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6250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箍,适用于软管与管接头之间的连接固定。
背景技术
卡箍广泛被用于软管与管接头之间的连接固定。常见的卡箍包括形成有开口环的 卡箍圈和设置在该卡箍圈两个端部之间的调节器,通过该调节器改变卡箍圈的大小,以实 现软管与管接头之间的连接固定。目前的调节器大多通过拧动螺杆来实现,调节时必须依 赖于工具,而且,在拧动螺杆时,由于在软管的轴向上会产生分力,因此还必须腾出手来将 卡箍圈固定住,否则卡箍圈会发生侧移,因此使用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卡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卡箍,包括具有固 定端和自由端的卡箍圈和用于改变该卡箍圈大小的调节器,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于该调节 器,所述自由端从该调节器当中穿过;其中,所述调节器包括呈管状的外壳,其内部通道 包括沿轴向连续分布的较宽部分和呈锥形的收缩部分;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阻尼单元,其内 部具有与所述卡箍圈形成可控制的松紧配合的阻尼通道,该阻尼单元可沿轴向往复移动地 设置在所述较宽部分与收缩部分之间;将所述阻尼单元推向所述较宽部分以扩大其阻尼通 道的按压件,该按压件具有伸出所述外壳外部的按压部;以及将所述阻尼单元推向所述收 缩部分以缩小其阻尼通道的弹性回复部件。所述按压件的内端抵压于所述阻尼单元的一个轴向端部,所述弹性回复部件的内 端抵压于该阻尼单元的另一轴向端部,该弹性回复部件的外端抵压在一个轴向紧配于所述 外壳的限位件上;所述弹性回复部件比该按压件更靠近于所述自由端。所述按压件、弹性回 复部件和限位件的内部分别具有供所述卡箍圈穿过的通道。所述弹性回复部件可以为螺旋 压缩弹簧。较好地,所述阻尼单元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组成,所述阻尼通道 形成在所述第一半部与第二半部之间。为了增加该阻尼通道的阻尼力,所述第一半部和第 二半部的用于形成阻尼通道的内表面分别制有阻尼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卡箍圈整体上是由线体构成的单环或多环结 构。其中,所述线体最好为金属线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卡箍圈由调节部分和延长部分连接而成,所 述调节部分穿过所述调节器并与所述阻尼单元配合,所述延长部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调节 部分的未穿过调节器的一端,该延长部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优选地,所述调节部分 为金属线体,所述延长部分为金属或纤维制成的带体或线束。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具有一连接耳,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在该连接耳上。采用上述结构的卡箍,当所述按压件没有外力作用时,阻尼单元在所述弹性回复部件的弹力作用下被推向外壳内部通道的锥形收缩部分,从而阻尼单元的阻尼通道缩小以 抱紧卡箍圈,使卡箍圈固定于调节器而不能相对移动;当需要调节卡箍圈大小时,只需一手 把持住调节器外壳同时利用该手的手指按下调节器一端的按压件,将阻尼单元推向外壳内 部通道的较宽部分,使阻尼单元的阻尼通道扩大而与卡箍圈松脱,而另一手就可以拉动卡 箍圈以调节卡箍圈的大小,调节无需任何其它工具即可实现;而且,由于调节时仅在卡箍圈 的周向上产生作用力,因此卡箍圈也不会沿软管的轴向发生侧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 新型的卡箍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是图1当中的调节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调节器的零件分解图;图4是图2所示调节器与卡箍圈配合关系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卡箍。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用 来指代相同的零部件、特征或者结构。实施例介绍过程中针对的具体结构或者零部件,仅作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卡箍的参考性例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例描述的技 术方案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或者摹制得到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卡箍之技术范围或者技术 实质的各种等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构造。由此,如果用这种示例性说明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卡 箍之权利要求所囊括的保护范围是不适宜的。等同或类似于本实用新型卡箍的技术方案仍 然属于本实用新型卡箍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卡箍10,包括调节器1和卡箍圈2,调节器1用于改 变该卡箍圈2的大小。卡箍圈2整体上是由金属线体(例如铁线)构成的单环结构,其具 有一固定端21和一自由端21,该固定端21固定连接于该调节器1,该自由端21从该调节 器1当中穿过,从而使整个卡箍圈2形成一闭合环。参见图2至图4,调节器1包括呈管状的外壳11和形成在该外壳11外表面的连接 耳12,所述卡箍圈2的固定端21固定连接在该连接耳12上。从外形上看,外壳11由一圆 柱部分和一圆台部分构成。外壳11的内部通道包括沿轴向连续分布的较宽部分111和呈 锥形的收缩部分112。外壳11的内部通道中设有阻尼单元13,其内部具有与所述卡箍圈2 形成可控制的松紧配合的阻尼通道131,该阻尼单元13可沿轴向往复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较 宽部分111与收缩部分112之间。阻尼单元13的轴向一侧设置有一个按压件14,其具有伸 出外壳11外部的按压部141,该按压件14的内端142抵压于阻尼单元13的一个轴向端部, 用于将阻尼单元13推向所述较宽部分111以扩大其阻尼通道131,该内端142沿径向扩展形成一限位凸缘,以防止按压件14从外壳11的一端脱出;阻尼单元13的轴向另一侧设置 有一个螺旋压缩弹簧15,该螺旋压缩弹簧15比按压件14更靠近于卡箍圈2的自由端22。 螺旋压缩弹簧15的内端抵压于阻尼单元13的另一轴向端部,用于将阻尼单元13推向所述 收缩部分112以缩小其阻尼通道131。该螺旋压缩弹簧15的外端抵压在一个限位件16上, 该限位件16通过其外螺纹与外壳11的内螺纹配合,轴向紧配于外壳11内部通道的一端。 所述按压件14、螺旋压缩弹簧15和限位件16的内部分别具有供卡箍圈2穿过的通道。所述阻尼单元13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一半部132和第二半部133组成,所述阻尼通 道131形成在第一半部132与第二半部133之间。为了增加该阻尼通道131的阻尼力,第 一半部132和第二半部133的用于形成阻尼通道131的内表面分别制有阻尼纹134。