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隔离阀组件的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3166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带隔离阀组件的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适于在气动系统中使用的比例压力控制器,尤其涉及带隔离阀组件的比例压力控制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比例压力控制器通常包括主内部阀,主内部阀运动,以容许加压流体被排到压力控制装置。这样的比例压力控制器调节在压力控制装置处的加压流体的操作压力。通常使用电磁操作器来使主阀改变位置。此构造增加了比例压力控制器的重量和成本,并且需要较大的电流来使主阀改变位置。

已知的比例压力控制器通常还易受系统压力低于额定(undershoot)或超出规定(overshoot)的影响。由于主阀的质量和操作时间的原因,用以减少或停止流到压力控制装置的加压流体流的控制主阀的信号可能会发生得太早或太晚,以至于不能避免未达到或超过期望的操作压力。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操作电磁促动器的控制系统在控制器“寻找”所需的操作压力时开始一连串快速打开和关闭的动作。这个快速操作称为“低频振荡(motor-boating)”,增加了与比例压力控制器有关的磨损和操作成本。

已知比例压力控制器通常包括入口端口、出口端口和排放端口。高压流体通常在通过比例压力控制器之后流至入口端口,流体通过出口端口离开到达压力控制装置,多余的流体压力通过排放端口从比例压力控制器排出。已知的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出口端口需要零压力条件时,也难以在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出口端口处实现零压力。不能在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出口端口处创建零压力,会对压力控制装置的操作和/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提供了本公开的大体概述,并且不是其完整范围或其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根据本主题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比例压力控制器,当出口端口处需要零压力条件时,使比例压力控制器出口端口处具有压力的可能性减至最低。比例压力控制器通常包括主体、入口提升阀、排放提升阀、隔离阀组件和控制隔离阀组件的促动器。比例压力控制器的主体具有入口流动通道、出口流动通道、排放/出口公共通道、和排放流动通道。主体中的入口端口开向入口流动通道,主体中的出口端口开向出口流动通道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主体中的排放端口开向所述排放流动通道。主体中的入口阀腔将入口流动通道连接到出口流动通道,主体中的排放阀腔将排放/出口公共通道连接到排放流动通道。入口提升阀可滑动地设置在入口阀腔中,排放提升阀可滑动地设置在排放阀腔中。在操作中,入口提升阀控制流体在入口流动通道和出口流动通道之间流动,排放提升阀控制流体在排放/出口公共通道和排放流动通道之间流动。

隔离阀组件集成在比例压力控制器的主体中。隔离阀组件通常包括隔离阀腔和位于隔离阀腔中的隔离阀部件。隔离阀腔设置在主体中与出口端口流体连通。隔离阀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隔离阀腔中。在操作中,隔离阀部件相对于隔离阀腔并在隔离阀腔内在隔离阀关闭位置和隔离阀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比例压力控制器的促动器控制隔离阀部件在隔离阀关闭位置和隔离阀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隔离阀关闭位置,隔离阀部件防止流体流过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相反,在隔离阀打开位置,隔离阀部件容许流体流过出口端口。有利地,这种布置紧凑并且在出口端口提供零压力条件,出口端口可以被配置连接到压力控制装置。

根据本文提供的描述,本发明另一些应用范畴将变得显而易见。在此概述中的描述和具体实例仅意在用作说明的目的,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文所述的附图仅用于示意选定的实施例而非所有可行的实现方式,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公开构成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2a是图1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示例性隔离阀组件防止流体进入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入口端口;

图2b是图1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示例性隔离阀组件向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入口端口提供流体,并且,其中,通过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排出流体;

图2c是图1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通过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排放流动通道和排放端口,使流体从出口流动通道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排出,减轻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流动通道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中的流体压力;

图3是根据本公开构成的另一个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4a是图3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示例性隔离阀组件防止流体离开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

图4b是图3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示例性隔离阀组件排出离开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的流体;

图4c是图3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通过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排放流动通道和排放端口,使流体从出口流动通道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排出,减轻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流动通道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中的流体压力;

图5是根据本公开构成的另一个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6a是图5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示例性隔离阀组件防止流体离开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

图6b是图5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示例性隔离阀组件排出离开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的流体;以及

图6c是图5的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另一侧面剖视图,其中,通过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排放流动通道和排放端口,使流体从出口流动通道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排出,减轻示例性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流动通道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中的流体压力。

在附图的所有几个图中,对应的参考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完全的描述。

提供示例性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完整的,并且将会把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例如具体构件、装置和方法的实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完整的理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为显而易见的是,不需要采用具体细节,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两者均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未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过程、众所周知的装置结构和众所周知的技术。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是出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并且不意在为限制性的。如本文所用,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该”意在还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其它表示。用语“包括”、“包括有”、“包含”和“具有”是包括性的,并且因此确定了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构件的存在性,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构件和/或它们的组。本文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不应理解为它们一定需要以所论述或示出的特定顺序来执行,除非明确标示为执行的顺序。还将理解到,可采用另外或备选的步骤。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接合到”、“连接到”或“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上,它可为直接在另外的元件或层上,接合到、连接到或联接到另外的元件或层上,或可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与此对比,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到”、“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上,则可不存在居间元件或层。用来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它词语应当以相似的方式来理解(例如,“在...之间”相对于“直接在...之间”,“在...附近”相对于“直接在...附近”等)。如本文所用,用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的用语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虽然本文可使用用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不同的元件、构件、区域、层和/或区段,这些元件、构件、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当受这些用语限制。这些用语仅可用来将一个元件、构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个区域、层或区段区分开。在本文使用时,诸如“第一”、“第二”和其它数值用语的用语并不意味着序列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因此,下面论述的第一元件、构件、区域、层或区段可称为第二元件、构件、区域、层或区段,而不脱离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

