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减振机构、风扇总成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5558发布日期:2021-05-07 22:48阅读:67来源:国知局
风扇减振机构、风扇总成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风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风扇减振机构、风扇总成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各个领域中风扇通常都会作为重要的散热装置,用于对所应用的产品的发热装置进行散热,以避免产品温度升高而影响使用。如在无人机领域中,机体会设置有为无人机提供使用功能的功率器件,如用于无人机中央处理单元及部分驱动电源,功率器件随着长时间工作会温度升高,因此,常常在对应于功率器件的位置处设置风扇进行散热。由于风扇安装至无人机机体,这会导致风扇的转动会给机体带来振动而产生噪音,而且当在风扇周围安装有精密器件(如无人机飞控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时,风扇带来的振动会影响精密器件的传感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减振机构、风扇总成及无人机,该风扇减振机构的减振效果好,并且便于装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风扇减振机构,用于设置在风扇和风扇安装座之间,所述减振机构包括具有弹性的减振环,该减振环构造为能够弹性套装在所述风扇外周并能够被夹设在所述风扇的外壁与所述风扇安装座的内壁之间,用于在所述风扇安装后被所述风扇与所述风扇安装座挤压而产生抵压所述风扇与所述风扇安装座的弹性预压力。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由粘弹性材料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包括用于套装在所述风扇外周的本体,和从所述本体的周向壁上凸出的弹性凸起。

可选地,所述弹性凸起形成在所述本体的外周壁上并向外凸出,用于在所述风扇安装后能够被所述风扇安装座向内挤压,所述本体能够被所述风扇向外挤压。

可选地,所述弹性凸起构造为呈球状凸起的空心结构,并且所述空心结构在朝向所述本体的一端开口。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构造为在所述风扇的轴向上尺寸渐变的楔形环,用于在所述风扇安装后至少小头端能够被所述风扇向外挤压,至少大头端能够被所述风扇安装座向内挤压。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构造为沿径向起伏的波纹环,用于在所述风扇安装后所述波纹环的朝向所述风扇的侧壁凸起的第一部分能够被所述风扇向外挤压,所述波纹环的朝向所述风扇安装座的侧壁凸起的第二部分能够被所述风扇安装座向内挤压。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包括沿径向间隔设置的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的周向上布置有多个与所述外环连接的弹性筋。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的侧壁上形成有能够挂设在所述风扇安装座的侧壁上的吊耳,所述吊耳上形成有堵头,用于在所述风扇安装后能够塞入到所述风扇安装座上的定位孔内。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的在所述风扇的轴向上的两端侧设置有弹性限位筋,用于在所述风扇安装后止挡所述风扇。

可选地,所述减振环内侧的转角处设置有角位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减振机构还包括用于贯穿所述风扇的轴部和分别形成在所述轴部两端的第一弹性缓冲部和第二弹性缓冲部,用于在所述风扇安装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接触设置在所述风扇安装座的盖板与所述风扇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二弹性缓冲部接触设置在所述风扇安装座的底板与所述风扇的底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缓冲部用于接触设置在具有格栅的所述底板与所述风扇之间,并构造成使得所述格栅与所述风扇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小于预设阈值。

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缓冲部构造为空心球,所述空心球的沿径向上的一端连接有所述轴部,另一端连接有可脱离的牵引轴,所述牵引轴配置成在将所述空心球从所述风扇上轴向延伸的通孔的一端拉拽至另一端后与所述空心球脱离。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风扇总成,包括风扇和风扇安装座,以及设置在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安装座之间的减振机构,所述减振机构为如上所述的风扇减振机构。

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机体、安装在所述机体上的发热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机体上的对应于所述发热装置位置处的风扇总成,所述风扇总成为如上所述的风扇总成,所述风扇安装座安装或形成于所述机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减振机构的减振环可以利用自身的弹性作用而挤压安装在风扇和风扇安装座之间,安装过程简单方便,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风扇不易脱落。并且,这种挤压的安装方式不会对减振环的阻尼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减振机构的减振降噪的作用,并避免了振动对风扇周围的其它部件的工作产生影响。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风扇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风扇总成的分解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风扇总成省去风扇后的分解图;

图4是图3的实施例中的减振机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剖视图a;

