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6315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输出油口恒流量控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两个压力油口可实现分 流控制且压力互不干扰的叶片泵。
背景技术
目前,为车辆的动力转向系统等液压执行机构提供压力油,需要安装多种液压泵,由于 车辆中的取力轴口少,使得安装多种液压泵成为难题,同时,多种液压泵的安装使车辆的避 车布置变得复杂化。因此,急需制造一种能够为多种液压执行机构提供油源且简化车辆整车 布置的液压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其具有双压力输出油口,两 个压力油口可实现分流控制且压力互不干扰,可为车辆等多种液压执行机构提供压力油,且 简化了车辆的整车布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主要由泵轴B1、泵体B2、转子B3、定子B4和分流控制泵 盖组B5组成,其中,该分流控制泵盖组B5主要由滑阀1、流量控制阻尼孔2、锥阀/安全阀 3、泵盖4、滑阀弹簧5、锥阀弹簧6和压力侧板7组成,进油口I通过泵体B2、转子B3、 压力侧板7的吸油窗口与压力侧板7中的回油腔T连通,压力侧板7中的回油腔T通过锥阀 泄油孔d3与锥阀弹簧腔A4连通;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与滑阀弹簧腔 Al连通,滑阀弹簧腔Al通过阻尼口 Al与第一压力油口 Pl连通;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 道孔dl与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连通,在分流控制工作时,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通过 阻尼口A2与第二压力油口P2连通,在分流控制不工作时,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与第二 压力油口 P2关闭;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道阻尼孔d2与滑阀限位端油腔A3连通;第一 压力油口 Pl与锥阀3的入口端连接,.锥阔3的出口端与锥阀弹簧腔A4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 单泵具有双压力输出油口,可为车辆等多种液压执行机构提供压力袖;
2) 采用滑阀进行分流控制,使双压力油口分别输出压力油,并且压力互不干扰;
3) 采用流量控制阻尼孔与滑阀配合,可实现其中一压力油口具有输出恒流量介质的功能;
4) 采用锥阀结构对恒流量压力油口进行超高压安全保护;
5) 利用压力侧板和锥阀泄油孔将超高压泄油流量导入进油腔,避免增加外部泄油接管。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流控制叶片泵液压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流控制叶片泵分流控制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流控制叶片泵总体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流控制泵盖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G—G剖面示意图。
阁6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力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阁中1、滑阀,2、流量控制阻尼孔,3、锥阀/安全阀,4、泵盖,5、滑阀弹簧,6、锥 阀弹簧,7、压力侧板,Al、滑阀弹簧腔,A2、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3、滑阀限位端油腔, A4、锥阀弹簧腔,A5、压力侧板的吸油窗口, dl、油道孔,d2、油道阻尼孔,d3、锥阀泄油 孔,I、叶片泵进油口, P、泵内总压力油腔及其压力,P'、滑阀弹簧腔A1的压力,Pl、第一 压力油口及其压力,P2、第二压力油口及其压力,T、压力侧板中的回油腔,Al、第一压力 油口P1的阻尼口及其开口量,A2、第二压力油口P2的阻尼口及其开口量,Bl、泵轴,B2、 泵体,B3、转子,B4、定子,B5、分流控制泵盖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是利用泵载滑阀来控制两个压力油口的输出流 量分配,以及输出压力随负载来调节滑阀位置进行控制,以达到两油口压力互不干扰,其屮 一油口流量基本恒定的目的,其液压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分流控制原理结构简图如阁2所 示。
分流控制中流量控制的工作原理如下
流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将叶片泵的总流量分配为两条路线向外输出,在确保第一油路的 流量达到预期恒定值之后,余下的流量向第二油路输出,而在第一油路的流量未达到预期恒 定值之前,第二油路输出流量为零。
图2所示的分流控制原理结构简图是滑阀1已经处于分流控制状态的简图。叶片泵总输
出流量Q将随着发动机或其它驱动装置的转速升降而变化,且成正比关系。叶片泵总输出流 量Q将汇总在泵内总压力油腔P中,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和油道孔dl而分流到第一压力 油口P1和第二压力油口P2。经油口P1和P2的流量分别为Q1和Q2,'并且Q-Q1+Q2。