可在本文使用空间相关的用语,例如“内部”、“外部”、“下面”、“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以方便进行描述,以对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或多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进行描述。除了图中描绘的定向之外,空间相关的用语可意在包含在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的定向。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反转过来,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的“下方”或“下面”的元件将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实例用语“下方”可包含上方和下方的定向两者。装置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定向),并且对应地理解本文所用的空间相关的描述符。

参照图1,比例压力控制器10包括主体12,主体12具有第一端盖14和第二端盖16,相对于第一端盖14,第二端盖16安装在主体12的相对端处。第一端盖14和第二端盖16可以可释放地紧固或固定地连接到主体12上。间隔件部件18也可包括在主体12中,间隔件部件18的目的将在下文中更详细论述。控制器操作器20可例如通过紧固或固定连接来连接到中心主体部分22上。主体12可进一步包括连接在中心主体部分22和间隔件部件18之间的入口主体部分24,间隔件部件18定位在入口主体部分24和第二端盖16之间。主体12可进一步包括定位在中心主体部分22和第一端盖14之间的排放主体部分26。可选择地,可以以大体长方形块的形式来提供比例压力控制器10,从而使得多个这样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可布置成并排构造。这个几何还促进了使用成歧管构造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

根据若干个实施例,入口主体部分24和排放主体部分26可释放地且密封地连接到中心主体部分22上。比例压力控制器10可包括各自建立在中心主体部分22中的入口端口28、出口端口30和排放端口32。诸如加压空气的加压流体33可经由出口端口30从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中排出。出口端口30开向加压流体33,并可操作地接收来自主体12内的出口流动通道34的加压流体33。出口流动通道34包括压力平衡段34a。可使用入口提升阀36来隔离流到出口流动通道34的流。入口提升阀36具有纵向腔39a和排气通路39b。入口提升阀36通常承靠在入口阀座38上,并且借助于诸如压缩弹簧的偏置部件40的力保持在图1所示的承座位置上。当入口提升阀36关闭时,没有流体流可进入出口流动通道34。可通过与入口主体部分24的端壁41接触,以及相对地通过部分地接收在入口提升阀36的纵向腔39a中,来使偏置部件40保持就位。入口提升阀36由主体12中的阀腔42接收,使得入口提升阀36可沿使偏置部件40伸出的入口阀关闭方向“a”和相反的入口阀打开方向“b”在入口阀腔42沿入口阀腔42轴向滑动。当入口提升阀36沿入口阀打开方向“b”移动时,入口提升阀36压缩偏置部件40。入口阀杆43整体地连接到入口提升阀36,其从入口提升阀36沿轴向延伸。入口阀杆43的自由端接触活塞44。入口阀杆43可滑动地设置成在接触活塞44之前穿过第一边界壁45,以帮助控制入口提升阀36的轴向对准,以在关闭位置上促进入口提升座接合部件46a与入口阀座38的周边密封。入口提升阀36具有相对面46b,在入口提升座接合部件46a的对面,面对出口流动通道34的压力平衡段34a。入口提升座接合部件46a与入口提升阀36的相对面46b具有相同的表面积。因此,入口提升阀36在压力平衡状态下工作。加压流体33可通过至少一个孔47和/或通过容许入口阀杆43穿过的膛孔而自由地流过第一边界壁45。至少一个孔47的大小和数量控制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压力作用于活塞44上所需的时间,并且因此控制活塞运动的速度。通过至少一个孔47而起作用的压力产生起作用使活塞44移向关闭位置的压力偏置力。活塞44可设有至少一个和多个(根据若干个实施例)弹性u形杯密封件48,u形杯密封件48单独地接收在绕着活塞44的周边而建立的单独的密封凹槽49中。当活塞44在主体12内的筒腔50内沿轴向滑动时,u形杯密封件48在活塞44的周围提供流体压力密封。

活塞44沿入口阀关闭方向“a”或入口阀打开方向“b”与入口提升阀36同轴地运动。第一边界壁45限定了第一边界(非压力边界),而活塞44限定了筒腔50的第二边界(压力边界)。由于其中第一边界壁45固定就位,活塞44可沿入口阀打开方向“b”运动,直到活塞44的端部51接触第一边界壁45为止。通过借助于自由地流过孔47的加压流体33产生的前述的压力偏置力来接触第一边界壁45,活塞44被保持在筒腔50内。如图1所示,活塞44还通过在筒腔50的相对端处接触沿径向延伸越过筒腔50的筒形壁的间隔件部件18的部分来将活塞44保持在筒腔50内。诸如o形环的弹性密封部件52a可定位在绕着入口提升阀36的周边向外建立的槽口或周向凹槽53a内。弹性密封部件52a在入口提升阀36和入口阀腔42之间提供密封。

入口提升阀36中的纵向腔39a开向出口流动通道34的压力平衡段34a,并设置成与其流体连通。排气通路39b从纵向腔39a延伸至入口阀腔42。诸如o形环的另一个弹性密封部件52b可定位在绕着入口提升阀36的周边外部建立的槽口或周向凹槽53b内。排气通路39b开向周向凹槽53b内,使得弹性密封部件52b阻塞排气通路39b并防止入口阀腔42中的流体进入排气通路39b。当入口提升阀36的纵向腔39a中的压力大于入口阀腔42中的压力时,压差使弹性密封部件52b轻微扩张,允许流体从排气通路39b中流出。因此,弹性密封部件52b充当排气通路39b的止回阀,允许流体沿一个方向,但不沿相反方向(从入口阀腔42到入口提升阀36的纵向腔39a),从入口提升阀36的纵向腔39a通过排气通路39b流向入口阀腔42。因此,排气通路39b加上弹性密封部件52b,中和出口流动通道34的压力平衡段34a和入口阀腔42之间的压差。

