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568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具有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具备产生马达旋转力的电动马达;以及对该电动马达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差动机构的减速传递机构,该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搭载于汽车(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18407号公报)。电动马达具有利用车载电池的电力而进行旋转的马达轴,并配置于减速传递机构的轴线上。在马达轴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偏心部,该偏心部以相对于该马达轴的轴线按照规定的偏心量进行偏心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线。
减速传递机构在其轴线的周围具有一对减速传递部、以及收纳一对减速传递部的壳体,并夹装配置于电动马达与差动机构之间,且与马达轴以及差动机构(差速器壳体)连结。一方的减速传递部与马达轴连结,并且另一方的减速传递部与差速器壳体连结。根据以上的结构,电动马达的马达轴利用车载电池的电力而进行旋转,伴随于此,马达旋转力从电动马达经由减速传递机构传递到差动机构,利用该差动机构分配到左右的车轮。这种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部具有圆板状的一对公转部件、多个外销以及多个内销。上述一对公转部件利用电动马达的马达轴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上述外销向这些公转部件赋予自转力。上述内销在上述外销的内侧将公转部件的自转力作为驱动力(旋转力)而向差动机构输出。一对输入部件具有中心孔以及多个销插通孔,经由轴承(凸轮侧的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轴的偏心部。上述中心孔的中心轴线设为马达轴的偏心部的轴线。上述销插通孔绕该中心孔的中心轴线以等间隔排列。多个外销绕马达轴的轴线以等间隔配置,并且安装于减速传递机构的壳体。多个内销插通公转部件中的多个销插通孔,绕马达轴的轴线以等间隔配置,并且安装于差速器壳体。在多个内销安装有用于减少一对输入部件中的与多个销插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轴承(销侧的轴承)。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07-218407号公报所示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因伴随着公转部件的公转运动而产生的离心力,导致润滑油偏向马达轴的径向外侧。其结果是,存在马达轴附近的润滑油量减少、不能充分地向马达轴的径向内侧的轴承供给润滑油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增大向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的润滑油量,并且能够向旋转轴线附近的轴承充分地供给润滑油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减速机构具备减速部,该减速部具有由外齿齿轮构成的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以规定的偏心量绕旋转轴线进行圆周运动;以及由内齿齿轮构成的自转力赋予部件,该自转力赋予部件以比上述输入部件的齿数大的齿数与上述输入部件啮合;以及润滑油供给部,该润滑油供给部向上述减速部的轴承供给润滑油,上述润滑油供给部具有油箱,该油箱配置于上述自转力赋予部件的外侧;油导出路,该油导出路从在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自转力赋予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向上述油箱导出润滑油;以及油导入路,该油导入路从上述油箱向上述轴承导入润滑油,上述润滑油供给部利用基于上述圆周运动的上述输入部件的泵作用而从上述空间向上述油导出路导出润滑油。


从以下的参照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的说明能够清楚本发明的上述的和进一 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标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图I是为了说明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概要而示出的俯视图。图2是为了说明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而示出的剖视图。图3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主要部分而示意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朝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传递机构的轴承的油供给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图I示出四轮驱动车的概要。如图I所示,四轮驱动车101使用将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具备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发动机102、变速差速器103、一对前轮104以及一对后轮105。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中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且被支承于四轮驱动车101的车体(未图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构成为能够将基于电动马达4(后述)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传递到一对后轮105。由此,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以及后差速器3( —并后述)而向后车轴(rear axle shaft) 106输出,从而驱动一对后轮105。对于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等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发动机102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中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由此,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差速器103向前驱动轴107输出,从而驱动一对前轮104。图2示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如图2所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大致构成为包括壳体2、后差速器3、电动马达4以及减速传递机构5。上述壳体2将后车轴106 (在图I中示出)的轴线作为旋转轴线O。上述后差速器3是将基于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分配到后轮105 (在图I中示出)的驱动力传递对象。