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压驱动式真空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19174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空压驱动式真空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空压驱动式真空泵,包括具有使空气流入的流入舱和使空气排出外部的排气舱的缸体,在流入舱和排气舱之间设有多重吸入舱,且由在流入舱侧壁上的流入端口、在吸入舱侧壁上安装的喷吸器、设在排气舱侧壁上的排气管等以串联式组成的真空形成线;上述的排气管以可轴向转动方式与排气舱的侧壁活动连接,每个排气管的外周联通着至少一个的排气孔。本发明可以通过可旋转的排气端口有效地降低排出压缩空气时所产生的噪音,还能确保排气舱空气的顺畅排出,改善整体的真空度。
【专利说明】
空压驱动式真空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真空栗,更具体的是关于多重真空形成单元串联形成的空压驱动式真空栗。
【背景技术】
[0002]—般而言,真空栗是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机器上的设备。例如它可用于真空传送装置,这里所指的真空传送装置是,利用高速压缩空气来驱动真空栗并排出吸杯内部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吸附对象物体并传送到指定位置的装置。
[0003]图1是传统真空栗的示例图,图2是展示图1的真空栗内部结构的工作原理图。
[0004]如图1及图2所示,传统的真空栗I由一侧的流入端3和另一侧的排气端4以及其中间所形成的具有吸入端口 5的中空形缸体2、以及在上述缸体2内部以串联式安装的多重喷吸器6组成。
[0005]同时真空栗I通过支撑缸体2的栗座等在设备上进行固定,可与相连于吸入端口5并联通到喷吸器6内部的吸杯7、还有与吸杯7相连的机械臂等一同构成真空传送装置。
[0006]压缩空气通过流入端口 3流入并快速通过喷吸器6后,通过排出端口 4向外排出,此时吸杯7内部的空气会流入到喷吸器内部,并随着压缩空气一同向外排出,在这个排气过程中,吸杯7的内部空间会形成真空或负压,上述的整套装置可以利用此时所产生的负压来吸附对象物体并传送到指定的位置。
[0007]传统的真空栗I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了吸附更大重量的物体,需要更高的吸附力,但毕竟是依靠吸入空气来产生真空,不可避免地有着其物理限制性。
[0008]还有,为了提高真空度,须要相应地提高空气的吸入及排出能力,但随着真空栗内部的空气流速加快,噪音也与之增大,这一点常被指出是主要的缺陷之一。
[0009]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通过吸入量增加来提高真空度的空压驱动式真空栗。
[0011]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包括具有使空气流入的流入舱和使空气排出外部的排气舱的缸体,在流入舱和排气舱之间设有多重吸入舱,且由在流入舱侧壁上的流入端口、在吸入舱侧壁上安装的喷吸器、设在排气舱侧壁上的排气管等以串联式组成的真空形成线;上述的排气管以可轴向转动方式与排气舱的侧壁活动连接,每个排气管的外周联通着至少一个的排气孔。
[0012]上述排气管的内周可以设有延伸到排气孔周围的排气导槽。
[0013]上述排气孔可以在排气管外周按螺旋形等距分布。
[0014]上述排气孔也可以是沿着排气管外周按螺旋形狭缝所形成。
[0015]所述排气管通过轴承或磨损环与排气舱的侧壁活动连接。其中通过磨损环与排气舱的侧壁活动连接,可由上述排气管末端的卡台、以及其他起固定作用的辅助材料所形成。
[0016]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可旋转的排气端口有效地降低排出压缩空气时所产生的噪音,还能确保排气舱空气的顺畅排出,改善整体的真空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传统方式的真空栗立体图。
[0018]图2是图1横截面的工作原理图。
[0019]图3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展示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4是图3的平面图。
[0021]图5是图3的侧面图。
[0022]图6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展示空压驱动真空栗排气端口的安装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7时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展示空压驱动真空栗排气端口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0025]图3是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展现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平面图,图5是图3的侧面图。
[0026]如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中的空压驱动真空栗,由缸体1和缸体10内部的多重端口以串联式排列所形成的真空形成线组成。
[0027]具体而言缸体10的内部,在顶端处有着流入舱20,末端有着排气舱30。
[0028]同时在流入舱20和排气舱30之间有多重吸入舱31、32、33以串联方式相连,此构造中的各个舱室可形成从流入舱到排气舱递增的负压。
[0029]流入舱20是压缩空气通过供应端口21 (图4)流入的空间,从流入舱20的连接处开始依次设有第一吸入舱31、第二吸入舱32、第三吸入舱33,与第三吸入舱33相连的部位设有排气舱30,如上所述,缸体的内部各个舱室以串联方式相连。