可使用可以可释放地连接到中心主体部分22上、控制器操作器20内的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来操作比例压力控制器10。接收在入口端口28中的诸如加压空气的加压流体33(图2a-2c)可被过滤或净化。可通过出口端口30和出口流动通道34回流到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中的流体是潜在地受污染的流体。根据若干个实施例,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与潜在地受污染的流体隔离开,从而使得仅通过入口端口28接收的经过滤的加压流体33流过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入口流动通道58使入口端口28和入口阀腔42之间的加压流体33连通。换句话说,入口阀腔42将入口流动通道58连接到出口流动通道34。从而,入口流动通道58通过入口提升阀36而与出口流动通道34流体隔离开,入口提升阀36可通常为关闭的。流体供应端口60与入口流动通道58连通并开向入口流动通道58。流体供应端口60通向填充入口通道62,填充入口通道62与出口流动通道34隔离开并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填充阀54。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为流过填充阀54的加压流体33提供了路径,以便于其被引导到放卸阀56的入口和多个不同的通道。

这些通道中的一个包括活塞加压通道66,活塞加压通道66将来自填充阀排出通道64的加压流体33引导到在第二端盖16中建立的活塞加压室68。在活塞加压室68中的加压流体33产生作用于活塞44的活塞端面70上的第一力f1(图2b)。活塞端面70的表面面积大于接触入口阀座38的入口提升阀36的表面面积,因此,当填充阀54打开或继续进一步打开时,加压流体33产生的作用于活塞端面70上的净力使活塞44最初沿入口阀打开方向“b”并且远离入口阀座38而运动或进一步运动。这会最初打开入口提升阀36或进一步增加通过入口阀腔42的流,允许加压流体33流入出口流动通道34并在出口端口30处离开比例压力控制器10。因此,如果在出口端口30处不存在流,则比例压力控制器10可启动在入口端口28和出口端口30之间的加压流体流,或者在需要持续地调节加压流体流的情况下,比例压力控制器10可保持、增加或降低在入口端口28和出口端口30之间存在的加压流体流33的压力。这些操作将在下文中更充分地解释。

通过填充阀54且然后通过填充阀排出通道64而排出的加压流体33的一部分经由建立在中心主体部分22的连接壁74中的排放阀加压通道72被引导到排放阀加压室76中。当填充阀54打开而放卸阀56关闭时,通过排放阀加压通道72而接收在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提升阀80的排放阀端面78施加第二力f2(图2b),以将排放提升阀80保持在承座位置上。

排放提升阀80可滑动地设置在主体12内的排放阀腔82中。排放提升阀80包括排放提升座接合部件83,排放提升座接合部件83在排放提升阀80的关闭位置上接触排放阀座84(图1所示)。当排放提升阀80处于关闭位置时,从出口流动通道34流过出口端口30的加压流体33还进入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在关闭位置,排放提升阀80与排放端口32隔离开,以防止加压流体33通过排放流动通道88流出排放端口32。从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提升阀80施加第三力f3(图2b),第三力f3的方向一般与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提升阀80的排放阀端面78施加的第二力f2相反。排放阀腔82定位在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与排放流动通道88之间,并使两者流体连接。

排放提升阀80包括整体地连接的沿轴向延伸的排放阀杆90,排放阀杆90滑动地接收在杆接收部件94的杆接收通道92中。杆接收部件94定位在第二边界壁96和第一端盖14之间。类似于第一边界壁45,加压流体33可通过至少一个孔97而自由穿过第二边界壁96。孔(一个或多个)97的大小和数量控制压力于第二边界壁96两侧平衡的速度。

放卸阀通道98设置在放卸阀56的排出侧处,放卸阀通道98通过中心主体部分22中的放卸阀排放端口100而与排放流动通道88连通。当促动放卸阀56时,放卸阀排放端口100开向排放流动通道88,从而操作使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加压流体33排出到排放流动通道88中。注意到,当放卸阀56关闭时,放卸阀出口通道98与排放阀加压通道72、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活塞加压通道66隔离开。进一步注意到,当填充阀54打开时,阀排出通道64、活塞加压通道66、排放阀加压通道72和放卸阀通道98中的各个与出口流动通道34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隔离开。因此,这些流动通道允许来自入口端口28的经过滤加压流体33的传递,以便被传递通过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而不将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暴露于出口端口30周围的潜在地受污染的流体。

比例压力控制器10可进一步包括定位在控制器操作器20内部或外部的电路板101,电路板101与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两者电连通。在电路板101处接收到的用于对填充阀54或放卸阀56进行定位控制的信号通过可在控制器操作器20中延伸的线束102来接收,使用连接插头104来对线束102进行密封。可在控制器操作器20外部的控制系统106执行计算功能,并且将命令信号发送给电路板101。然后,电路板101控制填充阀54和/或放卸阀56中的任一个/两者,以控制在出口端口30处的流体压力。使用控制信号接口108来传递在比例压力控制器10和控制系统106之间来回往复(fromandto)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接口108可为硬接线(例如线束)连接,无线(例如射频或红外线)连接等。可选择地,控制系统106可通过控制信号接口108电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压力信号装置109a、109b。虽然一个或多个压力信号装置109a、109b可能位于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中不同的位置,但是图1示出了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定位在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定位在出口流动通道34内。在操作中,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和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分别测量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出口流动通道34内中的流体压力,并产生与测出的流体压力相对应的第一和第二压力信号。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和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将第一压力信号和第二压力信号输出到控制系统106,控制系统106响应第一压力信号和第二压力信号,控制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的促动。