上述电动马达4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3工作的马达旋转力。上述减速传递机构5对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后差速器3。壳体2除了具有后述的自转力赋予部件52之外,还具有第一壳体元件20、第二壳体元件21以及第三壳体元件22,并配置于车体。上述第一壳体元件20收纳后差速器3。上述第二壳体元件21收纳电动马达4。上述第三壳体元件22闭塞第二壳体元件21的单侧开口部(与第一壳体元件20侧的开口部相反侧的开口部)。第一壳体元件20配置于壳体2的一方侧(图2的左侧),整体由在第二壳体元件21侧开口的阶梯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一壳体元件20的底部设置有供后车轴106 (在图I中示出)插通的轴插通孔20a。在第一壳体元件20的开口端面一体地设置有朝第二壳体元件21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部23。凸部23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一壳体元件20的最大外径小的外径,并且由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第一壳体元件20的内周面在与后车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有对轴插通孔20a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24。
第二壳体元件21配置于壳体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整体由在旋转轴线O的两个方向开口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二壳体元件21的单侧开口部(第一壳体元件20侧的开口部)一体地设置有夹装于电动马达4与减速传递机构5之间的阶梯状的内凸缘21a。在内凸缘21a的内周面经由圆环状的间隔件26安装有滚道(race)安装用的圆环部件25。在第二壳体元件21的单侧开口端面(第一壳体元件20侧的开口端面)一体地设置有朝第一壳体元件20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部27。凸部27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二壳体元件21的最大外径小且与凸部2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并由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第三壳体元件22配置于壳体2的另一方侧(图2的右侧),整体由在第二壳体元件21侧开口的阶梯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三壳体元件22的底部设置有供后车轴106插通的轴插通孔22a。在轴插通孔22a的内侧开口周缘一体地设置有朝电动马达4侧突出的定子安装用的圆筒部22b。第三壳体元件22的内周面在与后车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有对轴插通孔22a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28。后差速器3由具有差速器壳体30、小齿轮轴31、一对小齿轮32以及一对侧齿轮33的锥齿轮式的差动机构构成。后差速器3配置于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的一方侧。由此,差速器壳体30的旋转力从小齿轮轴31经由小齿轮32分配到侧齿轮33,进而从后车轴106 (在图I中示出)传递到左右的后轮105 (在图I中示出)。另一方面,当在左右的后轮105之间产生驱动阻力差时,差速器壳体30的旋转力利用小齿轮32的自转而差动分配到左右的后轮105。差速器壳体30配置于旋转轴线O上,并且经由球轴承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元件20,并经由球轴承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轴(旋转轴)42。此外,差速器壳体30构成为,从减速传递机构5接受基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而绕旋转轴线O进行旋转。在差速器壳体30设置有收纳空间30a以及一对轴插通孔30b。上述收纳空间30a收纳差动机构部(小齿轮轴31、小齿轮32以及侧齿轮33)。上述一对轴插通孔30b与收纳空间30a连通而分别供左右的后车轴106插通。另外,在差速器壳体30 —体地设置有与减速传递机构5对置的圆环状的凸缘30c。在凸缘30c设置有以等间隔绕旋转轴线O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安装孔300co小齿轮轴31在差速器壳体30的收纳空间30a内配置于与旋转轴线O正交的轴线L上,并且利用销36来限制绕轴线L的旋转以及沿轴线L方向的移动。—对小齿轮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小齿轮轴31,并且收纳于差速器壳体30的收纳空间30a。一对侧齿轮33具有利用花键嵌合而与后车轴106 (在图I中示出)连结的轴连结孔33a。一对侧齿轮33收纳于差速器壳体30的收纳空间30a。并且,一对侧齿轮33构成为,使其齿轮轴与一对小齿轮32的齿轮轴正交,并与一对小齿轮32啮合。电动马达4具有定子40、转子41以及马达轴42,在旋转轴线O上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而与差速器3连结。定子40与EQJ (Electronic Control Unit,未图示)连接。并且,电动马达4构成为,定子40从E⑶输入控制信号而在与转子41之间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 3工作的马达旋转力,从而使转子41与马达轴42 —并旋转。定子40配置于电动马达4的外周侧,并且利用安装螺栓43安装于第二壳体元件21中的内凸缘21a。转子41配置于电动马达4的内周侧,并且安装于马达轴42的外周面。马达轴42配置于旋转轴线O上。并且马达轴42的一方侧端部经由球轴承44以及套筒4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圆环部件25的内周面,并且马达轴42的另一方侧端部经由球轴承4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三壳体元件22的内周面。马达轴42的整体由供后车轴106 (在图I中示出)插通的圆筒状(中空)的轴部件形成。在马达轴42的一方侧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平面圆形状的偏心部42a,该偏心部42a将以偏心量δ i从马达轴42的轴线(旋转轴线O)偏心的轴线O1作为中心轴线;平面圆形状的偏心部42b,该偏心部42b将以偏心量δ 2 ( δ i = δ2 = δ )从旋转轴线O偏心的轴线O2作为中心轴线。并且,一方的偏心部42a与另一方的偏心部42b配置于绕旋转轴线O以等间隔(180° )排列的位置。S卩,一方的偏心部42a与另一方的偏心部42b配置于马达轴42的外周围,以使得从轴线O1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并且使轴线O1与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另外,偏心部42a与偏心部42b配置于沿旋转轴线O的方向排列的位置。在马达轴42的另一方侧端部配置有夹装于该马达轴42的外周面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之间的作为旋转角度检测器的分解器47。