[0030]下面接着说明缸体10内所排列的真空形成线。
[0031]如图3和图4所示,流入舱20和第一吸入舱31之间的隔层上设有流入端口 41,第一吸入舱31和第二吸入舱32之间装有第一喷吸器端口 51,第二吸入舱32和第三吸入舱33之间装有第二喷吸器端口 52,在第三吸入舱和排气舱之间的分隔壁上装有排气管60(排气端口);如上所述的多重端口在缸体内的各舱之间以串联方式分布,构成了整个的真空形成线,在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端口从流入舱20到排气舱30其直径逐渐变大,从而确保压缩空气顺畅的流通。缸体10的排气舱30—侧设有终止孔62,在内壁上有隔板槽35,此隔板槽35可以装上隔板36,起着闭锁终止孔62的作用。
[0032]各个端口之间按一定的间隔相隔排列,通过文氏管的效应形成真空,此部分属于传统空压驱动真空栗的基本工作原理,在这里就不再细述。
[0033]接着对空压驱动式真空栗的排气管60进行具体说明。缸体10内部有排气管60,排气管60的顶端有轴承部65,轴承部65贯穿排气舱30和第三吸入舱33之间的分隔壁37。
[0034]如上所述,排气管60以装在分隔壁37上的轴承部65为媒介,可伴随轴承部65的转动而旋转。
[0035]排气管60的外周可以设计多数的排气孔61以螺旋形贯通分布,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管60的内周设有连接到排气孔61的排气孔导槽61a、61b(参看图7)。
[0036]本发明中具有如上构造的排气管60,当压缩空气从第三吸入舱33流入到排气管60后,被排气管60内部的排气孔导槽61a、61b导入到排气孔61,从而排放到外部。排气孔61沿着排气管60的外周以螺旋形分布,因此排放的空气会形成涡流,排气管60则因末端被固定在轴承部65上,因此会进行旋转。
[0037]S卩,供应到排气舱内部的压缩空气在排气孔的作用下形成涡流,在涡流的作用下排气端排气管在分隔壁上会进行旋转。
[0038]通过上述过程,排气管60在排气舱30侧壁上进行旋转的同时,通过排气孔61,可以将一部分的压缩空气均匀的排放到排气舱30的外部。
[0039]这种排放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压缩空气通过排气管60极速向外排放时所产生的噪音,同时还可以确保排气舱30内压缩空气顺畅的流通,从而可以改善整体的真空度。
[0040]图6是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展示空压驱动式真空栗排气端口安装状态的部分放大图。
[0041]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压驱动式真空栗,排气管60的排气孔66可以分布成螺旋型,即在本实施例中的排气孔66即便沿着排气管60的外周形成螺旋型狭缝,也可以有着跟前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图6种的轴承部65a显示的是采用了常用的滚动轴承。
[0042]图7所示的是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空压驱动真空栗排气端口安装状态的平面图。
[0043]图7中的轴承部65选用了磨损环,而不是球轴承。排气管60末端的卡台72、排气舱30侧壁上能使卡台72固定的辅助材料(磨损环)71 —同结合,可使排气管60在排气舱30的内部进行旋转。
[0044]轴承部65用磨损环代替了球轴承的原因是,空压驱动式真空栗的内部压缩空气有着较快的流动速度,会逐渐带去球轴承内部的润滑剂,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
[0045]以上发明中仅对特定的实施例提供图例进行了说明,但本次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中,在本发明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中,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在不超过本专利申请的技术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主权项】
1.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包括具有使空气流入的流入舱和使空气排出外部的排气舱的缸体,其特征在于:在流入舱和排气舱之间设有多重吸入舱,且由在流入舱侧壁上的流入端口、在吸入舱侧壁上安装的喷吸器、设在排气舱侧壁上的排气管等以串联式组成的真空形成线;上述的排气管以可轴向转动方式与排气舱的侧壁活动连接,每个排气管的外周联通着至少一个的排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其特征在于:排气管的内周设有延伸到排气孔周围的排气导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孔在排气管外周按螺旋形等距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孔沿着排气管外周按螺旋形狭缝所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任一的空压驱动式真空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通过轴承或磨损环与排气舱的侧壁活动连接。
【文档编号】F04B39/00GK106089636SQ201610676779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8月17日 公开号201610676779.8, CN 106089636 A, CN 106089636A, CN 201610676779, CN-A-106089636, CN106089636 A, CN106089636A, CN201610676779, CN201610676779.8
【发明人】魏学惠, 宋寅直
【申请人】魏学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