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软管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8344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压软管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物料输送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特别适合在高压下输送大流 量的流体、浆液、糊状物以及其他具有高磨损性和粘性的流体介质高压软管泵。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压下输送大流量的流体、浆液、糊状物以及其他具有高磨损性和粘性的 流体介质时,大多采用的装置是隔膜泵,其结构大多是利用活塞缸带动隔膜移动,从而实现 物料的输送,例如德国FELUWA公司生产的软管隔膜活塞泵,它由电动机,通过减速机驱动 曲轴、导杆、十字头,使旋转运动转为直线运动,导杆推动活塞在活塞缸里进行往复运动。往 复运动的活塞按一定体积量驱动活塞腔内的液压油(一次液压油),然后液压驱动液再驱 动隔膜腔内的隔膜。受驱动往复运动的隔膜再按一定体积量驱动隔膜腔内另一面的液压液 (二次液压液)将这一运动由隔膜传递给泵的缩涨软管,使缩涨软管的容积发生一定体积 量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缩涨软管的平稳运动,使得缩涨软管腔内的容积发生变大和缩小 的容积量变化,缩涨软管腔内的物料便被依次输送出去,这一过程随着每个冲程而周而复 始。这种结构的隔膜泵,在使用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1、动力设备和传动装置成本高,现有 的隔膜泵中,有减速机、曲轴箱、曲轴导杆、活塞导杆、活塞密封、活塞缸体,如果对泵流量调 节还需要增加变频器,这些设备占去了泵的总造价的70% ;2、上述动力设备和传动装置都 是使用的专用零件设计和制造,设计费用和制作费用都很高,用户的使用成本较高,一旦出 现故障,维修不便;3、制造周期长;4、传动结构复杂,动力传输效率低,能源损耗高;5、在活 塞直径和形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需要提高泵的流量就要增加冲程,从而加快了各个部件 的磨损,特别是单向阀、隔膜的磨损.使用寿命寿命短,维护费用高,并且受到结构的限制 不太适合做特大流量的泵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这一种高压软管泵,能够利用高压油泵直接向泵体内 注油,大量的采用了标准零部件,降低了泵的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采用软管结构,该泵的 单次工作容量相比较传统隔膜泵大大提高,能够降低单项阀的动作频率,延长了单项阀的 使用寿命,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压软管泵,包括软管 腔,软管腔上设置进料管和出料管,进料管上安装进料单项阀,出料管上安装出料单向阀, 软管腔内安装软管,软管分别与进液管和排液管连通,进液管和排液管分别与液压油箱连 通,进液管上安装液压泵和进液阀门,排液管上安装排液阀门,进液阀门和排液阀门分别通 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进液管上安装过滤器。所述进液管上安装储能器。所述进液管上安装回液管,回液管另一端与液压油箱连通,回液管上安装溢流阀。
3[0008]所述进液管上安装增压器。所述排液管上依次安装油品质量监测器和管路切换阀,管路切换阀上安装废油回 收管,废油回收管与废油回收装置连通,油品质量监测器和管路切换阀分别通过导线与控 制器连接。所述软管上安装泄压管,泄压管与排油管连通,泄压管上安装泄压安全阀。所述软管腔内壁上安装感应器。所述感应器是环形感应器,软管穿过环形感应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采用软管替代隔 膜,大大提高了单次输送容量,能够做到大于300升的容量,同样工作总量下,降低了单项 阀的动作频率,延长了单项阀的使用寿命,能够适合做特大流量的泵;利用了油泵组直接提 供动力,无需使用减速机、曲轴箱、曲轴导杆、活塞导杆、活塞密封、活塞缸体等传统的传动 机构,大大精简了传动装置,减少了动力损耗,提高了动力传递效率;软管腔设置有感应器, 能够感应软管变化,自动控制排油,在出现故障时,能够有效防止过高油压损坏软管;本实 用新型采用标准零部件,能够批量生产或者采购,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结构简洁合 理,不易损坏,使用寿命久等。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软管腔结构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软管腔结构 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液压油箱;2、液压泵;3、溢流阀;4、回液管;5、过滤器;6、储 能器;7、进液管;8、增压器;11、废油回收装置;13、废油回收管;14、管路切换阀;15、油品 质量监测器;16、排液管;17、进液阀门;18、泄压安全阀;19、排液阀门;20、出料单向阀; 28、软管腔;29、软管;31、进料单向阀;32、料浆槽;34、进料管;35、出料管;36、泄压管;37、
