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复合驱驱油实验/试验模拟方法_5

文档序号:9920213阅读:来源:国知局
界面张力高黏体系"驱油实验;
[0135] 6)对于完成的"超低界面张力高黏体系"驱油实验逐个完成拟合计算,建立相应的 数字化地质模型,之后通过不同级别体系界面张力条件下驱油方案计算考核;应注意,使用 本发明目的是建立目标油层数字化地质模型,故在模型考核中不存在可比的模型,在运样 情况下,应取水驱采收率更接近于标定值、复合驱技术指标合情合理的模型;
[0136] 7)在特殊需要研究"特超低界面张力高黏体系"问题时,应注意到,"特超低界面张 力高黏体系"实验的地质模型与"相配合"的"超低界面张力高黏体系"的地质模型,除油层 润湿性转化参数一一T。不同外,其它参数应近于相同,有了运样认识后,拟合"特超低界面 张力高黏体系"实验完成水驱过程拟合,再将拟合"相配合"的"超低界面张力高黏体系"实 验拟合得到的复合驱相关参数直接引入拟合模型,再对复合驱过程拟合,拟合中主要调试 润湿性转化参数T。。
[0137] 7数字化地质模型的应用实施例一一一数字化驱油实验/试验研究
[0138] 在已实施过复合驱试验的油田,可W通过拟合矿场试验建立数字化地质模型,进 而在数字化地质模型平台上进行数字化驱油实验/试验,对于复合驱油技术深入研究,对复 合驱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没有实施过复合驱试验的油田,可W通过拟合岩屯、驱油实 验建立数字化地质模型,进而在数字化地质模型平台上进行数字化驱油实验/试验,对于复 合驱油技术深入研究,对复合驱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0139] 7.1两个地质模型区别和数字化试验结果
[0140] 对于大庆油田杏二西试验区油层已有了两个数字化地质模型,一个是由拟合杏二 西试验得到的,另一个是拟合室内岩屯、驱油实验得到的,表12列出两模型基本数据,比较看 到,两者对应数据基本是相近的,但是也有明显差别。
[0141] 表12大庆油田杏二西油层两个数字化地质模型基本数据表
[0142]
[0143] 在两个地质模型上运行大庆油田杏二西驱油试验方案,计算结果列于表13中。对 比看到,采用拟合室内岩屯、驱油实验得到的地质模型计算结果(试验2)各项指标都十分接 近于采用拟合矿场试验得到模型计算结果(试验1)。考核表明,在没有实施现场试验情况 下,完全可W采用拟合室内岩屯、驱油实验得到的地质模型进行驱油方案的优化研究。
[0144] 表13杏二西油层不同驱油体系推荐井距条件下方案驱油效果表
[0145]
[0146] 7.2驱油方案结构的优化研究
[0147] 选用在数字化地质模型"AS-8修",在杏二西试验方案基础上进行方案结构的优化 研究。方案设计取两级段塞结构,复合体系段塞0.3PV,表活剂浓度0.3%,为了将复合体系 段塞充分向前推进,两级段塞取相同聚合物浓度,不设聚合物前置段塞,方案实施过程中注 入压力界限取值一一在数字化地质模型"AS-8修"上计算杏二西试验方案得到的最大平均 压力。为比较经济效果,在假定表活剂价格是聚合物价格1.5倍情况下,设计方案1,它与试 验方案化学剂费用近于相同。表13给出方案1的计算结果,表14给出方案1终止时油层低渗 透层位剩余油分布数据。
[0148] 表13中看到,对比杏二西试验方案,方案1增采1.26%,效果良好;从分层剩余油值 看到,上部低渗透层剩余油值降到29.08%。表14给出该方案上层剩余油分布数据,对比表 11中试验方案在模型2(修)计算结果看到,两翼边角位置剩余油由试验方案49.2%降到 47.0 %,检查井位置(斜体字标记)剩余油降到37.7 %。
[0149] 相比杏二西试验方案1是一个优化方案。
[0150] 7.3采用"降速保黏"措施改善驱油效果
[0151] 注意到表14中方案1数据,在检查井前方区域仍有部分区域剩余油值高于40%,在 主流线两翼边部仍有相对高的剩余油。采用"降速保黏"措施,即将段塞注入速度降Ξ分之 一,提升体系黏度,仍保持化学剂总费用不变,计算方案2,方案采出程度又提升1.21%,分 析表14中方案2剩余油数值看到,运一方案主要将两翼边角位置剩余油幅度降低,显示了体 系黏度对于提高采收率的特殊贡献。
[0152] 7.4增大后续聚合物段塞进一步扩大驱油效果
[0153] 鉴于方案2低渗透层检查井位前方仍留有高饱和度原油,采用增加后续聚合物段 塞体积计算方案3,采收率又相对提高1.49 %,全层平均剩余油值降到24.62 %,层面上两翼 边角处剩余油值降到41.3%,检查井处降到22.2%。方案逐步改进层次清楚,增采效果步步 提局。
[0154] 表14方案终止时油层低渗透层位剩余油分布(% )
[0155]
[0156] 7.5低渗透层注采情况深入研究