图6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减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包括图6示出的减振机构的风扇总成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减振机构的部分结构与风扇安装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减振机构的部分结构与风扇安装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减振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风扇,101-通孔,200-风扇安装座,201-定位孔,202-盖板,203-底板,300-减振环,301-本体,302-弹性凸起,303-小头端,304-大头端,305-第一部分,306-第二部分,307-内环,308-外环,309-弹性筋,310-吊耳,311-堵头,312-弹性限位筋,313-角位加强筋,401-轴部,402-第一弹性缓冲部,403-第二弹性缓冲部,404-牵引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根据安装习惯定义的,具体可参照图9的图面方向,“顶、底”即图9图面方向的上和下,“内、外”是根据相应零部件本身轮廓而言的。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参照图1和图2,本公开提供一种风扇减振机构,用于设置在风扇100和风扇安装座200之间,减振机构可以包括具有弹性的减振环300,该减振环300构造为能够弹性套装在风扇100外周并能够被夹设在风扇100的外壁与风扇安装座200的内壁之间,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被风扇100与风扇安装座200挤压而产生抵压风扇100与风扇安装座200的弹性预压力,这里,可以将减振环300、风扇安装座200和风扇100的沿风扇100的轴向上的高度设置为相同,以保证风扇100周向上的各个位置均能通过减振环300进行减振。具体地,在减振环300套装在风扇100外周时,减振环300会受弹性作用而紧紧地包裹在风扇100外周;在减振环300连同风扇100安装至风扇安装座200后,风扇安装座200会对减振环300产生挤压而使得减振环300与风扇安装座200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从而实现减振环300与风扇安装座200的紧固安装。其中,当风扇100如图中构造为方形时,减振环300以及风扇安装座200均可以构造为形状匹配的方形,本公开实施例中,风扇100也可以构造为其它形状,如圆形等。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减振机构的减振环300可以利用自身的弹性作用而挤压安装在风扇100和风扇安装座200之间,安装过程简单方便,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风扇100不易脱落。并且,这种挤压的安装方式不会对减振环300的阻尼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减振机构的减振降噪的作用,并避免了振动对风扇100周围的其它部件的工作产生影响。

本公开实施例中,减振环300可以由粘弹性材料一体成型,如可以由橡胶一体成型,粘弹性具有粘性和弹性,弹性的阻尼可以起到减振的作用,也可以被挤压安装,粘性可以增大减振环300与风扇100和风扇安装座200之间的摩擦力,以限制风扇100或风扇安装座200相对于减振环300的位置。一体成型后的减振环300整体性更好,降低了使用过程中断裂损坏的风险。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减振环300可以包括用于套装在风扇100外周的本体301,和从本体301的周向壁上凸出的弹性凸起302。其中,本体301和弹性凸起302中的一者可以产生挤压风扇100的弹性预压力,另一者可以产生挤压风扇安装座200的弹性预压力。

如图2所示,弹性凸起302可以形成在本体301的外周壁上并向外凸出,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能够被风扇安装座200向内挤压,本体301能够被风扇100向外挤压;或者弹性凸起也可以形成在本体301的内周壁上并向内凸出,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能够被风扇100向外挤压,本体301能够被风扇安装座200向内挤压。通过设置弹性凸起302的结构,可以提供随风扇100与风扇安装座200的弹性预压力,保证风扇100安装到位后不易脱落,而且还可以提高减振环300的阻尼效果,进而提高减振机构的减振能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凸起30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可以如图2中在每个侧壁成排设置两个,或者也可以为其他数量及其它布置方式,这里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弹性凸起302可以构造为呈球状凸起的空心结构,并且当弹性凸起302设置在本体301的外侧壁上时,空心结构可以在朝向本体301的一端开口,即在朝向本体301的内侧的一侧开口;当弹性凸起302设置在本体301的内侧壁上时,可以在朝向本体301的外侧的一侧开口。通过设置空心结构及开口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压缩空间,以增大阻尼,从而提高对风扇100的振动的控制程度。这里,弹性凸起302除可以构造为球状外,也可以构造为方形、锥形或其他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例,参照图3至图5,减振环300可以构造为在风扇100的轴向上(即图5的上下方向)尺寸渐变的楔形环,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至少小头端303能够被风扇100向外挤压,至少大头端304能够被风扇安装座200向内挤压。可以至少将小头端303的内轮廓尺寸设置成小于风扇100的外轮廓尺寸,以使得至少小头端303能够被风扇100向外挤压,以实现风扇100与减振环300的安装;还可以至少将大头端304的外轮廓尺寸设置成大于风扇安装座200的内轮廓尺寸,以使得至少大头端303能够被风扇安装座200挤压,以实现减振环300与风扇安装座200的安装。这里,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大头端304的内轮廓尺寸设置成小于风扇100的外轮廓尺寸,以使得整个减振环300均能够被风扇100向外挤压,同样可以将小头端303的外轮廓尺寸设置成大于风扇安装座200的内轮廓尺寸,以使得整个减振环300均能够被风扇安装座200向内挤压。本公开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楔形环的尺寸设置成一部分被风扇100向外挤压,一部分被风扇安装座200向内挤压。

