂选自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甲氧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含氟化合物选自氟锆酸、氟化锆铵、氟化锆钾、氟钛酸铵、氟钛酸、氟硅酸、氢氟酸及氟化氢铵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的不锈钢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操作简单,贵金属如银或金经高温烘烤、加压、电解处理后,获得表面呈现闪亮晶像效果的贵金属,提高贵金属制品的美观,使得贵金属制品具有很好的外观和艺术效果。金属表面处理剂中包括氟化合物、硅化合物,使得括氟化合物、硅化合物与金属表面接触时,可提升处理剂与金属表面反应性,继而强化保护膜和金属界面间附着性,可明显改善后续加工过程破坏保护膜主体而影响产品性能的缺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烘烤,将贵金属制品放入温度为800℃的烤炉中烘烤10min,然后取出后在封闭容器装置中加压处理30min,使得封闭容器装置的气压为30mpa,至少反复重复进行两次;

步骤2:清洗,使用浓度为30%的硝酸去除贵金属制品表面的杂质;

步骤3:浸液,将经过清洗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金属表面处理剂中浸泡50min,金属表面处理剂的温度为30℃;

步骤4:电镀,将步骤3中浸液过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电镀分解液中进行电解,其中,阳极为贵金属制品,阴极为不锈钢。

所述步骤4中电镀处理步骤中电流密度为3a/dm²。

所述步骤4电镀分解液温度为50℃,电镀分解液包括去离子水、磷酸、盐酸、硝酸及硫酸;其中,每升去离子水加入磷酸200ml、盐酸300ml、硝酸100ml、硫酸50ml。

所述磷酸浓度为45%,盐酸浓度为40%,硝酸浓度为65%,硫酸浓度为29%。

所述步骤3中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包括硅化合物、含氟化合物、磷酸化合物以及金属化合物,其中,硅化合物选自水分散性微粒二氧化硅、硅烷偶合剂及其彼此组合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硅烷偶合剂选自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甲氧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所述含氟化合物选自氟锆酸、氟化锆铵、氟化锆钾、氟钛酸铵、氟钛酸、氟硅酸、氢氟酸及氟化氢铵中的一种。

所述步骤4中的不锈钢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中的一种。

实施例2

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烘烤,将贵金属制品放入温度为1000℃的烤炉中烘烤20min,然后取出后在封闭容器装置中加压处理60min,使得封闭容器装置的气压为40mpa,至少反复重复进行两次;

步骤2:清洗,使用浓度为50%的硝酸去除贵金属制品表面的杂质;

步骤3:浸液,将经过清洗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金属表面处理剂中浸泡70min,金属表面处理剂的温度为40℃;

步骤4:电镀,将步骤3中浸液过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电镀分解液中进行电解,其中,阳极为贵金属制品,阴极为不锈钢。

所述步骤4中电镀处理步骤中电流密度为5a/dm²。

所述步骤4电镀分解液温度为60℃,电镀分解液包括去离子水、磷酸、盐酸、硝酸及硫酸;其中,每升去离子水加入磷酸300ml、盐酸350ml、硝酸120ml、硫酸80ml。

所述磷酸浓度为45%,盐酸浓度为40%,硝酸浓度为65%,硫酸浓度为29%。

所述步骤3中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包括硅化合物、含氟化合物、磷酸化合物以及金属化合物,其中,硅化合物选自水分散性微粒二氧化硅、硅烷偶合剂及其彼此组合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硅烷偶合剂选自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甲氧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所述含氟化合物选自氟锆酸、氟化锆铵、氟化锆钾、氟钛酸铵、氟钛酸、氟硅酸、氢氟酸及氟化氢铵中的一种。

所述步骤4中的不锈钢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中的一种。

实施例3

一种贵金属制品表面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烘烤,将贵金属制品放入温度为1200℃的烤炉中烘烤30min,然后取出后在封闭容器装置中加压处理90min,使得封闭容器装置的气压为50mpa,至少反复重复进行两次;

步骤2:清洗,使用浓度为60%的硝酸去除贵金属制品表面的杂质;

步骤3:浸液,将经过清洗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金属表面处理剂中浸泡100min,金属表面处理剂的温度为50℃;

步骤4:电镀,将步骤3中浸液过后的贵金属制品放入电镀分解液中进行电解,其中,阳极为贵金属制品,阴极为不锈钢。

所述步骤4中电镀处理步骤中电流密度为6a/dm²。

所述步骤4电镀分解液温度为80℃,电镀分解液包括去离子水、磷酸、盐酸、硝酸及硫酸;其中,每升去离子水加入磷酸500ml、盐酸400ml、硝酸150ml、硫酸100ml。

所述磷酸浓度为45%,盐酸浓度为40%,硝酸浓度为65%,硫酸浓度为29%。

所述步骤3中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包括硅化合物、含氟化合物、磷酸化合物以及金属化合物,其中,硅化合物选自水分散性微粒二氧化硅、硅烷偶合剂及其彼此组合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硅烷偶合剂选自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甲氧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烷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所述含氟化合物选自氟锆酸、氟化锆铵、氟化锆钾、氟钛酸铵、氟钛酸、氟硅酸、氢氟酸及氟化氢铵中的一种。

所述步骤4中的不锈钢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中的一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