值得重视的是,不能在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出口端口30处实现所需的流体压力可导致填充阀54和放卸阀56与入口提升阀36和排放提升阀80的快速打开/关闭操作。当比例压力控制器10试图校正到出口端口30所需的流体压力时,便会发生这种称为“低频振荡(motor-boating)”的情形。通过使用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和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可提供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流体压力和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流体压力之间的差压测量,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流体压力由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感测,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流体压力由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感测。比例压力控制器10可与快速作用的入口提升阀35和排放提升阀38(其响应压差,并且不需要控制信号)一起来帮助减少低频振荡的可能性。

仍参照图1,比例压力控制器10进一步包括隔离阀组件110。隔离阀组件110一般含有隔离阀腔112和可滑动地设置在隔离阀腔112中的隔离阀部件114。隔离阀腔112由腔壁116限定,并具有第一端118和安装在第一端118对面的第二端120。隔离阀部件114可在隔离阀腔112内在隔离阀关闭位置(图2a)和隔离阀打开位置(图2b)之间移动。隔离阀组件110包括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第一隔离阀活塞122沿隔离阀部件114定位,从而使得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可滑动地设置在隔离阀腔112的第一端118内。第二隔离阀活塞124沿隔离阀部件114定位,从而使得第二隔离阀活塞124安装在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对面,并可滑动地设置在隔离阀腔112的第二端120内。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都抵靠隔离阀腔112的腔壁116密封。隔离阀组件11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在图1中,一个隔离阀加压室126a开向隔离阀腔112的第一端118,而另一个隔离阀加压室126b开向隔离阀腔112的第二端120。如将在下文详细解释的,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内的流体压力控制隔离阀腔112内的隔离阀部件114相对于隔离阀腔112的运动和位置。

隔离阀组件110进一步含有第一座部件128和第二座部件130。第一座部件128和第二座部件130沿隔离阀腔112的腔壁116设置,如此安装,从而使得第二座部件130与第一座部件128纵向隔离开。隔离阀组件110具有吸入端口132、第一排出端口134和第二排出端口136。吸入端口132开向隔离阀腔112,在隔离阀组件110运行期间接收加压流体33的来流。第一排出端口134开向隔离阀腔112,纵向定位在第一座部件128和第二座部件130之间。第二排出端口136也开向隔离阀腔112。吸入端口132和第二排出端口136纵向定位在第一排出端口134的相对两侧。换句话说,第一排出端口134纵向定位在吸入端口132和第二排出端口136之间。

隔离阀组件110还包括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纵向隔开地从隔离阀部件114向外延伸。虽然可有其他构造,但是,其中的隔离阀腔112是圆柱形孔(如图1所示),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从隔离阀部件114径向向外延伸,并环绕隔离阀部件114。第一座结合部件138纵向定位在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之间。第二座结合部件140纵向定位在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与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可与隔离阀部件114一体成型或是可连接并安装在隔离阀部件114上的单独形成的元件。还值得注意的是,隔离阀部件114、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与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具有横向截面。其中隔离阀腔112是圆柱形孔时,隔离阀部件114、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与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的。一般来说,隔离阀部件114的横截面比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的横截面与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的横截面小。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的横截面可以彼此大小相等或不等,可与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的横截面大小相等或不等。同样,第一座结合部件138和第二座结合部件140的横截面可以彼此大小相等或不等。

比例压力控制器10进一步包括促动器142,用于控制隔离阀部件114在隔离阀关闭位置和隔离阀打开位置之间的运动。促动器142可采用多种形状。根据一个示例性构造,促动器142包括促动器阀144和促动器阀通道146。促动器阀144安装与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流体连通。促动器阀144也可通过控制信号接口108电连接到控制系统106。从而,响应控制系统106从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和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接收的第一压力信号和第二压力信号,控制系统106也可控制促动器阀144的促动。在操作中,促动器阀144接收来自入口流动通道58的加压流体33,并通过选择性地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从而选择性地加压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促动器阀通道146在促动器阀144和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之间延伸,从而,配置成将加压流体33从促动器阀144传送到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

如将在下文更详细解释的,通过促动器阀144对隔离阀加压室126a、126b的加压使隔离阀腔112中的隔离阀部件114在隔离阀打开位置和隔离阀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隔离阀关闭位置,承载在隔离阀部件114上的第一座结合部件138接触第一座部件128,以使吸入端口132与第一排出端口134和第二排出端口136流体隔离。在隔离阀关闭位置,承载在隔离阀部件114上的第二座结合部件140与第二座部件130隔离开,从而使得第一排出端口134处的任何加压流体33可通过第二排出端口136泄放(即被排出)。在隔离阀打开位置,承载在隔离阀部件114上的第一座结合部件138从第一座部件128移开,容许流体从吸入端口132流过隔离阀腔112到第一排出端口134。在隔离阀打开位置,承载在隔离阀部件114上的第二座结合部件140接触第二座部件130,以使第二排出端口136与第一排出端口134流体隔离。

比例压力控制器10可有不同的构造,其中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主体12中的入口端口28或出口端口30与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或第一排出端口134流体连通。而且,隔离阀组件110可位于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主体12内(即在主体之内)或外(即在主体之外)。在图1所示例子中,隔离阀组件110的第一排出端口134与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主体12中的入口端口28流体连通。另外,隔离阀组件110安装在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主体12的外部。根据这一构造,隔离阀组件110用于通过入口端口28选择性地向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主体12中的入口流动通道58提供加压流体33。其他替代配置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讨论。