其中,楔形环可以如图5中构造为从上至下渐缩,楔形环的小头端303可以设置在底端,楔形环的大头端304可以设置在顶端,即在将楔形环连同风扇100安装到风扇安装座200中时,楔形环的小头端303可以起引导作用首先进入到风扇安装座200,然后带动大头端304安装至其中。其他实施例中,楔形环也可以构造为与图5中相反的从下至上渐缩的形式。这里,楔形环可以构造为上下厚度一致,或者也可以为如图5中,从上至下厚度渐小,这样,楔形环的内侧可以与风扇100完全贴合安装,以保证可以稳固地安装风扇100。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种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7,减振环300可以构造为沿径向起伏的波纹环,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波纹环的朝向风扇100的侧壁凸起的第一部分305能够被风扇100向外挤压,波纹环的朝向风扇安装座200的侧壁凸起的第二部分306能够被风扇安装座200向内挤压。采用这种波形环的形式,分别向两侧凸起的第一部分305和第二部分306之间具有一定的挤压空间,可以为风扇100的安装提供更大的弹性和阻尼,提高对风扇100的振动控制程度。其中,波形环的每侧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部分305和第二部分306,并且第一部分305和第二部分306凸起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风扇100的挤压程度以及振动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环300可以为壁部为实心的环状结构,或者减振环300也可以包括沿径向间隔设置的内环307和外环308,内环307的周向上布置有多个与外环308连接的弹性筋309。如具有上述弹性凸起302时,弹性凸起302可以设置在内环307或外环308上,也可以贯穿内环307和外环308;当减振环300构造为上述波形环时,内环307和外环308可以均构造为起伏一致的波形环;当减振环300构造为楔形环时,内环307和外环308可以均构造为楔形结构,或者参照图3至图5,内环307可以构造为方形环,外环308构造为楔形环,内环307和外环308的底部可以一体连接,在内环307和外环308的间隔区域可以通过楔形的弹性筋309连接。通过将减振环300设置成间隔的内环307和外环308,在内环307和外环308被挤压时,二者之间的间隔区域可以提供挤压空间,为风扇100和风扇安装座200提供更大的弹力和阻尼,而设置在内环307和外环308之间的弹性筋309可以在减振环300被挤压时提供连接和支撑,保证了减振环300较好的整体性和支撑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减振机构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一个,也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几个特征的组合,即可以将弹性凸起、楔形环、波纹环以及间隔的内外环等特征任意进行组合。

继续参照图3至图5,减振环300的侧壁上可以形成有能够挂设在风扇安装座200的侧壁上的吊耳310,吊耳310上形成有堵头311,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能够塞入到风扇安装座200上的定位孔201内。吊耳310可以一体形成在减振环300的顶端,并且吊耳310也可以由粘弹性材料制成,在风扇100安装完成后,吊耳310可以挤压在风扇安装座200的外侧壁上,并且堵头311能够受挤压作用而伸入到定位孔201内;或者可以将堵头311设置成外轮廓大于定位孔201内轮廓,在安装风扇100后可以将堵头311压缩安装至定位孔201内。当需要拆卸风扇100时,可以将堵头311从定位孔201中拉出,并通过拉拽吊耳310而将减振环300连同风扇100拉出,提高了风扇100拆装的便利性。其中,可以在减振环300的对侧均设置有该吊耳310,以便于在拉出减振环300时施力平衡。

为了更好地对风扇100进行相对于减振环300的轴向上的限位,参照图2,减振环300的在风扇100的轴向上的两端侧可以设置有弹性限位筋312,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止挡风扇100。弹性限位筋312可以与减振环300一体成型。风扇100在安装到减振环300中时,可以首先拨开弹性限位筋312以克服弹性限位筋312的弹力而安装在其中,然后弹性限位筋312恢复初始状态而对风扇100的轴向进行限位。这里,弹性限位筋312可以均布在减振环300的周向上,如在减振环300为方形结构时,弹性限位筋312可以布置在方形结构的四角处。

