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齿差摆线油泵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3444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齿差摆线油泵转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与齿轮机构相似的配合构件,特别是一种油泵转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齿差转子为渐开线转子,其内转子和外转子的齿形轮廓线为渐开线,内转子与外转子齿差大于2,该油泵的主要缺点:一是多齿差渐开线齿轮泵的齿廓曲率大,齿轮啮合时易产生滑动,增大齿轮啮合的磨损。二是陡直的齿形轮廓减少了密封表面,降低了容积效率,内、外齿啮合时形成的密闭腔小,高速时易产生冲击和噪声。三是在相同理论排量下,渐开线齿轮泵的齿数多,油泵结构较大,在现代汽车空间限制的条件下有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多齿差渐开线转子的不足,提供一种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二齿差摆线油泵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8个外齿的内转子和具有10个内齿的外转子。

当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相啮合时,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中心距为e,6.5cm≤e≤5.5cm。

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时,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0.1cm~0.8cm。

所述内转子的轮廓包括:短幅外摆线的内等距曲线1b、内转子齿顶弧1a和内转子齿根弧1c。生成所述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径为R2。R2也是外转子节圆半径。所述短幅外摆线内等距曲线1b的中心半径为L。R2∶L=0.6~0.7∶1。

所述外转子的轮廓包括:与内转子轮廓共轭的圆弧曲线2b、外转子齿顶弧2a和外转子齿根弧2c。圆弧曲线2b的半径为r,r∶L=0.48~0.52∶1

外转子节圆上的弧齿槽宽与弧齿厚之比为0.8~1.15∶1。

内转子的齿顶圆半径rca、外转子的齿顶圆半径rpa以及中心距e满足关系4.7≤rpa+e-rca≤5.8。

优选地,e为5.725cm,S为0.4cm,R2∶L=0.6657∶1,r∶L=0.512∶1,rpa+e-rca=5.4。

优选地,e为6cm,S为0.4cm,R2∶L=0.667∶1,r∶L=0.5∶1,rpa+e-rca=5.2。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其二齿差短幅摆线齿轮油泵转子,采用了作短幅外摆线的内等距曲线的方式形成齿廓,具有结构紧凑合理,能减小齿轮啮合磨损,降低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冲、冲击和噪声,提高容积效率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外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转子,2-外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一种二齿差摆线油泵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8个外齿的内转子1和具有10个内齿的外转子2。

当所述内转子1和外转子2相啮合时,内转子1和外转子2的中心距为e,e为5.725cm。

内转子1与外转子2啮合时,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0.4cm。

所述内转子1的轮廓包括:短幅外摆线的内等距曲线1b、内转子齿顶弧1a和内转子齿根弧1c。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内转子1的齿形轮廓由以下三种线条相互圆滑连接构成: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非完整的短幅外摆线的内等距曲线1b、内转子齿顶弧1a、内转子齿根弧1c。生成所述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径为R2。R2也是外转子2节圆半径。所述短幅外摆线内等距曲线1b的中心半径为L。R2∶L=0.6657∶1。

所述外转子2的轮廓包括:与内转子1轮廓共轭的圆弧曲线2b、外转子齿顶弧2a和外转子齿根弧2c。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外转子2的齿形轮廓由以下三种线条相互圆滑连接构成:与内转子1相共轭的圆弧交叉后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圆弧曲线2b、外转子齿顶弧2a、外转子齿根弧2c。每一段所述圆弧曲线2b所包含的齿数为2,圆弧曲线2b的半径为r,r∶L=0.512∶1。

外转子2节圆上的弧齿槽宽与弧齿厚之比为0.843∶1。

内转子1的齿顶圆(内转子齿顶弧1a所在的圆)半径rca、外转子2的齿顶圆(外转子齿顶弧2a所在的圆)半径rpa以及中心距e满足关系rpa+e-rca=5.4。

实施例2:

一种二齿差摆线油泵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8个外齿的内转子1和具有10个内齿的外转子2。

当所述内转子1和外转子2相啮合时,内转子1和外转子2的中心距为e,e为6cm。

内转子1与外转子2啮合时,齿顶和齿根的间隙S为0.4cm。

所述内转子1的轮廓包括:短幅外摆线的内等距曲线1b、内转子齿顶弧1a和内转子齿根弧1c。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内转子1的齿形轮廓由以下三种线条相互圆滑连接构成: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非完整的短幅外摆线的内等距曲线1b、内转子齿顶弧1a、内转子齿根弧1c。生成所述短幅外摆线的动圆半径为R2。R2也是外转子2节圆半径。所述短幅外摆线内等距曲线1b的中心半径为L。R2∶L=0.667∶1。

所述外转子2的轮廓包括:与内转子1轮廓共轭的圆弧曲线2b、外转子齿顶弧2a和外转子齿根弧2c。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外转子2的齿形轮廓由以下三种线条相互圆滑连接构成:与内转子1相共轭的圆弧交叉后削去齿顶部和齿根部的圆弧曲线2b、外转子齿顶弧2a、外转子齿根弧2c。每一段所述圆弧曲线2b所包含的齿数为2,圆弧曲线2b的半径为r,r∶L=0.5∶1。

外转子2节圆上的弧齿槽宽与弧齿厚之比为1.049∶1。

内转子1的齿顶圆(内转子齿顶弧1a所在的圆)半径rca、外转子2的齿顶圆(外转子齿顶弧2a所在的圆)半径rpa以及中心距e满足关系rpa+e-rca=5.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