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高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74405发布日期:2022-06-21 20:5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高压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泵的技术,特别是一种多级高压泵。


背景技术:

2.现行的单缸通机水泵的扬程大多在90m以下,高山地区的农业灌溉采用多台水泵中转的方式,对位于山下的水源进行抽吸到山上的田土中,不能使用一台水泵完成抽水作业,导致河水在多次中转中发生损耗,并增加设备成本和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级高压泵,以解决现有高山农田灌溉需要多台水泵中转,导致水资源在多次中转中发生损耗,并增加设备成本和人工成本问题。
4.为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多级高压泵,包括泵壳和底座,所述泵壳与所述底座密封连接形成泵腔体,所述泵腔体内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端与泵壳连接另一端与底座连接,所述连接轴上安装有多个叶轮,相邻的叶轮之间均设置有蜗壳,相邻蜗壳外圈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形成密封连接,多个叶轮和多个蜗壳形成相通的水道,多个叶轮转动对通过单向阀进入的水逐级增压。
6.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泵壳和底座密封连接形成泵腔体,并将连接轴一端与泵壳连接,另一端与底座连接,通过泵壳和底座对连接轴形成支撑力,确保连接轴转动时的平稳性和可靠性;并在连接轴上设置多个叶轮和蜗壳,使泵腔体内的水经过叶轮转动时,叶轮的中心部位形成真空,吸水管路的水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流入叶轮中心部位来填补该真空区域,流入叶轮中心部位的水又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下增压,再流经蜗壳与叶轮形成的水道后流入下一级叶轮,通过多级叶轮和泵壳的配合对水进行逐级增压,提高泵的扬程,满足在高山地区灌溉所需的扬程,代替多泵联合中转抽水,避免水在中转时损耗,减少泵使用数量,节约设备成本和人工成本;该泵还可用于高楼消防灭火。
7.优选的,所述叶轮包括依次通过键与连接轴连接的第一叶轮、第二叶轮和第三叶轮,所述蜗壳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所述第一叶轮位于蜗壳盖与第一蜗壳连接后形成的腔体内,所述蜗壳盖靠近连接轴处形成有蜗壳进水口,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第一蜗壳之间形成有第一水道。
8.通过将第一叶轮设置在第一蜗壳和蜗壳盖配合形成的腔体内,蜗壳盖靠近连接轴处形成有蜗壳进水口,通过蜗壳进水口进入的水被第一叶轮旋转甩出进行第一次提升水压后进入第一叶轮与所述第一蜗壳之间形成的第一水道。
9.优选的,所述第二叶轮位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形成的腔体内,所述第二叶轮的根部与第一蜗壳的内圈之间形成有第一入口,所述第一入口供所述第一水道流出的水通过,所述第二叶轮与所述第二蜗壳之间形成有与第一水道相通的第二水道。
10.通过将第二叶轮设置在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连接形成的腔体内,该腔体与第一水
道相通,使被第一叶轮增压后的水再被第二叶轮旋转甩出进行第二次提升水压后进入第二叶轮与第二蜗壳之间形成的第二水道。
11.优选的,所述第三叶轮位于第二蜗壳和底座之间形成的腔体内,所述第三叶轮的根部与第二蜗壳的内圈之间形成有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入口供所述第二水道流出的水通过,所述第二蜗壳与底座之间形成有与第二水道相通的蜗壳出水口。
12.通过将第三叶轮设置在第二蜗壳与底座连接形成的腔体内,该腔体与第二水道相通,使被第二叶轮增压后的水再被第三叶轮旋转甩出进行第三次提升水压后进入第三叶轮与底座之间形成的水道,并从蜗壳出水口进入泵腔体内。
13.优选的,所述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均呈圆形结构,并均形成有与叶轮相通的水道。
14.通过在蜗壳上设置水道,对叶轮中甩出的水进行导流。
15.优选的,所述连接轴的一端通过轴承与泵壳连接,另一端通过机械密封结构与底座连接,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螺纹,通过所述螺纹与叶轮锁紧螺母配合锁紧叶轮轴向位置。
16.通过设置轴承和机械密封结构对轴承的两端进行支撑,通过设置机械密封结构便于连接轴转动时仍然能保持连接轴与底座连接处的密封,并在连接轴上设置锁紧螺母对多个叶轮在连接轴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保证叶轮的位置精度。
17.优选的,所述泵壳上设置有泵进水口,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泵进水口,所述单向阀后方的部分泵腔体与蜗壳盖密封连接,使从泵进水口仅与蜗壳进水口相通。
18.通过将单向阀位于所述泵进水口,避免泵腔体内的水倒流,并通过将单向阀后方的部分泵腔体与蜗壳盖密封连接,使从泵进水口进入的水能直接进入蜗壳内,便于水杯叶轮旋转甩出提升水压。
19.优选的,所述泵壳的顶部设置有泵出水口,所述泵出水口与蜗壳出水口相通。