若在叶片泵不工作的原始状态时,由于滑阀1两端的压差AP-P-P'不存在,在滑阀l弹 簧力的作用下,滑阀l完全处于右端,使第一压力油口P完全开启,而第二压力油口P2处 于完全关闭状态。在发动机转速处于低速状态时,叶片泵总输出流量Q较小,首先流量Q-Q1(Q2=0)全部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输出到第一压力油口 Pl,此时在流量控制阻尼孔2的前 后端将产生压差AP-P-P,,此压差也将反馈到滑阀1的两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逐渐提升, 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的流量Q1逐渐增加,压差AI^P-P,也随之加大,直到压差AP所产生 油压差力克服了滑阀1的弹簧力时,滑阀1开始向左移动,使第二压力油口 P2的阻尼开口 A 2趋于打开,而第一压力油口 Pl的阻尼开口A2趋于关闭。当阻尼开口A2开启时,滑阀l 分流控制功能开始起作用,使叶片泵总输出流量Q的余下的流量Q2=Q-Q1经第二压力袖口 P2的阻尼开口 A2输出。
流量Q1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所产生的压差AP,可不断地调整滑阀1的位置。若流量 Ql增大,压差AP随之增大,使滑阖l向左移动,增大阻尼开口A2,通过第二压力油口P2 的流量Q2增加,从而减少了流量Q1,使Q1基本处于恒定状态;反之,若流量Q1减小,压 差AP随之增小,使滑阀1向右移动,减小P且尼开口 A2,通过第二压力油口 P2的流量Q2 减少,从而增大了流量Q1,使Q1也基本处于恒定状态。因此,当滑阀l分流控制功能开始 起作用后,无论叶片泵总输出流量Q增大或减少,始终可使第一压力油口P1的输出流量基 本恒定,据此流量恒定的特点,第一压力油口P1可为动力转向系统提供压力油。
分流控制中压力隔断控制的工作原理如下 .压力隔断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两个压力油口的油压互不干扰,可以各自随着外负载的变化, 分别建立对应的油压。
如图2所示,经阻尼开口 A 1输出到油口 Pl的流量Q1和经阻尼开口 A2输出到油口 P2 的流量Q2,维持了滑阀l的平衡状态。流量Q1经阻尼开口M产生压差AP1-P'-P1,流量 Q2经阻尼开口 A2产生压差A P2=P-P2。
当P1压力固定,调整P2压力如图2所示,滑阀l处于平衡状态,当P1压力固定(极 限状态Pl-0),调整P2压力上升时,会迫使P腔压力升高,从而AP瞬间加大,推动滑阀l 向左移动,减小阻尼开口A1,增大压差AP1,提高P,压力,又使压差AP瞬间减小,此压差 AP与弹簧力重新匹配。由于弹簧刚度较小,压差AP重新匹配的变化较小,使流量Q1还保 持基本恒定,而此时压力P2也获得提升。因此,调整P2压力,不会受到P1压力状态的影 响。
当P2压力固定,调整P1压力如图2所示,滑阀l处于平衡状态,当P2压力固定(极 限状态P24),调整P1压力上升时,会迫使P,腔压力升高,从而AP瞬间减小,推动滑阀l 向右移动,减小阻尼开口A2,增大压差AP2,提高P压力,又使压差AP瞬间加大,此压差 AP与弹簧力重新匹配。由于弹簧刚度较小,压差AP重新匹配的变化较小,使流量Q1还保
5持基本恒定,而此时压力P1也获得提升。因此,调整P1压力,不会受到P2压力状态的影 响。
Pl油口压力的控制当第一压力油口的压力P1达到锥阀3的开启压力时,其油压力将
克服锥阀3后端的弹簧力,而推开锥阀3,使第一压力油口 Pl的流量从锥阀3处溢出到压力 侧板中的回油腔T,以实现对第一压力油口P1的压力限定,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如阁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主要由泵轴B1、泵体B2、 转子B3、定子B4、分流控制泵盖组B5等组成,其中核心部件分流控制泵盖组主要由滑阀1、 流量控制阻尼孔2、锥阀(安全阀)3、泵盖4、滑阀弹簧5、锥阀弹簧6、压力侧板7等组成。 该叶片泵的进油口 I通过泵体B2、转子B3、压力侧板7的吸油窗口与压力侧板7中的回油 腔T连通;压力侧板7中的回油腔T通过锥阀泄油孔d3与锥阀弹簧腔A4连通。泵内总压力 油腔P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与滑阀弹簧腔Al连通;滑阀弹簧腔Al通过阻尼口 A 1与第一 压力油口P1连通。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道孔dl与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连通在分 流控制起作用的情况下,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通过阻尼口 A2与第二压力油口 P2连通; 在分流控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阻尼口A2i,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与第二压力油口 P2 关闭。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道阻尼孔d2与滑阀限位端油腔A3连通。第一压力油口P1 与锥阀3的入口端连接;锥阀3的出口端与锥阀弹簧腔A4连接。
