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型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178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涡旋型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型流体机械。
背景技术
涡旋型流体机械已为众人所知。例如,在特开平6-330864号公报中公开了由涡旋型流体机械构成的压缩机。
对一般的涡旋型流体机械的结构加以说明。这种流体机械包括固定卷体及绕行卷体,固定卷体及绕行卷体又各自具有板状的平板及涡旋状的卷板(wrap)。在两个涡旋卷体中,其卷板立着设在平板的前面一侧。而且,在两个涡旋卷体中,卷板与平板形成为一体。将固定卷体及绕行卷体以相互面对面的姿势布置好,各自的卷板相互啮合。且,相互啮合的卷板处于被平板部夹起来的状态,由这些卷板和平板划分出流体室。
固定卷体被固定在流体机械的机壳上。另一方面,绕行卷体通过欧氏环装在机壳上。该欧氏环构成绕行卷体的自转防止机构。而且,绕行卷体在它的平板的背面一侧形成有轴承,转轴的偏心部扣合在该轴承上,绕行卷体不自转仅公转。
使用该涡旋型流体机械作制冷剂的压缩机时,气体制冷剂被吸到各卷板的外周一侧端部附近。该气体制冷剂则被关闭在流体室内。通过转轴驱动绕行卷体后,流体室的容积会逐渐地缩小,即流体室内的气体制冷剂就被压缩。当流体室达到卷板的内周一侧端部附近时,被压缩了的气体制冷剂就从口朝着平板开的喷出口喷出来。
—所要解决的课题—在涡旋型流体机械中,绕行卷体在它的卷板与固定卷体的卷板相互啮合的状态下进行公转。此时,两涡旋卷体的卷板的侧面相互以滑动状态衔接,此外,卷板的顶端与平板也相互以滑动状态衔接。并且,若在相互以滑动状态衔接的卷板和卷板之间、卷板顶端与平板之间产生过大的间隙,流体就会从流体室漏泄出来,而使它作为流体机械用的效率下降。因此,必须高精度地去制成相互滑动的面即滑动面以避免流体机械的效率下降。
但问题是,在现有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很难高精度地加工出卷板顶端与平板的滑动面。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
例如,绕行卷体的绕行侧卷板顶端,与固定卷体的固定侧平板滑动。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因在各涡旋卷体中,其卷板与平板形成为一体,故固定侧平板和绕行侧卷板顶端的滑动面位于固定侧卷板的齿底。
因此,很难高精度地去加工平板的与卷板顶端的滑动面。亦即,很难缩小该滑动面的表面粗糙度以提高其平面度。因此,在现有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无法充分地抑制从卷板顶端和平板间泄漏出流体来,效率也因此而难以提高。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该问题而研究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涡旋型流体机械中,很容易高精度地加工卷板顶端与平板的滑动面,从而提高流体机械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个技术方案以一种涡旋型流体机械为对象,其包括固定卷体(40)、进行公转运动的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而且,上述绕行卷体(50)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1)及与上述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一体的绕行侧卷板(53);而上述固定卷体(40)则包括与上述绕行侧卷板(53)啮合的固定侧卷板(41)、及与该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并隔着固定侧卷板(41)而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技术方案以一种涡旋型流体机械为对象,其包括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上述固定卷体(40)包括固定侧卷板(41)。上述绕行卷体(50)则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1)、与该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一体且与上述固定侧卷板(41)啮合的绕行侧卷板(53)、以及与上述第1平板部(51)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且隔着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在将上述第2平板部(52)连结在上述第1平板部(51)或绕行侧卷板(53)的状态下所述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3个技术方案,以包括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为对象。上述固定卷体(40)还包括固定侧卷板(41);而上述绕行卷体(50)则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 1)、与该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并与上述固定侧卷板(41)啮合的绕行侧卷板(53)、以及与该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并隔着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在将上述第1平板部(51)连结到第2平板部(52)或绕行侧卷板(53)的状态下上述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4个技术方案,以一种包括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为对象。上述固定卷体(40)包括固定侧卷板(41);而上述绕行卷体(50)则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1)、与该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并与上述固定侧卷板(41)啮合的绕行侧卷板(53)、以及与上述第1平板部(51)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且隔着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在将第1平板部(51)、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相互连结的状态下,上述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5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一体且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另一方面,上述外周部(42)的高度比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以便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与第1平板部(51)之间形成间隙。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6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一体且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另一方面,上述外周部(42)的高度比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以便在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形成间隙。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7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比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8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其中心部分的高度比其外周部分的高度低。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9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5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有与第1平板部(51)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0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6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有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1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7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有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2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8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置有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3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给绕行卷体(50)设置了多个用以保持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间隔的支柱部(61),且是设置在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4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3个技术方案中,支柱部(61)的高度在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以上。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5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3个技术方案中,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并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且在上述外周部(42)形成有多个为穿插支柱部(61)的引导孔(47),由上述外周部(42)的引导孔(47)及被穿插在该引导孔(47)且与引导孔(47)的侧壁滑动的支柱部(61)构成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6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一部分或整体的厚度比绕行侧卷板(53)的厚度厚。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7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的一部分或整体的厚度比绕行侧卷板(53)的厚度厚。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8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绕行侧卷板(53)的材料的高。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19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绕行侧卷板(53)的材料的高。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0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并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且上述外周部(42)的内侧面,为与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而接着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形成它。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1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并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且上述外周部(42)的内侧面,为与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而接着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形成它。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2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0个技术方案中,外周部(42)的内侧面形成为可与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部分的整个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3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1个技术方案中,外周部(42)的内侧面形成为可与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部分的整个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4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形状形成为使得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位于偏心部(21)的中心线上。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5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包括可收容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自转防止机构及转轴(20)的密闭容器状的壳体(11),且上述壳体(11)的整个内部为低压状态。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6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包括可收容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自转防止机构及转轴(20)的密闭容器状的壳体(11),且使上述壳体(11)的内部为低压状态,并形成有至少设置了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的低压室(12)。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7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固定卷体(40)包括夹在固定侧卷板(41)与第2平板部(52)之间并与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滑动的薄板构件(71)。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8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绕行卷体(50)包括夹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之间并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滑动的薄板构件(71)。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29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绕行卷体(50)包括夹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1平板部(51)之间并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滑动的薄板构件(71)。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30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让将第1平板部(51)推向固定侧卷板(41)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31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使将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推向固定侧卷板(41)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32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中从中心侧端部起延伸特定长度的部分构成比该绕行侧卷板(53)的外周侧端部的高度还低的低壁部(57),且在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上设有与上述低壁部(57)的顶端以滑动状态衔接而形成流体室(60)的平面形成部(49)。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33个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中从中心侧端部起延伸特定长度的部分构成比该绕行侧卷板(53)的外周侧端部的高度低的低壁部(57),且在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设有与上述低壁部(57)的顶端以滑动状态衔接而形成流体室(60)的平面形成部(49)。
—作用—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在绕行卷体(50)上设置有第1平板部(51)及绕行侧卷板(53);而在固定卷体(40)则设置有第2平板部(52)及固定侧卷板(41)。绕行卷体(50)的绕行侧卷板(53)与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相互啮合。在此状态下,若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流体室(60)的容积会随之起变化。此时,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会与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滑动衔接;而固定侧卷板(41)的外侧面则会与绕行侧卷板(53)的内侧面滑动衔接。另外,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会与第1平板部(51)滑动衔接;而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则会与第2平板部(52)滑动衔接。与该绕行侧卷板(53)滑动衔接的第2平板部(52)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
