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静音医疗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7532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超静音医疗充气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泵领域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超静音医疗充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泵是通过电机的运转实现充气目的的工具。现有的气泵其功率越大,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也越大,医疗充气泵是用于给医疗气垫或其他医疗设备充气的工具,对工作噪声有严格要求,目前,为达到噪声要求一般都会采用小功率的电机做成,虽然噪声符合要求,但这种气泵往往充气效率较低,导致充气时间长,影响用户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种超静音医疗充气泵,其可有效地降低气泵的工作噪声,使充气泵工作时符合医院环境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超静音医疗充气泵,包括由吸音材料制成的隔音袋和可拆式装设于隔音袋内的充气泵主体,所述充气泵主体包括密闭外壳以及设于密闭外壳内的电机和换气机构,所述密闭外壳的内壁面上贴附有吸音棉,所述密闭外壳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进出气口,所述换气机构包括气体流道和用于控制气体流道的气流方向的换气组件,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外壳和设于电机外壳内的电机本体,所述电机外壳上设有与第一进出气口连通的抽气口和与气体流道连通的泵出口,所述气体流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进出气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机本体具有伸出其两端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两端均设有风叶,在工作时形成自抽气口流向泵出口的气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换气机构包括气道箱,所述气道箱内设有横向间距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于气道箱内分隔出第一气室、第二气室和第三气室,所述第一气室与第二进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室内设有与电机外壳的抽气口连通的出气室,所述出气室设有与第一气室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气室与电机外壳上的泵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气室与第一进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第二气室与第三气室的第三通孔,所述气道箱内形成前述的气体流道;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同轴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换气组件包括一连杆和控制连杆前后移动的电磁开关,所述连杆上设有分别用于挡住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工作时,电磁开关控制连杆前后移动,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分别挡住或打开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闭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边沿连接处设有凸边和卡槽,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凸边插于卡槽中密闭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闭外壳内还设有用于存放导线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线口和与密闭外壳内部连通的穿线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音袋上设有与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分别对应的让位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音袋上设有便于充气泵主体装入及取出的拉链开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控制充气泵工作的控制面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通过将电机和换气机构设于密闭外壳内,并在密闭外壳的内侧面贴附吸音棉,在密闭外壳上套一由吸音材料制成的隔音袋,以及在电机主体外装设电机外壳,使得电机工作时可以依次通过电机外壳、密闭外壳和隔音袋三重隔音来达到降低工作噪声的目的,极大地降低了电机的工作噪声,即使大功率的电机也能保证充气泵工作时的噪声值在规定的范围以内。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气道箱内部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内部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一种超静音医疗充气泵,包括由吸音材料制成的隔音袋10和可拆式装设于隔音袋10内的充气泵主体,以及用于控制充气泵工作的控制面板。所述充气泵主体包括密闭外壳20以及设于密闭外壳20内的电机30和换气机构,所述密闭外壳20的内壁面上贴附有吸音棉,所述密闭外壳20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进出气口23,所述换气机构包括气体流道和用于控制气体流道的气流方向的换气组件40,所述电机30包括电机外壳31和设于电机外壳31内的电机本体32,所述电机外壳31上设有与第一进出气口23连通的抽气口311和与气体流道连通的泵出口312,所述气体流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进出气口51。所述密闭外壳20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所述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的边沿连接处设有凸边25和卡槽24,所述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通过凸边25插于卡槽24中密闭连接。所述隔音袋10上设有与第一进出气口23和第二进出气口51分别对应的让位孔11,以及便于充气泵主体装入及取出的拉链开口12。

如图2所示,所述电机本体32具有伸出其两端的输出轴33,所述输出轴33的两端均设有风叶34,通过双风叶34的两级加压,提高了电机30的工作效率。而且,在工作时形成自抽气口311流向泵出口312的气流,所述气流流经电机30主体,使电机30主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气流带走,从而不需要在电机外壳31,以及密闭外壳20上设置散热孔,从而使得电机外壳31和密闭外壳20可以密封设置,极大的提高隔音效果。

如图3所示,所述换气机构包括气道箱50,所述气道箱50内设有横向间距设置的第一隔板52和第二隔板53,所述第一隔板52和第二隔板53于气道箱50内分隔出第一气室54、第二气室55和第三气室56,所述第一气室54与第二进出气口51连通,所述第一气室54内设有与电机外壳31的抽气口311连通的出气室57,所述出气室57设有与第一气室54连通的第一通孔571,所述第一隔板52上设有连通第一气室54和第二气室55的第二通孔521,所述第二气室55与电机外壳31上的泵出口312连通,所述第三气室56与第一进出气口23连通,所述第二隔板53上设有连通第二气室55与第三气室56的第三通孔531,所述气道箱50内形成前述的气体流道;所述第一通孔571、第二通孔521与第三通孔531同轴设置。所述换气组件40包括一连杆42和控制连杆42前后移动的电磁开关41,所述连杆42上设有分别用于挡住第一通孔571、第二通孔521和第三通孔531的第一挡板43、第二挡板44和第三挡板45,工作时,电磁开关41控制连杆42前后移动,使第一挡板43、第二挡板44和第三挡板45分别挡住或打开第一通孔571、第二通孔521和第三通孔531。

如图4所示,所述下壳体22内设有用于安装电机30的电机安装架27、用于安装气道箱50的气道安装架28和用于存放导线的容置腔26,所述气道安装架28于下壳体22内分隔出分别与第三气室56和出气室57连通的第一出气腔281和第二出气腔282,所述第一出气腔281具有与第一进出气口23连通的第一出气口283,所述第二出气腔282具有与电机外壳31的抽气口311连通的第二出气口284。所述容置腔26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线口262和与密闭外壳20内部连通的穿线孔261,不使用时,导线的一端穿过穿线孔261与密闭外壳20内部的电磁开关41和电机30连接,另一端收纳于容置腔26内;使用时,将收纳于容置腔26内的导线从出线口262中抽出,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充气时,电磁开关41控制连杆42向后移动,使连杆42上的第一挡板43挡住第一通孔571,第二挡板44打开第二通孔521,第三挡板45挡住第三通孔531,气体自第一进出气口23进入密闭外壳20内,然后沿着气道箱50外侧流动自电机外壳31的抽气口311进入电机外壳31内,由电机30主体带动风叶34转动使气流自泵出口312吹入第二气室55,接着气流通过第二通孔521进入第一气室54,绕过第一气室54内的出气室57后自第二进出气口51进入被充气设备内,实现对设备的充气;

放气时,电磁开关41控制连杆42向前移动,使连杆42上的第一挡板43打开第一通孔571,第二挡板44挡住第二通孔521,第三挡板45打开第三通孔531,设备内的气体自第二进出气口51进入密闭外壳20的第一气室54内,并通过第一通孔571进入出气室57,然后由出气室57进入第二出气腔282,从第二出气腔282的第二出气口284进入密闭外壳20内,接着自电机外壳31的抽气口311进入电机外壳31内,由电机30主体带动风叶34转动使气体自泵出口312吹入第二气室55,接着,气体自第三通孔531进入第三气室56,然后由第三气室56进入第一出气腔281,接着自第一出气腔281的第一出气口283进入密闭外壳20内,最后从密闭外壳20的第一进出气口23排出,实现对设备泄气。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