参照图2a-2c,示出了图1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操作。在图2a中,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隔离阀组件110使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与入口端口28隔离开,从而与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入口流动通道58隔离开。从而,在图2a中,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出口端口30处的流体压力是零。在图2a中,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中的加压流体33向第二隔离阀活塞124施加第四力f4,使隔离阀部件114向隔离阀关闭位置移动。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接触第一座部件128,从而使得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不能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或第二排出端口136。同时,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40与第二座部件130间隔开,从而使得出现在第一排出端口134处的任何流体(即入口端口28和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任何流体)可通过第二排出端口136排放/排出。

在图2b中,允许提供给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的加压流体33流过隔离阀组件110、流过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主体12的入口端口28、流入入口流动通道58。在图2b中,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第一隔离阀加压室126a。第一隔离阀加压室126a中的加压流体33向第一隔离阀活塞122施加第五力f5,使得隔离阀部件114向隔离阀打开位置移动。在隔离阀打开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与第一座部件128间隔开,从而使得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可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同时,在隔离阀打开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40接触第二座部件130,从而使得通过吸入端口132提供给第一排出端口134的加压流体33不能流到第二排出端口136。

如图2b所示,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加压流体33还流入流体供应端口60和填充入口通道62。控制系统106发出信号,以打开填充阀54,放卸阀56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当填充阀54打开时,在入口端口28中的加压流体33的一部分流过填充阀54并进入填充阀排出通道64。通过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来感测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流体压力,根据若干个实施例,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可为压力变换器。通过活塞加压通道66,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加压流体33部分地被引导到活塞加压室68中。活塞加压室68中的加压流体33向活塞44施加第一力f1,使活塞44沿入口阀打开方向“b”滑动。活塞44作用于入口阀杆43上,以推动入口提升阀36远离入口阀座38,从而压缩偏置部件40。入口提升阀36的这个打开运动允许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加压流体33流过入口阀腔42,到达出口流动通道34中,并且从那里到达出口端口30。离开出口端口30的加压流体可被引导到压力控制装置(未示出),例如活塞操作器或类似的促动装置。

第一边界壁45还可用作使活塞44沿入口阀打开方向“b”的滑动运动停止的接触表面。入口提升阀36处于打开位置的时间长度可与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感测到的压力一起用来成比例地控制出口端口30处的流体压力。因为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定位在填充阀排出通道64内,所以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与可存在于出口端口30中的潜在的污染物隔离开。这降低了污染物影响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的压力信号的可能性。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当加压流体33通过出口端口30排出时,以及当填充阀54处于打开位置时,填充阀排出通道64的一些加压流体33通过排放阀加压通道72而流到排放阀加压室76中。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阀端面78施加第二力f2,以通过沿排放阀关闭方向“c”对排放提升阀80施加力来将排放提升阀80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当加压流体33流过出口端口30时,一些加压流体33流入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提升阀80施加第三力f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第三力f3通常对抗第二力f2。从而,在图2b中,第二力f2大于第三力f3,从而使得排放提升阀80保持关闭状态。

参照图2c,当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感测到在出口流动通道34中达到所需的压力时,引导填充阀54关闭。当超过所需的压力时,引导放卸阀56打开。如果控制系统106产生降低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流体压力的命令信号,也会将引导放卸阀56打开。当填充阀54关闭时,填充入口通道62中的加压流体33与填充阀排出通道64隔离开。当放卸阀56打开时,排放阀加压通道72通过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放卸阀出口通道98对排放流动通道88进行泄放。出口端口30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处的残余流体压力因此会超过排放阀加压通道72中的流体压力,从而迫使排放提升阀80沿排放阀打开方向“d”平移。换句话说,在图2c中,由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排放阀端面78的第二力f2小于由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第三力f3。与此同时,活塞加压通道66中的加压流体33通过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放卸阀出口通道98泄放到排放流动通道88。这使作用于活塞44从而作用于入口提升阀36上的第一力f1减小,从而使得偏置部件40的偏置力使入口提升阀36沿入口阀关闭方向“a”返回,以使入口提升阀36承靠在入口阀座38上。穿过第一边界壁45的至少一个孔47容许第一边界壁45两侧的流体压力平衡,从而增加在入口提升阀36关闭时活塞44的滑动速度。

当排放提升阀80沿排放阀打开方向“d”运动时,排放提升座接合部件83从排放阀座84移开,以允许加压流体33从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流过排放阀腔82,进入排放流动通道88中,并且通过排放端口32离开。当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感测到填充阀排出通道64处的流体压力达到所需的压力从而放卸阀56从控制系统106接收关闭信号时,排放提升阀80将保持在打开位置上,直到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流体压力超过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流体压力为止。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排放阀加压通道72中的流体压力沿排放阀关闭方向“c”迫使排放提升阀80抵靠在排放阀座84上。

如果出口30处需要零压力条件,隔离阀组件110的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中的加压流体33向第二隔离阀活塞124施加第四力f4,使得隔离阀部件114返回隔离阀关闭位置。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接触第一座部件128,从而使得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不能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或第二排出端口136。同时,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38与第二座部件130间隔开,从而使得出现在第一排出端口134处的任何流体(即入口端口28和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任何流体)可通过第二排出端口136排放/排出。通过切断流到入口端口28的加压流体33,出口流动通道34、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填充阀排出通道64、活塞加压通道66、活塞加压室68、排放阀加压通道72和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残余加压流体33将通过排放流动通道88和排放端口32排放。这使比例压力控制器10返回图2a所示状态。