20.通过将泵的出水口与蜗壳的出水口连通,便于被提升压力后的水能通过与泵的出水口连接的水管运输至所需农田或高楼。
21.优选的,所述泵壳的顶部还设置有灌水口,所述灌水口上安装有顶部堵头,所述顶部堵头与灌水口配合处压接有第二密封圈。
22.通过设置灌水口,便于在泵启动之前对泵空腔进行灌水,便于叶轮通过被灌的水产生离心力,并在叶轮中心形成真空吸收后续被低水位抽出的水,同时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避免泵腔体内的水从灌水口漏出。
23.优选的,所述泵壳的顶部还连接有堵盖,所述堵盖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截面为梯形,所述凹槽内放置有第三垫圈,两个所述堵盖通过螺纹分别与设置在泵壳上的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连接,并将两个第三垫圈分别压接在堵盖与所述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之间。
24.通过在泵壳上设置泵第二、第三出水口,便于根据现场需要选择使用合适的出水口,在使用泵出水口时通过堵盖将泵第二、第三出水口封堵,并在堵盖上设置凹槽与第三垫圈配合,提升堵盖与设置在泵壳上的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之间的封堵效果,避免抽水时在该处漏水。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泵壳和底座密封连接形成泵腔体,并将连接轴一端与泵壳连接另一端与底座连接,通过泵壳和底座对连接轴形成支撑力,确保连接轴转动时的平稳性和可靠性;并在连接轴上设置多个叶轮和蜗壳,使泵腔体内的水经过叶轮转
动时,叶轮的中心部位形成真空,吸水管路的水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流入叶轮中心部位来填补该真空区域,流入叶轮中心部位的水又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后,又流经蜗壳与叶轮形成的水道后流入下一级叶轮,通过多级叶轮和泵壳的配合对水进行逐级增压,提高泵的扬程,满足在高山地区灌溉所需的扬程,代替多泵中转抽水,避免水在中转时的损耗,并节约设备成本和人工成本;该泵还可用于高楼消防灭火。本实用新型中的叶轮和蜗壳均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以满足使用扬程。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28.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标记包括:泵壳1、泵进水口11、泵出水口12、底座2、第一密封圈20,机械密封结构21、轴承3、叶轮锁紧螺母31、蜗壳盖 4、第一蜗壳41、第一叶轮411、蜗壳进水口42、蜗壳出水口43、第二蜗壳51、第二叶轮511、第三叶轮611、连接轴27、单向阀5、顶部堵头61、第二密封圈 6。
29.参见图1,一种多级高压泵,包括泵壳1和底座2,所述泵壳1与所述底座 2密封连接形成泵腔体,所述泵腔体内设置有连接轴27,所述连接轴27一端与泵壳1连接另一端与底座2连接,所述连接轴27上安装有多个叶轮,相邻的叶轮之间均设置有蜗壳,相邻蜗壳外圈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0形成密封连接,多个叶轮和多个蜗壳形成相通的水道,多个叶轮转动对通过单向阀5进入的水逐级增压。
30.其中,所述叶轮包括依次通过键与连接轴27连接的第一叶轮411、第二叶轮511和第三叶轮611,所述蜗壳包括第一蜗壳41和第二蜗壳51,所述第一叶轮411位于蜗壳盖4与第一蜗壳41连接后形成的腔体内,所述蜗壳盖4靠近连接轴27处形成有蜗壳进水口42,所述第一叶轮411与所述第一蜗壳41之间形成有第一水道。
31.参见图1,所述第二叶轮511位于第一蜗壳41和第二蜗壳51形成的腔体内,所述第二叶轮511的根部与第一蜗壳41的内圈之间形成有第一入口,所述第一入口供所述第一水道流出的水通过,所述第二叶轮511与所述第二蜗壳51之间形成有与第一水道相通的第二水道。
32.参见图1,所述第三叶轮611位于第二蜗壳51和底座2之间形成的腔体内,所述第三叶轮611的根部与第二蜗壳51的内圈之间形成有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入口供所述第二水道流出的水通过,所述第二蜗壳51与底座2之间形成有与第二水道相通的蜗壳出水口43。
33.所述第一蜗壳41和第二蜗壳51均呈圆形结构,并均形成有与叶轮相通的水道。参见图1,所述连接轴27的一端通过轴承3与泵壳1连接,另一端通过机械密封结构21与底座2连接,所述连接轴27上设置有螺纹,通过所述螺纹与叶轮锁紧螺母31配合锁紧叶轮轴向位置。
34.所述泵壳1上设置有泵进水口11,所述单向阀5位于所述泵进水口11,所述单向阀5后方的部分泵腔体与蜗壳盖4密封连接,使从泵进水口11仅与蜗壳进水口42相通。所述泵壳
1的顶部设置有泵出水口12,所述泵出水口12与蜗壳出水口43相通。
35.所述泵壳1的顶部还设置有灌水口,所述灌水口上安装有顶部堵头61,所述顶部堵头61与灌水口配合处压接有第二密封圈6。
36.参见图1,所述泵壳1的顶部还连接有堵盖,所述堵盖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截面为梯形,所述凹槽内放置有第三垫圈,两个所述堵盖通过螺纹分别与设置在泵壳上的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连接,并将两个第三垫圈分别压接在堵盖与所述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之间。
3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