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排水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0318发布日期:2019-06-11 22:4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排水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工程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隧道排水总成。



背景技术:

隧道排水是指为了保证隧道建筑不致因渗漏水造成病害,危及行车安全,腐蚀洞内设备,降低结构使用寿命而采取的防水及排水措施。是一项涉及地形、气候、工程地层和水文地质、结构方案、施工方法和材料性质等因素的综合性工作;基本要求应以预防为主。

现有的隧道排水工程中,处于隧道模筑混凝土层外侧的环向盲管为不可见水管,其起到收集渗水的作用,需要对齐进行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排水总成,起针对环向盲管的防堵性能进行设计,提高了环向盲管的防堵性能,从而提升了本隧道排水总成的排水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排水总成,包括边侧集水井和环向盲管。边侧集水井配置于隧道内道路两侧。环向盲管配置于隧道的模筑混凝土层外侧。环向盲管由模筑混凝土层顶部延伸至边侧集水井内,环向盲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集水段、第二集水段和泄水段,第一集水段分布于模筑混凝土层顶部,泄水段与边侧集水井连通。

第一集水段包括半圆管,半圆管的横截面弧度为R1,R1不小于3/4π且不大于π,半圆管的开口朝上。第二集水段包括圆弧管,圆弧管的横截面弧度为R2,R2不小于5/4π且不大于3/2π,圆弧管的开口朝上。泄水段设置为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集水段包括第一网板,第一网板用以防止泥土随流水进入半圆管,第一网板固定连接于半圆管的开口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集水段包括第二网板,第二网板用以防止泥土随流水进入圆弧管,第二网板固定连接于圆弧管的开口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网板与半圆管之间配置有第一过滤海绵,第一过滤海绵用以防止泥沙随水流进入半圆管,第一过滤海绵与半圆管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集水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网板与圆弧管之间配置有第二过滤海绵,第二过滤海绵用以防止泥沙随水流进入半圆管,第二过滤海绵与圆弧管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集水道,第一集水道、第二集水道、泄水段依次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集水段、第二集水段和泄水段依次通过水管接头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边侧集水井顶部设有格栅盖,边侧集水井顶部设置有支撑格栅盖的环形支撑,边侧集水井内壁覆有防水层,边侧集水井内设置有滤筒,边侧集水井内固定连接有用以支撑滤筒的支撑块,泄水段的出水端设置于滤筒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隧道排水总成还包括中央水槽,边侧集水井底部配置有横向水管,用以将边侧集水井内的集水输送至中央水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将环向盲管设置为第一集水段、第二集水段和泄水段,相对更处于模筑混凝土层上侧的半圆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较大,此处的环形盲管肩负更大作用的渗水收集功能,因此将环形盲管的横截面弧度设置为较小,相应的半圆管的开口则更大,更有利于渗水的收集;而延模筑混凝土层外侧向下的环形盲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越来越小,所以该部位的环形盲管承担的收集渗水的作用减小,而需将环形盲管内收集的水引导至泄水段,因此将圆弧管的开口减小,增强了其导水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隧道排水总成的结构图。

图2为环形盲管的结构图。

图3为第一集水段的横截面图。

图4为第二集水段的横截面图。

图5为边侧集水井的结构图。

附图中:

11-模筑混凝土层,12-中央水槽,13-横向水管,21-边侧集水井,22-格栅盖,23-环形支撑,24-防水层,25-滤筒,26-支撑块,30-第一集水段,31-半圆管,32-第一网板,33-第一过滤海绵,34-第一集水道,40-第二集水段,41-圆弧管,42-第二网板,43-第二过滤海绵,44-第二集水道,50-泄水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平行”、“垂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平行”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垂直”而言更加平行,并不是表示结构一定要完全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附图1-附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排水总成,包括边侧集水井21和环向盲管。边侧集水井21配置于隧道内道路两侧。环向盲管配置于隧道的模筑混凝土层11外侧。环向盲管由模筑混凝土层11顶部延伸至边侧集水井21内,环向盲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集水段30、第二集水段40和泄水段50,第一集水段30分布于模筑混凝土层11顶部,泄水段50与边侧集水井21连通。

第一集水段30包括半圆管31,半圆管31的横截面弧度为R1,R1不小于3/4π且不大于π,半圆管31的开口朝上。第二集水段40包括圆弧管41,圆弧管41的横截面弧度为R2,R2不小于5/4π且不大于3/2π,圆弧管41的开口朝上。泄水段50设置为水管。本实施例中,R1=π,R2=3/2π。

需要说明的是,将环向盲管设置为第一集水段30、第二集水段40和泄水段50,相对更处于模筑混凝土层11上侧的半圆管3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较大,此处的环形盲管肩负更大作用的渗水收集功能,因此将环形盲管的横截面弧度设置为较小,相应的半圆管31的开口则更大,更有利于渗水的收集;而延模筑混凝土层11外侧向下的环形盲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越来越小,所以该部位的环形盲管承担的收集渗水的作用减小,而需将环形盲管内收集的水引导至泄水段50,因此将圆弧管41的开口减小,增强了其导水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附图2仅为隧道中一侧的环形盲管,同位置还具有另一侧与之对称分布的环形盲管,本实施例中对环形盲管的描述仅为如附图2所示的一侧环形盲管,与之对称分布的另一侧环形盲管的设置与之相同。并且一实施例中,如附图2所示,第一集水段30和第二集水段40在模筑混凝土层11外侧分布呈1/4π分布。

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水段30包括第一网板32,第一网板32用以防止泥土随流水进入半圆管31,第一网板32固定连接于半圆管31的开口表面;第一网板32与半圆管31之间配置有第一过滤海绵33,第一过滤海绵33用以防止泥沙随水流进入半圆管31,第一过滤海绵33与半圆管31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集水道34。第二集水段40包括第二网板42,第二网板42用以防止泥土随流水进入圆弧管41,第二网板42固定连接于圆弧管41的开口表面;第二网板42与圆弧管41之间配置有第二过滤海绵43,第二过滤海绵43用以防止泥沙随水流进入半圆管31,第二过滤海绵43与圆弧管41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集水道44,第一集水道34、第二集水道44、泄水段50依次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板32、第二网板42、第一过滤海绵33、第二过滤海绵43能够避免砂石、泥沙等随着水流进入环向盲管中,同时在第一过滤海绵33下方形成第一集水道34,第二过滤海绵43下方形成第二集水道44,从而避免了对环向盲管造成堵塞,从而提升隧道排水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水段30、第二集水段40和泄水段50依次通过水管接头连接。水管接头的连接作用保证了流水的导通作用,但水管接头结构较小,并不会对渗水的收集作用减小。

本一实施例中,边侧集水井21顶部设有格栅盖22,边侧集水井21顶部设置有支撑格栅盖22的环形支撑23,边侧集水井21内壁覆有防水层24,边侧集水井21内设置有滤筒25,边侧集水井21内固定连接有用以支撑滤筒25的支撑块26,泄水段50的出水端设置于滤筒25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栅格盖便于放置大物件落入边侧集水井21中,且便于隧道路面积水流入此边侧集水井21中;防水层24避免边侧集水井21中的水外渗,滤筒25能对流入边侧集水井21的水进行过滤。

本实施例中,本隧道排水总成还包括中央水槽12,边侧集水井21底部配置有横向水管13,用以将边侧集水井21内的集水输送至中央水槽12。最终来自隧道外侧的渗水、来自隧道路面的积水皆汇流至中央水槽12中。

以上所述的也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