另外,在该第1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的侧面及绕行侧卷板(53)的侧面,并非一定要彼此直接接触。亦即,严格来说,就是在在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有微小的间隙的情况下,只要乍一看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看起来似乎是相互摩擦的状态即可。这一点对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及第1平板部(5 1)来讲也一样,对在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及第2平板部(52)来讲也一样。
在上述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在绕行卷体(50)上设置有第1平板部(51)、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而在固定卷体(40)则设置有固定侧卷板(41)。绕行卷体(50)的绕行侧卷板(53)与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相互啮合。在此状态下,若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则流体室(60)的容积会随之起变化。此时,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会与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滑动衔接;而固定侧卷板(41)的外侧面则会与绕行侧卷板(53)的内侧面滑动衔接。另外,固定侧卷板(41)的一个顶端会滑动衔接到第1平板部(51);而另一个顶端则会滑动衔接至第2平板部(52)。
另外,在这第2、第3或第4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的侧面及绕行侧卷板(53)的侧面,并非一样要彼此直接接触。亦即,严格来说,就是在在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有微小间隙的情况下,乍一看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看起来似乎为相互摩擦的状态即可。这一点在固定侧卷板(41)的一个顶端及第1平板部(51)来说是一样的,对在固定侧卷板(41)的另一个顶端及第2平板部(52)也是一样的。
在上述第2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第2平板部(52)则与绕行侧卷板(53)及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亦即,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衔接的第2平板部(52)与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而在绕行卷体(50)中,与它们为不同个体的第2平板部(52)则联结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1平板部(51)上。
在上述第3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与第2平板部(52)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第1平板部(51)则与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形成为不同的个体。亦即,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衔接的第1平板部(51)与绕行侧卷板(53)为不同的个体。而在绕行卷体(50)中,与其不是一体的第1平板部(51)则联结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上。
在上述第4个技术方案中,第1平板部(51)、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为不同的个体。亦即,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衔接的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与绕行侧卷板(53)不是一体。而在绕行卷体(50)中,各自为不同的个体的第1平板部(51)、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相互地连结。
在上述第5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卷体(40),其外周部(42)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该外周部(42)其高度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还高。并且在使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相互啮合的状态下,可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及第1平板部(51)之间的间隙。
在上述第6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卷体(40)中,其外周部(42)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该外周部(42)其高度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还高。并且,在使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相互啮合的状态下,可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及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
在上述第7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而在该技术方案的绕行卷体(50)中,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间隔,与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相等。亦即,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间隔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还长,故可确保第1平板部(51)、第2平板部(52)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之间的间隙。
在上述第8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中心部分的高度变得比其外周部分的高度还低。因此,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与第1平板部(51)、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固定侧卷板(41)中心一侧的变得比外周一侧的还大。另外,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既可自外周侧端部向中心侧端部逐渐地变低,也可阶梯式地变低。
在上述第9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置有顶部密封件(72)。亦即,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之间形成有间隙,但该间隙由顶部密封件(72)密封。
在上述第10、第11及第12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置有顶部密封件(72)。亦即,在这些技术方案中,在固定侧卷板(41)和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形成有间隙,但该间隙由顶部密封件(72)密封。
在上述第13个技术方案中,在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之间设置有绕行侧卷板(53)及多个支柱部(61)。各支柱部(61)由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夹住而保持两者的间隔。另外,支柱部(61)可与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为不同的个体,也可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成为一体。另外,多个支柱部(61)配置在比绕行侧卷板(53)还往外的地方。
在上述第14个技术方案中,支柱部(61)的高度为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以上。因此,例如即使在以螺栓连结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情况下,螺栓所产生的紧固力几乎全部会作用在支柱部(61)上,而对绕行侧卷板(53)则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在上述第15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卷体(40)上设置有外周部(42)。而在外周部(42)形成有对应于各支柱部(61)的多个引导孔(47)。绕行卷体(50)的支柱部(61)插在外周部(42)的引导孔(47)中,而其外周面会与引导孔(47)的内侧面产生滑动。可通过支柱部(61)及外周部(42)的滑动引导绕行卷体(50),并限制绕行卷体(50)的自转运动。
在上述第16、第17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的整个厚度或者一部分的厚度比绕行侧卷板(53)的厚度厚。
在上述第18、第19个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具体而言,固定侧卷板(41)由杨氏模量比绕行侧卷板(53)的材料高的材料构成。
在上述第20、第21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卷体(40)上设置有外周部(42)。而外周部(42)的内侧面沿着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连续着形成,并与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滑动衔接。亦即,不仅在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形成有流体室(60),在外周部(42)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也形成有流体室(60)。亦即,与绕行侧卷板(53)滑动衔接并划分出流体室(60)的固定侧的卷板面,其一部分由外周部(42)的内侧面构成。
在上述第22、第23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部分的整个外侧面及外周部(42)的内侧面滑动衔接。亦即,与绕行侧卷板(53)滑动衔接并划分出流体室(60)的固定侧的卷板面,延长到绕行侧卷板(53)的外周侧端部的附近为止。而在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部分,其整体及外周部(42)之间形成有流体室(60)。
另外,在第22及第23个技术方案中,外周部(42)的内侧面及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并不非一定要彼此直接接触。亦即,严格来说、就是在外周部(42)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有微小间隙的情况下,只要乍一看,其外周部(42)及绕行侧卷板(53)看起来似乎为相互摩擦的状态即可。
在上述第24个技术方案中,为将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设定在偏心部(21)的中心线上,而调节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这两个平板的形状。若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位于偏心部(21)的中心线上,即可大幅度地减小在绕行卷体(50)的公转中所产生的绕行卷体(50)的自转力矩。
在上述第25个技术方案中,壳体(11)的内部被设定成低压状态。例如,在使用涡旋型流体机械(10)作压缩机用时,壳体(11)的内压与吸向流体室(60)的流体的压力相等。另外,在使用涡旋型流体机械(10)作膨涨机用的情况下,壳体(11)的内压与自流体室(60)所流出的流体压力相等。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的周围呈低压状态。
在上述第26个技术方案中,在壳体(11)的内部划分出低压室(12)。该低压室(12)内部被设定为低压状态。例如,在使用涡旋型流体机械(10)作压缩机用时,壳体(11)的内压与吸向流体室(60)的流体的压力相等。另外,在使用涡旋型流体机械(10)作膨涨机用的情况下,壳体(11)的内压与自流体室(60)所流出的流体压力相等。在该低压室(12)至少配置有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并且,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的周围呈低压状态。另外,壳体(11)内低压室(12)以外的空间,例如呈高压状态也可。
在上述第27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卷体(40),在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部(52)之间夹有薄板构件(71)。而该薄板构件(71)会与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滑动。
在上述第28个技术方案中,在绕行卷体(50),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之间夹有薄板构件(71)。而该薄板构件(71)会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滑动。
在上述第29个技术方案中,在绕行卷体(50),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1平板部(51)之间夹有薄板构件(71)。而该薄板构件(71)会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部滑动。
在上述第30个技术方案中,将绕行卷体(50)的第1平板部(51)推向固定侧卷板(41)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在此,当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之际,会产生使绕行卷体(50)相对固定卷体(40)及转轴(20)倾斜的力矩。与此相对,在该技术方案中加在绕行卷体(50)的推压力起将使绕行卷体(50)倾斜的力矩抵消的作用。
在上述第31个技术方案中,将绕行卷体(50)的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推向固定侧卷板(41)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在此,当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之际,会产生使绕行卷体(50)相对固定卷体(40)及转轴(20)倾斜的力矩。与此相对,在该技术方案中加在绕行卷体(50)的推压力起将使绕行卷体(50)倾斜的力矩抵消的作用。
在上述第32及第33个技术方案中,绕行侧卷板(53)的中心端侧的部分构成低壁部(57)。另外,固定侧卷板(41)在其中心端侧的部分设有平面形成部(49)。而该平面形成部(49)形成为横跨固定侧卷板(41)的样子,并与低壁部(57)的顶端滑动衔接而形成流体室(60)。
另外,在上述第32及第33个技术方案中,低壁部(57)的顶端与平面形成部(49),并不非一样要彼此直接接触。亦即,严格来说,就是在低壁部(57)及平面形成部(49)之间有微小间隙的情况下,只要是乍一看其低壁部(57)及平面形成部(49)看起来似乎为相互摩擦的状态即可。
—效果—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将与绕行侧卷板(53)滑动衔接的第2平板部(52)形成为与固定侧卷板(41)不同的个体。而与固定侧卷板(41)为不同个体的第2平板部(52),其与绕行侧卷板(53)的滑动面则成为单纯的平面。因此,与现有的第2平板部(52)与固定侧卷板(41)为一体的装置相比,很容易高精度地加工与第2平板部(52)的绕行侧卷板(53)的滑动面。
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加工上不需要很多时间,即可将第2平板部(52)的滑动面加工为小表面粗糙度,且确实可加工成为平面。结果,可在不损耗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削减自第2平板部(52)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隙所泄漏出的流体的量,从而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上述第1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卷体(40)中,第2平板部(52)与固定侧卷板(41)不是一体。因此,在组装涡旋型流体机械(10)时,在装第2平板部(52)前的状态下,可利用目测或间隙计等来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位置关系。而且,可边转动绕行侧卷板(53)边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的间隙,并在最合适的位置固定好固定侧卷板(41)。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也可通过将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配置最佳化,来削减自流体室(60)的流体漏泄量,从而谋求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的提高。
根据上述第2个技术方案,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衔接的第2平板部(52)形成为与绕行侧卷板(53)非为一体的个体。而在与绕行侧卷板(53)非为一体的第2平板部(52)中,其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则为单纯的平面。因此,若与第2平板部(52)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并构成固定卷体(40)的现有装置相比,则极容易对第2平板部(52)的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进行高精度的加工。