参照图6和图7,减振环300内侧的转角处可以设置有角位加强筋313。角位加强筋313也可以由粘弹性材料制成并与减振环300一体成型,该加强筋可以在风扇100的周向上为风扇100提供更好的包裹性,为减振环300与风扇100之间提供更佳的贴合力,保证风扇100的安装稳定,避免在工作过程中脱落。

通常,风扇安装座200的顶部和底部会分别设置盖板和底板,风扇100和减振环300会设置在由盖板和底板封闭的风扇安装座内。本公开中,为了清楚表达结构,仅在图9中示出了盖板202的结构,如图9所示,基于盖板202和底板203的设置,减振机构还可以包括用于贯穿风扇100的轴部401和分别形成在轴部401两端的第一弹性缓冲部402和第二弹性缓冲部403,用于在风扇100安装后第一弹性缓冲部402接触设置在风扇安装座的盖板202与风扇100的顶端之间,第二弹性缓冲部403接触设置在风扇安装座的底板203与风扇100的底端之间。第一弹性缓冲部402和第二弹性缓冲部403一方面用于对风扇100相对于风扇安装座200在轴向上进行限位,防止风扇100沿图9所示的图面方向上下窜动,另一方面通过弹性缓冲部的阻尼作用可以实现在风扇100的轴向上减振的效果,结合上述减振环300在风扇100周向上的减振效果,使得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减振机构可以对风扇100进行全方位的减振,降低噪音,也避免振动对其它部件的工作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底板203上通常会设置有用于通风的格栅,在实际应用中,风扇100需要与格栅间隔一定距离,以保证足够的风量通过,同时也防止距离较近而产生工作噪音。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缓冲部403用于接触设置在具有格栅的底板与风扇100之间,并构造成使得格栅与风扇100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小于预设阈值。通过第二弹性缓冲部403的设置可以保证风扇100与格栅之间的距离不会过小,从而避免前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里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应调整,如可以为4mm,第二弹性缓冲部403可以设置成被压缩后的高度不小于该预设阈值。

参照图8至图10,第二弹性缓冲部403可以构造为空心球,空心球的沿径向上的一端连接有轴部401,另一端连接有可脱离的牵引轴404,牵引轴404配置成在将空心球从风扇100上轴向延伸的通孔101的一端拉拽至另一端后与空心球脱离。在将限位缓冲部安装至风扇100时,以图9的图面方向为例说明。首先将图10中的牵引轴404从风扇100的通孔101的上端伸入,可以将牵引轴404的长度设置成大于通孔101的长度,这样,在牵引轴404伸入通孔101后可以在通孔101的下端拉拽牵引轴404,然后第二弹性缓冲部403的空心球会被挤压而从通孔101中通过,进一步会止挡在通孔101的下端,而第一弹性缓冲部402会留在通孔101的上端进行止挡,这里,第一弹性缓冲部402可以构造为与盖板202的下表面贴合的平坦结构。在安装到位后,可以使用刀具或者其他工具将牵引轴404从空心球上剪断,使空心球设置在底板203和风扇100的底端之间。其中,轴部401也可以构造为空心轴,以提高挤压空间,增大阻尼。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风扇总成,参照图1和图2,风扇总成可以包括风扇100和风扇安装座200,以及设置在风扇100和风扇安装座200之间的减振机构,减振机构为上述的风扇减振机构。该风扇总成具有上述风扇减振机构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风扇总成可以应用于各种合适的领域中。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机,无人机可以包括机体、安装在机体上的发热装置,以及安装在机体上的对应于发热装置位置处的风扇总成,发热装置如可以为芯片或者其他功率组件,其中,风扇总成为上述的风扇总成,风扇安装座200可以单独设置的部件而安装于机体,或者风扇安装座200可以形成于机体而作为机体的一部分结构。当在无人机上安装有此风扇总成时,即使在风扇总成周围安装有精密器件,由于本公开提供的减振机构可以提供较大的阻尼、有效地吸收风扇100的振动,从而可以避免对精密器件的影响,如可以避免对无人机飞控系统或者视觉系统等产生影响,而且又可以降低无人机噪音。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