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扇叶及其风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8623发布日期:2018-11-09 21:25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风扇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发光扇叶及其风扇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散热风扇主要包括一轮毂及自轮毂延伸且彼此围设成一圈的复数扇叶,但上述散热风扇若有发光需求时,轮毂及复数扇叶会共同采用一体成型的透光材质所制成,让轮毂及复数扇叶下方的发光二极管透过透光材质暴露出来。

然而,轮毂及复数扇叶若为透光材质则内部的转子、定子及电路板都会透过透光材质暴露出来,进而影响散热风扇之美观。因此,如何研发出减少透光材质制成且能具备发光功能之风扇,是风扇业者研发之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光扇叶及其风扇结构,其是利用发光件的光线透过导光柱导引而投射至反光区,进而让发光件的光线在反光区反射、漫射而产生发光的视感,且配合叶片的转动而显现出一光圈效果,进而让发光扇叶呈现出光环的视觉感受,以加强发光扇叶及风扇结构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光扇叶,包括:

一扇叶本体,具有一轮毂及自该轮毂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有复数叶片,复数该叶片中至少一者具有一反光区;

一发光件,安装于该轮毂;以及

至少一导光柱,固定于该扇叶本体且设置在该反光区与该发光件之间,该导光柱具有一入光端及一出光端,该入光端与该发光件呈相对配置,该出光端与该反光区呈相对配置。

进一步地,该轮毂具有一周环壁,该轮毂设有一第一容腔及自该周环壁向内开设有连通该第一容腔的至少一第二容腔,该发光件容置于该第一容腔,该导光柱容置于该第二容腔。

进一步地,该轮毂具有一顶壁,该第一容腔为自该顶壁中间处向下开设的一第一凹槽,该第二容腔为自该顶壁向下开设且连通该第一凹槽及贯穿该周环壁的一第二凹槽。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件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该电路板层迭于该顶壁且遮盖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

进一步地,每一该叶片具有一顶面,每一该叶片延伸有高度高过该顶面的一突起块,该反光区为形成在复数该突起块中至少一者上的复数反光斜面。

进一步地,每一该叶片具有一上侧缘,每一该突起块邻近于该叶片的末端处及该上侧缘配置。

进一步地,每一该叶片具有一顶面,复数该叶片中至少一者延伸有高度高过该顶面的一突起块,该反光区为形成在该突起块上的复数反光斜面。

一种风扇结构,包括:

一固定座,具有一中空柱;

一如上述一种发光扇叶,配置在该固定座的上方,该轮毂设有一插孔;

一定子组,套接于该中空柱;

一轴承件,一端固接于该插孔,另一端穿置于该中空柱;

一转子组,固接于该轮毂且配置在该轮毂与该定子组之间;以及

一定子电路板,固定于该固定座且电性连接于该定子组。

进一步地,该轴承件包含一芯轴及一轴承,该芯轴一端固接于该插孔,另一端穿置于该中空柱,该轴承被夹置在该中空柱与该芯轴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每一叶片具有顶面,每一叶片延伸有高度高过顶面的突起块,反光区为形成在突起块上的复数反光斜面,使反光区不会被叶片其他结构阻挡而确实地位在导光柱的导引路径上,且复数反光斜面可多方位地拦截光线,以提高反光区发生反射、漫射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发光扇叶的立体分解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发光扇叶的立体组合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发光扇叶的剖面示意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 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结构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风扇结构, 10-发光扇叶, 1-扇叶本体, 11-轮毂,

111-周环壁, 112-第一容腔, 113-第二容腔 114-顶壁,

115-第一凹槽, 116-第二凹槽, 117-插孔, 12-叶片,

121-反光区, 122-顶面, 123-突起块, 124-反光斜面,

125-上侧缘, 2-发光件, 3-导光柱, 31-入光端,

32-出光端, 4-电路板, 20-固定座, 201-中空柱,

30-定子组, 40-轴承件, 401-芯轴, 402-轴承,

50-转子组, 60-定子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发光扇叶及其风扇结构,此发光扇叶10主要包括一扇叶本体1、一发光件2及一或复数导光柱3;风扇结构100包括一固定座20、一发光扇叶10、一定子组30、一轴承件40、一转子组50及一定子电路板60。

