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911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设备的内部冷却等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背景技术
特开2004—278371号公报(特许文献1)及特许第3904595号(特许 文献2),公开如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包括壳体,其内部具有 风洞的壳体主体和具备配置于风洞的中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该风洞在 轴线方向的一方具有吸入口且在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具有喷出口。该双重反 转式轴流送风机中,在其壳体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和吸入口之间的第一空 间内,配置有通过第一电动机旋转的第一叶轮。另外,在其壳体内的电动 机支撑框架和喷出口之间的第二空间内,配置有通过第二电动机旋转的第 二叶轮。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反向旋转。电动机支撑框架具备位于风洞的 中央部的支撑框架主体、连结支撑框架主体和壳体主体的多根辐板。而且, 多根辐板中的一根辐板其内部和支撑框架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且具备在 壳体主体的外表面开口的引线导向通路。该引线导向通路引导对向第一及 第二电动机供给电力的多根引线进行导向。
另外,壳体由通过结合构造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构成。第 一分割壳体单元具有内部具有第一空间的第一壳体主体半部和、沿与轴线 方向正交的、向径向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将电动机支撑框架分割为两部 分而得到的第一支撑框架半部。另外,第二分割壳体单元具有内部具有第 二空间的第二壳体主体半部和、沿假想基准分割面将电动机支撑框架分割 为两部分而得到的第二支撑框架半部。而且,第一及第二支撑框架半部分 别具有以假想分割面作为对接面的方式,将支撑框架主体半部分割为两部 分而得到的第一及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构成内部具备所述的引线导向 通路的辐板的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下面仅称作"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 在被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部。第一辐板半 部的一对侧壁部和第二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的相互相对的面和假想基准分割面一致。
特许文献1:特开2004_278372号公报 特许文献2:特许第3904595号
但是,现有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在将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组合 在一起时,引线容易从第一及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露出。因此,存在装 配时引线被咬入相对的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的侧壁和第二引线导向辐 板半部的侧壁之间,从而不能将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组合在一起的问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线的存在不至于成为障碍而能够将第一 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组合在一起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本发明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具有壳体、第一叶轮及第一电动 机、第二叶轮及第二电动机、多根引线。其中,壳体具备内部具有在轴线 方向的一方具有吸入口且在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具有喷出口的、内部具有风 洞的壳体主体、和配置于风洞的中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第一叶轮配置 在壳体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和吸入口之间的第一空间内,且具有多枚叶 片。第一电动机具备固定第一叶轮的第一旋转轴,使第一叶轮在第一空间 内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二叶轮配置在壳体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和喷出 口之间的第二空间内,且具有多枚叶片。第二电动机具备固定第二叶轮的 第二旋转轴,使第二叶轮在第二空间内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多根引线含 有用于向第一电动机及第二电动机供给电力的至少两根引线。
电动机支撑框架具备位于风洞的中央部的支撑框架主体、和沿旋转 轴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在支撑框架主体与壳体主体之间,且具有连结 支撑框架主体和壳体主体的多根辐板。
多根辐板中的至少一根辐板,其内部和支撑框架主体的内部空间连 通,且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外面具有开口,具备引导所述多根引线的至少一 部分的引线导向通路。
壳体由利用结合构造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构成。第一分割 壳体单元包括具有在一端具有吸入口且内部具有第一空间的第一壳体主体半部、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向径向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将电动机支 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的第一支撑框架半部。第二分割壳体单元包括 具有在一端具有吸入口且内部具有第二空间的第二壳体主体半部、沿假想 基准分割面将电动机支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的第二支撑框架半部。在 此,所谓假想基准分割面是指,在将电动机支撑框架分割为第一及第二支 撑框架薄板时,确定实际的分割面的形状时作为基准使用的假想的分割 面。因而,假想基准分割面有和实际的分割面(或两个构件相对的面)一 致的情况,也有和实际的分割面不一致的情况。
