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9526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冷媒从吸气管进入压缩机构内,经压缩机构压缩后从气缸排出,其中大量的冷媒通过定子周边与壳体之间的通道从下部空腔流向上部空腔,在流动的过程中冷媒会带有一部分压缩机润滑油形成油气混合物,并最终从排气管排出压缩机。由此,导致压缩机冷却油随同冷媒一起进入空调器的循环系统中,从而降低了空调器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油气分离效果好且寿命长的压缩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内形成有供压缩后的制冷工质流动的制冷工质通道;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以对制冷工质压缩;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包括定子和转子;至少一个导流组件,所述至少一个导流组件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位于所述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以对制冷工质导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通过在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设置导流组件对制冷工质进行导流,可提高油气的分离效果,降低压缩机的油吐出量,从而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制冷工质通道包括第一制冷工质通道,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由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与所述容纳腔室的内壁限定出。所述导流组件为多个且在所述容纳腔室的周向上均匀分布。由此,可以提高导流组件的导流效果。每个所述导流组件均包括:第一导流叶片,所述第一导流叶片倾斜地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下端位于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所述第一导流叶片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的范围为20° < Θ < 70°。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组件的第一导流叶片之间限定出具有进口和出口的导流通道,其中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出口相通,且所述出口的出风方向在水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同。由此,可更好地分离制冷工质中附着的冷却油,提高分离效果。所述第一导流叶片在径向上的外壁面与所述容纳腔室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导流叶片在径向上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在径向上的览度。[0013]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第二导流叶片,所述第二导流叶片设在所述第一导流叶片的下端。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导流组件的导流效果。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支撑钩,所述支撑钩设在所述第一导流叶片的下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流叶片的交界处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第一导流叶片。通过设置支撑钩,可更好地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定位卡扣,所述定位卡扣设在所述第一导流叶片的下端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第一导流叶片。通过设置定位卡扣,可更好地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所述第一导流叶片焊接至所述容纳腔室的侧壁上。由此,可保证第一导流叶片与侧壁之间具有良好的安装强度,防止第一导流叶片错位,影响导流效果。所述制冷工质通道包括第二制冷工质通道,所述第二制冷工质通道为形成在所述定子上的至少一个通气孔。所述至少一个导流组件与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孔分别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导流组件均包括:第一导流叶片,所述第一导流叶片倾斜地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下端位于相应的通气孔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油气分离效果好,压缩机寿命高,且维护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立体图;和图2-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局部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压缩机100 ;壳体1,进气管11,储液器12 ;压缩机构2 ;电机定子31,转子32;导流组件4,第一导流叶片41,第二导流叶片42,支撑钩43,定位卡扣44 ;铜线包5 ;支撑板6;容纳腔室A ;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 ;导流通道C,导流通道出口 Cl,导流通道进口 C2 ;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
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压缩机构2、电机和至少一个导流组件4。如图1所示,壳体I内限定出容纳腔室A,容纳腔室A内形成有供压缩后的制冷工质流动的制冷工质通道,壳体I上设有进气管11和排气管(图未示出),其中进气管11可设置在壳体I的底部用于向压缩机构2内输入制冷工质,且进气管11的一端可从壳体I伸出并与储液器12相连,储液器12用于储存制冷工质,排气管可设置在壳体I的顶部用于输出经过压缩机构2压缩的制冷工质,制冷工质可以是现有空调压缩机领域中使用的任何一种制冷工质。压缩机构2设在容纳腔室A内,优选地,压缩机构2设在容纳腔室A的下部,压缩机构2用于对制冷工质进行压缩并可将压缩后的制冷工质从排气阀排入容纳腔室A内。关于压缩机构2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已为现有技术,并为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不再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电机设在容纳腔室A内用于驱动压缩机构2工作以对制冷工质进行压缩,电机包括定子31和可转动地设在定子31内的转子32,优选地,电机设在容纳腔室A的上部,即位于压缩机构2的上方,其中定子31内形成有定子铁心槽,铁心槽内设有线圈,其中在定子铁心上下两端形成有铜线包5,铜线包5可形成为圆环形且套设在转子32的上部。其中关于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已为现有技术,并为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不再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导流组件4设在容纳腔室A内且位于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例如下述的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和/或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的出口端以对制冷工质导流。换言之,导流组件4设置在定子31的上端且位于铜线包5的径向外侧并在径向上与铜线包5隔开预定距离,导流组件4用于更好地导流经压缩机构2压缩后的制冷工质。具体地说,制冷工质从进气管11进入到容纳腔室A内的压缩机构2内,由压缩机构2对制冷工质进行压缩,经过压缩后的制冷工质从压缩机构2排入到容纳腔室A内例如排入到容纳腔室A的下部空间,这部分制冷工质从制冷工质通道内流向容纳腔室A的上部空间,其中导流组件4设在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用于对制冷工质导流以使经过导流后流入容纳腔室A上部空间的制冷工质形成螺旋流场,有效对制冷工质中夹带的冷却油进行分尚,降低压缩机100的油吐出量。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通过在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设置导流组件4对制冷工质进行导流,可提高油气的分离效果,降低压缩机100的油吐出量,从而提高压缩机100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如图1所示,制冷工质通道包括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由定子31的外周面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限定出,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沿竖向延伸。