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加工上不需要很多时间,即可将第2平板部(52)的滑动面加工为小表面粗糙度,而且确实可将其加工为平面。结果,可在不损耗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削减自第2平板部(52)及固定侧卷板(41)之间的间隙所漏泄出的流体量,从而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提高。
根据上述第3个技术方案,将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衔接的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与绕行侧卷板(53)非为一体的个体。而且,在与绕行侧卷板(53)为不同个体的第1平板部(51)中,其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则成为单纯的平面。因此,若与第1平板部(51)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并构成绕行卷体(50)的现有装置相比,则极容易地对第1平板部(51)的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进行高精度的加工。
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加工上不需要很多时间,即可将第1平板部(51)的滑动面加工为小表面粗糙度,而且确实可加工成平面。结果,在不损耗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地削减自第1平板部(51)及固定侧卷板(41)之间的间隙所漏泄出的流体的量,从而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提高。
在上述第4个技术方案中,让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衔接的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这两个平板形成为与绕行侧卷板(53)不同的个体。而且,在与绕行侧卷板(53)为不同个体的第1平板部(51)、第2平板部(52)中,其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则成为单纯的平面。因此,若与第1平板部(51)与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并构成绕行卷体(50),同时第2平板部(52)与固定侧卷板(41)也形成为一体并构成固定卷体(40)的现有装置相比,则很容易对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进行高精度的加工。
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加工上不需要很多时间,即可将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滑动面加工为小表面粗糙度,而且确实可加工成平面。结果,可在不损耗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削减自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及固定侧卷板(41)之间的间隙所漏泄出的流体的量,从而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提高。
在上述第2及第4个技术方案中,在绕行卷体(50)中,第2平板部(52)与绕行侧卷板(53)为不同的个体。因此,在组装涡旋型流体机械(10)时,在装第2平板部(52)前的状态下,可利用目测或间隙尺等来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位置关系。而且,可边转动绕行侧卷板(53)边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的间隙,并在最合适的位置固定好固定侧卷板(41)。因此,根据这些技术方案,可通过将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布置形态最佳化,来削减自流体室(60)的流体的漏泄量,从而谋求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上述第2、第3及第4个技术方案中,第1平板部(51)、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构成绕行卷体(50)。因此,在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上虽然有流体室(60)的内压作用,但可使作用在第1平板部(51)的力与作用在第2平板部(52)的力相互抵消。
亦即,在一般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流体室的内压会作用在固定卷体的平板及绕行卷体的平板上。因此,将其自固定卷体拉开的那一方向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上。
相对于此,在上述第2、第3及第4个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这两个平板上设置绕行卷体(50),就可使作用在第1平板部(51)的力与作用在第2平板部(52)的力相互抵消。因此,可大幅度地减小作用在绕行卷体(50)的轴向负荷(即推力负荷),并可大幅度地削减绕行卷体(50)在公转运动之际的摩擦损失。
根据上述第5个技术方案,通过对外周部(42)的高度及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进行尺寸管理这一做法,可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和第1平板部(51)之间的间隙。因此,即使是因流体室(60)的内压或热而造成固定侧卷板(41)稍微有变形的状态,也可防止固定侧卷板(41)强烈地碰撞到第1平板部(51)而碰坏。另外,可避免因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的接触所增加的摩擦抵抗。故根据该技术方案,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提高。
根据上述第6个技术方案,通过对外周部(42)的高度及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进行尺寸管理这一做法,可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和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因此,因此,即使是因流体室(60)的内压或热而造成固定侧卷板(41)稍微有变形的状态,也可防止固定侧卷板(41)强烈地碰撞到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而碰坏。另外,可避免因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的接触所增加的摩擦抵抗。故根据该技术方案,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第7个技术方案中,将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所夹住的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设定成比与该绕行侧卷板(53)啮合的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还高。因此,在连结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之际,确实可避免绕行卷体(50)相对固定卷体(40)成为锁住状态的情况。亦即,因固定侧卷板(41)会由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所夹住,故确实可防止发生绕行卷体(50)无法公转这样的情况。故根据该技术方案,无须特别的顾虑即确实可组装涡旋型流体机械(10),并可简化其制造步骤。
另外,根据该技术方案,可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因此,即使是因流体室(60)的内压或热而造成固定侧卷板(41)稍微有变形的状态,也可防止固定侧卷板(41)强烈碰撞到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而碰坏。另外,可避免因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的接触所增加的摩擦抵抗。故根据该技术方案,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第8个技术方案中,使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从外缘一侧朝着中心一侧逐渐变低。在此,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一侧部分,与其外缘侧部分相比,由于流体室(60)的高内压作用在中心一侧部分同时还暴露在高温中,故变形量容易变大。与此相对,根据该技术方案,越接近变形量容易变大的固定侧卷板(41)中心侧,越可增大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及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
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可防止固定侧卷板(41)强烈地碰撞到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而碰坏。另外,可避免因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的接触所增加的摩擦抵抗。故根据该技术方案,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第9个技术方案中,在确保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之间的间隙后,并以顶部密封件(72)密封两者之间的间隙。故,根据该技术方案,除了确保间隙的效果外,还可抑制自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之间的间隙的流体漏泄出,从而避免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下降。
在上述第10、第11及第12个技术方案中,在确保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后,再用顶部密封件(72)密封好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之间的间隙,或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故,根据这些技术方案,除了能收到确保间隙的效果之外,还可抑制自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隙泄漏出流体,从而避免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下降。
根据上述第13个技术方案,通过在绕行卷体(50)设置多个支柱部(61),即可边保持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间隔边将二者好好地联结起来。另外,在该技术方案中,因在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设置支柱部(61),故可维持绕行侧卷板(53)的小型化。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在避免绕行卷体(50)大型化的同时,也可将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好好地联结起来。
根据上述第14个技术方案,由于将支柱部(61)的高度设定成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以上,故可用支柱部(61)支持为将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联结起来的所有的力。因此,例如即使是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联结力过大的情况,也可通过该联结力来防止绕行侧卷板(53)发生很大的歪斜且可防止自流体室(60)的流体漏泄,从而可避免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下降。
根据上述第15个技术方案,可利用绕行卷体(50)的支柱部(61)及外周部(42)的引导孔(47)构成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例如则无须再另外设置欧氏环等作自转防止机构用,即可简化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结构。
根据上述第16及第17个技术方案,可通过适当地设定固定侧卷板(41)的厚度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刚性。另外,可利用以杨氏模量大的材料构成上述第18及第19个技术方案固定侧卷板(41)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刚性。
在此,在这些技术方案中,采用固定侧卷板(41)与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中的任一个皆非为一体的个体的结构,且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由外缘侧朝中心侧延伸的悬臂梁状。因此,与由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所夹住的绕行侧卷板(53)相比,固定侧卷板(41)较易变形。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第16~第19个技术方案,可充分地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刚性,并防止固定侧卷板(41)的变形过大的情况。
在上述第20及第21个技术方案中,由外周部(42)的内侧面构成与绕行侧卷板(53)滑动衔接的固定侧的卷板面的一部分。因此,例如即使是在采取固定侧的卷板长度及绕行侧的卷板长度相等的构造(所谓对称涡旋构造)的情况下,也可将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设定成看上去比绕行侧卷板(53)的长度短的样子。
在此,在这些技术方案中,固定侧卷板(41)采用与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任一个皆非为一体的个体的结构,且固定侧卷板(41)是由外缘侧朝中心侧悬臂梁状地突出着。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与由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所夹住的绕行侧卷板(53)相比,固定侧卷板(41)的变形量有可能变大。
与此相对,在这些技术方案中,可将比绕行侧卷板(53)易于变形的固定侧卷板(41)设定得比绕行侧卷板(53)短。结果,可通过缩短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提高其刚性,而可抑制固定侧卷板(41)的过度变形。
在上述第22及第23个技术方案中,采用固定侧的卷板长度比绕行侧的卷板长度长了仅约半个圆周长的构造(所谓非对称涡旋构造)。因此,与采用所谓对称涡旋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增大由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及绕行侧的外侧卷板面所划分的流体室(60)的最大容积。因此,不需减少通过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流体的流量,即可缩短固定侧及绕行侧的卷板长度。结果,可通过进一步地缩短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而进一步地提高其刚性,并确实可抑制固定侧卷板(41)的过大的变形。
在上述第24个技术方案中,为调节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而变更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的形状。因此,可避免绕行卷体(50)的大型化并调节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
在此,在一般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只有相当于第1平板部(51)的物体会被设置在绕行卷体中。故绕行卷体重心位置的调节,必须仅改变相当于第1平板部(51)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导致大型化。
相对于此,在该技术方案中,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这两个板被设置在绕行卷体(50)中。因此,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的调节,可通过变更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这两个板的形状来进行。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与一般构造的涡旋型流体机械相比,可使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小型化。
在上述第25及第26个技术方案中,在壳体(11)内,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的周围为低压状态。因此,若考虑形成在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一侧容积为最大的流体室(60),就成为该流体室(60)的内压与固定卷体(40)或绕行卷体(50)周围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几乎为0的状态。
在此,在这些技术方案中,采用将第2平板部(52)设置在绕行卷体(50)并使其与固定卷体(40)滑动的构成。因此,若将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的周围设定为高压状态,则流体自第2平板部(52)及固定卷体(40)之间的间隙向流体室(60)泄漏,而引起效率下降。
相对于此,若根据上述第25及第26个技术方案,则将最大容积的流体室(60)与固定卷体(40)或绕行卷体(50)的周围的压力差缩小到极小的程度。因此,根据这些技术方案,可大幅度地削减自第2平板部(52)及固定卷体(40)之间的间隙向流体室(60)漏泄的流体量,从而可避免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效率下降。
在上述第27个技术方案中,在固定卷体(40)中设置薄板构件(71),并使该薄板构件(71)与绕行侧卷板(53)滑动。因此,若以耐磨性较高的材料来构成该薄板构件(71),则即使在启动时等供油量容易不足的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也确实能避免磨损及烧焦等问题。