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 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 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 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高压软管泵,主体结构包括软管腔28。软管腔28与进料管 34和出料管35分别连通,在进料管34上安装进料单项阀31,出料管35上安装出料单向阀 20,所述进料单向阀31确保物料只能从泵外沿进料管34流入软管腔28内;所述出料单向 阀20确保物料只能从软管腔28内沿出料管35输出到泵外。所述软管腔28上安装进液管 7和排液管16,进液管7和排液管16分别与液压油箱1连通。在进液管7上安装液压泵2 和进液阀门17,所述液压泵2可以是柱塞泵、齿轮泵、叶片泵、螺杆泵等,为了增大压力,提 高工作效率,所述液压泵17优选是由多台液压泵组成的油泵组。软管腔28内安装软管29, 软管29分别与进液管7和排液管16连通。所述软管29为能够扩张、收缩的柔性材料制成, 软管29直接与进液管7和排液管16连通,取代现有的隔膜结构,单次工作容量大大提高。所述进液阀门17能够控制高压液压油通过进液管7流入软管29内。所述排液管16上安 装排液阀门19,排液阀门19能够控制软管29内的液压油沿排液管16排出。进液阀门17 和排液阀门19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根据设定,统一对进液阀门17和排液阀 门19进行控制,实现软管29内注油和排油的工作循环。为了防止软管29内油压过高,损坏软管29,优选在软管29上安装泄压管36,泄压 管36与排油管16连通,泄压管36上安装泄压安全阀18。正常压力下,泄压安全阀18保 持关闭状态,当软管29内压力超过预设值,泄压安全阀18自动打开,将软管29内液压油排 出,降低软管29内压力,保护本实用新型稳定、安全的运行。在本实用新型中,直接利用液压泵直接向软管29注油,无需使用减速机、曲轴箱、 曲轴导杆、活塞导杆、活塞密封、活塞缸体等传统的传动机构,大大精简了传动装置,减少了 动力损耗,动力传递效率得到很大提升。采用软管29结构替代原有的隔膜结构,单次工作 容量得到大大提高,能够实现大于300升的容量,工作效率高,适合做特大流量的泵。该设 计还能够降低单项阀的动作频率,延长了单项阀的使用寿命,降低本实用新型维修成本。本 实用新型中,还有一种实施方案,即将软管29与进料管34和出料管35分别连通,软管腔28 分别与进液管7和排液管16,其余结构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具体结构,本行业技术人 员能够根据上述实施例推知,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在进液管7上安装过滤器5。所述过滤器5能够对液压油进行 过滤,防止其中杂质损坏软管29,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所述进液管7上可以安装储能器6,储能器6能够起到稳定进液管7输液压力的作 用。同时,为了防止储能器6存在杂质损坏软管29,还可以在储能器6后面的进液管7上再 安装一个过滤器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7上安装回液管4,回液管4另一 端与液压油箱1连通,回液管4上安装溢流阀3。进液管7内压力正常时,溢流阀3关闭; 当液压泵2的出口压力超过设定值时,溢流阀3开启,部分液压油通过回液管4回到液压油 箱1中,达到过压保护的作用,防止过高的压力损坏软管泵。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如果软管泵所需压力较高,例如,当输送压力在IOMP以上 时,为了保证输送液压油的压力大小,优选在进液管7上安装增压器8。液压油经过增压器 8时,能够提高输送压力。所述增压器8的管路连接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所述液压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变质的问题,或因软管内漏造成油质污染。 为了防止不合格的液压油流回液压油箱1,污染其他液压油。优选在排液管16上依次安装 油品质量监测器15和管路切换阀14,管路切换阀14上安装废油回收管13,废油回收管13 与废油回收装置11连通,油品质量监测器15和管路切换阀14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 接。油品质量监测器15能够对排液管16内的液压油进行分析判断,如果是合格的液压油, 管路切换阀14不变,保持排液管16与液压邮箱1直接连通,液压油直接输送回液压油箱1 ; 当油品质量监测器15检测到排液管16内液压油为不合格液压油时,油品质量监测器15向 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器控制管路切换阀14进行管路切换,连通废油回收管13,将不合格 的液压油输送到废油回收装置11内回收,从而有效防止不合格的液压油造成污染和对本 实用新型的损坏。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实现自动排液和进料的目的,优选在所述软管腔28内壁上安装感应器37。使用中,软管29补油扩张排出物料,当软管29外壁扩张到需排油位置时, 软管29触碰感应器37,感应器37感应到触碰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关闭 进液阀门17,打开排液阀门19,在进料压力下进行排液。本实施例所述感应器37优选为环 形感应器,软管29穿过环形感应器。