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接口结构以及冷却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974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风扇的接口结构以及冷却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扇的接口结构以及冷却服。



背景技术:

目前,工人在工作时,因温度、湿度、风的有无及作业量等条件,不能使汗液充分汽化,这样未汽化的多余液状汗水便会持续排出,不仅会产生不适感,而且还会造成生理损伤。因此,需要借助于冷却服。冷却服可以使人在进行通常作业时所排出的汗液得到汽化,从而实现对该冷却服的穿用者进行适当冷却。

现有传统的冷却服所使用的风扇一般为侧流风扇,其中风扇的接口与电源插头之间仅仅为简单的直接插接,但是,这种形式的连接不够牢固,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容易造成风扇的接口与电源插头之前的脱落和断开,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很差。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的接口结构以及冷却服,以解决现有冷却服所使用的风扇的接口与电源插头之间连接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的接口结构,其包括位于风扇罩内部侧向设置的电源接口、以及与所述电源接口相适配的电源插头,所述风扇罩对应于所述电源接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插头的凹状结构,所述电源插头上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所述凹状结构上的卡件。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电源接口沿垂直于所述风扇的轴向分布。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凹状结构包括第一内凹侧和第二内凹侧,所述第一内凹侧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二内凹侧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内凹侧与第二内凹侧共同围成用于水平放置所述电源插头的空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凹侧靠近所述电源接口的位置设置为敞口状,所述第一内凹侧远离所述电源接口的位置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所述电源插头通过卡件卡接于所述第二内凹侧的棱边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上的卡件包括:第一卡柱和第二卡柱,所述第一卡柱和第二卡柱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电源插头的侧壁上,在所述第一卡柱与第二卡柱之间形成用于卡接棱边的空隙。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呈L型,所述电源插头与导线连接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柱和第二卡柱。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卡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柱的长度。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的棱边至少包括一条径向棱边和一条周向棱边,所述径向棱边与周向棱边交错设置,所述电源插头的卡件卡接于所述径向棱边上,且位于所述周向棱边的内圈。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却服,所述冷却服上的风扇采用所述的风扇的接口结构。该风扇的接口结构包括位于风扇罩内部侧向设置的电源接口、以及与所述电源接口相适配的电源插头,所述风扇罩对应于所述电源接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插头的凹状结构,所述电源插头上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所述凹状结构上的卡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的接口结构,在风扇的电源接口与电源插头连接后,进一步通过卡件与风扇罩的凹状结构进行卡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电源插头可放置在凹状结构内,整体外观更加协调,减少部件之间干涉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电源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风扇;6-电源插头;14-电源接口;

15-第二内凹侧;16-第一内凹侧;61-第一卡柱;

62-第二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的接口结构,其包括位于风扇罩内部侧向设置的电源接口14、以及与所述电源接口14相适配的电源插头6,所述风扇罩对应于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凹状结构,所述电源插头6上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所述凹状结构上的卡件。可见,在风扇的电源接口14与电源插头6连接后,进一步通过卡件与风扇罩的凹状结构进行卡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电源插头6可放置在凹状结构内,整体外观更加协调,减少部件之间干涉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电源接口14沿垂直于所述风扇的轴向分布。对于电源接口14而言,其与所述风扇内部的执行元件(驱动控制部分)相连。

对于轴流风扇而言,其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以其中一种优选的方式举例说明。所述风扇的背风侧为平面状,所述风扇的出风侧为弧面状,接触到皮肤时也无不舒服感。而且,该轴流风扇的风力强于传统的侧流式风机,可自由变更风吹方向。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的出风侧的中心位置同心设有覆盖部,以使所述风扇的产生的风从所述风扇的侧方吹出。利于风的流动,提高了汗液的汽化效果,增加了冷却效果,此外,可以自由选择使用者想冷却的部位。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凹状结构包括第一内凹侧16和第二内凹侧15,所述第一内凹侧1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二内凹侧15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内凹侧16与第二内凹侧15共同围成用于水平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空间,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同时也是尽量最大程度不影响吹风效果以及美观度。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凹侧16靠近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设置为敞口状,以便能够所述电源插头6插入至所述电源接口14;所述第一内凹侧16远离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减少异物吸入的可能性,起到保护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15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减少异物吸入的可能性,起到保护的作用。所述电源插头6通过卡件卡接于所述第二内凹侧15的棱边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6上的卡件包括: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所述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电源插头6的侧壁上,在所述第一卡柱61与第二卡柱62之间形成用于卡接棱边的空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制造成本低。