上述卡箍10的工作原理为当按压件14没有外力作用时,阻尼单元13在螺旋压 缩弹簧15的弹力作用下被推向外壳11内部通道的锥形收缩部分112,从而阻尼单元13的 阻尼通道131缩小以抱紧卡箍圈2,使卡箍圈2固定于调节器1而不能相对移动;当需要调 节卡箍圈2的大小时,只需一手把持住调节器1的外壳11,同时利用该手的手指按下调节器 1 一端的按压件14,将阻尼单元13推向外壳内部通道的较宽部分111,使阻尼单元13的阻 尼通道131扩大而与卡箍圈2松脱,而另一手就可以拉动卡箍圈2以调节卡箍圈2的大小, 调节无需任何其它工具即可实现;而且,由于调节时仅在卡箍圈2的周向上产生作用力,因 此卡箍圈2也不会沿软管的轴向发生侧移。实施例二参见图5,本实施例的卡箍20的调节器21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的结构类似,此处 不再赘述。卡箍20的卡箍圈22由调节部分221和延长部分222连接而成,所述调节部分 221为金属线体,其穿过调节器21并与其内部的阻尼单元配合,所述延长部分222为金属或 纤维制成的线束,该线束的一端连接于调节部分221的未穿过调节器21的一端,该线束的 另一端连接于调节器21的连接耳211。卡箍20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类似,此处 不再赘述。实施例三参见图6,本实施例的卡箍30的调节器31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的结构类似,此处 不再赘述。卡箍30的卡箍圈32是由金属线体构成的多环结构,各环之间设置由线夹321, 卡箍圈32的一端穿过调节器31,另一端连接于调节器31的连接耳311。卡箍30的工作原 理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四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卡箍40的调节器41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的结构类似,此处 不再赘述。卡箍40的卡箍圈42由调节部分421和延长部分422连接而成,所述调节部分 421为金属线体,其穿过调节器41并与其内部的阻尼单元配合,所述延长部分422为金属制 成的带体,该金属带体的一端连接于调节部分421的未穿过调节器41的一端,该金属带体 的另一端连接于调节器41的连接耳411。卡箍40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类似,此 处不再赘述。实施例五参见图8,本实施例的卡箍50的调节器51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的结构类似,此处 不再赘述。卡箍50的卡箍圈52由调节部分521和延长部分522连接而成,所述调节部分521为金属线体,其穿过调节器51并与其内部的阻尼单元配合,所述延长部分522为纤维制 成的带体,该纤维带体的一端连接于调节部分521的未穿过调节器51的一端,该纤维带体 的另一端连接于调节器51的连接耳511。卡箍50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的卡箍1类似,此 处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卡箍,包括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的卡箍圈;用于改变所述卡箍圈大小的调节器;其中,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于该调节器,所述自由端从该调节器当中穿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包括呈管状的外壳,其内部通道包括沿轴向连续分布的较宽部分和呈锥形的收缩部分;位于所述外壳内的阻尼单元,该阻尼单元的内部具有与所述卡箍圈形成可控制的松紧配合的阻尼通道,该阻尼单元可沿轴向往复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较宽部分与收缩部分之间;将所述阻尼单元推向所述较宽部分以扩大其阻尼通道的按压件,该按压件具有伸出所述外壳外部的按压部;以及将所述阻尼单元推向所述收缩部分以缩小其阻尼通道的弹性回复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的内端抵压于所述阻尼单元的一个轴向端部,所述弹性回复部件的内端抵 压于该阻尼单元的另一轴向端部,该弹性回复部件的外端抵压在一个轴向紧配于所述外壳 的限位件上;所述弹性回复部件比该按压件更靠近于所述自由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弹性回复部件和限位件的内部分别具有供所述卡箍圈穿过的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回复部件为螺旋压缩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由可相互分离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组成,所述阻尼通道形成在所述第 一半部与第二半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用于形成所述阻尼通道的内表面分别制有阻尼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箍圈整体上是由金属线体构成的单环或多环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圈由调节部分和延长部分连接而成,所述调节部分穿过所述调节器并与所述 阻尼单元配合,所述延长部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调节部分的未穿过调节器的一端,该延长 部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分为金属线体,所述延长部分为金属或纤维制成的带体或线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具有一连接耳,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在该连接耳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箍,包括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的卡箍圈和用于改变该卡箍圈大小的调节器,固定端固定连接于该调节器,自由端从该调节器当中穿过;所述调节器包括呈管状的外壳,其内部通道包括沿轴向连续分布的较宽部分和锥形收缩部分;位于外壳内的阻尼单元,其内部具有与卡箍圈形成可控制的松紧配合的阻尼通道,该阻尼单元可沿轴向往复移动地设置在较宽部分与收缩部分之间;将阻尼单元推向较宽部分以扩大其阻尼通道的按压件,该按压件具有伸出外壳外部的按压部;以及将阻尼单元推向收缩部分以缩小其阻尼通道的弹性回复部件。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无需任何其它工具即可实现,而且调节时卡箍圈不会发生侧移,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F16L33/04GK201599514SQ20092023744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9日
发明者潘延峰, 潘思上, 谢庆, 谢镇鸿 申请人:谢庆;潘延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