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仪器防顶防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7832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测试仪器连接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测试仪器防顶防掉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气田的试井过程中,因录井钢丝意外断裂导致的测试仪器坠井事故时有发生。而测试仪器的造价一般较高,单支市场价格一般在6-20万元之间不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试井的进度。而且在气井试井结束上提起钢丝的过程中,如果井下产生高压气流,测试仪器将受到气流冲顶而快速上窜,直接窜到录井钢丝的上部,使钢丝缠绕、打结成团,使测试仪器卡紧在油管内无法取出,增加作业难度,贻误试井进度。因此,现有测试仪器在被钢丝悬挂入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测试仪器易发生坠井或卡死的事故,施工效率较低、造成经济损失、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试仪器防顶防掉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测试仪器在被钢丝悬挂入井的过程中存在的测试仪器易发生坠井或卡死的事故,施工效率较低、造成经济损失、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测试仪器防顶防掉装置,包括绳帽连接头、连动轴、仪器连接头和悬挂部,悬挂部内部设有上下贯通的柱状的安装腔,悬挂部顶端固定安装有绳帽连接头,安装腔内设有连动轴,连动轴下端伸出安装腔外,连动轴顶端外侧固定有第一限位环台,第一限位环台下方的连动轴外侧套装有位于安装腔内的复位弹簧,悬挂部底端内侧固定有位于连动轴外侧且能对复位弹簧限位的限位件;连动轴底端固定安装有仪器连接头,仪器连接头顶部外周通过铰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沿圆周分布的下支臂,对应每个下支臂位置的悬挂部底部均通过铰接安装有一个上支臂,每个上支臂底端和与其对应的下支臂顶端通过铰接安装在一起。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悬挂组件可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套筒、中部套筒和下部套筒,下部套筒顶部和中部套筒底部固定安装在一起,中部套筒内设有连动轴,连动轴的下端伸出下部套筒外,第一限位环台下方的连动轴外侧套装有位于下部套筒和中部套筒内的复位弹簧,限位件为与下部套筒一体设置的第四限位环台;连动轴底端固定安装有仪器连接头,仪器连接头顶部外周通过铰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沿圆周分布的下支臂,对应每个下支臂位置的下部套筒底部均通过铰接安装有一个上支臂,每个上支臂底端和与其对应的下支臂顶端通过铰接安装在一起;中部套筒上端中部固定有连接套,连接套顶端外侧固定有第二限位环台,对应第二限位环台下方的上部套筒内侧固定有第三限位环台,第二限位环台和第三限位环台之间设有滚动体,上部套筒上端和绳帽连接头下端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上部套筒外侧可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两个卡槽,仪器连接头外侧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两个卡槽。

上述每个上支臂底端可固定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防掉齿,每个下支臂顶端固定有向外侧上方倾斜的防顶齿。

上述仪器连接头顶部外周可通过铰接安装有三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下支臂。

上述仪器连接头可呈下端开口的圆筒状,仪器连接头顶端中部设有螺纹孔,连动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安装在螺纹孔外,连动轴下端伸出螺纹孔内且固定安装有螺帽,绳帽连接头下端和悬挂部上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对应上支臂和下支臂铰接位置的连动轴外侧可固定有位于铰接位置内侧的撑帽。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当钢丝意外断裂时,上支臂下端带动下支臂上端向外扩张,使本实用新型整体卡在油管内接箍处,防止测试仪器坠入井内,避免经济损失,提高试井效率。当测试仪器下方发生卡钻现象或有高压气流上冲时,下支臂上端带动上支臂下端向外扩张,使本实用新型整体卡在油管内接箍处,防止测试仪器上窜至钢丝上方,便于将测试仪器从井内取出,具有安全、省力、经济、简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半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绳帽连接头,2为连动轴,3为仪器连接头,4为安装腔,5为第一限位环台,6为复位弹簧,7为下支臂,8为上支臂,9为上部套筒,10为中部套筒,11为下部套筒,12为连接套,13为第二限位环台,14为第三限位环台,15为滚动体,16为卡槽,17为防掉齿,18为防顶齿,19为螺帽,20为撑帽,21为第四限位环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测试仪器防顶防掉装置包括绳帽连接头1、连动轴2、仪器连接头3和悬挂部,悬挂部内部设有上下贯通的柱状的安装腔4,悬挂部顶端固定安装有绳帽连接头1,安装腔4内设有连动轴2,连动轴2下端伸出安装腔4外,连动轴2顶端外侧固定有第一限位环台5,第一限位环台5下方的连动轴2外侧套装有位于安装腔内的复位弹簧6,悬挂部底端内侧固定有位于连动轴外侧且能对复位弹簧6限位的限位件;连动轴2底端固定安装有仪器连接头3,仪器连接头3顶部外周通过铰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沿圆周分布的下支臂7,对应每个下支臂7位置的悬挂部底部均通过铰接安装有一个上支臂8,每个上支臂8底端和与其对应的下支臂7顶端通过铰接安装在一起。