具体的,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6呈L型,所述电源插头6与导线连接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而且,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均垂直于所述电源插头6的表面。

此外,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柱6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柱62的长度,以便更好完成卡合作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15的棱边至少包括一条径向棱边和一条周向棱边,所述径向棱边与周向棱边交错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卡件卡接于所述径向棱边上(所述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之间的间隙卡合在所述径向棱边上),且位于所述周向棱边的内圈。当然,所述第二内凹侧15也包括其他多个棱边,此处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卡件的安装过程。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的接口结构,在风扇的电源接口14与电源插头6连接后,进一步通过卡件与风扇罩的凹状结构进行卡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电源插头6可放置在凹状结构内,整体外观更加协调,减少部件之间干涉情况的发生。

实施例二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却服,所述冷却服上的风扇1采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接口结构。当然,该冷却服的具体形式并不局限,可以为现有设计的冷却服或者是其他创新性的冷却服。凡是应用了上述实施例一中风扇的接口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服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作服一种形式,其同样适用于外衣(例如:户外外套、钓鱼外套、以及看比赛时穿的外衣等等)和雨衣。例如:下雨天穿上雨衣之后会出现不透气的情况,即使使用的是透气面料,但由于其面料自身功能有限,所以还是需要借助外力(风扇)来保持通风。可见,本实施例的这种设计具有较高的市场性,利于推广与应用。

具体的,该风扇1的接口结构包括位于风扇罩内部侧向设置的电源接口14、以及与所述电源接口14相适配的电源插头6,所述风扇罩对应于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凹状结构,所述电源插头6上设置有用于卡装在所述凹状结构上的卡件。可见,在风扇的电源接口14与电源插头6连接后,进一步通过卡件与风扇罩的凹状结构进行卡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电源插头6可放置在凹状结构内,整体外观更加协调,减少部件之间干涉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电源接口14沿垂直于所述风扇的轴向分布。对于电源接口14而言,其与所述风扇内部的执行元件(驱动控制部分)相连。

对于轴流风扇而言,其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以其中一种优选的方式举例说明。所述风扇的背风侧为平面状,所述风扇的出风侧为弧面状,接触到皮肤时也无不舒服感。而且,该轴流风扇的风力强于传统的侧流式风机,可自由变更风吹方向。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扇的出风侧的中心位置同心设有覆盖部,以使所述风扇的产生的风从所述风扇的侧方吹出。利于风的流动,提高了汗液的汽化效果,增加了冷却效果,此外,可以自由选择使用者想冷却的部位。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凹状结构包括第一内凹侧16和第二内凹侧15,所述第一内凹侧16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二内凹侧15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扇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内凹侧16与第二内凹侧15共同围成用于水平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空间,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放置所述电源插头6,同时也是尽量最大程度不影响吹风效果以及美观度。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凹侧16靠近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设置为敞口状,以便能够所述电源插头6插入至所述电源接口14;所述第一内凹侧16远离所述电源接口14的位置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减少异物吸入的可能性,起到保护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15通过若干个棱边围成网罩状,减少异物吸入的可能性,起到保护的作用。所述电源插头6通过卡件卡接于所述第二内凹侧15的棱边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6上的卡件包括: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所述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电源插头6的侧壁上,在所述第一卡柱61与第二卡柱62之间形成用于卡接棱边的空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制造成本低。

具体的,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插头6呈L型,所述电源插头6与导线连接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而且,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均垂直于所述电源插头6的表面。

此外,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柱6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柱62的长度,以便更好完成卡合作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凹侧15的棱边至少包括一条径向棱边和一条周向棱边,所述径向棱边与周向棱边交错设置,所述电源插头6的卡件卡接于所述径向棱边上(所述第一卡柱61和第二卡柱62之间的间隙卡合在所述径向棱边上),且位于所述周向棱边的内圈。当然,所述第二内凹侧15也包括其他多个棱边,此处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卡件的安装过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