所述环形感应器围绕在软管29四周,能够准确感应软 管29的扩张情况。同时,本实施例还可以起到高压保护的作用,实现自动排油,防止过高油 压损坏软管29。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当需要向软管腔28内输送物料时,控制器关闭进液阀门 17,打开排液阀门19,进料单项阀31在进料压力的作用下打开,出料单向阀20在压力下关 闭,物料进入软管腔28,软管29内的液压油在软管29受到的压力作用下通过排液管16回 流,经过油品质量监测装置15,油品质量监测装置15对油质进行检测,合格的液压油回到 液压油箱1以备再用;不合格的液压油流到废油回收装置11中;当软管腔28内充满物料, 需要将物料通过出料管35输送出时,控制器打开进液阀门17,关闭排液阀门19,高压液压 油输送到软管29内,液压油挤压软管29,软管29膨胀把物料挤出并顶开出料单项阀20,从 出料管35输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为了向进料管34保持一定压力,所述料浆槽32需保 持一定得高度。为了满足大流量物料输送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可以由多软管腔组成,如图2所示, 该实施例包括两个软管腔结构,各个软管腔分别通过进料管34与料浆槽32连通;各个软管 腔分别通过出料管35与泵口连通;各个软管腔分别通过独立的进液管7和排液管16与液 压油箱1连通;各个软管腔的进液管7和排液管16上分别设置独立的进液阀门17和排液 阀门19。进液阀门17和排液阀门19由控制器集中控制,使各软管腔的出料时间相互错开, 从而减少了出口压力波动,最大限度的降低料浆输出的压力波动。多个软管腔的软管泵,其 具体结构,本行业专业人员能够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容推出,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权利要求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包括软管腔(28),软管腔(28)上设置进料管(34)和出料管(35),进料管(34)上安装进料单项阀(31),出料管(35)上安装出料单向阀(20),软管腔(28)内安装软管(29),软管(29)分别与进液管(7)和排液管(16)连通,进液管(7)和排液管(16)分别与液压油箱(1)连通,进液管(7)上安装液压泵(2)和进液阀门(17),排液管(16)上安装排液阀门(19),进液阀门(17)和排液阀门(19)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进液管(7)上安装过滤器(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进液管(7)上安装储能 器(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进液管(7)上安装回液管 (4),回液管(4)另一端与液压油箱(1)连通,回液管(4)上安装溢流阀(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进液管(7)上安装增压器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排液管(16)上依次安装油品 质量监测器(15)和管路切换阀(14),管路切换阀(14)上安装废油回收管(13),废油回收 管(13)与废油回收装置(11)连通,油品质量监测器(15)和管路切换阀(14)分别通过导 线与控制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软管(29)上安装泄压管 (36),泄压管(36)与排油管(16)连通,泄压管(36)上安装泄压安全阀(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软管腔(28)内壁上安装感应 器(3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压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37)是环形感应 器,软管(29)穿过环形感应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软管泵,包括软管腔,软管腔上设置进料管和出料管,进料管上安装进料单项阀,出料管上安装出料单向阀,软管腔内安装软管,软管分别与进液管和排液管连通,进液管和排液管分别与液压油箱连通,进液管上安装液压泵和进液阀门,排液管上安装排液阀门,进液阀门和排液阀门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软管替代隔膜,大大提高了单次输送容量,能够适合做特大流量的泵;利用了油泵组直接提供动力,减少了动力损耗,提高了动力传递效率;本实用新型采用标准零部件,能够批量生产或者采购,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结构简洁合理,不易损坏,使用寿命久等。
文档编号F04B53/00GK201739142SQ201020288700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1日
发明者于洁, 任欢欢, 任萌, 刘江涛, 刘育东, 张凯蕾, 张芳蕾, 李季, 杜明波, 杜金波, 杨晓明, 杨晓辉, 莫文涛, 莫春媛, 莫春林, 莫春阳, 莫皓天, 莫皓然, 赵一, 赵建, 赵波, 赵珍, 邓佩珍, 邓冬青, 陈晓 申请人:莫春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