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与滑阀弹簧腔Al连通;滑阀弹簧腔Al通过阻 尼口 Al与第一压力油口 Pl连通;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道孔dl与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 A2连通;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通过阻尼口A2与第二压力油口P2连通。因此,该泵经滑 阀移动将泵内总压力油腔P中的液压油进行分流,形成双压力输出油口。
第一压力油口 Pl通过阻尼口 A 1与滑阀弹簧腔Al连接,第二压力油口 P2通过阻尼口 A 2与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连接,当P1压力大于P2压力时,滑阀1开始向增大阻尼口A1 和减小阻尼口A2方向移动,提高阻尼口A2的压差,使泵内总压力油腔的压力P提高,从而 保证P2压力不变,来提高P1压力;反之,当P1压力小于P2压力时,滑阀l开始向减小阻 尼口A1和增大阻尼口 A2方向移动,提高阻尼口A1的压差,使泵内总压力油腔的压力P提 高,从而保证P1压力不变,来提髙P2压力。因此,双压力油口的各自压力互不干扰,分别 随负载进行随意调整。
第一压力油口 Pl通过阻尼口 Al与滑阀弹簧腔Al连接,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道阻 尼孔d2与滑阀限位端油腔A3连接,当第一压力油口P1输出流量时,经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 将产生压差,此压差反馈到滑阀1的两端;当经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的流量增大时,滑阀1两端的压差也随之增大,克服了弹簧力,滑阀1移动使多余的流量从第二压力油口P2输出, 因此保持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的流量基本恒定,使通过第一压力油口 Pl的油液为恒流量。
第一压力油口P1与锥阀3的入口端连接,锥阀3的出口端与锥阀弹簧腔A4连接,当第 一压力油口的压力P1达到锥阀3的开启压力时,其袖压力将克服锥阀弹簧6的弹簧力,而推 开锥阀3,使第一压力油口P1的流量从锥阀3处溢出到锥阀弹簧腔A4中,以实现对第一压 力油口 Pl的压力限定,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锥阀弹簧腔A4通过锥阀泄油孔d3与压力侧板7中的回油腔T连接,当第一压力油l.]的 压力P1过高时,通过锥阀3溢出到锥阀弹簧腔A4中,再通过锥阀泄油孔d3流入压力侧板7 中的回油腔T中,实现泄油流量内部循环,避免增加外部泄油接管。
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主要为车辆提供所需的液压油源,可以为汽车动 力转向系统提供恒流量的压力油,同时也可为车辆其它液压执行机构提供压力油,在为动力 转向提供的压力油达到恒流量之后,余下的流量可以提供给其它液压执行元件使用,输出压 力互不干扰。解决了车辆中由于取力轴口少,而无法安装多种液压泵的难点,同时简化了整 车布置。采用此单泵可为多种液压执行机构提供油源,是一种车辆液压装备理想的多功能液 压泵,也可为其它液压工业场合所使用。
权利要求1、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主要由泵轴(B1)、泵体(B2)、转子(B3)、定子(B4)和分流控制泵盖组(B5)组成,其特征在于,该分流控制泵盖组(B5)主要由滑阀(1)、流量控制阻尼孔(2)、锥阀/安全阀(3)、泵盖(4)、滑阀弹簧(5)、锥阀弹簧(6)和压力侧板(7)组成,进油口(I)通过泵体(B2)、转子(B3)、压力侧板(7)的吸油窗口与压力侧板(7)中的回油腔(T)连通,压力侧板(7)中的回油腔(T)通过锥阀泄油孔(d3)与锥阀弹簧腔(A4)连通;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2)与滑阀弹簧腔(A1)连通,滑阀弹簧腔(A1)通过阻尼口(Δ1)与第一压力油口(P1)连通;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道孔(d1)与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连通,在分流控制工作时,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通过阻尼口(Δ2)与第二压力油口(P2)连通,在分流控制不工作时,滑阀中间段的环形腔(A2)与第二压力油口(P2)关闭;泵内总压力油腔(P)通过油道阻尼孔(d2)与滑阀限位端油腔(A3)连通;第一压力油口(P1)与锥阀(3)的入口端连接,锥阀(3)的出口端与锥阀弹簧腔(A4)连接。
专利摘要转向优先分流控制叶片泵涉及转向输出油口恒流量控制技术领域,该叶片泵主要由泵轴(B1)、泵体(B2)、转子(B3)、定子(B4)和分流控制泵盖组(B5)组成,其中,分流控制泵盖组(B5)主要由滑阀(1)、流量控制阻尼孔(2)、锥阀/安全阀(3)、泵盖(4)、滑阀弹簧(5)、锥阀弹簧(6)和压力侧板(7)组成。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单泵具有双压力输出油口,两个压力油口可实现分流控制且压力互不干扰,可为车辆等多种液压执行机构提供压力油。
文档编号F04C14/00GK201318284SQ20082022020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6日
发明者侯训波 申请人:侯训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