在上述第28及第29个技术方案中,在绕行卷体(50)设置薄板构件(71),并使该薄板构件(71)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因此,若是以耐磨性高的材料来构成该薄板构件(71),则在启动时等供油量容易不足的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也确实能避免磨损及烧焦等问题。
根据上述第30及第31个技术方案,通过使推压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可减小使公转中的绕行卷体(50)倾斜的力矩。因此,可防止绕行卷体(50)倾斜而与固定卷体(40)或转轴(20)的偏心部(21)接触,因而可避免随之而来的损伤并提高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
在此,在一般构造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其相当于第1平板部(51)的构件会被设置在绕行卷体上,而相当于第2平板部(52)的构件则被设置在固定卷体。因此,因流体室的内压而使将绕行卷体自固定卷体拉开的力会起作用,若不使大于该力的推压力作用在绕行卷体,即无法防止绕行卷体的倾斜。
但是,若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则流体室(60)的内压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因此,若在流体室(60)的内压达到最高的状态下,也使仅可防止动涡旋(50)倾斜的推压力产生作用的话,则在流体室(60)的内压低的状态时推压力会过大,绕行卷体(50)在公转运动时摩擦抵抗会过大。
相对于此,在上述第31个技术方案中,将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这两个板设置在绕行卷体(50),而使作用在两块平板(51、52)上的流体室(60)的内压彼此抵消。因此,即使流体室(60)的内压产生变动,表面上仅有该技术方案的推压力会作用在绕行卷体(50)。因此,若根据该技术方案,仅需成为最低限度的推压力产生作用,即可防止绕行卷体(50)的倾斜,且不会使绕行卷体(50)在公转运动之际的摩擦抵抗增大,而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提高。
在上述第32及第33个技术方案中,由绕行侧卷板(53)的低壁部(57)及形成在固定侧卷板(41)的平面形成部(49)来形成流体室(60)。因此,若根据这些技术方案,可使随着绕行卷体(50)的转动容积发生变化的流体室(60)的最小容积,小于将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设为一定时的情况下的最小容积。故若根据这些技术方案,可边持续保持流体室(60)的最大容积与最小容积之比在一定值上,边减小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圈数,而可使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小型化。
在此,在这些技术方案的固定卷体(40)中,固定侧卷板(41)成为从其外周侧端部朝向中心侧端部延伸的悬臂梁状,而其中心侧部分的变形量则较易变大。对此,在这些技术方案中,平面形成部(49)形成为横跨变形量大的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侧部分的样子。因此,通过设置该平面形成部(49),可提高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侧部分的刚性,并可缩小其变形量。结果,可防止因固定侧卷板(41)变形而与绕行侧卷板(53)等过度地相互摩擦的情况,避免固定侧卷板(41)等的损伤而可使涡旋型流体机械(10)的可靠性提高。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显示实施形态1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2为显示实施形态1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3为显示实施形态1中的固定卷体的剖面图。
图4为显示实施形态1中的绕行卷体的剖面图。
图5为显示实施形态1中的固定卷体及绕行卷体的俯视图。
图6A为一般涡旋型压缩机中的绕行卷体的轴向负荷与转角的关系图。
图6B为实施形态1的涡旋型压缩机中的绕行卷体的轴向负荷与转角的关系图。
图7为显示实施形态1中的压缩机构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8A为实施形态1中的固定卷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8B为实施形态1中的固定卷体的概略剖面图。
图9A为显示一般涡旋型压缩机中的绕行侧卷板及固定侧卷板的概略剖面图。
图9B为显示实施形态1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绕行侧卷板及固定侧卷板的概略剖面图。
图10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1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1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1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2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2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3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3中的固定卷体及绕行卷体的俯视图。
图14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4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5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5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6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6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整体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17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7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8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8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19为显示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8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20为显示实施形态2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图21为实施形态2中的固定卷体的剖面图。
图22为实施形态2中的绕行卷体的剖面图。
图23为显示实施形态2的固定卷体及绕行卷体的俯视图。
图24为显示实施形态3中的涡旋型压缩机的重要部位的放大剖面图。
符号说明(11)—壳体;(12)—低压室;(20)—驱动轴(回转轴);21—偏心部;(40)—固定卷体;(41)—固定侧卷板;(42)—外周部;(47)—穿通孔(引导孔);(49)—平面形成部;(50)—绕行卷体;(51)—第1平板(第1平板部);(52)—第2平板(第2平板部);(53)—绕行侧卷板(57)—低壁部;(60)—压缩室(流体室);(61)—支柱构件(支柱部);(71)—滑动板(薄板构件);(72)—顶部密封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发明的实施形态1)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为由本发明所涉及的涡旋型流体机械构成的涡旋型压缩机(10)。该涡旋型压缩机(10)被设置在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
如图1所示,上述涡旋型压缩机(10)构成为所谓的完全密封型。该涡旋型压缩机有纵长且为圆筒形密闭容器状的壳体(11)。在壳体(11)的内部按从上朝下的顺序,布置有压缩机构(30)、电动机(16)及下部轴承(19)。另外,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作为转轴延伸到上下的驱动轴(20)。
壳体(11)的内部由压缩机构(30)的罩(3 1)划分成上下两部分。在该壳体(11)的内部,上方的空间为低压室(12);下方的空间则为高压室(13)。在涡旋型压缩机(10)的运转过程中,低压室(12)的内压与被涡旋型压缩机(10)所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压力)相等。另一方面,高压室(13)的内压则与自压缩机构(30)所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喷出压力)相等。
在高压室(13)收容有电动机(16)及下部轴承(19)。电动机(16)则具备有定子(17)及转子(18)。定子(17)被固定在壳体(11)的躯干部。另一方面,转子(18)则被固定在在驱动轴(2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下部轴承(19)被固定在壳体(11)的躯干部。由该下部轴承(19)支承驱动轴(20)的下端部,且可自由转动。
在壳体(11)上设有管状的喷出口(15)。该喷出口(15)的一端朝着高压室(13)中比电动机(16)还往上的空间开着口。
在压缩机构(30)的罩(31)形成有上下贯穿它的主轴承(32)。驱动轴(20)插在该主轴承(32)中,并由主轴承(32)支持而可自由转动。在驱动轴(20)上突出在罩(31)的上部的上端部分构成偏心部(21)。而偏心部(21)相对驱动轴(20)的中心轴偏心。
驱动轴(20)上在罩(31)及定子(17)之间安装有平衡锤25。另外,虽未图示,但在驱动轴(20)上形成有供油通路。累积在罩(31)底部的冷冻机油在离心泵的作用下被从驱动轴(20)的下端吸上来,通过供油通路供到各部位。此外,在驱动轴(20)形成有喷出通路(22)。对该喷出通路(22)则留待后述。
再就是,如图2所示,在低压室(12)中收容有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及欧氏环(39)。
再就是,如图3所示,固定卷体(40)具备有固定侧卷板(41)及外周部(42)。另外,图3仅图示固定卷体(40),其显示沿图2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高度一定的涡旋壁状。而外周部(42)形成为包围住固定侧卷板(41)的外围的较厚的环状,并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亦即,在外周部(42)的内侧,固定侧卷板(41)悬臂梁状地突出着。另外,在外周部(42)形成有3个穿通孔(47)及3个螺栓孔(48)。穿通孔(47)及螺栓孔(48)皆在其厚度方向贯通外周部(42)。
在固定卷体(40)中,其外周部(42)的内侧面(44)接着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43)而形成。并且,外周部(42)的内侧面(44)与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43)其同构成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另一方面,固定侧卷板(41)的外侧面则构成固定侧的外侧卷板面(46)。在该固定卷体(40)中,看上去其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为 圈。但由于外周部(42)的内侧面(44)也构成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故该内侧卷板面(45)的长度则为 圈。固定卷体(40)被装在罩(31)之上(参照图2)。虽未图示,该固定卷体(40)借助穿过3个螺栓孔(48)的螺栓而被紧固到罩(31)上。在固定卷体(40)上插入有管状的吸入口(14)的一端。将该吸入口(14)布置成贯通壳体(11)的上端部的样子。
在固定卷体(40)的吸入口(14)的下部设有吸入逆止阀(35)。而该吸入逆止阀(35)由阀体(36)及螺旋弹簧(37)构成。阀体(36)形成为帽状,设置成将吸入口(14)的下端塞住的样子。另外,该阀体(36)通过螺旋弹簧(37)被压到吸入口(14)的下端。
参考图2、图4及图5说明绕行卷体(50)。另外,图4仅图示绕行卷体(50),其显示沿图2中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另外,图5显示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这两个卷体及将它们组合起来以后的俯视图。
绕行卷体(50)中有构成第1平板部的第1平板(51)、绕行侧卷板(53)、构成第2平板部的第2平板(52)、以及构成支柱部的支柱构件(61)。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被布置成夹着绕行侧卷板(53)彼此相对的样子。第1平板(51)与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第2平板(52)则与第1平板(51)、绕行侧卷板(53)不是一体的,但与第1平板(51)连结。这一点留待后述。
如图4所示,第1平板(51)形成为大致圆形的平板状。在第1平板(51)形成有3个向半径方向膨涨而出的部分,在这些部分各设立有1个支柱构件(61)。亦即,在绕行卷体(50)设置有3个支柱构件(61)。支柱构件(61)为稍具厚度的管状构件,与第1平板(51)不是一体。
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高度一定的涡旋壁状,而被竖立设置在第1平面的前面一侧(在图2的上面一侧)。绕行侧卷板(53)的内侧面构成绕行侧的内侧卷板面(54)。另一方面,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构成绕行侧的外侧卷板面(55)。而且,绕行侧卷板(53)其绕行侧的内侧卷板面(54)及外侧卷板面(55)形成如描绘渐开曲线一样的形状。另外,绕行侧的内侧卷板面(54)及外侧卷板面(55)的长度各自为 圈。
如图5所示,第2平板(52)上形成为与第1平板(51)大致相同的形状。但是,在第2平板(52)形成有为避免与吸入口(14)干涉的缺口。该第2平板(52)在它和第1平板(51)之间以夹住支柱构件(61)及绕行卷体(50)的状态由3个螺栓(62)与第1平板(51)紧固好。另外,在图5中省略螺栓(62)的图示。该螺栓(62)以插到支柱构件(61)中的状态与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联结(参照图2)。
第1平板(51)与第2平板(52)之间的间隔由被二者所夹的支柱构件(61)来保持。该支柱构件(61)通过形成在固定卷体(40)的外周部(42)的穿通孔(47)。穿通孔(47)的直径设定成在绕行卷体(50)的公转过程中其支柱构件(61)不会与外周部(42)接触的值。
绕行卷体(50)的绕行侧卷板(53)与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相互啮合(参照图5)。在绕行侧卷板(53)与固定侧卷板(41)相互啮合的状态下,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会与绕行侧的外侧卷板面(55)彼此滑动衔接;而固定侧的外侧卷板面(46)则会与绕行侧的内侧卷板面(54)彼此滑动衔接。亦即,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及外侧卷板面(46)会成为描绘公转运动的绕行侧卷板(53)的包络线的形状。
另外,在绕行卷体(50)的第2平板(52)中,其前面(图2中的下面)会构成与固定侧卷板(41)的上侧的顶端滑动的滑动面。即第2平板(52)的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为单纯的平面。此外,第1平板(51)的前面(图2中的上面)会构成与固定侧卷板(41)的下侧的顶端滑动的滑动面。并且,由彼此滑动衔接的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与夹住二者而彼此相对的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划分出为流体室,亦即压缩室(60)。
在此,在绕行卷体(50)中的支柱构件(61)的高度仅比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高出一点。因此,以支柱构件(61)来支撑来自螺栓(62)几乎所有的紧固力,在该紧固力的作用下绕行侧卷板(53)不会歪斜。
另外,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在图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图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出一些。因此,夹住绕行侧卷板(53)的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与固定侧卷板(41)之间则一定确保有间隙。此外,固定侧卷板(41)的厚度也比绕行侧卷板(53)的厚度厚。
在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构(30)中,采用所谓的非对称涡旋构造(参照图5)。具体而言,在该压缩机构(30)中,由固定卷体(40)的外周部(42)所形成的内侧卷板面(45)可与形成在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部分的整个外侧卷板面(55)滑动衔接。亦即,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延伸到绕行侧卷板(53)的外周侧端部附近。
在绕行卷体(50)的第1平板(51)的中央部形成有喷出口(63)(参考图2、图4)。该喷出口(63)贯通第1平板(51)。另外,在该第1平板(51)上形成有轴承部(64)。该轴承部(64)大致形成为圆筒状,突出设置在第1平板(51)的背面侧(图2中的下面侧)。此外,在轴承部(64)的下端部形成有凸状的突出部(65)。
在轴承部(64)的突出部(65)下面与罩(31)之间设置有密封环(38)。可通过驱动轴(20)的供油通路将高压的冷冻机油供到该密封环(38)的内侧。若将高压的冷冻机油送到密封环(38)的内侧,则油压会作用在突出部(65)的底面,而将绕行卷体(50)往上方推。亦即,在本实施形态中,让将第1平板(51)推向固定卷体(40)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
在第1平板(51)的轴承部(64)插入有驱动轴(20)的偏心部(21)。而在偏心部(21)的上端面喷出通路(22)的入口端开着口。该喷出通路(22)其入口端附近形成为略大口径,且在其内部则设置有筒状密封垫(23)及螺旋弹簧(24)。筒状密封垫(23)形成为内径比喷出口(63)的直径稍微大的管状,并由螺旋弹簧(24)而被推向第1平板(51)的背面。另外,喷出通路(22)的出口端朝着驱动轴(20)的侧面的定子(17)及下部轴承(19)之间开着口(参照图1)。
在第1平板(51)与罩(31)之间设置有欧氏环(39)。虽未图示,该欧氏环(39)拥有与第1平板(51)扣合的一对键及与罩(31)扣合的一对键。并且,欧氏环(39)构成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