第一及第二支撑框架半部分别具有以假想基准分割面成为对接面的 方式将支撑框架主体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的第一及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 部、和沿假想基准分割面将多根辐板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的多组第一及第 二辐板半部。在此,"所谓将辐板沿假想基准分割面分割为两部分",是指 除实际的分割面和假想基准分割面完全一致而将辐板分割为两部分的情 况以外,还包括实际的分割面和假想基准分割面不完全一致,但实际的分 割面的一部分和假想基准分割面一致而将辐板分割为两部分的情况。
而且,构成内部具备引线导向通路的辐板的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在 第一及第二半部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部。 在第一辐板半部的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越过假想基准分割面一体形成有 突出于第二辐板半部的一个以上的凸部。在第二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 分别越过假想基准分割面一体形成有突出于第一辐板半部的一个以上的 凸部。并且,在第一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及第二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 分别形成有嵌合对方侧的辐板半部的一个以上的凸部的一个以上的凹部。
这样一来,与将内部具有引线导向通路的辐板以分割面和假想基准分 割面完全一致的方式一分为二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一对侧壁部的所谓高度 增高设于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的一个以上的凸部越过假想 基准分割面而延伸的量。其结果是,引线从一对侧壁部之间露出的可能性 大幅度地降低。于是,在使第一壳体单元和第二壳体单元结合时,发生多 根引线被夹在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各自的侧壁部间的事态的可能性大幅 度降低。另外,在使第一分割壳体单元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结合时,第一 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各自的一个以上的凸部分别与第二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各自的一个以上的凹部嵌合,第二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各自的 一个以上的凸部分别与第一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各自的一个以上的凹 部嵌合,从而构成内部具有引线导向通路的辐板。
在所述一个侧壁部形成一个凸部和一个凹部,除了形成有一个凸部和 一个凹部的部分以外的侧壁部的端面能够位于假想基准分割面内。这样一 来,只要以假想基准分割面为基准确定凸部及凹部的尺寸及形状即可,因 此,凸部及凹部的设计变得简单化。
设于一对侧壁部的一方的一个凸部及一个凹部,能够分别和设于一对 侧壁部的另一方的一个凸部及一个凹部,沿周向对向。这样一来,在凸部 在周向相对的部分.中, 一对侧壁部的高度尺寸变高,能够可靠地将引线收 容在引线导向通路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引线从第一及第二引线导 向辐板半部之间露出。
凸部的轮廓形状及凹部的轮廓形状是任意的。例如,他们的形状分别 呈梯形状也可以。这样一来,凸部的前端部变小,凹部的开口部增大,从 而能够顺利地进行两者的嵌合。尤其是,优选凸部的轮廓形状及凹部的轮 廓形状分别呈等腰梯形状,并且凸部和凹部以邻接的各自的倾斜面相连的 方式形成。这样一来,在凸部和凹部之间不会形成台阶,因此,即使在制 造精度稍微差一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牢固地嵌合在 一起。另外,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凸部及凹部的设置面积。
优选多根辐板中只有一根辐板具有引线导向通路,多根引线全部从引 线导向通路内穿过。这样一来,能够将形成引线导向通路的辐板数目设计 为最少,从而,能够将引线被夹在第一及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之间的几 率减到最小。
另外,优选多根辐板中的除一根以外的多根辐板,以假想基准分割面 为分割面,将辐板分别分割为两部分。这样一来,能够使第一及第二辐板 半部的形状简单,从而,能够使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的接合部位顺利地抵 接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与将内部具有引线导向通路的 輻板以分割面和假想基准分割面完全一致的方式一分为二的情况相比,能 够使得一对侧壁部的所谓高度增高设于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的一对侧壁部的一个以上的凸部越过假想基准分割面而延伸的量。其结果是能够获得 如下优点,即,引线从一对侧壁部之间露出的可能性大幅度地降低,在使 第一壳体单元和第二壳体单元结合时,发生多根引线被夹在第一及第二辐 板半部各自的侧壁部间的事态的可能性也大幅度降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半部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左视图; 图5是用V—V线将图3切断后的截面的局部的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剖面图7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一分割壳体单元的立体
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引线导向辐板的 样子的图9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的立体
图IO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一叶轮的立体图11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二叶轮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壳体
3第一电动机
5第一叶轮
7第二电动机
9第二叶轮
11第一分割壳体单元
13第二分割壳体单元
15第一壳体主体半部
17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9第一凸缘部
21第一筒状风洞半部
27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
28b 、 55b 侧壁
28d、 28d 凸部
28e、 28e 凹部
28A 28E第一辐板半部
31第一引线导向通路半部
33第二壳体主体半部
35第二支撑框架半部
37第二凸缘部
39第二筒状风洞半部
53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
