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向止水带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6661阅读:9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纵向止水带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水带的固定装置,尤其是一种隧道衬砌用的纵向止水带的固定装置,属于隧道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基础建设规模不断增大,隧道施工也变得越来越普遍。隧道施工中,衬砌防排水要求较高,特别是电气化铁路隧道施工。隧道施工中,仰拱混凝土与二衬混凝土需分次浇筑,在仰拱矮边墙顶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防止施工缝渗漏水,按照验标要求,止水带需与施工缝中心线重合,且位置准确、固定牢固、平直,不得穿孔。

在仰拱混凝土施工中,因碰撞、混凝土振捣等原因,易造成止水带偏位,影响施工质量,形成衬砌渗漏水隐患。

传统中埋式止水带固定采用U型钢筋卡,其特点是:施工简单,但是不易保证止水带位置准确,且固定不牢固,振捣后止水带偏位、不顺直,甚至止水带侧翻,影响隧道运营后防水质量。因此,目前急需一种结构合理、安装方便、便于仰拱混凝土施工的纵向止水带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隧道纵向止水带施工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准确、有效的控制止水带的定位、加固,并且施工简单、易操作、可重复使用的纵向止水带固定装置,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纵向止水带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于纵向止水带顶部的纵向钢管、间隔设于纵向钢管上的若干夹片和设于夹片两端的紧固件,夹片的中部与纵向钢管固定,夹片的两端位于纵向止水带两侧,夹片两端的紧固件通过夹片对称夹紧止水带。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止水带设于仰拱混凝土顶部,所述纵向钢管一侧固定于与仰拱矮边墙混凝土接触的接茬钢筋上,另一侧固定于仰拱矮边墙混凝土未浇筑侧锚固体上,进而对纵向止水带固定,也便于施工仰拱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钢管两侧通过紧线器拉紧导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夹片为U形钢板,全长为423mm,宽为100mm。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包括紧固螺母和螺栓,紧固螺母固定于夹片两端,两端的螺栓穿过紧固螺母和夹片后对称抵紧止水带,进而定位、加固止水带。

进一步地,所述夹片两端底边对应于止水带中部,提供了矮边墙仰拱混凝土收仓高度,确保止水带埋设居中。

进一步地,所述夹片的间距为0.5m-1.0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该装置使用施工常用材料,并且结构简单,制作简单,刚度好不易变形可循环使用,有效节约材料消耗,实用性强,功能全面,降低了工程成本。

(2)、该装置止水带顶部贴纵向钢管底部,夹片底边刚好位于止水带中部,提供了矮边墙仰拱混凝土收仓高度,确保止水带埋设居中。

(3)、该装置竖向夹片间距0.5m-1.0m,可有效固定止水带,确保止水带外观平直,采用紧线器即可快速、准确、灵活的对止水带进行横向、竖向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止水带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止水带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例,而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纵向止水带5的固定装置,本实施例为中埋式,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于纵向止水带5顶部的纵向钢管1、间隔设于纵向钢管1上的若干夹片2和设于夹片2两端的紧固件,夹片为U形钢板,全长为423mm,宽为100mm,厚为3mm;夹片2的中部与纵向钢管1固定焊接,夹片2的两端位于纵向止水带5两侧,夹片2两端底边对应于止水带5中部,夹片的间距为0.5m-1.0m;紧固件包括紧固螺母3和螺栓4,紧固螺母3为紧固螺母M20,螺栓4螺栓M20,夹片2两侧中部距底边50mm处开孔,并焊接紧固螺母3,两端的螺栓4穿过紧固螺母3和夹片2后对称抵紧止水带5。

纵向止水带5设于仰拱矮边墙混凝土9顶部,纵向钢管1一侧固设于与仰拱矮边墙混凝土接触的钢筋7上,另一侧固设于仰拱矮边墙混凝土9未浇筑侧锚固体8上,纵向钢管1两侧通过紧线器拉紧导线6固定,紧线器可采用三角紧线器、铁线紧线器、虎头紧线器等。

仰拱矮边墙混凝土9上设有施工缝10。

纵向钢管采用工地上常用的Q235φ48普通焊接钢管,满足钢管顺直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带有纵向钢管、固定夹片、螺母及螺栓的固定装置固定于纵向止水带顶部,采用紧线器将纵向钢管一侧固定在仰拱矮边墙混凝土接茬钢筋,另一侧固定在锚固体,形成固定支架的定位和支撑体系,然后施工仰拱矮边墙混凝土,收仓于止水带中部,确保止水带埋设居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