在本实施形态中,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大致被设定在偏心部(21)的中心轴上。该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的设定通过调节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的形状而进行。亦即,可通过调节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的形状来将由于绕行侧卷板(53)为涡旋形状而造成的重心位置的偏移彼此抵消。
—运转动作—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被设置在冷冻机的制冷剂回路中。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会循环并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此时,涡旋型压缩机(10)吸入在蒸发器所蒸发的低压制冷剂并压缩它,再将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送往冷凝器。在此,说明涡旋型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的动作。
在电动机(16)所产生的转动动力通过驱动轴(20)传到绕行卷体(50)上。而与驱动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绕行卷体(50),则由欧丹环(39)所引导,不进行自转,而仅进行公转运动。在绕行卷体(50)公转的状态中,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会与绕行侧的外侧卷板面(55)彼此滑动衔接;而固定侧的外侧卷板面(46)则与绕行侧的内侧卷板面(54)彼此滑动衔接。另外,固定侧卷板(41)其上侧的顶端会与第2平板(52)的前面滑动衔接;而其下侧的顶端则与第1平板(51)的前面滑动衔接。
低压制冷剂被吸向吸入口(14)。该低压制冷剂会推下吸入逆止阀(35)的阀体(36)并流入压缩室(60)中。随着绕行卷体(50)的移动压缩室(60)的容积会变小,压缩室(60)内的制冷剂即被压缩。被压缩过的制冷剂会通过喷出口(63)自压缩室(60)流向喷出通路(22)。之后,高压制冷剂会由喷出通路(22)流入高压室(13),再通过喷出口(15)被从壳体(11)送出。
在此,随着压缩室(60)的容积逐渐地变小,则压缩室(60)的内压会上升。且一旦压缩室(60)的内压上升,将其往下方压下的轴向负荷作用在第1平板(51),而将其往上方推升的轴向负荷则作用在第2平板(52)上。另一方面,在本实施形态的绕行卷体(50)中,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通过螺栓(62)而相互连结。因此,作用在第1平板(51)上的轴向负荷及作用在第2平板(52)上的轴向负荷会彼此相互抵消。故即使压缩室(60)的内压上升,表面上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的轴向负荷也完全没有变动。
—实施形态1的效果—根据本实施形态,与固定侧卷板(41)滑动衔接的第2平板(52)与绕行侧卷板(53)不是一体的。在与绕行侧卷板(53)非为一体的第2平板(52)中,其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则为单纯的平面。因此,与相当于第2平板(52)的构件与固定侧卷板形成为一体而构成固定卷体的一般的涡旋型压缩机相比,极容易对第2平板(52)的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进行高精度的加工。
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加工上不需要很多时间,而可将第2平板(52)的滑动面加工成小表面粗糙度,进而确实可加工成平面。结果,在不损耗涡旋型压缩机(10)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地减少从第2平板(52)和固定侧卷板(41)之间隙所漏泄出的流体的量,而可使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其绕行卷体(50)中,第2平板(52)与绕行侧卷板(53)非为一体。因此,在组装涡旋型压缩机(10)时,在装第2平板(52)前的状态下,可利用目测或间隙计等来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位置关系。并且,可边转动绕行侧卷板(53)边确认固定侧卷板(41)和绕行侧卷板(53)之间的间隙,并在最合适的位置将固定卷体(40)固定在罩(31)。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将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位置关系最佳化,也可减少从压缩室(60)泄漏出的制冷剂的漏泄量,以谋求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绕行卷体(50)中,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设置成夹住绕行卷体(50)的样子,再由螺栓(62)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联结起来。因此,即使压缩室(60)的内压对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产生作用,也可使作用在第1平板(51)上的力与作用在第2平板(52)的力彼此相互抵消。
针对这一点,参照图6A及图6B加以说明。另外,在图6A及图6B中,正(+)为向上的负荷,负(-)为向下的负荷。在一般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其夹住固定侧卷板及绕行侧卷板的一对平板,一个平板被设置在固定卷体上,另一个平板则被设置在绕行卷体上。因此,如图6A所示,一旦绕行卷体公转而压缩室的内压上升,则将绕行卷体自固定卷体拉开的那一个方向上的负荷,亦即向下的轴向负荷Fga会作用在绕行卷体上。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设置在绕行卷体(50)上。如图6B所示,向下的轴向负荷Fga1作用在第1平板(51),而向上的轴向负荷Fga2则作用在第2平板(52)上。但两个负荷的大小总是相等,作用在第1平板(51)上的负荷Fga1及作用在第2平板(52)上的负荷Fga2的合力为0。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大幅度地减少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的轴向负荷(即推力负荷),而可大幅度地减少为支撑绕行卷体(50)的轴向负荷所产生的摩擦损失。
就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可减少绕行卷体(50)的轴向负荷而大幅度地减少摩擦损失。因此,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适合用在所谓的可变速压缩机上。亦即,在使用变频器并将涡旋型压缩机(10)设定为可变速的情况下,有时会对电动机(16)提供频率比商用电源高的交流电,使绕行卷体(50)高速转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可大幅度地降低绕行卷体(50)公转时的摩擦损失。因此,该涡旋型压缩机(10)极为适合在绕行卷体(50)进行高速转动的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冷冻机油的油压作用在绕行卷体(50)的突出部(65)的下面,而将绕行卷体(50)的第1平板(51)推压在固定卷体(40)上。通过使该推压力起作用,即可减小使公转中的绕行卷体(50)倾斜的力矩。
亦即,在绕行卷体(50)中,因其重心位置及轴承部(64)的位置是分开,故使其相对偏心部(21)倾斜的力矩会作用在公转中的绕行卷体(50)上。另一方面,若使上述推压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则会产生与使绕行卷体(50)倾斜的力矩方向相反的力矩,而两个力矩会彼此抵消。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防止绕行卷体(50)倾斜而与固定卷体(40)、转轴的偏心部(21)接触,而可避免随之而来的损伤并使涡旋型压缩机(10)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与一般的涡旋型压缩机(10)相比,可让抑制绕行卷体(50)倾斜的推压力大幅度地下降。这一点参照图6A及图6B作说明。
如上所述,在一般构造的涡旋型压缩机中,由于压缩室的内压的存在向下的轴向负荷便作用在绕行卷体上。若绕行卷体公转,则压缩室的内压会起变化。因此,作用在绕行卷体的轴向负荷Fga会对应于绕行卷体的转动角而起变动。具体而言,如图6A中的点划线所示,作用在绕行卷体的轴向负荷Fga会在-Fgamax≤Fga≤-Fgamin这一范围内变动。
在此,假设为防止绕行卷体倾斜,对绕行卷体(50)的向上推压力最低限度必须为Fthmin。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即使在Fga=-Fgamax的状态下,作用在绕行卷体上的合力F也必须在Fthmin以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作用在绕行卷体上的最小推压力Fbp′则成为Fbp’=Fthmin+Fgamax。
但是,作用在绕行卷体上的推压力Fbp’为利用冷冻机油的油压等施加来的,它不管绕行卷体的转动角如何几乎一定。因此,作用在绕行卷体上的合力F会在Fthmin≤F≤Fthmax这一范围内有所变动。亦即,比最低限度所必须的推压力Fthmin还大的力几乎一直作用在绕行卷体上。因此,在一般的涡旋型压缩机中出现以下问题作用在绕行卷体上的向上的推压力过大,而造成绕行卷体(50)公转时的摩擦损失过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形态,可使由于压缩室(60)的内压的存在而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的轴向负荷为0。对此进行说明。若在绕行卷体(50)公转中压缩室(60)的内压起变化,则作用在第1平板(51)上的向下的轴向负荷Fga1,会如图6B中的点划线所示,在-Fgamax≤Fga1≤-Fgamin这一范围内变动。另外,作用在第2平板(52)上的向上的轴向负荷Fga2,会如该图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Fgamin≤Fga2≤Fgamax的范围内起变动。此2个负荷Fga1、Fga2在任何转动角下其大小皆相同、但方向相反而会彼此抵消。
就这样,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表面上仅有使用高压的冷冻机油而施加的向上推压力Fbp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而且,若将该推压力Fbp设定为Fbp=Fthmin,则可防止绕行卷体(50)的倾斜。根据本实施形态,可将作用在绕行卷体(50)的推压力Fbp所产生的摩擦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防止绕行卷体(50)的倾斜以提高涡旋型压缩机(10)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将被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夹住的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设定得比与该绕行侧卷板(53)啮合的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还高。因此,在用螺栓(62)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联结起来之际,确实可避免绕行卷体(50)相对固定卷体(40)成为锁住状态。亦即,确实可避免出现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夹住固定侧卷板(41),使得绕行卷体(50)无法公转这样的情况。根据本实施形态,无须费太多的心思即确实可将涡旋型压缩机组装好,并可简化其制造步骤。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因在绕行卷体(50)上设置多个支柱构件(61),故可边保持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之间的间隔边将二者确实地联结起来。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绕行卷体(50)中,因将支柱构件(61)配置在比绕行侧卷板(53)还往外的外侧,故可使绕行侧卷板(53)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避免绕行卷体(50)的大型化,并确实地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联结起来。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使支柱构件(61)的高度在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以上,故可用支柱构件(61)来支撑由于螺栓(62)带来的几乎所有的紧固力。因此,即使出现例如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联结起来的螺栓(62)的紧固力过大的情况,也可避免由于该紧固力造成绕行侧卷板(53)倾斜过大,从而防止制冷剂自压缩室(60)漏泄而使涡旋型压缩机(10)效率下降。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可大幅度地简化为防止绕行卷体(50)过大倾斜所必需的构件尺寸管理。参照图7对这一点加以说明。
如上所述,在一般涡旋型压缩机中,夹住固定侧卷板及绕行侧卷板的一对平板,其中之一个平板设置在固定卷体,另一个平板布置在绕行卷体上。而在该涡旋型压缩机中,其绕行卷体会倾斜到何种程度,则由绕行卷体的背面与欧氏环之间的间隙δ来决定。
另一方面,若绕行卷体的倾斜变大,则驱动轴的偏心部及绕行卷体的轴承部会接触而引起磨损及损伤。因此,有必要正确地管理绕行卷体及欧氏环之间的间隙δ,以便将绕行卷体的倾斜抑制在某种程度以下。但由于该间隙δ受到许多尺寸的影响,故会有必须在狭窄的公差范围内管理众多尺寸而降低涡旋型压缩机制造效率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绕行卷体(50)上设置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并通过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夹住固定卷体(40)。而且,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绕行卷体(50)会倾斜到何种程度,不再是由绕行卷体(50)及欧氏环(39)之间的间隙δ所决定,而是由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Hos与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Hfs之差(Hos-Hfs)来决定。
因此,仅管理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Hos及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Hfs这2个尺寸,就确实可避免绕行卷体(50)的过度倾斜。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持续地维持涡旋型压缩机(10)的高可靠性,并使其生产效率提高。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固定侧卷板(41)采用的是与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中的任一个皆非一体的结构,且固定侧卷板(41)为相对外周部(42)的内侧呈悬臂梁状地突出的状态。因此,恐怕和与第1平板(51)形成为一体的绕行侧卷板(53)相比,固定侧卷板(41)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固定侧卷板(41)的厚度设定得比绕行侧卷板(53)的厚度还厚。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提高比绕行侧卷板(53)易于变形的固定侧卷板(41)的刚性,并防止固定侧卷板(41)的过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由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43)及外周部(42)的内侧面(44)这两个面构成(参照图3、图5)。因此,可使比绕行侧卷板(53)易于变形的固定侧卷板(41)比绕行侧卷板(53)约短1/2圈。根据本实施形态,可通过短缩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来提高其刚性,并抑制固定侧卷板(41)的过度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采用了所谓的非对称涡旋构造。即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的长度比绕行侧的外侧卷板面(55)长约1/2圈。故与采用两卷板面(45、55)长度相等的对称涡旋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增大由固定侧的内侧卷板面(45)及绕行侧的外侧卷板面(55)所划分出的压缩室(60)的最大容积。而且,可在不减少涡旋型压缩机(10)所可吸入的制冷剂量的情况下,缩短固定侧的卷板面(45、46)或绕行侧的卷板面(54、55)的长度。结果,可进一步缩短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而进一步地提高它的刚性,并确实可抑制固定侧卷板(41)的过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为调节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改变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的形状。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避免绕行卷体(50)的大型化,并调节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
对这一点做一说明。在一般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仅有相当于第1平板(51)的构件被设置在绕行卷体上。因此,绕行卷体的重心位置的调节,只可改变相当于第1平板(51)的构件的形状,故会导致大型化。
对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设置在绕行卷体(50)上。因此,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的形状来进行。根据本实施形态,与一般结构的涡旋型压缩机相比,可使第1平板(51)、第2平板(52)小型化,进而使绕行卷体(50)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压缩机构(30)的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设置在壳体(11)内的低压室(12)中。亦即,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的周围处于与涡旋型压缩机(10)的吸入压力相等的压力状态。因此,若考虑形成在绕行侧卷板(53)最外周侧的最大容积的压缩室(60),则成为该压缩室(60)的内压与低压室(12)的内压的压力差几乎为0的状态。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采用将第2平板(52)设置在绕行卷体(50)上,并使其与固定卷体(40)滑动的结构。因此,若使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的周围为与喷出压力相等的高压状态,则恐怕制冷剂会由第2平板(52)及固定卷体(40)之间的间隙泄漏到压缩室(60)中,而导致效率下降。