55A 55E第二辐板半部
59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
A轴线
F假想基准分割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l是本发明实施方 式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半部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例的双重反转 式轴流送风机具有壳体l、第一电动机3、第一叶轮5、第二电动机7、第 二叶轮9。壳体l包括具有风洞2的壳体主体61;和配置于风洞2的中 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63。而且,如图2 图6所示,壳体l的构成为, 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通过结合构造组合在一起。 另外,图2 图4分别是壳体1的立体图、俯视图及左视图,图5是用V 一V线将图3切断后的截面的局部的图,图6是图4的V I —V I线剖面 图。
如图7所示,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由合成树脂或铝构成, 一体式具 有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和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具有第一凸缘部19、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四个卡合构件23A 23D、 四个第一止动部25A 25D。第一凸缘部19具有大致长方形的轮廓,且在 后述的轴线方向的一端具有吸入口 lla,上述长方形具有由沿着在后述的 第一及第二电动机3, 7的共同轴线A上排列的旋转轴71, 171的周向(下 面只称作周向)排列的第一 第四拐角19a 19d构成的四角。在壳体1内 的电动机支撑框架63与吸入口 lla之间形成第一空间Sl。在第一凸缘部 19的四角,分别在角部带有半径,且形成有将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安装 于电气设备上的安装件插入的贯通孔19e。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一端与 第一凸缘部19形成为一体,且内部具有第一空间Sl的主要部。该第一筒 状风洞半部21在旋转轴71, 171的轴线方向上(下面只称作轴线方向) 延伸。在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外周部,沿周向隔开等间 隔的四个位置形成有向旋转轴71, 171的径向(下面只称作径向)的外侧 突出的壁部21b。在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内周部,形成有 在与壁部21b相对应的位置直线延伸的平坦面部21c。在本实施方式中, 包含平坦面部21c的另一端21a的内周部分构成嵌合部。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四个卡合构件23A 23D与第一凸缘部19 及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 —体地形成,且沿周向空出间隔地配置。四个卡 合构件23A 23D分别与后述的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四个被卡合构件 41A 41D进行卡合。四个卡合构件23A 23D以和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 结合为一体的状态分别配置于第一凸缘部19的四角19a 19d的近旁。这 四个卡合构件23A 23D以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侧观察第一凸缘部19 时,不会从第一凸缘部19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一筒状风洞半 部21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以图5及图7所示的卡合构件23B为代表例, 并对该卡合构件23B的各部标注标记,对卡合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卡合 构件23A 23D具有两个板部23a, 23b,与在图5及图7的纸面所看到 的上下方向和上述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置;连结板部23a和板部23b 的三个连结部23c 23e。三个连结部23c 23e在轴线方向空开规定的间 隔地配置。而且,两个连结部23c及23d在两个板部23a及23b之间向上 下方向完全地延伸,从而将两个板部23a及23b之间的空间隔开。连结部 23e在两个板部23a, 23b各自之间仅从上稍稍向下延伸,仅连结两个板部23a, 23b的上侧端缘部的局部。因此,在两个板部23a与23b、和连结部 23e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3f。另外,在连结部23d 和连结部23e之间,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孔部23g。
四个第一止动部25A 25D具有与第一凸缘部19形成一体的大致矩 形的平板形状,其基部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结合为一体。这四个第一止动 部25A 25D以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侧看第一凸缘部19时,不会从第 一凸缘部19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在轴线方 向上延伸。关于这四个第一止动部25A 25D的配置状态,将在下文中进 行说明。
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具有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 五根第一辐板半部28A 28E。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具有中央部具有 开口部27a的圆板部27b、和从该圆板部27b的外周部向轴线方向延伸的 周壁部27c。在开口部27a内嵌合固定有由黄铜构成的金属制的第一轴承 支座77 (图l)。另外,在由圆板部27b和周壁部27c围成的空间内,配 置有第一电动机3的定子的基板85(图1)。在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 形成有在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轴线方向贯通的四个第一贯通孔半 部29A 29D。这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 29D沿周向等间隔形成。四 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 29D中的一个贯通孔半部29A与后述的第一辐板 半部28A的第一引线导向通路半部31的内部连通。