分解器47具有定子470以及转子471,并收纳于第三壳体元件22内。定子470安装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转子471安装于马达轴42的外周面。在马达轴42的内周面设置有能够利用该马达轴42的旋转从分解器47侧开口部(图2的右侧)向后差速器3侧开口部(图2的左侧)供给润滑油的螺旋状的凹槽42c。图3示出减速传递机构。图4示出油供给路。如图2以及3所示,减速传递机构5具有减速部A以及润滑油供给部B,夹装配置于后差速器3与电动马达4之间。减速部A具有一对输入部件50、51、自转力赋予部件52以及输出部件53。减速部A构成为,对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后差速器3。—方的输入部件50由具有以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0a的外齿齿轮构成。一方的输入部件50配置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后差速器3侧。并且一方的输入部件50在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之间夹装作为第一轴承(输入侧的轴承)的球轴承54,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轴42。并且,一方的输入部件50构成为,从电动马达4接受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δ的朝箭头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O的公转运动)。球轴承54具有配置于其内外的两个滚道540、541(内圈540、外圈541)、以及在内圈540与外圈54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542。在一方的输入部件50设置有绕轴线O1以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插通孔(贯通孔)50b。销插通孔50b的孔径被设定为比将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5的外径所得的尺寸大的尺寸。在以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外周面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50c。外齿50c的齿数Z1被设定为例如Z1 = 195。滚针轴承55的外径被设定为比球轴承54的外径小的尺寸。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包括具有以轴线O2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1a的外齿齿轮。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配置于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电动马达4侧。并且另一方的输入部件
51在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b之间夹装作为第一轴承(输入侧的轴承)的球轴承56,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轴42。并且,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构成为,从电动马达4接受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δ的朝箭头mi、m2S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O的公转运动)。球轴承56具有在配置于其内外的两个滚道560、561 (内圈560、外圈561)以及内圈560与外圈56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562。在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设置有绕轴线O2以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插通孔(贯通孔)51b。销插通孔51b的孔径被设定为比将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7的外径所得的尺寸大的尺寸。在以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轴线O2为中心轴线的外周面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51c。外齿51c的齿数Z2 (Z2=Z1)被设定为例如Z2 = 195。滚针轴承57的外径被设定为比球轴承56的外径小的尺寸。自转力赋予部件52包括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内齿齿轮。自转力赋予部件52夹装配置于第一壳体元件20与第二壳体元件21之间。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整体朝旋转轴线O的两个方向开口且由构成壳体2的一部分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并且,自转力赋予部件52与一对输入部件50、51啮合。自转力赋予部件52构成为,向接受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公转的一方的输入部件50赋予箭头Ill方向的自转力、并且向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赋予箭头I1方向的自转力。在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周面沿旋转轴线O的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第一嵌合部52a以及第二嵌合部52b。上述第一嵌合部52a与凸部23的外周面嵌合。上述第二嵌合部52b与凸部27的外周面嵌合。另外,在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周面设置有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外齿50c以及渐开线齿形的内齿52c。上述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外齿50c夹装于第一嵌合部52a与第二嵌合部52b之间。上述渐开线齿形的内齿52c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外齿51c啮合。内齿52c的齿数Z3被设定为例如Z3 = 208。由此,减速传递机构5的减速比α根据a = Z2/(Z3-Z2)而被算出。输出部件53包括在一方侧端部具有螺纹部53a、并且在另一方侧端部具有头部53b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螺栓。输出部件53的螺纹部53a插通一方的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以及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而安装于差速器壳体30的销安装孔300c。另外,输出部件53配置为插通在头部53b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之间夹装的圆环状的间隔件58。并且,输出部件53构成为,从一对输入部件50、51接受由自转力赋予部件52赋予的自转力并作为其旋转力向差速器壳体30输出。