对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极度地缩小最大容积的压缩室(60)与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周围的压力差。根据本实施形态,可大幅度地削减从第2平板(52)及固定卷体(40)之间的间隙向压缩室(60)漏泄的制冷剂量,以避免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固定侧卷板(41)与第2平板(52)不是一体。因此,可缩小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附近之间的间隙,削减从该间隙所漏泄的制冷剂量。参照图8A、图8B、图9A及图9B说明这一点。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固定卷体(40),为涡旋状的固定侧卷板(41)朝向环状的外周部(42)的内侧而悬臂梁状地突出着的卷体。因此,如图8A及图8B所示,使用仅在侧面形成有切刃的铣刀(100),即可进行该固定卷体(40)的加工。
另一方面,在一般的涡旋型压缩机的固定卷体中,相当于第2平板的构件会与固定侧卷板形成为一体。为加工这一结构的固定卷体,需要在侧面及端面这两个面上形成有切刃的立铣刀,但该立铣刀有切刃的角部容易磨损。因此,如图9A所示,会在固定侧卷板的根部部分形成曲面状的R。而且,为避免与该R部分的干涉,要将绕行侧卷板的顶端倒成圆角。因此,会在固定侧卷板的根部及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附近产生间隙,制冷剂会通过该间隙而泄漏出去。
对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固定卷体(40)与第2平板(52)非为一体。因此,如图9B所示,可将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制作成直角,以防止在其附近产生间隙。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削减自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附近之间的间隙所漏泄的制冷剂量,而可谋求提高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1—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为拥有固定卷体(40)、进行公转运动的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上述固定卷体(40)具备有涡旋状的固定侧卷板(41),而上述绕行卷体(50)则具备有与上述转轴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51)、与上述固定侧卷板(41)啮合的涡旋状绕行侧卷板(53)、以及隔着该绕行侧卷板(53)而与上述第1平板(51)相对峙的第2平板(52)。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形成压缩室(60)。
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使第1平板(51)与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而使第2平板(52)与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非一体。也可采用以下的结构来代替它。
首先,如图10所示,也可使第2平板(52)与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而使第1平板(51)与第2平板(52)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在该结构下,在与绕行侧卷板(53)非为一体的第1平板(51)中,其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成为单纯的平面。因此,与相当于第1平板(51)的构件与绕行侧卷板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绕行卷体的一般的涡旋型压缩机相比,对第1平板(51)中的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的高精度加工极为容易。根据本变形例,与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一样,可在不损耗其生产效率的情况下,谋求提高其效率。
其次,如图11所示,也可使第1平板(51)、第2平板(52)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在该结构下,在与绕行侧卷板(53)非为一体的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中,其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变为单纯的平面。因此,与相当于第1平板(51)的构件会与绕行侧卷板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绕行卷体,同时相当于第2平板的构件会与绕行侧卷板形成为一体而构成固定卷体的一般的涡旋型压缩机相比,对第1平板(51)或第2平板(52)中的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进行高精度加工极为容易。根据本变形例,与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相同,可在不损耗其生产效率的情况下谋求提高其效率。
此外,在采取该结构的情况下,在装第2平板(52)前的状态下,可利用目测或间隙计等来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位置关系。并且,可边转动绕行侧卷板(53)边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的间隙,并在最合适的位置将固定卷体(40)固定到罩(31)上。因此,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位置关系最佳化,即可削减自压缩室(60)的流体漏泄量,而谋求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提高。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2—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可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之间夹上薄板构件(71)。该薄板构件(71)为由弹簧钢等耐磨性佳的材料所成的薄板,构成为薄板部件。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其固定侧卷板(41)的上侧的顶端会与薄板构件(71)滑动。由于该薄板构件(71)具有优良的耐磨性,故即使在启动时等容易造成供油量不足的上侧的顶部,也确实可防止磨损及烧焦等问题。
另外,对上述变形例1的涡旋型压缩机(10)也可应用本变形例。亦即,在采用第2平板(52)与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而第1平板(5 1)与第2平板(52)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的构造时,也可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1平板(51)之间夹上薄板构件(71)。在该情况下,其固定卷体(40)下侧的顶端会与薄板构件(71)滑动。另外,在采用第1平板(51)、第2平板(52)及绕行侧卷板(53)皆为不同的个体的构造时,也可在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51)间,及绕行侧卷板(53)与第2平板(52)间都夹上薄板构件(71)。在这种情况下,其固定卷体(40)上下的顶端会与薄板构件(71)滑动。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3—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具备有作为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用的欧氏环(39),但也可采用如下结构来代替它。
亦即,如图13所示,也可通过外周部(42)的穿通孔(47)及插在该穿通孔(47)中的支柱构件(61)来构成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在本变形例中,穿通孔(47)的直径D形成为D=d+2×Ror。另外,“d”显示支柱构件(61)的直径;“Ror”则显示绕行卷体(50)的公转半径。另外,穿通孔(47)形成在特定的位置,可描绘与绕行卷体(50)同时公转的支柱构件(61)的包络线并构成穿通孔。
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其支柱构件(61)的侧面会与穿通孔(47)的侧面滑动。支柱构件(61)及外周部(42)会通过彼此的滑动衔接来引导绕行卷体(50)并限制绕行卷体(50)的自转。就这样,在本变形例中,可利用绕行卷体(50)的支柱构件(61)及外周部(42)的穿通孔(47)来构成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根据本变形例,不需要作为自转防止机构的欧氏环(39),可简化涡旋型压缩机(10)的结构。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4—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固定卷体(40)中将外周部(42)的高度设定得与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相等,但也可采用如下的结构而取代它。
亦即,如图14所示,在固定卷体(40),也可使外周部(42)的高度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稍微高出一些。在本变形例中,在绕行卷体(50)位于最下方的状态下,第2平板(52)也会与外周部(42)的上面滑动衔接,以确保在固定侧卷板(41)上侧的顶端与第2平板(52)之间一定会有间隙。
因此,即使由于压缩室(60)的内压及热造成固定侧卷板(41)有一些变形,也可防止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强烈碰撞到第2平板(52)而碰坏。另外,可避免因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52)的接触而增加的摩擦抵抗。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同一个图所示,在固定侧卷板(41)上设置顶部密封件(72)。该顶部密封件(72)被设在固定侧卷板(41)的上侧的顶端并与第2平板(52)滑动衔接。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在固定侧卷板(41)顶端及第2平板(52)间设置间隙,但该间隙由顶部密封件(72)所密封住。
这样设置顶部密封件(72)以后,除了可确保固定侧卷板(41)与第2平板(52)间的间隙外,并可密封住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52)之间的间隙。因此,根据本变形例,除了确保间隙的效果外,还可抑制自固定侧卷板(41)与第2平板(52)间的间隙的制冷剂漏泄,而避免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下降。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5—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固定卷体(40)中虽设定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为一定,但也可采用如下的结构而取代它。
亦即,如图15所示,也可将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设定成由固定侧卷板(41)的外周侧向中心侧逐渐地降低的样子。在本变形例中,固定侧卷板(41)的上侧的顶端面成为由固定侧卷板(41)的外周侧向中心侧逐渐下降的倾斜面。另一方面,固定侧卷板(41)下侧的顶端面则成为由固定侧卷板(41)的外周侧向中心侧逐渐上升的倾斜面。另外,在该固定侧卷板(41)中,也可仅使上侧的顶端面倾斜,而使下侧的顶端面平坦。相反地,也可使上侧的顶端面平坦,而仅使下侧的顶端面倾斜。另外,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也与上述变形例4一样,可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置密封件。
在此,由于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侧部分不仅承受流体室(60)的高内压并暴露于高温中,故其变形量较易变大。对此,根据本变形例,越是变形量易于变大的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侧,越可增大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及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之间的间隙。因此,根据本变形例,可防止固定侧卷板(41)会强烈碰撞到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而碰坏。另外,可避免因固定侧卷板(41)与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的接触而增加的摩擦抵抗。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6—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可采用如下的结构。在此,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
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绕行卷体(50)中,在第2平板(52)形成有喷出口(63)。亦即,喷出口(63)并非形成在第1平板(51)上,而是形成在第2平板(52)上。喷出口(63)形成在第2平板(52)的中心部并贯穿第2平板(52)。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压缩机构(30)上,设有喷出通路构件(92)及喷出通路(95)。而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其驱动轴(20)上并未形成有喷出通路(22),也未设置有筒状密封垫(23)及螺旋弹簧(24)。
喷出通路构件(92)其圆顶状部分被设置成覆盖住第2平板(52)的中央部的样子。该圆顶状部分的内侧为喷出压空间(94)。另外,喷出通路构件(92)其由圆顶状部分向侧方延伸的部分,与固定卷体(40)共同被固定在罩(31)上。在在喷出通路构件(92)的圆顶状部分的下端及第2平板(52)之间,设有密封环(93)。而该密封环(93)会与绕行卷体(50)的第2平板(52)滑动,并密封住喷出通路构件(92)及第2平板(52)之间的间隙。
喷出通路(95)形成为自喷出通路构件(92)起,经过固定卷体(40)的外周部(42)延伸至罩(31)的样子。该喷出通路(95)会在其入口端与喷出压空间(94)连通,并在其出口端与壳体(11)内的高压室(13)连通。
在压缩机构(30)被压缩的制冷剂,会通过喷出口(63)流向喷出压空间(94)。而喷出压空间(94)的高压制冷剂,则通过喷出通路(95)流入高压室(13)。之后,高压室(13)的高压制冷剂,会通过喷出口(15)被送往壳体(11)的外部。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7—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可采用如下的结构。在此,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
如图1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绕行卷体(50)中,在第2平板(52)上形成有连通孔(75)及中间喷出孔(76)。连通孔(75)形成在与第1平板(51)的喷出口(63)相对的位置,且贯穿第2平板(52)。而中间喷出孔(76)则形成在比连通孔(75)更接近第2平板(52)的外围的位置上,并贯穿第2平板(52)。
另外,在第2平板(52)的背面(在图17的上面)设置有圆顶状的盖构件(77)。该盖构件(77)被安装成覆盖住第2平板(52)的连通孔(75)及中间喷出孔(76)的样子。然后,通过该盖构件(77)及第2平板(52)划分出使喷出声音较小的空间(78)。而该使喷出声音较小的空间(78)可通过连通孔(75)及中间喷出孔(76)与压缩室(60)连通。
此外,在第2平板(52)的背面安装有释压阀(79)。该释压阀(79)即所谓的簧片阀被设置成可塞住中间喷出孔(76)的样子。释压阀(79)仅在压缩室(60)的内压高于使喷出声音较小的空间(78)的内压的情况下打开,使中间喷出孔(76)开口。
在此,在通常的涡旋型压缩机中,其压缩比为一定而没有变化。另一方面,在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的情况下,冷冻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之比,会因运转条件而变动。因此,在涡旋型压缩机的压缩比比冷冻循环的高压与低压之比还大的状态中,涡旋型压缩机中制冷剂会遭到不必要的压缩。
相对于此,若根据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则可避免这样的过压缩现象。亦即,在涡旋型压缩机(10)的压缩比比冷冻循环的高压与低压之比还大的状态中,在压缩步骤的途中,其压缩室(60)的内压会达到冷冻循环的高压。因此,释压阀(79)会由压缩室(60)的内压所压开,而压缩室(60)内一部分的制冷剂会通过中间喷出孔(76)流入使喷出声音较小的空间(78)。
在压缩室(60)中,只有残留的制冷剂会被压缩。因此,即使是在压缩室(60)与喷出口(63)连通的状态下,制冷剂压力也会高到所不需要的那种程度。另一方面,在进行压缩的途中,流入使喷出声音较小的空间(78)的制冷剂会通过连通孔(75)与压缩室(60)内的制冷剂汇合,之后通过喷出口(63)流向喷出通路(22)。于是,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其压缩比会配合冷冻循环的运转条件自动地调节。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8—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壳体(11)内采用划分成低压室(12)及高压室(13)的结构,此外,也可采用壳体(11)的内部全体为低压(吸入低压)状态的构造(低压圆顶构造)。在此,在本变形例中,说明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
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壳体(11)的躯干部设置有吸入口(14)。另外,在固定卷体(40)上则设置有吸入口(81)。该吸入口(81)形成为横向贯穿外周部(42)的样子,使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与压缩室(60)连通。另外,本实施形态的轴承部(64)形成为单纯的筒状,并省略突出部(65)。