五根第一辐板半部28A 28E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于第一支撑 框架主体半部27的周壁部27c和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的内周面之间,且 连接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和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五根第一辐板半 部28A 28E中的一根第一辐板半部28A构成其内部具有第一引线导向通 路半部31的辐板半部(下面只称作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如图7 及图8所示,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具有底壁28a和从底壁28a向第 二电动机7侧立起的一对侧壁部28b。由底壁28a和一对侧壁部28b围成 的区域构成第一引线导向通路半部31 (图7)。如图8所示,在一对侧壁 部28b,分别形成有向后述的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侧突出的一个凸 部28d、和向底壁28a侧凹下的一个凹部28e。在本例中,设于一对侧壁 部28b的一方的凸部28d及凹部28e,在周向分别与设于一对侧壁部28b的另一方的凸部28d及凹部28e相对。凸部28d的轮廓形状与凹部28e的 轮廓形状分别呈等腰梯形。凸部28d及凹部28e以邻接的各个倾斜面28dl 及28el连续的方式形成。凸部28d越过作为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后述 的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被分割为两部分时的分割面的假想基准分割面F, 向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侧突出。而且,除了形成有凸部28d及凹部 28e的部分以外的一对侧壁部28b的端面28f位于假想基准分割面F内。 另外,如图4所示,在接合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 部28A的部分的近旁,形成有向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内开口的开 口部21d。引线L通过该开口部21d导出到外部。
如图9所示,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也由合成树脂或铝构成, 一体式 具有第二壳体主体半部33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第二壳体主体半部33 具有第二凸缘部37、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四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 四个第二止动部43A 43D。第二凸缘部37具有大致长方形的轮廓,该长 方形具有由沿着周向排列的第一 第四拐角37a 37d构成的四角,在轴 线方向的另一端具有喷出口 13a。在壳体l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63与喷出 口 13a之间形成第二空间S2。在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 37d,分别在 角部带有半径,且形成有将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安装于电气设备上的安 装件插入的贯通孔37e。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一端与第二凸缘部37 — 体地形成,且内部具有第二空间S2的主要部。
在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另一端39a的外周面部(被嵌合部),沿周 向隔开等角度间隔地形成有四个平坦面部45。这四个平坦面部45在第一 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被结合在一起时,与第一筒状风 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平坦面部21c接触。利用这样的平坦面部21c 和平坦面部45的接触,可以实现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1及13的周 向的定位。
四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和第二凸缘部37形成一体,且沿周向隔 开间隔地配置。这四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以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 结合为一体的状态分别配置于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 37d的近旁。另 外,四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以在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侧看第二凸 缘部37时,不会从第二凸缘部37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在轴线方向延伸。以图5及图9所示的被卡合构件41B为代 表例,并付与该被卡合构件41B的各部符号,对被卡合构件的结构进行说 明。被卡合构件41A 41D具有 一体设置于第二凸缘部37的支撑部47、 与支撑部47及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结合的肋条49、 一端被支撑于支撑部 47的爪构成体51。爪构成体51具有板状部51a、与板状部51a形成为一 体的爪部51b及突部51c。板状部51a在其与肋条49之间隔开间隔的状态 下连接于支撑部47。而且,板状部51a从支撑部47向第一分割壳体单元 11侧延伸。爪部51b从板状部51a的前端部向与板状部51a的板面正交的 方向(在图5中为纸面的上方)突出。爪部51b的上面具有倾斜的倾斜面 51d,以使爪部的厚度随着从前端向支撑部47侧而变厚。具体地说,被卡 合构件41 A、41B的各爪部51b向图9的纸面的上方突出,被卡合构件41C、 41D的各爪部51b向图9的纸面的下方突出。突部51c在轴线方向上与爪 部51b隔开间隔配置,并从板状部51a向与爪部51b突出的方向相同的方 向突出。突部51c的横截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对于四个被卡合构件 41A 41D分别与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的四个卡合构件23A 23D卡合的 状态,将在下文中详述。