参照图3,示出了另一个比例压力控制器10’,其中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与主体12中的出口端口30流体连通。除了这一改变,整个隔离阀组件110’垂直翻转(即,绕轴旋转180度,该轴同轴贯穿如图1所示的第一排出端口134)。根据这一构造,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接收通过出口端口30离开出口流动通道34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的加压流体,第一排出端口134’向压力控制装置(未示出)提供加压流体33。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其余结构与参照图1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描述的基本相同。类似图1,图3中示出的隔离阀组件110’在比例压力控制器10’主体12的外部。

参照图4a-4c,示出了图3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操作。在图4a中,将加压流体33直接提供给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入口端口28,从而提供给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入口流动通道58。入口提升阀36的入口提升阀结合部件46a通过偏置部件40保持抵靠入口阀座38,偏置部件40沿入口提升阀关闭方向“a”作用于入口提升阀36。在图4a中,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中的加压流体33向第二隔离阀活塞124施加第四力f4,使隔离阀部件114向隔离阀关闭位置移动。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接触第一座部件128,从而使得主体12的出口端口30中的任何残余流体33不能从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或第二排出端口136’。同时,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40与第二座部件130间隔开,从而使得出现在第一排出端口134’处的任何流体(即压力控制装置中的任何流体)可通过第二排出端口136’排放/排出。这样,在隔离阀组件110’的第一排出端口134’和第二排出端口136’处提供零压力条件。

如图4b所示,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加压流体33流入流体供应端口60和填充入口通道62。控制系统106发出信号,以打开填充阀54,放卸阀56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当填充阀54打开时,在入口端口28中的加压流体33的一部分流过填充阀54进入填充阀排出通道64。通过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来感测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流体压力。通过活塞加压通道66,将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加压流体33部分地引导到活塞加压室68中。活塞加压室68中的加压流体33向活塞44施加第一力f1,使活塞44沿入口阀打开方向“b”滑动。活塞44作用于入口阀杆43上,以推动入口提升阀36远离入口阀座38,从而压缩偏置部件40。入口提升阀36的这个打开运动允许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加压流体33通过入口阀腔42,流到出口流动通道34中,并且从那里到达出口端口30。另外,填充阀排出通道64的加压流体33中的一些通过排放阀加压通道72而接收在排放阀加压室76中。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阀端面78施加第二力f2,以通过沿排放阀关闭方向“c”对排放提升阀80施加力来将排放提升阀80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当加压流体33流过出口端口30时,一些加压流体33流入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提升阀80施加第三力f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第三力f3通常对抗第二力f2。在图4b中,第二力f2大于第三力f3,从而使得排放提升阀80保持关闭状态。

在图4b中,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第一隔离阀加压室126a。第一隔离阀加压室126a中的加压流体33向第一隔离阀活塞122施加第五力f5,使得隔离阀部件114向隔离阀打开位置移动。在隔离阀打开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与第一座部件128间隔开,从而使得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可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同时,在隔离阀打开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40接触第二座部件130,从而使得通过吸入端口132’提供给第一排出端口134’的加压流体33不能流到第二排出端口136’。从而,在隔离阀打开位置,隔离阀组件110’容许加压流体33离开出口端口30,流过隔离阀腔112,通过第一排出端口134’流到压力控制装置(未示出)。

参照图4c,当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感测到在出口流动通道34中达到所需的压力时,引导填充阀54关闭。当超过所需的压力时,引导放卸阀56打开。如果控制系统106产生降低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流体压力的命令信号,则也将引导放卸阀56打开。当填充阀54关闭时,填充入口通道62中的加压流体33与填充阀排出通道64隔离开。当放卸阀56打开时,排放阀加压通道72通过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放卸阀出口通道98对排放流动通道88进行泄放。出口端口30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处的残余流体压力因此会超过排放阀加压通道72中的流体压力,从而迫使排放提升阀80沿排放阀打开方向“d”平移。换句话说,在图4c中,由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排放阀端面78的第二力f2小于由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第三力f3。与此同时,活塞加压通道66中的加压流体33通过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放卸阀出口通道98泄放到排放流动通道88。这使作用于活塞44从而作用于入口提升阀36上的第一力f1减小,从而使得偏置部件40的偏置力使入口提升阀36沿入口阀关闭方向“a”返回,以使入口提升阀36承靠在入口阀座38上。

当排放提升阀80沿排放阀打开方向“d”运动时,排放提升座接合部件83从排放阀座84移开,以允许加压流体33从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流过排放阀腔82,进入排放流动通道88中,并且通过排放端口32离开。当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感测到填充阀排出通道64处的流体压力达到所需的压力从而放卸阀56从控制系统106接收关闭信号时,排放提升阀80将保持在打开位置上,直到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流体压力超过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流体压力为止。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排放阀加压通道72中的流体压力沿排放阀关闭方向“c”迫使排放提升阀80抵靠在排放阀座84上。

如果第一排出端口134’处需要零压力条件(即提供给压力控制装置的压力),隔离阀组件110’的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第二隔离阀加压室126b中的加压流体33向第二隔离阀活塞124施加第四力f4,使得隔离阀部件114返回隔离阀关闭位置。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接触第一座部件128,从而使得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不能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或第二排出端口136’。同时,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38与第二座部件130间隔开,从而使得出现在第一排出端口134’处的任何流体(即压力控制装置中的任何流体)可通过第二排出端口136’排放/排出。通过使第一排出端口134’与出口端口30和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残余加压流体33隔离,隔离阀组件110’在与压力控制装置(未示出)流体连通的第一排出端口134’处创建零压力条件。