导流组件4优选为多个且在容纳腔室A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例如在图1-图8的示例中,导流组件4可为四个,四个导流组件4均匀地分布在容纳腔室A侧壁上,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组件对应的圆心角大约为90度,由此可更好地对制冷工质进行导流,使从制冷工质通道B内流出并进入到容纳腔室A上部空间的制冷工质形成螺旋流场,从而提高制冷工质与其中附着的冷却油的分离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容纳腔室A较大时,导流组件4也可以是更多个例如6个、8个且在周向上均匀分布以提高导流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导流组件4可包括第一导流叶片41,第一导流叶片41倾斜地设在容纳腔室A内且下端位于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的出口端,第一导流叶片4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的范围为20° < Θ <70°,换言之,第一导流叶片41与定子31上表面之间的夹角在20° -70°,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优选为与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的出口端平齐。优选地,第一导流叶片41在径向上的外壁面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面贴合,第一导流叶片41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在径向上的宽度相等。由此,使第一导流叶片41可更好地遮挡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的流通截面,从而提高导流效果,进而提高了压缩机100的压缩效率和使用寿命。当然,可选地,第一导流叶片41在径向上的宽度也可以小于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在径向上的宽度。为了更好地对第一导流叶片41进行支撑固定,压缩机100可包括支撑板6,支撑板6可设置在定子31的上表面上,其中支撑板6可形成为环形且半径优选大于定子31的半径但小于容纳腔室A的半径,也就是说支撑板6的外周面位于定子31的外周面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面之间,以使从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内流出的制冷工质能够通过支撑板6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并在导流组件4的导流作用下进入容纳腔室A的上部空间,此时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止抵在支撑板6的上表面上,支撑板6用于支撑定位第一导流叶片41。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也可直接止抵在定子31的上表面上,即在这些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支撑板6,此时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直接与定子31的上表面支撑配合。如图2-图9所示,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组件4的第一导流叶片41之间限定出具有进口 C2和出口 Cl的导流通道C,其中进口 C2与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出口相通,且出口 Cl的出风方向在水平面内的正投影与转子32的旋转方向相同,如图2所示。由此,经过第一导流叶片41导流后的制冷工质所形成的螺旋流场的旋转方向与转子32的旋转方向相同,从而可更好地将制冷工质中携带的冷却油分离出,进一步降低压缩机100的油吐出量,提高压缩机100的使用寿命。参照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导流组件4还包括第二导流叶片42,第二导流叶片42设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具体地说,第二导流叶片42可伸入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内以对位于出口段的制冷工质导流,然后制冷工质在经过第一导流叶片41并由第一导流叶片41导流进入容纳腔室A的上部空间,从而形成螺旋流场。设置第二导流叶片42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对制冷工质的导流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压缩机100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其中第二导流叶片42可以竖直地设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如图4所示。当然,参照图5所示,第二导流叶片42也可倾斜地设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优选地,第二导流叶片42在径向上的外壁面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面贴合,其在径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一导流叶片41在径向上的宽度,例如第二导流叶片42在径向上的内壁面可大致止抵在支撑板6的外周面上,也就是说,第二导流叶片42在径向上的宽度与支撑板6的外周面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优选地,第一导流叶片41和第二导流叶片42 —体形成,这样可方便导流组件4的生产加工,有效提高导流组件4的强度。为了更好地固定第一导流叶片41,优选地,导流组件4还包括支撑钩43,支撑钩43设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且位于第一导流叶片41和第二导流叶片42的交界处,用于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41,如图6所示。其中支撑钩43可以通过粘结剂粘结在支撑板6的上表面上,当然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支撑钩43焊接在支撑板6的上表面。设置支撑钩43可以提高第一导流叶片41的固定强度,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导流叶片41相对于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错位,影响导流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叶片41的支撑定位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支撑钩
43。例如,优选地,导流组件4还可包括定位卡扣44,定位卡扣44可设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用于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41。其中定位卡扣44可卡设在支撑板6的外周面和容纳腔室A的内壁之间,优选地,定位卡扣44的上端与支撑板6的上表面大致平齐,如图7所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卡扣44的上端也可高于支撑板6的上表面,如图8所示。其中,在图7和图8的示例中,出于对导流效果、成本、装配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优选为只设置定位卡扣44,而不设置第二导流叶片42。通过设置定位卡扣44,同样可实现对第一导流叶片41的支撑固定作用。优选地,第一导流叶片41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之间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由此可保证第一导流叶片41与容纳腔室A的内壁之间具有良好的安装强度,防止在长时间使用后,第一导流叶片41相对于第一制冷工质B的出口端错位,影响导流效果,降低压缩机100的使用寿命。当然,也可在第一导流叶片41径向的外壁面上涂抹粘结剂,从而将第一导流叶片41粘结在容纳腔室A的内壁上。在本使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制冷工质通道包括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为形成在定子31上的至少一个通气孔,其中通气孔可以是竖向上贯通定子31的直通孔,其中通气孔的下端可位于容纳腔室A的下部空间,通气孔的上端可形成在定子31的上表面上。如图9所示,通气孔可以为多个,且在周向上均匀贯通形成在定子31内,经过压缩机构2压缩的制冷工质可从通气孔下端的进口进入到通气孔内并从出口流出进入到容纳腔室A的顶部空间。其中,优选地,至少一个导流组件4与至少一个通气孔分别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每个通气孔的出口处均设置有一个导流组件4用于导流,其中导流组件4可包括第一导流叶片41,第一导流叶片41倾斜地设在容纳腔室A内且下端位于相应的通气孔处以对从通气孔流出的制冷工质导流,从而形成螺旋的流场,提高油气分离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图9的示例中,导流组件4还可以包括第二导流叶片42,第二导流叶片42可以竖直地设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当然也可倾斜地设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第二导流叶片42可伸入到通气孔内以提高导流效果。总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可以仅具有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此时第一导流叶片41可设置在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的出口端用于导流制冷工质,其中为了提高导流效果,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竖直或倾斜地设有第二导流叶片42,为了更好地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41,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设置有支撑钩43或定位卡扣