四个第二止动部43A 43D具有和第二凸缘部37形成一体的大致矩 形的平板形状,且分别与四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邻接配置。另外,四 个第二止动部43A 43D和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结合为一体,且以在从 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侧看第二凸缘部37时,不会从第二凸缘部37的轮 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具体 地说,如图6及图9所示,假设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 37d中,连结 在轴线A的径向相对的两个第一及第三角37a、 37c的假想对角线D3时, 在径向上相对的被卡合构件41A、 41C,和分别与该被卡合构件41A、 41C 相对应的第二止动构件43A、 43C,以将假想对角线D3夹在他们之间的 方式配置。另夕卜,假设了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 37d中、连结在轴线 A的径向上相对的剩余的两个第二及第四角37b、 37dc的假想对角线D4 时,在径向上相对的被卡合构件41B、 41D和分别与该被卡合构件41B、 41D相对应的第二止动构件43B、 43D,以将假想对角线D4夹在他们之间 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假想对角线D3、 D4 (第三假想对角线、第四假想对角线)通过的四角37a 37d的部分,都不配置被卡合构件41A 41D 及第二止动构件43A 43D的任一个。换言之,在第二凸缘部37的第一角 37a和第二角37b之间的区域配置有被卡合构件41A、 41B,在第二角37b 和第三角37c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二止动构件43B、 43C,在第三角37c 和第四角37d之间的区域配置有被卡合构件41C、 41D,在第四角37d和 第一角37a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二止动构件43D、 43A。
图4及图7所示的上述的四个第一止动部25A 25D,也分别与四个 卡合构件23A 23D邻接配置。四个第一止动部25A 25D和四个卡合构 件23A 23D的位置关系与如图6所示的四个第二止动部43A 43D与四 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的位置关系相同。具体j:也说,如图7所示,假设 了第一凸缘部19的四角19a 19d中、连结在轴线A的径向相对的两个第 一及第三角19a, 19c的假想对角线Dl时,在径向相对的卡合构件23A、 23C和与该卡合构件23A、 23C相对应的第一止动构件25A, 25C,以将 假想对角线D1夹在他们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假设了第一凸缘部19的 四角19a 19d中、连结在轴线A的径向相对的剩余的两个第二及第四角 19b、 19dc的假想对角线D2时,在径向相对的卡合构件23B、 23D和分别 与该卡合构件23B, 23D相对应的第一止动构件25B、 25D,以将假想对 角线D2夹在他们之间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假想对角线Dl、 D2 (第一 假想对角线、第二假想对角线)通过的四角19a 19d的部分,都不配置 卡合构件23A 23D及第一止动构件25A 25D的任一个。换言之,在第 一凸缘部19的第一角19a和第二角19b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卡合构件23A、 23B,在第二角19b和第三角19c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一止动构件25B、 25C,在第三角19c和第四角19d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卡合构件23C、 23D, 在第四角19d和第一角19a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一止动构件25D、 25A。 四个第一止动构件25 A 25D及四个第二止动部43 A 43D具有在爪部 51b和卡合构件23A 23D的孔部23g完全卡合的状态下,四个第一止动 部25A 25D的前端与四个第二止动部43 A 43D的前端相对接的形状及 尺寸。
如图9所示,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具有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 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 55E。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具有中央部具有开口部53a的圆板部53b、和从该圆板部53b的外周部沿轴线方向延伸 的周壁部53c (图l)。在开口部53a内嵌合固定有由黄铜构成的金属制的 第二轴承支座177 (图1)。另外,在由圆板部53b和周壁部53c围成的空 间内,配置有第二电动机7的定子的基板185 (图l)。在第二支撑框架主 体半部53,形成有在后述的第二电动机7的旋转轴171的轴线方向贯通的 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 57D。这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 57D沿周 向等间隔形成。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 57D中的一个贯通孔半部57A 与后述的第二辐板半部55A的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59的内部连通。四 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 57D与第一支撑框架半部27的四个第一贯通孔 半部29A 29D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 55E沿 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于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的周壁部53c和第 二壳体主体半部33的内周面之间,且将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和第二 壳体主体半部33连接。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 55E中的一根第二辐板半 部55A构成其内部具有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59的辐板半部(下面只称 作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具有底壁55a 和从底壁55a立起的一对侧壁部55b。由底壁55a和一对侧壁部55b围成 的区域构成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59。在一对侧壁部55b,分别形成有向 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侧突出的一个凸部55d、和向底壁55a侧凹下 的一个凹部55e。在本例中,设于一对侧壁部55b的一方的凸部55d及凹 部55e,在周向分别与设于一对侧壁部55b的另一方的凸部55d及凹部55e 相对。如图8所示,凸部55d越过作为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第二支撑 框架半部35被分割为两部分时的分割面的假想基准分割面F,向第一引线 导向辐板半部28A侧突出。另外,在接合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第二引 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的部分的近旁,形成有向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 内开口的开口部39d (图4及图9)。关于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和第 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结合的状态,将在后文中详述。
