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预旋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67839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气预旋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进气预旋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固定外圈和固定内圈、用于连接固定外圈与固定内圈的多根连杆、两端分别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圈和固定内圈上的导叶、套设在固定外圈外侧周部上的转动圈、用于驱动导叶自转的驱动机构,该预旋器上导叶具有良好的刚度,在遇到较大的气流冲击时不会发生变形,这使得导叶上叶片的开度更易调节且具有较高的调节精度,从而使得预旋器的流量调节更为精准,这保证了导叶上叶片在实际开度下的流量与设计值的一致性,能够为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流量调节时的能量损失,安装有该预旋器的风机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的提高。
【专利说明】一种进气预旋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预旋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鼓风机、压缩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使得鼓风机、压缩机在变工况条件下满足高效、节能的设计理念,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调节。目前,对于大流量的双吸风机通常采用液力耦合器调节,或者采用在其进风口前面安装调节门的方法实现调节,这样均会造成较大的能量损失。
[0003]此外,现有技术中,作为调节门的进气预旋装置大多为整体组合装置,其调节叶片基本上均为单支承型式,导致其刚度较差,在气流冲击时容易发生变形,造成预旋装置调节叶片在闭合时开度不能为零,而在一定开度下流量也存在偏差,对关于流量控制的控制系统的设计造成一定难度。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流量损失低且工作效率较高的进气预旋器。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进气预旋器,所述预旋器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固定外圈、同轴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圈内腔中的固定内圈、用于连接所述固定内圈与所述固定外圈的多根连杆,所述固定外圈的两轴端相贯穿且所述固定内圈的两轴端密封设置,所述预旋器还包括多个导叶,每个所述导叶的两端分别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内圈上,多个所述导叶沿所述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内圈的周向相间隔分布,所述固定外圈的外侧上还转动地套设有转动圈,转动圈上还设有多个分别用于驱动所述多个导叶自转的驱动机构。
[0006]优选地,所述固定内圈上开设有沿其轴向贯穿的用于与安装轴相配合的通孔,所述安装轴的外侧周部与所述通孔之间还设有密封件。
[0007]优选地,多个所述连杆相间隔地分布在所述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内圈的周向上。
[0008]优选地,所述固定外圈呈中空圆柱型,所述固定外圈由至少两个弧形块沿周向相固定拼接而成。
[000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外圈由上弧形块、下弧形块相固定拼接而成。
[0010]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转动圈上的第一连接轴、一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上的第一联接件,所述导叶具有用于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外圈上的轴部,所述轴部上固定地设有第二联接件,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联接件、所述第二联接件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线与所述固定外圈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线与所述导叶上所述轴部的轴心线相互平行。
[0011]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驱动机构的个数与所述导叶的个数相等。
[0012]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进气预旋器,其中通过对其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了导叶的刚度,使其在遇到较大的气流冲击时均不会发生变形,这使得导叶上叶片的开度更易调节且具有较高的调节精度,从而使得预旋器的流量调节更为精准,这保证了导叶上叶片在实际开度下的流量与设计值的一致性,能够为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流量调节时的能量损失,安装有该预旋器的风机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的提高。这样,在同样工作效率下,整机的轴向尺寸可大幅地缩小降低了机组的成套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旋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预旋器的右视剖视示意图
[0015]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预旋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预旋器的立体图。
