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凸筋体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171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纵向凸筋体管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基础工程专用混凝土管桩,属混凝土管桩制造领域。
技术背景-授权公告号CN2611433Y、名称"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异形管桩",该异形管桩包 括沿轴向延伸的桩本体,桩本体内设有加强筋,桩本体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径向变大的竹 节凸起,竹节凸起间的桩本体为圆柱形。其不足之处由于该异形管桩的端部小于其竹 节凸起间的直径,因此不仅其承载面积小,而且承载力大;二是由于异形管桩的壁缺少 纵向凸筋,因此整体管桩的抗压、抗弯强度低、抗剪切力差,使得管桩在压桩及压桩后 的后续施工中易造成管桩拦腰断裂或折断等现象;三是虽然竹节凸起的部分增大了管桩 的整体面积,但是该面积的增大不足弥补竹节凸起部分所产生的生产成本,使管桩的承 载规格处于上不上、下不下的二难其中,往上靠(替代大直径管桩),则承载力不够;不 往上靠,虽然承载力超过了其设定的标准,但大材小用,使得建筑成本大幅度增加,业 主不愿采用。发明内容-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一是在管桩的一端或两端设置凸起的环状 凸筋,通过增大管桩端面的承压支撑面积,达到提高管桩承载压力的目的;二是管桩壁 上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起的纵向凸筋设计,大幅度地增大了管桩桩身的面积,从而达到 增大管桩承载力的目的;三是管桩管壁上纵向凸筋及纵向凸筋截面底部与管桩壁面夹角 的限定,使管桩的管壁与凸起的纵向凸筋间形成内应力消失方向相同,从而有效地避免 管桩壁与凸筋结合部间所产生的裂缝,确保纵向凸筋体管桩的成形质量,并且方便脱模。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本申请的上述目的。本申请在现有异形管桩的基础上1、桩体 一端或两端设有凸起的环状凸筋,是本申请的特征之一。桩体一端或两端设置凸起的环 状凸筋的目的在于由于管桩的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参数, 一个是管桩端面的大小, 一个是管桩桩身面积的大小,管桩端面的承载力占整个管桩承载力的35%左右、管桩桩 身面积的承载力占整个管桩的65%左右。因此本申请增大管桩端面的面积,就等于增大 了管桩的承载力,这是其一,也是背景技术所未解决的。2、间隔位于管桩壁上一条或2 条或多条凸起的纵向凸筋的设计,是本申请的特征之二。纵向凸筋设计的目的在于一 是由于管桩桩身与地下土壤所产生的磨擦力(支撑力)占到整个管桩承载力的65%左右, 而本申请纵向凸筋的设计,可以大幅度地增加管桩桩身的有效面积,从而达到大幅度地增加管桩承载力的目的;二是纵向凸筋与环状凸筋形成的整体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了整 体管桩的抗压、抗弯、抗剪强度,使管桩在起吊、运输、压桩及压桩后续的施工中,能
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抗压、抗弯、抗剪强度不够而造成的管桩破损,以及由于破损而造 成的补桩等补救施工,确保管桩的成形质量、运输及施工安全,更重要的是该纵环凸 筋的整体设计可以有效地满足管桩内应力自身消失所需的强度,确保管桩不受损。3、管 桩一端或二端环状凸筋截面下底与桩体面夹角的设计,是本申请的特征之三。管桩一端 或二端环状凸筋截面下底与桩体面夹角设计目的在于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成形时,位于混凝土管桩内的钢棒必须进行强拉延伸,而位于混凝土管桩成型钢模套内的预应力 混凝土管桩在造桩成型后,位于成型钢模内的管桩内部存在巨大的内应力,该内应力直 接作用在管桩上,由于环向凸形筋与管桩桩身面间设有一定的夹角,该夹角使纵环凸筋 的两侧(截面呈梯形的两腰)所产生的斜面能够满足管桩内应力消失所需的强度,确保 管桩内应力消失的过程中,不会对管桩本身产生负面效果,从根本上解决了管桩内应力所导致的管桩裂缝的问题。其技术方案纵向凸筋体管桩,它包括桩体(3),桩体(3)两端或一端设有凸起的环状凸筋(1,或1和5)且与桩体(3)呈整体结构,桩体(3) 的面上设有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起的纵向凸筋(4)。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 一是一端或两端凸起的环状凸筋及管桩壁上一条或2 条或多条凸筋的设计,不仅有效地扩大整体管桩的有效支撑面积,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 管桩的承载能力,其小400mm管桩承载力相当于小500mm管桩的承载力,大大降低了 生产成本,同时满足了管桩内应力消失所需的强度,避免了管桩内应力对管桩的损害; 二是位于管桩壁上纵环凸筋截面底部斜边与管桩面夹角的设计,不仅使管桩壁与纵环凸 筋的结合部形成一个缓冲区,而且该缓冲区能够满足管桩内应力消失所需的强度,避免 了管桩内应力对管桩的损坏,确保成形后的管桩质量,并且能够方便脱模。


-图1是两端带有环状凸筋的纵向凸筋体管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端带有环状凸筋的纵向凸筋体管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纵环凸筋截面底部平面与纵环凸筋截面两侧夹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纵向凸筋体管桩,它包括桩体3且采用钢模套按现有管桩 制作工艺即可制作成型。桩体3两端或一端设有凸起的环状凸筋1,或1和5且与桩体3 呈整体结构。凸起的环状凸筋1,或1和5的斜面(环状凸筋截面两侧或两腰)2与桩体 面夹角a为5 90度(也就是说,凸起的环状凸筋1斜面2与桩体面夹角a可以在10 90度范围内任选且包括端值)。 一条或2条或多条纵向凸筋4且与凸起的环状凸筋1呈 整体结构, 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筋4的高度与凸起的环状凸筋1的高度相同,纵向形状 截面呈梯形(纵向凸筋截面两侧或两腰)且上小底大(底大是指与管桩壁呈一体的部分 大),纵向凸筋4为竖直纵向筋或不规侧纵向筋,纵向凸筋4端面(截面呈梯形)两侧或 两腰一侧与桩体3 (近似平面)夹角a为90 179度。凸起的环状凸筋1与桩体面间的 垂直高度为2 40cm,也就是说,在2 40cm范围内可以任意取值且包括端值。