在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如下对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 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进行结合。实际上,在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内配置 第一电动机3 (图1)及第一叶轮5等,且在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 内配置规定的引线,从而制作第一单体轴流送风机。另外,在第二分割壳
16体单元13内配置第二电动机7 (图1)及第二叶轮9等,且在第二引线导
向辐板半部55A内配置规定的引线而制作第二单体轴流送风机。而且,通 过使第一单体轴流送风机和第二单体轴流送风机结合,第一分割壳体单元 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B被结合。首先,使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 分割壳体单元13靠近,将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四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的爪部51b的前端分别插入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的四个卡合构件 23A 23D的开口部23f内。利用图5进行说明,S卩,完成这种插入后, 如果将被卡合构件41B与卡合构件23B相互靠近,则爪部51b的倾斜面 51d与连结部23e的下侧缘部接触。利用倾斜面51d和连结部23e的接触, 板状部51a向靠近肋条49侧挠曲。法而,如果被卡合构件41B与卡合构 件23B相互靠近,倾斜面51d和连结部23e的接触被解除,则连结部23e 嵌合于被卡合构件41B的爪部51 b和凸部51c之间的凹部,从而,爪部 51 b与孔部23g卡合。由此,卡合构件23B与被卡合构件41B的卡合完成。 另外,在该结构中,肋条49作为防止爪构成体51挠曲需要的挠曲量以上 的情况的止动件而发挥作用。另外,突部51c起到防止爪部51b向第一筒 状风洞半部21侧移动的止动件的作用。在本例中,爪部51b及孔部23g 构成为,在爪部51b与孔部23g卡合后的状态下,通过目测则可以确认其 卡合状态。
在形成这种卡合状态时,由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内 周面部构成的嵌合部与由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另一端39a的外周面部 构成的被嵌合部嵌合而构成嵌合构造。利用这种嵌合构造、和前述的爪部 51b和卡合构件23A 23D的孔部23g的卡合构造,构成第一分割壳体单 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结合构造。进而,在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 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如此地结合的状态下,四个第一止动部25A 25D 的前端和第二止动部43A 43D的前端相互对接。
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结合,由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所包含 的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所包含的第二壳体主体 半部33构成壳体主体61。另外,由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所包含的第一支 撑框架半部17、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所包含的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 构成电动机支撑框架63。换言之,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是通过沿在径向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F,将电动机支撑框架63 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参照图8)。另外,由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所包含 的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所包含的第二支撑 框架主体半部53构成支撑框架主体65。由此,第一分割壳体单元ll的四 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 29D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四个第二贯通孔 半部57A 57D分别组合,从而形成四个贯通孔67A 67D。而且,贯通 孔67A 67D构成支撑框架主体65的内部空间IS的一部分。另外,由第 一支撑框架半部11所包含的五根第一辐板半部28A 28E,和第二支撑框 架半部35所包含的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 55E构成五根辐板69A 69E。 五根辐板69A 69E构成静止叶片。而且,五根辐板69A 69E中的辐板 69A构成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和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组合 而成的引线导向辐板69A。如图8所示,在该引线导向辐板69A中,第一 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的凸部28d和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的凹部 55e嵌合在一起,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的凹部28e和第二引线导向 辐板半部55A的凸部55d嵌合。在引线导向辐板69A内形成引线导向通 路GP(图2)。引线导向通路GP内引导用于向第一及第二电动机3、 7供 给电力的多根引线和信号线。而且,如图4所示,从开口部21d, 39d导 出用波状线表示的多根引线L从引线导向辐板69A的引线导向通路内。五 根辐板69A 69E中剩余的四根辐板69B 69E以假想基准分割面F为分 割面,分别被分割为四个第一辐板半部28B 28E、和四根第二辐板半部 55B 55E。