使用时,将连接有钢丝的绳帽固定安装在绳帽连接头1上,将测试仪器固定安装在仪器连接头3下方,正常下放仪器时,在测试仪器和钢丝二者的拉动下,悬挂部处于受力平衡状态,第一限位环台5压紧复位弹簧6,上支臂8和下支臂7均处于竖直状态,本实用新型外侧不会与油管内壁发生干涉;当钢丝意外断裂时,上方拉力消失,复位弹簧6受到的压力减小,复位弹簧6复位张开,使限位件带动悬挂部相对于连动轴2下行,上支臂8下端带动下支臂7上端向外扩张,使本实用新型整体卡在油管内接箍处,防止测试仪器坠入井内,避免经济损失;测试仪器通过上支臂8和下支臂7悬挂在井内,便于后续的打捞作业,提高试井效率。当测试仪器下方发生卡钻现象或有高压气流上冲时,仪器连接头3受到向上的作用力,第一限位环台5对复位弹簧6上端的压力减小或消失,复位弹簧6扩张复位,向上顶起第一限位环台5带动连动轴2,下支臂7随仪器连接头3上行,下支臂7上端带动上支臂8下端向外扩张,使本实用新型整体卡在油管内接箍处,防止测试仪器上窜至钢丝上方,导致钢丝打结或缠绕测试仪器;然后可慢慢上提钢丝,将测试仪器从井内取出即可。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测试仪器防顶防掉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悬挂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套筒9、中部套筒10和下部套筒11,下部套筒11顶部和中部套筒10底部固定安装在一起,中部套筒内设有连动轴2,连动轴2的下端伸出下部套筒11外,第一限位环台5下方的连动轴2外侧套装有位于下部套筒11和中部套筒10内的复位弹簧6,限位件为与下部套筒11一体设置的第四限位环台21;连动轴2底端固定安装有仪器连接头3,仪器连接头3顶部外周通过铰接安装有至少两个沿圆周分布的下支臂7,对应每个下支臂7位置的下部套筒11底部均通过铰接安装有一个上支臂8,每个上支臂8底端和与其对应的下支臂7顶端通过铰接安装在一起;中部套筒10上端中部固定有连接套12,连接套12顶端外侧固定有第二限位环台13,对应第二限位环台13下方的上部套筒9内侧固定有第三限位环台14,第二限位环台13和第三限位环台14之间设有滚动体15,上部套筒9上端和绳帽连接头1下端固定安装在一起。第二限位环台13、第三限位环台14和滚动体15形成一个类推力轴承结构,能够平衡钢丝受到的测试仪器的重力载荷,降低钢丝断裂的概率,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而且经过上述设置,当有上冲的高压气流时,中部套筒10能够沿径向转动,进而防止钢丝旋转打结,降低钢丝发生断裂的概率;也进一步避免测试仪器被钢丝缠绕后卡紧在油管内,提高作业效率,增强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附图1所示,上部套筒9外侧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两个卡槽16,仪器连接头3外侧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两个卡槽16。可通过扳手卡紧在上部套筒9和仪器连接头3上的卡槽16内,便于本实用新型与钢丝和测试仪器的连接,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如附图1所示,每个上支臂8底端固定有向外侧下方倾斜的防掉齿17,每个下支臂7顶端固定有向外侧上方倾斜的防顶齿18。当上支臂8向外张开时,防掉齿17卡紧在油管内接箍处,可以起到防止测试仪器坠落的作用;当下支臂7向外张开时,防顶齿18卡紧在油管内接箍处,防止测试仪器被钢丝缠绕。上支臂8和防掉齿17可一体设置,下支臂7和防顶齿18也可一体设置,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强度。

如附图1所示,仪器连接头3顶部外周通过铰接安装有三个沿圆周均匀分布的下支臂7。三组沿圆周均匀分布的上支臂8和下支臂7,能够在向外撑开时将本实用新型和测试仪器较稳固地悬挂在油管内接箍处。

如附图1所示,仪器连接头3呈下端开口的圆筒状,仪器连接头3顶端中部设有螺纹孔,连动轴2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安装在螺纹孔内,连动轴2下端伸出螺纹孔外且固定安装有螺帽19,绳帽连接头1下端和悬挂部上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安装在一起。仪器连接头3和连动轴2之间、绳帽连接头1和悬挂部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进行固定,使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和拆装方便的优点;可在本实用新型连接好后,在仪器连接头3和连动轴2的接缝外侧进行焊接固定、在绳帽连接头1和悬挂部的接缝位置外侧进行焊接固定,防止意外脱落,并进一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如附图1所示,对应上支臂8和下支臂7铰接位置的连动轴2外侧固定有位于铰接位置内侧的撑帽20。撑帽20的设置,可以防止上支臂8和下支臂7向内侧张开,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