[0157] 低渗透油层原油的采出是复合驱研究的重点,表13中看到各方案上部低渗透层位 采出程度差别,为了深入认识低渗透层采出情况,运里对低渗透层吸液量和产油量情况分 析研究。图5绘出试验(方案2)和3个优化方案低渗透层吸液量和产油量变化曲线,横坐标为 转注复合体系后的时间。对比分析试验方案和1号方案,两方案注液速度相同,比较看到,试 验方案注入复合体系期间,低渗透层吸液量略高于优化方案,在转注聚合物段塞之后,方案 1吸液量基本稳定在6.7mVd左右,相当总注液量60.75mVd的11 %,而试验方案在此期间有 起伏变化,运是由于多级段塞变换的结果,表15列出进入低渗层化学剂量,看到方案1进入 到低渗透层聚合物量和溶液量都相对为高,从而保证了它有着良好驱替效果,又从产油曲 线比较看到,试验方案低渗层约在转注60(W时见效,先于方案1,约在转注llOOd之后试验方 案低渗层产油量明显开始减小,从此开始产油量低于方案1,正是后期方案1低渗层产油量 相对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低渗层采出效果相对为好。注意方案2的情况,它的吸液量曲线 长时间稳定在4.74mVd左右,运是在注液速度降到40.5mVd情况下的结果,运一吸液量占总 注液量10.9%,与前两方案比较看出运一方案低渗透层吸液效果略微好些,由表15看到注 入该层表活剂量为9.54t,聚合物总量18.95t,都相对为多,尽管进入油层总液量少些,但因 体系有着高黏度,仍然有着好的驱替效果;方案3低渗透层吸液情况前期略微差于方案2,但 有着更长的后续聚合物段塞,进入到低渗透层的聚合物和溶液量都相对更多,驱替效果更 好。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各方案转注清水后都立即出现低渗透层吸液量突然大幅度减小 变化,运意味着对于低渗透层驱替的终止,运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要谨慎处理转注清水问 题,采用长体积的聚合物段塞增加进入低渗层复合体系溶液量有利于低渗透层原油的驱 替。
[0158] 表15进入低渗层化学剂量
[0159]
[0160] 7.6方案实施时间的讨论
[0161] 杏二西试验是在注采井距200m情况下实施的,运里看到方案2实施时间为2377d, 方案3实施时间为3127d,运对于化学剂的稳定性来说难W保证,运对于现场试验来说十分 重要,然而在运里,由于是数字化驱油试验,在驱油过程中不存在"出现失效情况",正因如 此,我们不求运样的方案实施,而重视的研究的结果:优化驱油方案可W取两级结构段塞, 可W采用"降速保黏"措施,可W采用大体积后续段塞。特意取实施时间过长方案计算正是 提醒人们必须注重方案实施时间,它关系到化学剂在地下稳定性问题,将直接影响驱油效 果。
[0162] 8数字化地质模型的应用实施例二一一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0163] 通过拟合矿场试验建立的数字化地质模型具有两项关键要素:相对更为准确的地 质数据和与复合驱相关基础数据,由此可W在运样的平台上,设计复合驱的优化方案;对于 适合复合驱技术应用而没有开展矿场应用油田可W拟合室内驱油实验建立数字化地质模 型平台,运一模型具有相近目标油层地质参数及复合驱基础数据,可W在运样的平台上,设 计相对优化矿场试验方案。
[0164] 实施例:
[0165] 表12介绍了大庆油田四厂杏二西油层由两种路径建立的数字化地质模型基本数 据,清楚看到两者间异同之处,为了研究叙述方便,W下分别称二模型为"模型试"和"模型 实"。研究的目标是在"模型实"基础上设计驱油方案,因运里又有"模型试",可W同时在两 模型上设计方案,可比较看到设计过程中的不同之处,又可检验"模型实"基础上设计的驱 油方案相对精度。
[0166] 方案设计Ξ项参数的确定。
[0167] 对于"模型试"不难,已由拟合杏二西试验确定:
[016引 1)方案实施时间1570d;
[0169] 2)驱油试验方案设计驱油体系油层中黏度保留率取为30%,方案计算体系黏度保 留率为30%;
[0170] 3)注入压力界限一一取拟合驱油试验得到的"油层最大平均压力值"P1。
[0171] 相比在"模型实"上设计应引起特别重视。
[0172] 1)方案实施时间,可借用"1570d";
[0173] 2)在制定驱油方案前,应对待认试验油层条件下体系黏度保留率研究测试,若确 定黏度保留率数值偏低,可通过选用抗剪切高分子聚合物、加大井低油层射孔密度和射孔 的孔径、深度等措施提高体系的黏度保留率,力求黏度保留率达到在30% W上。运样可取体 系黏度保留率30%;运样W来,方案计算过程中采用的黏浓曲线可取相同于试验条件下体 系黏度保留率,运样就使得现场的注入的体系聚合物溶液浓度与模拟计算的聚合物溶液浓 度一致,现场油层中溶液的黏度与计算的油层中黏度一致,现场聚合物耗用量与计算的耗 用量一致。
[0174] 3)驱油试验实施过程中油层最大平均压力值,对于予做方案的油层没有可拟合试 验,方案设计所用注入压力界限值没有可直接"借用"数据,只能通过试验研究和参考相近 条件油层试验的数值对比确定"试用"数据。
[0175] 方案设计与对比
[0176] 考虑到方案稳定可靠实施,考虑试验获得更高采收率,考虑到将来推广应用,考虑 试验在相对短时间内结束,驱油方案设计取五点法井网"四注九采",注采井距取125m。
[0177] 试验方案:复合体系段塞体积0.3PV,表活剂浓度0.3 %,后续聚合物段塞体积为 0.6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