返回图1进行说明,第一电动机3具有旋转轴71、定子73和转子75。 旋转轴71通过嵌合于第一轴承支座77的两个轴承79旋转自如地支承在 第一轴承支座77。
定子73具备定子芯81、励磁线圈83和电路基板85。定子芯81叠层 数片钢板而构成,并固定于第一轴承支座77。该定子芯81具有沿旋转轴 71的周向排列的多个突极部81a。励磁线圈83通过绝缘体84安装在各突 极部81a。电路基板85与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隔开规定的间隔且沿 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配置。在该电路基板85上突出安装有用于使电 流在励磁线圈83中流动的励磁电流通电电路。在本例中,励磁线圈83的引线穿过电路基板85的通孔巻绕在钎悍于电路基板85上的电极的端子针 脚87上,从而电路基板85上的励磁电流通电电路和励磁线圈83电连接。 另外,在电路基板85上形成有多个基板贯通孔85a。多个基板贯通孔85a 沿旋转轴71的周向等间隔排列而形成,通过从定子73的周围向第一支撑 框架主体半部27的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 29D流动的空气。
转子75具有环状构件89和固定于环状构件89的内周面的多个永久 磁铁91。环状构件89固定于后述的第一叶轮5的杯状构件93的周壁部 93a的内侧。
如图10所示,第一叶轮5具备杯状构件93和九个叶片95。杯状构件 93具有固定有九个叶片95的周壁部93a、和与周壁部93a的一端一体形 成且固定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一端的底壁部93b。在底壁部93b 形成有多个通风孔93c。多个通风孔93c沿旋转轴71的周向等间隔形成。 而且,这些多个通风孔93c分别具有向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径向 延伸的细长形状。多个通风孔93c起到将从吸入口 lla吸入的空气导入第 一电动机3的内部空间的作用。
如上所述,转子75的环状构件89固定于第一叶轮5的杯状构件93 的周壁部93a的内侧,因此,第一叶轮5在第一空间Sl内通过第一电动 机3向第一旋转方向(图IO中向逆时针旋转的方向)Rl旋转。
如图1所示,第二电动机7具有旋转轴171、定子173和转子175。 旋转轴171由嵌合于第二轴承支座177的两个轴承179旋转自如地支承在 第二轴承支座177上。旋转轴171向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旋转方 向的反方向旋转。旋转轴171、定子173和转子175的结构与第一电动机 3的旋转轴71、定子73和转子75的结构相同,因此,付与其在付与第一 电动机3的符号上加上100后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第二叶轮9具备杯状构件193和七个叶片195。杯状构 件193具有固定有七个叶片195的周壁部193a、和一体地设置于周壁部 193a的一端且固定第二电动机7的旋转轴171的一端的底壁部193b。在 底壁部193b形成有多个通风孔193c。多个通风孔193c在离开底壁部193b 的旋转轴171的位置,沿旋转轴171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这些多个通风 孔193c分别具有在旋转轴171的周向延伸的细长的圆弧形状。而且,多个通风孔193C起到将导入到第二电动机7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的作用。如图1所示,在第二叶轮9的杯状构件193的周壁部193a的内 侧,固定有第二电动机7的转子175的环状构件189。如上所述,第二电 动机7的旋转轴171向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 转,因此,第二叶轮9在第二空间S2内通过第二电动机7向与第一旋转 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图11中向时针旋转的方向)R2旋转。如图1所示,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第一叶轮5向第一旋 转方向旋转,第二叶轮9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 从吸入口 lla吸入的空气从喷出口 13a喷出,从而可实现电气设备的内部 的冷却。
根据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能够使一对侧壁部(28b, 55b) 的所谓高度增高如下量,即设于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28A 28E, 55A 55E的一对侧壁部(28b、 55b)的一个以上的凸部28d、 55d越过假想基 准分割面F而延伸的量。其结果是,引线从一对侧壁部(28b、 55b)露出 的可能性大幅度地降低,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使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 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进行结合时,发生多根引线被夹在第一及第二辐板 半部28A 28E, 55A 55E的各自的侧壁部间的事态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在将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 单元11、 13进行结合的结合构造中使用与第一凸缘部19 一体形成的卡合 构件23A 23D、和与第二凸缘部37 —体形成的被卡合构件41A 41D。 因此,除了上述的利用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和第二筒状风 洞半部39的另一端3%的嵌合而形成的嵌合构造以外,利用四个卡合构 件23A 23D和四个被卡合构件41A 41D的卡合构造,也可以完成第一 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1、 13的结合。其结果是,在第一及第二筒状风洞 半部的嵌合构造中,力不会集中,而且不会发生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 简单地偏离这种问题。另外,与卡合构件23A 23D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一 止动部25A 25D,且与被卡合构件41A 41D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二止动 部43A 43D,因此,使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进 行结合时,即使将力从第一及第二凸缘部19、 37集中施加在卡合构件 23A 23D和被卡合构件41A 41D上,与卡合构件23A 23D及被卡合构件41A 41D邻接的第一止动部25A 25D的前端部和第二止动部 43A 43D的前端部也能够相互对接。