44。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也可以仅具有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此时第一导流叶片41可设置在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的出口端用于导流制冷工质,其中为了提高导流效果,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竖直或倾斜地设有第二导流叶片42,为了更好地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41,在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设置有支撑钩43。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还可以同时具有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和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此时第一导流叶片41可设置在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的出口端用于导流制冷工质,其中为了提高导流效果,在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处的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竖直或倾斜地设有第二导流叶片42,且为了更好地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41,第一制冷工质通道B处的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设置有支撑钩43或定位卡扣44,同样地,在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的出口端也可设置第一导流叶片41,且为了提高导流效果,第二制冷工质通道D处的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竖直或倾斜地设有第二导流叶片42,且为了更好地支撑固定第一导流叶片41,此处的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可设置有支撑钩4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油气分离效果好,压缩机100寿命高,且维护成本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缩机100的其它构成例如储液器12、转子和偏心轴等以及操作,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006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I),所述壳体(I)内限定出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内形成有供压缩后的制冷工质流动的制冷工质通道; 压缩机构(2),所述压缩机构(2)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以对制冷工质压缩; 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包括定子(31)和转子(32);以及 至少一个导流组件(4),所述至少一个导流组件(4)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位于所述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以对制冷工质导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工质通道包括第一制冷工质通道,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由所述定子(31)的外周面与所述容纳腔室的内壁限定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4)为多个且在所述容纳腔室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流组件(4)均包括: 第一导流叶片(41),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倾斜地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下端位于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的范围为 20° < Θ < 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组件(4)的第一导流叶片(41)之间限定出具有进口和出口的导流通道,其中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出口相通,且所述出口的出风方向在水平面内的正投影与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在径向上的外壁面与所述容纳腔室的内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在径向上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冷工质通道在径向上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4)还包括第二导流叶片(42),所述第二导流叶片(42)设在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4)还包括支撑钩(43),所述支撑钩(43)设在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流叶片(41,42)的交界处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4)还包括定位卡扣(44),所述定位卡扣(44)设在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的下端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焊接至所述容纳腔室的侧壁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工质通道包括第二制冷工质通道,所述第二制冷工质通道为形成在所述定子上的至少一个通气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流组件(4)与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孔分别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导流组件(4)均包括: 第一导流叶片(41),所述第一导流叶片(41)倾斜地设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下端位于相应的通气孔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压缩机构、电机和至少一个导流组件。壳体内限定出容纳腔室,容纳腔室内形成有供压缩后的制冷工质流动的制冷工质通道。压缩机构设在容纳腔室内以对制冷工质压缩。电机设在容纳腔室内且包括定子和转子。至少一个导流组件设在容纳腔室内且位于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以对制冷工质导流。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通过在制冷工质通道的出口端设置导流组件对制冷工质进行导流,可提高油气的分离效果,降低压缩机的油吐出量,从而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文档编号F04C29/00GK202926636SQ20122056154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吴嘉晖 申请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