在本变形例的绕行卷体(50)中,在第2平板(52)上形成有喷出口(63)及中间压导入孔(82)。亦即,喷出口(63)并非形成在第1平板(51)上,而是形成在第2平板(52)上。而喷出口(63)形成在第2平板(52)的中心部并贯穿第2平板(52)。中间压导入孔(82)形成在比喷出口(63)更接近第2平板(52)的外围的位置上并贯穿第2平板(52)。
在本变形例的压缩机构(30)上设有高压制冷剂的导出构件(83)。而该导出构件(83)则具有平板状构件(84)及盖状构件(88)。
平板状构件(84)形成为平板状,配置成覆盖住第2平板(52)的上方的样子。该平板状构件(84)通过螺栓(91),而与固定卷体(40)共同被固定在罩(31)上。在平板状构件(84)上第2平板(52)的喷出口(63)的上方位置设有连通孔(85)。而该连通孔(85)形成贯穿平板状构件(84)的样子。
在平板状构件(84)及第2平板(52)之间,设有内侧密封环(86)及外侧密封环(87)。内侧密封环(86)及外侧密封环(87)被配置在以连通孔(85)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并与公转的绕行卷体(50)的第2平板(52)滑动衔接。另外,内侧密封环(86)及外侧密封环(87)各自形成特定的直径。即使绕行卷体(50)在进行公转运动时,其第2平板(52)的喷出口(63)会总是与内侧密封环(86)的内侧空间连通,而第2平板(52)的中间压导入孔(82)也一直与内侧密封环(86)与外侧密封环(87)间的空间连通。
盖状构件(88)被安装在平板状构件(84)的上面。在此状态下,在盖状构件(88)及平板状构件(84)之间划分有喷出压空间(89)。在该喷出压空间(89)处,平板状构件(84)的连通孔(85)开着口。另外,在盖状构件(88)的上端插入有形成为管状的喷出口(15)的一端。该喷出口(15)被设置成贯穿壳体(11)的上端部的样子。
在喷出压空间(89)收容有喷出阀(90)。该喷出阀(90)即是所谓的簧片阀,被固定在平板状构件(84)的上面。另外,该喷出阀(90)被设置成可塞住连通孔(85)的样子。
此外,在本变形例的压缩机构(30)上设有供油通路(96)。供油通路(96)由管状通路(97)及沟状通路(98)构成。在第2平板(52)的下面及外周部(42)的上面之间,通过该供油通路(96)可提供冷冻机油。
具体而言,管状通路(97)自罩(31)形成到固定卷体(40)的外周部(42)。另外,该管状通路(97)其一端朝着在罩(31)的主轴承(32)的上方开口;而另一端则朝着在固定卷体(40)的外周部(42)的上方开口。另一方面,沟状通路(98)则是通过下挖固定卷体(40)的外周部(42)上面而形成。该沟状通路(98)从管状通路(97)的上端向外周部(42)的内侧延伸,并沿着外周部(42)的内围延伸成圆弧状。
接着,说明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的运转动作。自吸入口(14)向壳体(11)内所流入的低压制冷剂,会通过吸入口(81)被吸入在压缩室(60)中。另一方面,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则通过喷出口(63)自压缩室(60)流出,接着再由连通孔(85)压开喷出阀(90)并流入喷出压空间(89)。之后,高压制冷剂会通过喷出口(15)自壳体(11)送出。
在该涡旋型压缩机(10)中,与喷出口(63)连通的内侧密封环(86)的内侧,其压力与喷出压力为相同。另一方面,与中间压导入孔(82)连通的内侧密封环(86)及外侧密封环(87)之间的空间,其内压比吸入压力高且比高压低的中间压。因此,与仅设置1个密封环的情况相比,可缩小内侧密封环(86)及外侧密封环(87)的内外压力差,确实地防止高压制冷剂漏泄。
另外,在内侧密封环(86)及外侧密封环(87)的内侧,其第2平板(52)的背压比吸入压力高。因此,将此往下压的力会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亦即,绕行卷体(50)其第2平板(52)会被压附在固定卷体(40)的上面。使这样的推压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以后,可抑制在公转中的绕行卷体(50)的倾斜。另外,这样第2平板(52)会被推压在外周部(42)的上面,但双方的滑动部分则会由通过供油通路(96)所提供的冷冻机油而被润滑。
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可采用与上述变形例7一样的可调节压缩比的结构。而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在第2平板(52)的与中间压导入孔(82)相同位置处,形成有稍微大口径的中间喷出孔(76)。另外,在第2平板(52)上设有可塞住该中间喷出孔(76)的释压阀(79)。而该释压阀(79)的构成与上述变形例7中的一样。此外,在内侧密封环(86)上有2处被倒成圆角。具体而言,在该内侧密封环(86),其上端内侧的角落部及下端外侧的角落被倒成圆角。
在同一图所示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若在压缩步骤的途中,其压缩室(60)的内压达到冷冻循环的高压,则释压阀(79)会因压缩室(60)的内压而被推开。在此状态下,压缩室(60)内的制冷剂会通过中间喷出孔(76)流入内侧密封环(86)及外侧密封环(87)间的空间。而若内侧密封环(86)的外侧压力比其内侧压力高,则会因作用在内侧密封环(86)下端的气体压力而使内侧密封环(86)被往上举起。然后,制冷剂会自内侧密封环(86)的外侧向内侧流入,该制冷剂则与来自喷出口(63)的制冷剂同时被送往喷出口(15)。另一方面,在内侧密封环(86)的外侧压力比其内侧压力低的状态下,因作用在内侧密封环(86)上端的气体压力,使内侧密封环(86)被推压在第2平板(52)上。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9—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一般而言绕行卷体(50)为铸铁制。此时,对第2平板(52)的与固定侧卷板(41)的滑动面(图2下面),也可进行高频硬化、氮化、电镀、磷酸盐保护膜等处理,以提高耐烧性及耐磨性等。特别是对在第2平板(52)及固定侧卷板(41)会滑动的部分,有不易提供润滑用冷冻机油的情况。故在第2平板(52)的滑动面希望进行这样的处理。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10—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可使绕行卷体(50)的材质为铝合金等的轻合金。
亦即,与一般构造的涡旋型压缩机不同,在上述实施形态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被设置在绕行卷体(50)上。因此,与一般的机器相比,恐怕绕行卷体(50)的质量会增大,对轴承部(64)及驱动轴(20)的偏心部(21)作用负荷变大。
对此,若使绕行卷体(50)为轻合金制,则与铸铁制的情况相比,可将绕行卷体(50)轻量化。因此,虽采取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这两个平板设置在绕行卷体(50)的构成,但仍可抑制作用在轴承部(64)及驱动轴(20)的偏心部(21)上的负荷的增加。
另外,也可使第1平板(51)及绕行卷体(50)为铸铁制,而只有第2平板(52)为轻合金制。在绕行卷体(50)中,其第2平板(52)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距离轴承部(64)最远的位置(参照图2)。因此,若仅有第2平板(52)为轻合金制而轻量化,也能大幅度地降低使绕行卷体(50)倾斜的力矩。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11—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通过与第1平板(51)为不同个体的支柱构件(61)来构成支柱部,但也可取代此,将支柱部与第1平板(51)形成为一体。另外,在该情况时,也可在支撑部形成母螺纹,并利用使该母螺纹与螺栓(62)啮合而将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联结起来。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12—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其绕行卷体(50)中,也可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之间夹入密封材。且可使用橡胶制构件或垫片状构件来作为该密封材。
在此,若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面及第2平板(52)的下面的平面度不够充分,则即使上紧了螺栓(62)的状态下,恐怕也会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之间也会有产生间隙。对此,如本变形例般地,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之间夹入密封材,则即使未以相当高的精密度对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面及第2平板(52)的下面进行加工,也可以密封材塞住两者间的间隙。根据本变形例,即使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间未以相当高的精密度加工,也可防止制冷剂自绕行侧卷板(53)与第2平板(52)间漏泄。
(发明的实施形态2)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是通过改变上述实施形态1中的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而构成的。在此,对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与上述实施形态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0及21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固定卷体(40)中,设置有平面形成部(49)。另外,图21仅图示固定卷体(40),显示沿图20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该平面形成部(49),形成为在自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侧端起遍及约1又1/2卷份长度的部分将相对的固定侧卷板面(45、46)彼此之间埋起来的样子。另外,平面形成部(49)其下面形成为平面。平面形成部(49)的下面位于约固定侧卷板(41)一半高度的位置。
如图20及22所示,本实施形态的绕行侧卷板(53)其一部分构成低壁部(57),而剩余部分则构成通常壁部(56)。此外,图22仅显示绕行卷体(50),显示了沿图(20)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具体而言,该绕行侧卷板(53)中,其中心侧端部起约1圈长度的部分构成了低壁部(57),而剩余部分则构成通常壁部(56)。低壁部(57)的高度约为通常壁部(56)高度的一半。而通常壁部(56)高度则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相同。
就这样,本实施形态的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高度自外周侧朝中心侧低了一段的阶梯状。而在绕行侧卷板(53)的低壁部(57)顶端则会与平面形成部(49)的下面滑动衔接。
也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其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与绕行卷体(50)的绕行侧卷板(53)相互啮合。这一点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另外,图23为显示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这两个卷体的图,显示将这两个卷体组合起来后的俯视图。
在该涡旋型压缩机(10)中,绕行侧卷板(53)的通常壁部(56)会与第1平板(51)、第2平板(52)及固定侧卷板(41)共同形成压缩室(60)(参照图20)。另外,绕行侧卷板(53)的低壁部(57)则与第1平板(51)、平面形成部(49)及固定侧卷板(41)共同形成压缩室(60)。
就这样,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可通过平面形成部(49)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低壁部(57)来形成压缩室(60)。容积随着绕行卷体(50)的转动而变化的压缩室(60)的最小容积,与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在全长上保持一定的情况相比则会变小。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既能边确保必要的压缩比(即压缩室(60)的最大容积及最小容积之比),边减少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圈数,并可使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小型化。
对这一点进行说明。在固定侧卷板及绕行侧卷板的高度为一定的涡旋型压缩机中,若减少两卷板的圈数,则压缩比会随之下降。这是因为若保持压缩室的最大容积一定而增加两卷板的高度时,压缩室的最小容积会随之增大之故。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绕行侧卷板(53)设置低壁部(57)及通常壁部(56)。因此,即使在减少固定侧及绕行侧卷板(41、53)的圈数并增加通常壁部(56)的高度,而保持压缩室(60)的最大容积一定的情况下,若不改变低壁部(57)的高度,则压缩室(60)的最小容积也不会改变。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无需降低涡旋型压缩机(10)的压缩比,即可削减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圈数。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的固定卷体(40)中,因其固定侧卷板(41)朝外周部(42)的内侧悬臂梁状地突出着,故中心侧部分的变形量易于变大。
对此,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如上所述,可在不影响压缩比的情况下,缩短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缩短固定侧卷板(41)的长度而可确保其刚性,削减固定侧卷板(41)的变形量。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形成有横跨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侧部分的平面形成部(49)。因此,通过设置该平面形成部(49)可提高固定侧卷板(41)的中心侧部分的刚性,并进一步缩小其变形量。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可防止因固定侧卷板(41)变形而与绕行侧卷板(53)等过度地摩擦,且可避免固定侧卷板(41)等损伤,提高涡旋型压缩机(10)的可靠性。
(发明的实施形态3)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是通过改变上述实施形态1中的压缩机构(30)的结构而构成的。在此,对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与上述实施形态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构(30)中,其第2平板(52)并非设置在绕行卷体(50)而是设在固定卷体(40)。具体而言,该第2平板(52)被装置在固定侧卷板(41)及外周部(42)之上,且利用螺栓(91)与外周部(42)一起被固定在罩(31)上。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固定卷体(40)中,其外周部(42)上并未形成有穿通孔(47)。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构(30)中,绕行卷体(50)由第1平板(51)及绕行侧卷板(53)构成。第1平板(51)及绕行侧卷板(53)与上述实施形态1一样形成为一体。亦即,该绕行卷体(50)的结构与一般涡旋型压缩机相同。
在固定卷体(40)的第2平板(52)上,其前面(在图24的下面)构成为与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滑动的滑动面。亦即,第2平板(52)中的与绕行侧卷板(53)的滑动面为单纯的平面。并且,由固定卷体(40)的第2平板(52)及固定侧卷板(41)、绕行卷体(50)的第1平板(51)及绕行侧卷板(53)划分出压缩室(60)。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在轴承部(64)的突出部(65)下面冷冻机油的油压在作用。通过作用在该突出部(65)上的油压,绕行卷体(50)会被推往上方。亦即,将第1平板(51)推压在固定卷体(40)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
就这样,在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构(30)中,与绕行侧卷板(53)滑动衔接的第2平板(52)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而在与固定侧卷板(41)为不同个体的第2平板(52)中,其与绕行侧卷板(53)的滑动面则成为单纯的平面。因此,与相当于第2平板(52)的构件与固定侧卷板形成为一体的一般涡旋型压缩机相比,对第2平板(52)的与绕行侧卷板(53)的滑动面进行高精度加工则极为容易。
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加工上不需要很多时间,而可将第2平板(52)的滑动面加工成小表面粗糙度,进而确实可加工成平面。结果,在不损耗涡旋型压缩机(10)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地减少自第2平板(52)与绕行侧卷板(53)之间的间隙所漏泄出的制冷剂量,而可使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构(30)中,在固定卷体(40),其第2平板(52)与固定侧卷板(41)不是一体。因此,在组装涡旋型压缩机(10)时,在装第2平板(52)前的状态下,可利用目测或间隙计等来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的位置关系。并且,可边转动绕行侧卷板(53)边确认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之间的间隙,并可在最佳位置固定好固定卷体(40)。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对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进行最佳的布置,也可削减自压缩室(60)所漏泄的制冷剂量,以谋求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提高。