其结果是,即使卡合构件23A 23D 被强压在被卡合构件41A 41D上,也能够防止卡合构件23A 23D或被 卡合构件41A 41D的卡合部产生破损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具备内部具有风洞的壳体主体和配置于所述风洞的中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且所述风洞在轴线方向的一方具有吸入口,在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具有喷出口;第一叶轮,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和所述吸入口之间的第一空间内,并具有多枚叶片;第一电动机,其具备固定所述第一叶轮的第一旋转轴,使所述第一叶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二叶轮,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和所述喷出口之间的第二空间内,并具有多枚叶片;第二电动机,其具备固定所述第二叶轮的第二旋转轴,使所述第二叶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多根引线,其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一及第二电动机供给电力的至少两根引线,其中,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具备位于所述风洞的中央部的支撑框架主体;和多根辐板,其沿所述旋转轴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主体与所述壳体主体之间,连结所述支撑框架主体和所述壳体主体,所述多根辐板中的至少一根所述辐板,其内部具备引线导向通路,该引线导向通路与所述支撑框架主体的内部空间连通且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开口,引导所述多根引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壳体由利用结合构造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构成,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单元包括第一壳体主体半部,其在一端具有所述吸入口且内部具有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一支撑框架半部,其是通过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径向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将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单元包括第二壳体主体半部,其在一端具有所述喷出口且内部具有所述第二空间;第二支撑框架半部,其是通过沿所述假想基准分割面将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所述第一及第二支撑框架半部分别具有第一及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其是通过以所述假想基准分割面构成对接面的方式将所述支撑框架主体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和多组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其是通过沿所述假想基准分割面将所述多根辐板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构成内部具有所述引线导向通路的所述辐板的所述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分别具有在组合所述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的状态下,相互对接的一对侧壁部,在所述第一辐板半部的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凸部,该凸部越过所述假想基准分割面向所述第二辐板半部侧突出,在所述第二辐板半部的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凸部,该凸部越过所述假想基准分割面向所述第一辐板半部侧突出,在所述第一辐板半部的所述一对侧壁部及所述第二辐板半部的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凹部,该一个以上的凹部嵌合对方侧的所述辐板半部的所述一个以上的凸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在一个所述侧壁部形成有一个所述凸部和一个所述凹部,除了形成有 所述一个凸部和一个凹部的部分以外的所述侧壁部的端面位于所述假想 基准分割面内。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设置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一方的一个所述凸部及一个所述凹部分别和设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另一方的一个所述凸部及一个所述凹部,沿所述 周向对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所述凸部的轮廓形状及凹部的轮廓形状分别呈梯形状。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所述凸部的轮廓形状及凹部的轮廓形状分别呈等腰梯形状,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以邻接的各自的倾斜面相连的方式形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所述多根辐板中只有一根所述辐板具有所述引线导向通路,所述多根引线全部从所述引线导向通路内穿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对于所述多根辐板中除所述一根辐板以外的多根辐板,以所述假想基 准分割面为分割面,将所述辐板分别分割为两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引线的存在不至于成为障碍而能够将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组合在一起。在引导引线的辐板(69A)的第一辐板半部(28A)的一对侧壁部(28b),分别越过将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分割为两个的假想基准分割面(F),一体形成向第二辐板半部(55A)侧突出的凸部(28d)。在第二辐板半部(55A)的一对侧壁部(55b),分别越过假想分割面(F)一体形成向第一辐板半部28A侧突出的凸部(55d)。在第一辐板半部(28A)的一对侧壁部(28b)及第二辐板半部(55A)的一对侧壁部(55b),分别形成嵌合对方侧的辐板半部的凸部(55d、28d)的凹部(28e、55e)。
文档编号F04D25/08GK101319685SQ20081009226
公开日2008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8日
发明者丸山泰弘, 村山勇人, 西泽敏弥 申请人: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