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水提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003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提升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比较常见的废水提升设备,主要是吸水泵、潜水泵等装置,通过水泵将废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然而,废水水中一般都含有比较多的杂物,这样就容易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泵在吸水过程中,这些杂物容易堵住水泵进水口,从而导致水泵吸不到水而空转,空转会产生大量热量,会使水泵的机封损坏或者电机烧坏,会给物主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在使用水泵时需要定时清理水泵进水口处的杂物,避免发生堵塞,由此,会增加使用者的工作量,降低了吸水泵的吸水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废水提升设备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废水提升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水提升设备,包括一端设有进水口的泵壳,所述泵壳的内部安装有吸水电机,泵壳靠近进水口的一端焊接有吸头,所述吸头远离泵壳的一侧安装有过滤网,所述泵壳靠近进水口的一端外部套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两端均螺母连接有推杆电机,两组所述推杆电机的输出轴均焊接有第一固定杆,两组所述第一固定杆远离推杆电机的输出轴的一端均焊接有第二固定杆,两组所述第二固定杆远离第一固定杆的一端均铰接有第一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固定板铰接,两组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固定板的一端均铰接有第二连接杆,两组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均安装有推头,所述固定板远离推杆电机的一侧两端均焊接有限位板,两组所述限位板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且两组第二连接杆均贯穿通孔。

优选的,所述吸水电机的输出轴套接有扇叶,所述吸水电机通过固定杆与泵壳的内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竖截面为圆形结构,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与泵壳外径相一致的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推头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且推头的一侧紧贴过滤网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由两根活动杆铰接在一起,且靠近固定板的一根活动杆与第二固定杆铰接。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的材质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吸头竖截面为梯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装置的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安装有驱动电机、固定杆、连接杆和推头等结构,通过各个结构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吸水泵在吸水过程中,推头在吸水泵的进水口处进行刮动,避免杂物堆积在一起造成进水口堵塞,该装置结构简单,功能完备,可以减少使用者的工作量,提高吸水泵的吸水效率,避免吸水泵损坏造成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废水提升设备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壳、2吸水电机、3吸头、4过滤网、5固定板、6推杆电机、7第一固定杆、8第二固定杆、9第一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1推头、12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废水提升设备,包括一端设有进水口的泵壳1,泵壳1的内部安装有吸水电机2,泵壳1靠近进水口的一端焊接有吸头3,吸头3远离泵壳1的一侧安装有过滤网4,泵壳1靠近进水口的一端外部套接有固定板5,固定板5的一侧两端均螺母连接有推杆电机6,两组推杆电机6的输出轴均焊接有第一固定杆7,两组第一固定杆7远离推杆电机6的输出轴的一端均焊接有第二固定杆8,两组第二固定杆8远离第一固定杆7的一端均铰接有第一连接杆9,且第一连接杆9的一端与固定板5铰接,两组第一连接杆9远离固定板5的一端均铰接有第二连接杆10,两组第二连接杆10远离第一连接杆9的一端均安装有推头11,固定板5远离推杆电机6的一侧两端均焊接有限位板12,两组限位板12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且两组第二连接杆10均贯穿通孔,吸水电机2的输出轴套接有扇叶,吸水电机2通过固定杆与泵壳1的内壁连接,固定板5的竖截面为圆形结构,固定板5的内部开设有与泵壳1外径相一致的安装孔,推头11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且推头11的一侧紧贴过滤网4的表面,第一连接杆9由两根活动杆铰接在一起,且靠近固定板5的一根活动杆与第二固定杆8铰接,过滤网4的材质为不锈钢材料,吸头3竖截面为梯形结构。

工作原理:首先,将吸水泵放入废水中,启动吸水泵中的吸水电机2,使吸水泵进行吸水,再启动两组推杆电机7,其中一组推杆电机7推着第一固定杆7移动,第一固定杆7带动第二固定杆8移动,而第二固定杆8再带动第一连接杆9移动,第一连接杆9再带动第二连接杆10移动,第二连接杆10带动推头11在过滤网4的一侧表面刮动,同时另一组推杆电机6在拉动固定杆,两组推杆电机6进行交错运行,从而可以使推头11更好的进行刮动,方便清理杂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