—实施形态3的变形例1—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也可在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52)之间夹上滑动板。该滑动板由弹簧钢等的耐磨性佳的材料而构成的薄板,构成薄板部件。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其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会与该滑动板滑动。由于该滑动板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故即使是在启动时等容易出现供油量不足的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部,也确实可防止磨损及烧焦等问题。
—实施形态3的变形例2—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固定卷体(40)中将外周部(42)的高度设定成与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相同(参照图24)的样子,但也可采用其次的构成而取代的。
亦即,在固定卷体(40)中也可将外周部(42)的高度设定得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一些。在本变形例中,即使在绕行卷体(50)位于最上方的状态下,第1平板(51)也会滑动衔接到外周部(42)的下面,而确保在固定侧卷板(41)的下侧的顶端及第1平板(51)之间一定会有间隙。
因此,即使因压缩室(60)的内压及热而造成固定侧卷板(41)多少有一些变形,仍可防止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强烈碰撞到第1平板(51)而损坏。另外,可避免因固定侧卷板(41)与第1平板(51)的接触所增加的摩擦抵抗。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可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置与第1平板(5 1)滑动的密封件。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及第1平板(51)之间设置间隙,但该间隙由密封件所密封住。
若如此设置密封件,除了可确保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51)间的间隙外,还可密封住固定侧卷板(41)及第1平板(51)之间的间隙。因此,根据本变形例,除了有确保间隙而带来的效果外,还可抑制自固定侧卷板(41)与第1平板(51)之间的间隙的制冷剂的漏泄,而可避免涡旋型压缩机(10)的效率下降。
—实施形态3的变形例3—在上述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固定卷体(40)中,也可在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52)之间夹入密封材。且可使用橡胶制的构件或垫片状的构件来作为该密封材。
在此,若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面及第2平板(52)的下面的平面度不够充分,则即使在上紧了螺栓(91)的状态下,恐怕也会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之间也会有产生间隙。对此,如本变形例那样在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52)之间夹入密封材的情况下,即使未以相当高的精度地加工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面及第2平板(52)的下面,也可用密封材塞住两者间的间隙。故,根据本变形例,即使在固定侧卷板(41)及第2平板(52)之间未施以相当高精度的加工,也可防止自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间的制冷剂的漏泄。
(发明的其他的实施形态)在上述各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固定卷体(40)也可为陶磁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用例如以浸泡含铜的陶磁来形成固定卷体(40),仅以研磨加工来制成固定卷体(40)。
在此,在上述各实施形态的涡旋型压缩机(10)中,采取固定侧卷板(41)与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皆为不同的个体的结构。因此,固定侧卷板(41)成为由外周部(42)朝内侧延伸的悬臂梁状的形状,难以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刚性。与此相对,若如本变形例那样固定卷体(40)采用陶瓷制,则可充分地确保固定侧卷板(41)的刚性,并防止固定侧卷板(41)的过度变形。
另外,在固定侧卷板(41)及绕行侧卷板(53)皆以钢铁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使固定侧卷板(41)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绕行侧卷板(53)的材料高,而得到与上述相同的结果。亦即,通过使用杨氏模量高的材料,可提高固定侧卷板(41)的刚性并防止固定侧卷板(41)的过度的变形。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其任一个皆为由与本发明有关的涡旋型流体机械构成的涡旋型压缩机(10),但该涡旋型流体机械也可用在压缩机以外的其他用途上。例如,该涡旋型流体机械也可作为膨涨机而设置在制冷剂回路中。在此种情况下,作为膨涨机的涡旋型流体机械中导入有在冷凝器等中散热后的高压制冷剂。而且,自作为膨涨机的涡旋型流体机械输出高压制冷剂的内部能量的一部分作为转动动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涡旋型流体机械,其包括固定卷体(40)、进行公转运动的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其特征在于上述绕行卷体(50),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1)、及与上述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一体的绕行侧卷板(53);上述固定卷体(40),包括与上述绕行侧卷板(53)啮合的固定侧卷板(41)、及与该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并隔着固定侧卷板(41)而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2.一种涡旋型流体机械,其包括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卷体(40),包括固定侧卷板(41);上述绕行卷体(50),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1)、与该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一体且与上述固定侧卷板(41)啮合的绕行侧卷板(53)、以及与上述第1平板部(51)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且隔着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在将上述第2平板部(52)连结在上述第1平板部(51)或绕行侧卷板(53)的状态下,所述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以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3.一种涡旋型流体机械,其包括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卷体(40),包括固定侧卷板(41);上述绕行卷体(50),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1)、与该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并与上述固定侧卷板(41)啮合的绕行侧卷板(53)、以及与该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并隔着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在将上述第1平板部(51)连结到第2平板部(52)或绕行侧卷板(53)的状态下,上述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4.一种涡旋型流体机械,其包括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该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以及转轴(20),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卷体(40),包括固定侧卷板(41);上述绕行卷体(50),包括与上述转轴(20)的偏心部(21)扣合的第1平板部(51)、与该第1平板部(51)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并与上述固定侧卷板(41)啮合的绕行侧卷板(53)、以及与上述第1平板部(51)及绕行侧卷板(53)形成为不同的个体且隔着绕行侧卷板(53)与第1平板部(51)相对峙的第2平板部(52),在将第1平板部(51)、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相互连结的状态下,上述绕行卷体(50)进行公转运动;由上述固定侧卷板(41)、绕行侧卷板(53)、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流体室(60)。
5.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且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上述外周部(42)的高度比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以便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与第1平板部(51)之间形成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且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上述外周部(42)的高度比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以便在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之间形成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比固定侧卷板(41)的高度高。
8.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其中心部分的高度比其外周部分的高度低的样子。
9.根据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有与第1平板部(51)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10.根据权利要求第6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有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11.根据权利要求第7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有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12.根据权利要求第8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在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设置有与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滑动的顶部密封件(72)。
13.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给绕行卷体(50)设置了多个用以保持第1平板部(51)和第2平板部(52)之间的间隔的支柱部(61),且是设置在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第13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支柱部(61)的高度在绕行侧卷板(53)的高度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第13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并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在上述外周部(42)形成有多个用以插入支柱部(61)的引导孔(47);由上述外周部(42)的引导孔(47)和插在该引导孔(47)内且与引导孔(47)的侧壁滑动的支柱部(61)构成绕行卷体(50)的自转防止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侧卷板(41)一部分或整体的厚度比绕行侧卷板(53)的厚度厚。
17.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侧卷板(41)的一部分或整体的厚度比绕行侧卷板(53)的厚度厚。
18.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侧卷板(41)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绕行侧卷板(53)的材料的高。
19.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侧卷板(41)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绕行侧卷板(53)的材料的高。
20.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并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上述外周部(42)的内侧面,为与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而接着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而形成它。
21.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卷体(40),包括与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一体并包围该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外周部(42);上述外周部(42)的内侧面,为与绕行侧卷板(53)的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而接着上述固定侧卷板(41)的内侧面而形成它。
22.根据权利要求第20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外周部(42)的内侧面,形成为可与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部分的整个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的样子。
23.根据权利要求第2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外周部(42)的内侧面,形成为可与绕行侧卷板(53)的最外周部分的整个外侧面以滑动状态衔接的样子。
24.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第1平板部(51)及第2平板部(52),形成为使得绕行卷体(50)的重心位置位于偏心部(21)的中心线上这样的形状。
25.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自转防止机构及转轴(20)的密闭容器状的壳体(11);上述壳体(11)的整个内部处于低压状态。
26.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固定卷体(40)、绕行卷体(50)、自转防止机构及转轴(20)的密闭容器状的壳体(11);使上述壳体(11)的内部处于低压状态,并形成有至少设置了固定卷体(40)及绕行卷体(50)的低压室(12)。
27.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固定卷体(40),包括夹在固定侧卷板(41)与第2平板部(52)之间并与绕行侧卷板(53)的顶端滑动的薄板构件(71)。
28.根据权利要求第2或者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绕行卷体(50),包括夹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2平板部(52)之间并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滑动的薄板构件(71)。
29.根据权利要求第3或者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绕行卷体(50),包括夹在绕行侧卷板(53)及第1平板部(51)之间并与固定侧卷板(41)的顶端滑动的薄板构件(71)。
30.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让用以将第1平板部(51)推向固定侧卷板(41)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
31.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让用以将第1平板部(51)或第2平板部(52)推向固定侧卷板(41)的力作用在绕行卷体(50)上。
32.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绕行侧卷板(53)中从中心侧端部起延伸一定长度的部分,构成比该绕行侧卷板(53)的外周侧端部的高度还低的低壁部(57);在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上,设有与上述低壁部(57)的顶端以滑动状态衔接而形成流体室(60)的平面形成部(49)。
33.根据权利要求第2、第3或第4项所述的涡旋型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绕行侧卷板(53)中从中心侧端部起延伸一定长度的部分,构成比该绕行侧卷板(53)的外周侧端部的高度低的低壁部(57);在固定卷体(40)的固定侧卷板(41)上,设有与上述低壁部(57)的顶端以滑动状态衔接而形成流体室(60)的平面形成部(49)。
全文摘要
固定卷体(40)中设有固定侧卷板(41)及外周部(42)。固定侧卷板(41)形成为涡旋壁状。外周部(42)形成包围固定侧卷板(41)的周围的环状。可动卷体(50)中设有第1平板(51)、可动侧卷板(53)及第2平板(52)。可动侧卷板(53)形成为涡旋壁状。另外,可动侧卷板(53)与固定侧卷板(41)以互相啮合的状态被第1平板(51)及第2平板(52)夹住。在该可动侧卷板(53)中,第1平板(51)与可动侧卷板(53)形成为一体。另外,第2平板(52)与第1平板(51)及可动侧卷板(53)非为一体,而是通过螺栓(62)与第1平板(51)联结。
文档编号F04C23/00GK1507542SQ03800218
公开日2004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13日
发明者芝本祥孝, 三, 加藤胜三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