桩体3 —端或两端设有凸起的环状凸筋1 ,凸起的环状凸筋1截面的斜面2与桩体3 面夹角a为175 90度。环状凸筋截面的斜面2与桩体面3夹角a为179 90度,在179 90度范围内可以任选且包括端值。纵向凸筋4为竖直纵向筋或不规则纵向筋,纵向凸筋4截面两侧中的一侧与桩体面 3夹角为90 175度,纵向凸筋截面的斜面2与桩体3面夹角a为179 90度范围内可 以任选且包括端值。凸起的纵向凸筋4截面两斜面底中的一斜面底与桩体面6夹角为90 179度。实施方式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凸起的环状凸筋1斜面(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 的一腰)2与桩体面夹角a为45度,凸起的环状凸筋1与桩体面间的垂直高度在为15cm、 纵向凸筋的斜面2 (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的两腰)与桩体面3夹角ci为45度。实施方式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凸起的环状凸筋1斜面(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 的一腰)2与桩体面夹角a为90度,凸起的环状凸筋1与桩体面间的垂直髙度在为2cm、 纵向凸筋的斜面2 (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的两腰)与桩体面3夹角a为90度。实施方式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凸起的环状凸筋1斜面(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 的一腰)2与桩体面夹角a为5度,凸起的环状凸筋1与桩体面间的垂直高度在为40cm、 纵向凸筋的斜面2 (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的两腰)与桩体面3夹角a为179度。实施方式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凸起的环状凸筋1斜面(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 的一腰)2与桩体面夹角a为30度,凸起的环状凸筋1与桩体面间的垂直高度在为10cm、 纵向凸筋的斜面2 (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的两腰)与桩体面3夹角a为145度。实施方式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凸起的环状凸筋1斜面(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 的一腰)2与桩体面夹角a为70度,凸起的环状凸筋1与桩体面间的垂直高度在为20cm、 纵向凸筋的斜面2 (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的两腰)与桩体面3夹角a为100度。实施方式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凸起的环状凸筋1斜面(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 的一腰)2与桩体面夹角a为10度,凸起的环状凸筋1与桩体面间的垂直高度在为30cm、 纵向凸筋的斜面2 (截面呈梯形且两腰中的两腰)与桩体面3夹角a为175度。管桩的端面呈圆柱形或正方形或六边形或八边形或三角形或工字形或棱形。 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 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性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实质 精神内的发明创造,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纵向凸筋体管桩,它包括桩体(3),其特征是桩体(3)两端或一端设有凸起的环状凸筋(1,或1和5)且与桩体(3)呈整体结构,桩体(3)的面上设有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起的纵向凸筋(4)。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纵向凸筋体管桩,其特征是 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筋(4)与 桩体面间的垂直高度为2 40c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凸筋体管桩,其特征是凸起的环状凸筋(1,或1和5) 的斜面(2)与桩体面夹角a为5 90度。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凸筋体管桩,其特征是凸起的纵向凸筋(4)为竖直纵向筋 或不规则纵向筋。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凸筋体管桩,其特征是凸起的纵向凸筋(4)截面两斜面底 中的一斜面底与桩体面(6)夹角为90 179度。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筋体管桩,其特征是管桩的端面呈圆柱形或正方形或六边 形或八边形或三角形或工字形或棱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纵向凸筋体管桩涉及一种建筑基础工程专用混凝土管桩,它包括桩体,桩体两端或一端设有凸起的环状凸筋且与桩体呈整体结构,桩体的面上设有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起的纵向凸筋。优点一是一端或两端凸起的环状凸筋及管桩壁上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筋的设计,不仅有效地扩大整体管桩的有效支撑面积,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管桩的承载能力,其φ400mm管桩承载力相当于φ500mm管桩的承载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满足了管桩内应力消失所需的强度,避免了管桩内应力对管桩的损害,确保成形后的管桩质量,并且能够方便脱模。
文档编号E02D5/22GK201010898SQ200620107738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5日
发明者周兆弟 申请人:周兆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