如图1至图5所示,扇叶本体1具有一轮毂11及自轮毂11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有复数叶片12,轮毂11具有一周环壁111,轮毂11设有一第一容腔112及自周环壁111向内开设有连通第一容腔112的一或复数第二容腔113,复数叶片12中一或复数者具有一反光区121。

详细说明如下,轮毂11具有一顶壁114,第一容腔112为自顶壁114中间处向下开设的一第一凹槽115,第二容腔113为自顶壁114向下开设且连通第一凹槽115及贯穿周环壁111的一第二凹槽116,轮毂11更设有一插孔117。

另外,每一叶片12具有一顶面122,每一叶片12延伸有高度高过顶面122的一突起块123,反光区121为形成在复数突起块123中一或复数者上的复数反光斜面124。其中,每一叶片12更具有一上侧缘125,每一突起块123邻近于叶片12的末端处及上侧缘125配置,但不以此为限制,每一突起块123也可邻近于叶片12的中间处等任何位置设置。

此外,本实施例也可变化如下,复数叶片12中一或复数者延伸有高度高过顶面122的一突起块123,其他剩余之叶片12未延伸有突起块123,反光区121为形成在突起块123上的复数反光斜面124。其中,每一反光斜面124可为披覆在突起块123表面的一反侧层,或者突起块123本身为反射材质所构成,所以突起块123的表面自然形成反光斜面124。

如图1至图5所示,发光件2容置于第一容腔112,以令发光件2安装于轮毂11上。其中,因本实施例之导光柱3的数量为一,发光件2则包含一发光二极体,但不以此为限制,若导光柱3的数量为复数,发光件2则包含复数发光二极体,各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对应各导光柱3配置。

如图1至图5所示,导光柱3固定于扇叶本体1且设置在反光区121与发光件2之间,进一步说明如下,导光柱3容置于第二容腔113,导光柱3具有一入光端31及一出光端32,入光端31与发光件2呈相对配置,出光端32与反光区121呈相对配置。

如图1至图5所示,发光扇叶10更包括一电路板4,发光件2电性连接于电路板4,电路板4层迭于顶壁114且遮盖第一凹槽115与第二凹槽116,使本案利用简单组件之组装,即可达到发光件2及导光柱3埋设于轮毂11之设计。

如图4所示,固定座20具有一中空柱201;发光扇叶10配置在固定座20的上方;定子组30套接于中空柱201。

另外,轴承件40一端固接于插孔117及另一端穿置于中空柱201,详细说明如下,轴承件40包含一芯轴401及一轴承402,芯轴401一端固接于插孔117,另一端穿置于中空柱201,轴承402被夹置在中空柱201与芯轴401之间。

再者,转子组50固接于轮毂11且配置在轮毂11与定子组30之间;定子电路板60固定于固定座20且电性连接于定子组30,定子电路板60对定子组30提供电量。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光扇叶10及风扇结构100之使用状态,其是利用叶片12具有反光区121,发光件2安装于轮毂11,导光柱3设置在反光区121与发光件2之间,导光柱3的入光端31与发光件2呈相对配置,导光柱3的出光端32与反光区121呈相对配置,使发光件2之光线透过导光柱3导引而投射至反光区121,进而让发光件2之光线在反光区121反射、漫射而产生发光之视感,且配合叶片12之转动而显现出一光圈效果,进而让发光扇叶10呈现出光环的视觉感受,以加强发光扇叶10及风扇结构100之美观性。

另外,本实施例之导光柱3、第二容腔113、反光区121的数量分别为一,但不以此为限制,导光柱3、第二容腔113、反光区121的数量也能分别为复数,各导光柱3容置于各第二容腔113,各导光柱3的入光端31与发光件2呈相对配置,各导光柱3的出光端32与各反光区121呈相对配置,进而让发光件2之光线在多处反光区121发生反射、漫射,以增加叶片12转动而显现的光圈之亮度。

再者,每一叶片12具有顶面122,每一叶片12延伸有高度高过顶面122的突起块123,反光区121为形成在突起块123上的复数反光斜面124,使反光区121不会被叶片12其他结构阻挡而确实地位在导光柱3的导引路径上,且复数反光斜面124可多方位地拦截光线,以提高反光区121发生反射、漫射之能力。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