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泵枢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6670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泵枢轴。



背景技术:

油泵作为机车牵引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动力部件,作用是强迫变压器油循环,将牵引变压器工作产生的热量经复合冷却器排出。

现有的油泵,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电控高压燃油泵[申请号:201420861915.7;授权公告号:CN204476630U],包括出油组立、机壳组立、转子组立、电枢轴和进油组立,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分别连接至机壳组立的两端,转子组立和电枢轴设置在机壳组立内,电枢轴穿过转子组立,且电枢轴两端轴分别与出油组立和进油组立连接,进油组立包括泵室、泵革和涡轮,涡轮设置在泵室和泵盖之间,且所述涡轮与所述电枢轴连接,泵盖上设置有进油口和内轨出油口,出油组立包括出油座和插片组立,插片组立设置在出油座上,出油座上设置有外轨出油口和远端吸油口。

该种结构的油泵,电枢轴为实心轴,电枢轴在旋转的过程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被散发,散热效果差;另外受机车空间尺寸的约束,机车上的电气设备元件等都有严格的尺寸和重量要求,设计油泵电机转子时内孔径尺寸必须设计得较小,相应的油泵枢轴直径尺寸也较小,在油泵电机转子套入侧(枢轴后端)轴承挡及轴颈的尺寸就更小,轴颈尺寸小,枢轴整体的刚性和强度较低,安装的轴承规格在选用时不得不减小,选用规格较小的轴承,承受载荷的能力就差,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油泵枢轴,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枢轴的散热效果和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油泵枢轴,包括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中具有通油孔,所述主体的后端具有环形挡沿,所述主体的后端紧配合固连有轴套,且所述轴套抵靠在环形挡沿上,所述轴套的外径大于环形挡沿的外径。

通油孔的设置使油能够进入到枢轴的内部,且通油孔的设置提高了枢轴与油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枢轴的散热效果;主体的后端用来套设轴承,由于主体后端的外径尺寸较小,因此在主体的后端套入轴套,轴套增强主体后端的强度,提高枢轴整体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使枢轴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而且套入轴套增大了轴承的定位面积,即轴承的规格可以相应的大些,提高承受载荷的能力。

在上述的一种油泵枢轴中,所述主体和轴套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轴套采用热套工艺过盈配合的套入到主体的后端,主体和轴套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主体和轴套热胀冷缩的系数相同,主体和轴套相固连后不会脱落,从而使主体后端的强度高。

在上述的一种油泵枢轴中,所述主体的前端具有环形挡肩,所述环形挡肩的外径大于环形挡沿的外径,所述环形挡肩和轴套之间的主体用来固连转子。环形挡肩的外径大于环形挡沿的外径,转子从主体的后端套入,再在主体的后端固连轴套,使转子定位在环形挡肩与轴套之间,设计合理。

在上述的一种油泵枢轴中,所述通油孔包括通油盲孔和通油通孔,所述通油盲孔沿主体的轴向设置,且通油盲孔贯穿主体后端的端部,所述通油通孔沿主体的径向贯穿主体,所述通油通孔与通油盲孔相连通。通油盲孔和通油通孔的设置,使主体中的油路相连通,且油路与主体的端部和侧部均相连通,从而提高油与主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在上述的一种油泵枢轴中,所述通油通孔与通油盲孔的连通处位于通油盲孔的底部。接触面积大,散热效果好,设计合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泵枢轴具有以下优点:

1、本油泵枢轴的后端紧配合固连有轴套,轴套的设置增强了枢轴后端的强度,而且轴套的设置提高了轴承的定位面积,使轴承安装的稳定性好,可以使用较大规格的轴承。

2、本油泵枢轴中设置有通油孔,通油孔的设置使油能进入到枢轴中,且使油与枢轴的接触面积大,枢轴的冷却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油泵枢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通油孔;21、通油盲孔;22、通油通孔;3、环形挡沿;4、轴套;5、环形挡肩;6、转子;7、第一轴承;8、第二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油泵枢轴包括主体1和轴套4,主体1和轴套4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

主体1的前端具有环形挡肩5,主体1的后端具有环形挡沿3,环形挡肩5的外径大于环形挡沿3的外径,装配时,通过热套工艺将转子6套在主体1外,并抵靠在环形挡肩5上,转子6与主体1过盈配合,然后在主体1的后端通过热套工艺将轴套4套在主体1外,轴套4抵靠在环形挡沿3上,轴套4与主体1过盈配合,从而使转子6定位在环形挡肩5和轴套4之间,轴套4的外径大于环形挡沿3的外径。主体1的后端套有第一轴承7,第一轴承7抵靠在轴套4上,主体1的前端套有第二轴承8,第二轴承8抵靠在环形挡肩5上。

主体1中具有通油孔2,通油孔2包括通油盲孔21和通油通孔22,通油盲孔21沿主体1的轴向设置,且通油盲孔21贯穿主体1后端的端部,通油通孔22位于环形挡肩5中,通油通孔22沿主体1的径向设置,且通油通孔22贯穿主体1,通油通孔22与通油盲孔21的连通处位于通油盲孔21的底部。

散热时,油从主体1后端的通油盲孔21进入,然后沿着通油盲孔21流动并进入到通油盲孔21的底部,然后从通油通孔22中排出的同时将热量带走,实现散热。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主体1、通油孔2、通油盲孔21、通油通孔22、环形挡沿3、轴套4、环形挡肩5、转子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