参照图5,示出了另一个比例压力控制器10”,其中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与主体12”中的出口端口30”流体连通并与其直接相邻。除了这一改变,隔离阀组件110”安装在主体12”内,创建了更紧凑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根据这一构造,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接收通过出口端口30”离开出口流动通道34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的加压流体33。促动器142”的促动器阀144”从主体12”的外部移到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主体12”和控制器操作器20内。通过促动器阀通道146”,促动器阀144”与填充入口通道62和在此构造中唯一的隔离阀压力室126流体连通。隔离阀压力室126开向隔离阀腔112”的第二端120。在隔离阀腔112”的第一端118处的另一个隔离阀压力室已经被隔离阀偏压部件148替代。作为示例而非限制,隔离阀偏置部件148可以是螺旋弹簧。为了防止在隔离阀腔112”的第一端118中形成真空,隔离阀部件114”可选地包括通过隔离阀部件114”延伸的通气通道150,从而使得隔离阀腔112”的第一端118保持一直与第二排出端口136”流体连通。

尽管隔离阀腔112”可由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中心主体部分22”限定,但是,在图5中,隔离阀腔112”由隔离阀筒152限定,隔离阀筒152接收在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中心主体部分22”中。第一座部件128”和第二座部件130”可与隔离阀筒152一体成型或可以是单独形成的元件。如图5所示,在第一座部件128”和第二座部件130”是单独形成的元件的情况下,第一座部件128”和第二座部件130”可以具有密封件,密封隔离阀筒152。同样地,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可密封隔离阀筒152或密封第一隔离阀端盖154和第二隔离阀端盖156。如图5所示,在第一隔离阀活塞12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密封第一隔离阀端盖154和第二隔离阀端盖156的情况下,第一隔离阀端盖154定位在隔离阀筒152和第一隔离阀活塞122之间的隔离阀腔112”的第一端118中,而第二隔离阀端盖156定位在隔离阀筒152和第二隔离阀活塞124之间的隔离阀腔112”的第二端120中。第一隔离阀端盖154和第二隔离阀端盖156也可具有密封件,使第一隔离阀端盖154和第二隔离阀端盖156密封到隔离阀筒152。图5中的排放流动通道88”的形状已经修改,从而使得排放端口32”通过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第一端盖14”离开。最终,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第二端盖16”已被修改,以包括与活塞加压室68流体连通的蓄能腔158。这样,当填充阀54打开时,蓄能腔158接收来自活塞加压室68的加压流体33。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其余结构与参照图3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描述的基本相同。

根据图5所示的一种构造,放卸阀通道98可在放卸阀56的排出侧和排放流动通道88”之间延伸。在此构造中,放卸阀排放端口100直接开向排放流动通道88”中。当放卸阀56打开时,流体流过放卸阀通道98并从放卸阀排放端口100排出到排放流动通道88”中。在一个替代构造中,比例压力控制器10”包括主体12”中的放卸阀通道98’,在放卸阀56和开向主体12”的外表面12a的放卸阀排放端口100’之间延伸。当放卸阀56打开时,流体流过放卸阀通道98’,通过放卸阀排放端口100’从主体12”排出,放卸阀排放端口100’是沿着主体12”的外表面12a设置的独立端口。在另一替代构造中,比例压力控制器10”包括主体12”中的放卸阀通道98”,在放卸阀56和隔离阀组件110”的第二排出端口136”之间延伸。在此构造中,放卸阀排放端口100”直接开向第二排出端口136”。当放卸阀56打开时,流体流过放卸阀通道98”,从放卸阀排放端口100”排出到第二排出端口136”之一中。

参照图6a-6c,示出了图5的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操作。在图6a中,将加压流体33直接提供给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入口端口28,从而提供给比例压力控制器10”的入口流动通道58。入口提升阀36的入口提升阀结合部件46a通过偏置部件40保持抵靠入口阀座38,偏置部件40沿入口提升阀关闭方向“a”作用于入口提升阀36。如图6a所示,隔离阀部件114”被偏置到隔离阀关闭位置。尤其,隔离阀偏置部件148向第一隔离阀活塞122施加第四力f4,向隔离阀关闭位置推动隔离阀部件114”。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接触第一座部件128”,从而使得主体12”的出口端口30”中的任何残余流体33不能从隔离阀组件110”的吸入端口132”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或第二排出端口136”。同时,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40与第二座部件130”间隔开,从而使得出现在第一排出端口134”处的任何流体(即压力控制装置中的任何流体)可通过第二排出端口136”排放/排出。这样,在隔离阀组件110”的第一排出端口134”和第二排出端口136”处提供零压力条件。

如图6b所示,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加压流体33流入流体供应端口60和填充入口通道62。控制系统106发出信号,以打开填充阀54,放卸阀56保持在关闭位置。当填充阀54打开时,在入口端口28中的一部分加压流体33流过填充阀54并进入填充阀排出通道64。通过第一压力信号装置109a来感测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流体压力。通过活塞加压通道66将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加压流体33部分地引导到活塞加压室68中。活塞加压室68中的加压流体33向活塞44施加第一力f1,使活塞44沿入口阀打开方向“b”滑动。活塞44作用于入口阀杆43上,以推动入口提升阀36远离入口阀座38,从而压缩偏置部件40。入口提升阀36的这个打开运动允许入口流动通道58中的加压流体33流过入口阀腔42,流到出口流动通道34中,并且从那里到达出口端口30。另外,填充阀排出通道64中的加压流体33中的一些通过排放阀加压通道72而接收在排放阀加压室76中。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阀端面78施加第二力f2,以通过沿排放阀关闭方向“c”对排放提升阀80施加力来将排放提升阀80保持在其关闭位置上。当加压流体33流过出口端口30”时,一些加压流体33流入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向排放提升阀80施加第三力f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第三力f3通常对抗第二力f2。从而,在图6b中,第二力f2大于第三力f3,从而使得排放提升阀80保持关闭状态。