[0017]其中,1、固定外圈;11、上弧形块; 12、下弧形块;2、固定内圈;3、连杆;4、导叶;41、轴部;5、转动圈;6、驱动机构;61、第一连接轴、62、第一联接件;63、第二连接轴;64、第二联接件;7、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0019]参见图1~4所示的进气预旋器,该预旋器包括固定外圈1、固定内圈2,固定外圈I具有中空状的内腔且其两轴端相贯穿,固定外圈I的两轴向端部分别作为该预旋器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固定内圈2的两轴端密封设置,固定内圈2同轴设置在固定外圈I的内腔中,固定内圈2与固定外圈I通过多根连杆3相固定连接,这多个连杆3相间隔地分布在固定外圈1、固定内圈2的周向上。
[0020]参见图1~4所示,该预旋器还包括多个导叶4,每个导叶4的两端分别转动地设置在固定外圈I和固定内圈2上,这多个导叶4沿固定外圈1、固定内圈2的周向相间隔分布,固定外圈I和固定内圈2同时提供导叶4支承,使得导叶4具有良好的刚度。在固定外圈I的周向外侧上还转动地设有转动圈5,该转动圈5上设有多个分别用于驱动上述多个导叶4自转的驱动机构6,导叶4在自转时叶片开度得到调节。
[0021]这样,当气流从进气口流入预旋器时,由于导叶4上的叶片具有更好的刚度,叶片不会因气流的冲击而发生变形,导叶4上叶片的开度更易调节且具有较高的调节精度,这使得预旋器的流量调节更为精准,导叶4的叶片在闭合时其开度也可达到零值,这保证了导叶4上叶片在实际开度下的流量与设计值的一致性,为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流量调节时的能量损失,安装有该预旋器的风机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的提高。这样,在同样工作能力下,整机的轴向尺寸可大幅地缩小降低了机组的成套成本。
[0022]参见图3所示,驱动机构6与导叶4两者的个数相一致且--对应。在本实施例
中,驱动机构6包括转动或固定地连接在转动圈5上的第一连接轴61、一端转动地连接第一连接轴61上的第一联接件62,导叶4具有用于转动连接在固定外圈2上的轴部41,轴部41上固定地设有第二联接件64,该驱动机构6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联接件61和第二联接件64的第二连接轴63,第一连接轴61的轴心线与固定外圈I的轴心线相互平行,第二连接轴63的轴心线与导叶4上轴部41的轴心线相互平行,这样,当外部的动力装置驱动转动圈5旋转时,第一连接轴61带动第一联接件62,并通过第二连接轴63驱动第二联接件64发生旋转,第二联接件64带动轴部41绕其自身轴心线旋转而使得导叶4的叶片开度得到调雜
iF.0
[0023]由于预旋器安装至风机上的位置往往会与风机上的安装轴(图中未示出)发生干涉,因而通常将预旋器安装在安装轴上,因此,固定内圈2上开设有沿其轴向贯穿的通孔,该通孔应与安装轴相配合,同时在安装轴的外侧周部与通孔的孔壁之间设置密封件7,如图2所示,这样便可在保证预旋器正常安装的同时保证固定内圈2处的密封性,避免气流的回流损失。在这里,固定内圈2设置为中空圆筒状,固定外圈I也设置为中空圆柱型,固定外圈I由上弧形块11和下弧形块12相固定拼接而成,同样地,固定内圈2、密封件7也可设为两部分,先安装各部件后再予以拼接组合,安装更为方便,且在后续对带预旋器的整机进行调试时更为方便。
[0024]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进气预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旋器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固定外圈、同轴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圈内腔中的固定内圈、用于连接所述固定内圈与所述固定外圈的多根连杆,所述固定外圈的两轴端相贯穿且所述固定内圈的两轴端密封设置,所述预旋器还包括多个导叶,每个所述导叶的两端分别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内圈上,多个所述导叶沿所述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内圈的周向相间隔分布,所述固定外圈的外侧上还转动地套设有转动圈,转动圈上还设有多个分别用于驱动所述多个导叶自转的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气预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内圈上开设有沿其轴向贯穿的用于与安装轴相配合的通孔,所述安装轴的外侧周部与所述通孔之间还设有密封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气预旋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杆相间隔地分布在所述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内圈的周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气预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圈呈中空圆柱型,所述固定外圈由至少两个弧形块沿周向相固定拼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进气预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圈由上弧形块、下弧形块相固定拼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气预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转动圈上的第一连接轴、一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轴上的第一联接件,所述导叶具有用于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外圈上的轴部,所述轴部上固定地设有第二联接件,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联接件、所述第二联接件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线与所述固定外圈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线与所述导叶上所述轴部的轴心线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进气预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个数与所述导叶的个数相等。
【文档编号】F04D29/38GK203404131SQ201320473777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5日
【发明者】刘廷召, 金鼎铭 申请人:苏州欧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