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油藏分支井气顶补能工艺管柱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51166阅读:来源:国知局
插入密封管18与插入密封筒5密封插接在一起,该结构为现有技术,如图2所示,即插入密封管18可以插入到插入密封筒5的内部,通过插入密封管18与插入密封筒5之间多道O型密封圈的过盈配合实现密封,插入密封筒5的内壁设有锥形台阶面,插入密封管18的下端抵靠在锥形台阶面上实现定位与施加预应力,从而在外管柱内部及内管柱外部之间的空隙中分隔形成位于插入密封筒5上方的注气空间19及位于插入密封筒5下方的抽油空间20。通过上下气密封封隔器,在外管柱外部与空心导斜器13、尾管15之间分隔形成位于上气密封封隔器I与下气密封封隔器9之间的注气部21及位于下气密封封隔器9下方的抽油部22 ;注气部21通过开窗131与上分支井a连通,抽油部22与下分支井b连通。下入管柱过程中,内管柱在插入密封管18与插入密封筒5密封插接定位之后,再向下施加6吨左右的下压力使插接密封部位产生预应力,防止由于管式泵17工作产生的周期载荷造成插入密封失效。然后油管打压坐封上气密封封隔器1,再继续打压打开液压滑套3进行注气,如图3所示,该液压滑套3采用常规的压差式滑套,是现有技术,上接头31和下接头34分别与第一气密封油管2和第二气密封油管4螺纹连接,上接头31内部设有活塞32,活塞32上端面积大于下端面积,利用活塞32上下面积差产生的压力差提供推力实现活塞的运动,当活塞32移动到上接头31侧壁上透孔33与管柱内部相通的位置后即可进行注气,打开液压滑套后即可装井口完井生产。
[0016]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注气空间19进行注气,注气空间19内的气体通过液压滑套3进入到注气部21,并从开窗131进入上分支井a中进行补能。同时抽油部22的原油进入到抽油空间20内,通过管式泵17采至井口。两个过程之间密封隔离、独立进行,采油注气互不干扰。另外,由于上气密封封隔器I以上部分采用加厚油管和平式油管,加厚油管抗脱扣能力强,给上气密封封隔器I预留充分的解封载荷。上气密封封隔器I以下部分采用气密封油管,大大降低了管柱的成本。
[0017]具体的,空心导斜器13内径为175mm,尾管15内径为139.7mm,加厚油管、平式油管、第一气密封油管2、第二气密封油管4和第三气密封油管6的内径均为114mm,第四气密封油管8、第五气密封油管16内径均为73mm。
[0018]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同心设置的内外双管柱结构,通过内外管柱之间的空隙向上分支井注气补充气顶能量,同时通过内管柱采油,实现潜山油藏分支井注气采油一体化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了采油效率。
[001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潜山油藏分支井气顶补能工艺管柱,该工艺管柱设置在双分支井结构中,该双分支井结构具有一垂直井道、一上分支井和一下分支井,所述上分支井和下分支井分别设在所述垂直井道的上部和下部,并与垂直井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山油藏分支井气顶补能工艺管柱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管柱和内管柱;所述外管柱包括一上气密封封隔器,该上气密封封隔器设在所述垂直井道内并位于所述上分支井与垂直井道连通处的上方;所述上气密封封隔器下端向下依次连接第一气密封油管、液压滑套、第二气密封油管、插入密封筒和第三气密封油管;所述第三气密封油管下端连接一变扣接头,所述变扣接头下端向下依次连接第四气密封油管、一下气密封封隔器、单流阀、筛管和丝堵;所述下气密封封隔器位于所述上分支井与垂直井道连通处及下分支井与垂直井道连通处之间;所述内管柱包括第五气密封油管,所述第五气密封油管的下端连接一管式泵,该管式泵下端连接一插入密封管,插入密封管下端连接一喇叭口 ;所述插入密封管与所述插入密封筒密封插接在一起,在所述外管柱内部分隔形成位于插入密封筒上方的注气空间及位于插入密封筒下方的抽油空间;在外管柱外部分隔形成位于上气密封封隔器与下气密封封隔器之间的注气部及位于下气密封封隔器下方的抽油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山油藏分支井气顶补能工艺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气密封封隔器的上端向上依次连接平式油管、加厚油管至井口 ;所述第五气密封油管向上延伸至井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山油藏分支井气顶补能工艺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柱同心设置在一空心导斜器中,所述空心导斜器设置在所述垂直井道内,该空心导斜器对应所述上分支井与垂直井道连通处的位置设有与上分支井连通的开窗,空心导斜器下部连接一膨胀管悬挂器,膨胀管悬挂器下方连接一尾管,该尾管与下分支井连通;所述下气密封封隔器位于该尾管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山油藏分支井气顶补能工艺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导斜器内径为175mm,所述尾管内径为139.7mm,所述加厚油管、平式油管、第一气密封油管、第二气密封油管和第三气密封油管的内径均为114mm,所述第四气密封油管、第五气密封油管内径均为73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潜山油藏分支井气顶补能工艺管柱,设置在双分支井结构中,包括同心设置的外管柱和内管柱。外管柱包括一上气密封封隔器、第一气密封油管、液压滑套、第二气密封油管、插入密封筒和第三气密封油管。第三气密封油管下端连接一变扣接头,变扣接头下端向下依次连接第四气密封油管、一下气密封封隔器、单流阀、筛管和丝堵。内管柱包括第五气密封油管、管式泵、插入密封管、喇叭口。本实用新型采用同心设置的内外双管柱结构,通过内外管柱之间的空隙向上分支井注气补充气顶能量,同时通过内管柱采油,实现潜山油藏分支井注气采油一体化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了采油效率。
【IPC分类】E21B17/18, E21B43/16
【公开号】CN204703874
【申请号】CN201520303220
【发明人】安岩, 寇微, 刘利, 张晓文, 麻德玉, 丁超, 王丽莉, 张越, 刘双亮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