在图6b中,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提供给隔离阀加压室126。第一隔离阀加压室126中的加压流体33向第二隔离阀活塞124施加第五力f5,使得隔离阀部件114”向隔离阀打开位置移动,压缩隔离阀偏置部件148。在隔离阀打开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与第一座部件128”间隔开,从而使得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可流到第一排出端口134”。同时,在隔离阀打开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40接触第二座部件130”,从而使得通过吸入端口132”提供给第一排出端口134”的加压流体33不能流到第二排出端口136”。从而,在隔离阀打开位置,隔离阀组件110”容许加压流体33离开出口端口30”,通过隔离阀腔112”,通过第一排出端口134”流到压力控制装置(未示出)。

参照图6c,当第二压力信号装置109b感测到在出口流动通道34中达到所需的压力时,引导填充阀54关闭。当超过所需的压力时,引导放卸阀56打开。如果控制系统106产生降低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流体压力的命令信号,则也将引导放卸阀56打开。当填充阀54关闭时,填充入口通道62中的加压流体33与填充阀排出通道64隔离开。当放卸阀56打开时,排放阀加压通道72通过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放卸阀出口通道98对排放流动通道88”进行泄放。出口端口30”和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处的残余流体压力因此会超过排放阀加压通道72中的流体压力,从而迫使排放提升阀80沿排放阀打开方向“d”平移。换句话说,在图6c中,由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加压流体3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排放阀端面78的第二力f2小于由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加压流体33施加到排放提升阀80的第三力f3。与此同时,活塞加压通道66中的加压流体33通过填充阀排出通道64和放卸阀出口通道98泄放到排放流动通道88”。这使作用于活塞44从而作用于入口提升阀36上的第一力f1减小,从而使得偏置部件40的偏置力使入口提升阀36沿入口阀关闭方向“a”返回,以使入口提升阀36承靠在入口阀座38上。

当排放提升阀80沿排放阀打开方向“d”运动时,排放提升座接合部件83从排放阀座84移开,以允许加压流体33从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流过排放阀腔82,进入排放流动通道88”中,并且通过排放端口32”离开。当在填充阀排出通道64处的流体压力达到所需的压力,从而放卸阀56从控制系统106接收关闭信号时,排放提升阀80将保持在打开位置,直到排放阀加压室76中的流体压力超过排放/出口公共通道86中的流体压力为止。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排放阀加压通道72中的流体压力沿排放阀关闭方向“c”迫使排放提升阀80抵靠在排放阀座84上。

如果第一排出端口134”处需要零压力条件(即提供给压力控制装置的压力),隔离阀组件110”的促动器阀144”将加压流体33从隔离阀加压室126释放。这减轻了隔离阀加压室126中的加压流体33施加到第二隔离阀活塞124的第一力f5。这样,隔离阀偏置部件148施加到第一隔离阀活塞122的第四力f4,使得隔离阀部件114返回隔离阀关闭位置。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一座结合部件138接触第一座部件128”,从而使得吸入端口132”中的加压流体33不能流到第一第二排出端口134”或第二排出端口136”。同时,在隔离阀关闭位置,第二座结合部件138与第二座部件130”间隔开,从而使得出现在第一排出端口134”处的任何流体(即压力控制装置中的任何流体)可通过第二排出端口136”排放/排出。通过使第一排出端口134”与出口端口30”从而和出口流动通道34中的残余加压流体33隔离,隔离阀组件110”在与压力控制装置(未示出)流体连通的第一排出端口134”处创建零压力条件。

附图中所示的构造不是旨在限制性的。例如,尽管入口提升阀36和排放阀提升阀80以彼此相对的构造形式示出,但是,这些提升阀可以根据制造商的决定以任何构造形式安装。替代的构造形式可提供并排平行布置的提升阀。提升阀还可以定向使得两个提升阀沿同轴方向承座和和同轴的相反方向脱离承座状态。因此,图中所示的构造是可用的一些而不是全部可用构造的示例。类似地,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其它实施例可包括不同类型的阀用于填充阀54、放卸阀56和促动器阀144。例如,一个或多个填充阀54、放卸阀56和促动器阀144可以是液压操作的,电磁操作的或气动阀,其各自提供不同的操作特性。

本公开的比例压力控制器提供了若干个优点。通过消除控制器的主流量阀的电磁促动器以及用提升阀来代替主流量阀,本发明采用以填充阀和放卸阀的形式提供的细小而且能量消耗更低的先导阀来提供压力促动,以打开或关闭提升阀。这降低了比例压力控制器需要的成本和操作电力。使用在比例压力控制器的主体中建立的通路来传输加压流体以促动(与主提升阀流径隔离开的)提升阀,可防止在比例压力控制器的出口处的潜在地受污染的流体回流到先导阀中妨碍它们的操作。通路中的一个可用来同时提供压力,以打开提升阀中的一个,同时将另一个提升阀保持在关闭位置上。通过将压力感测装置定位在隔离的通路中的一个中,该压力感测装置还与污染物隔离开,以改进装置的压力信号的精度。此外,本公开的比例压力控制器可在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处或隔离阀组件的第一排出端口处创建零压力条件。有利的是,比例压力控制器主体的出口端口或隔离阀组件的第一排出端口配置成向压力控制装置提供加压流体,其中压力控制装置其至少一部分的操作可能需要零压力条件。

前面对实施例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其不意在为详尽的或意在限制本发明。特定实施例的单独的元件或特征一般不限于该特定实施例,相反,在可应用的情况下,它们是可互换的,并且可用于选定的实施例中,即便该实施例未被具体地显示或描述。还可以以许多方式来改变这些元件或特征。这种变型将不被看作脱离本发明,并且所有这种修改意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