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是在螺纹部53a与头部53b之间夹装的部位安装有用于减少该输出部件53与一方的输入部件50中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滚针轴承55,并且安装有用于减少该输出部件53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中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滚针轴承57。滚针轴承55具有能够与一方的输入部件50中的多个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道550 ;以及在该滚道550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的滚针551。滚针轴承57具有能够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中的多个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道570 ;以及在该滚道570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的滚针571。另一方面,润滑油供给部B具有油箱60、油导出路61、62、油导入路63以及油供给 路64、65,该润滑油供给部B配置于壳体2。并且,润滑油供给部B构成为,在利用基于输入部件50、51的圆周运动的泵作用而从空间C、C’ (后述)向油导出路61、62导出润滑油之后,从该油导出路61、62导入油箱60并将该润滑油忙存于油箱60,进而从油箱60导入油导入路63 (第一油导入路630以及第三油导入路632)而向减速部A的轴承(例如球轴承54、56)供给。润滑油也从油箱60经由油导入路63(第二油导入路631)以及油供给路64向减速部A的轴承供给。另外,润滑油供给部B构成为从油箱60经由油供给路65向后差速器3供给润滑油。油箱60具有油导入口 60a、60b以及油导出口 60c 60f,该油箱60配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外侧。并且,油箱60构成为,在其内部贮存从油导出路61、62经由油导入口 60a、60b而被导入的润滑油,并分别经由油导出口 60c 60e向油导入路63 (第一油导入路630 第三油导入路632)导出,经由油导出口 60f向油供给路65导出。油导出路61作为从在一方的输入部件50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之间形成的空间C到油箱60的油路而发挥功能,该油导出路61设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52。并且,油导出路61构成为,从空间C向空间C外导出润滑油,并使润滑油朝向油箱60的油导入口 60a流动。油导出路62作为从在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之间形成的空间C’到油箱60的油路而发挥功能,该油导出路62与油导出路61并排设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52。并且,油导出路62构成为,从空间C’向空间C’外导出润滑油,并使润滑油朝向油箱60的油导入口 60b流动。油导入路63具有第一油导入路630、第二油导入路631以及第三油导入路632,作为从油箱60的油导出口 60c 60e到球轴承54、56以及油供给路64的油路而发挥功能,该油导入路63设置于壳体2 (自转力赋予部件52)、输入部件50、51以及马达轴42。第一油导入路630例如具有两个油流路630a、630b,该第一油导入路630设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52以及一方的输入部件50。油流路630a设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52、并且油流路630b设置于一方的输入部件50。并且,第一油导入路630构成为,导入从油箱60的油导出口 60c导出的润滑油并将其向球轴承54供给。第二油导入路631例如具有两个油流路631a、631b,且使一部分(油流路631a)朝壳体2外露出而设置于第三壳体元件22。油流路631a例如作为管而配置于第三壳体元件22夕卜,并且油流路631b设置于第三壳体元件22。并且,第二油导入路631构成为,将从油箱60的油导出口 60d导出的润滑油导入油供给路64。第三油导入路632例如具有两个油流路632a、632b,该第三油导入路632设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52以及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油流路632a设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52、并且油流路632b设置于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并且,第三油导入路632构成为,导入从油箱60的油导出口 60e导出的润滑油并将其向球轴承56供给。如图4所示,油供给路64例如具有油流路64a 64c,作为从第二油导入路631到球轴承54、56的油路而发挥功能,该油供给路64设置于马达轴42。油流路64a与马达轴42的凹槽42c连通而作为从第二油导入路631到油流路64b、64c的油路发挥功能,油流路64b作为从油流路64a到球轴承54的油路而发挥功能、并且油流路64c作为从油流路64a到球轴承56的油路而发挥功能。并且,油供给路64构成为,利用伴随着马达轴42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使从第二油导入路631导入油流路64a内的润滑油向油流路64b、64c流动,从油流路64b向球轴承54供给、并且从油流路64c向球轴承56供给。油供给路65例如具有油流路65a、65b,作为从油箱60的油导出口 60f到后差速 器3的油路而发挥功能,且使一部分(油流路65a)朝壳体2外露出而设置于第一壳体兀件20。油流路65a例如作为管而配置于第一壳体元件20外,油流路65b设置于第一壳体元件20。并且,油供给路65构成为,将从油箱60的油导出口 60f导出的润滑油向后差速器3供
5口 O接着,使用图I 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中,当向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的电动马达4供给电力而驱动电动马达4时,该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经由马达轴42向减速传递机构5赋予,减速传递机构5进行工作。因此,在减速传递机构5中,输入部件50、51朝例如图3所示的箭头Hi1方向以偏
心量δ进行圆周运动。伴随于此,输入部件50 —边使外齿50c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齿52c B齿合一边绕轴线O1 (图3所示的箭头Ii1方向)自转、并且输入部件51 —边使外齿51c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的内齿52c啮合一边绕轴线O2(图3所示的箭头I1方向)自转。在该情况下,利用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与滚针轴承55的滚道550抵接、并且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与滚针轴承57的滚道570抵接。因此,不向输出部件53传递输入部件50、51的公转运动,仅向输出部件53传递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运动,将基于该自转运动的自转力作为差速器壳体30的旋转力从输出部件53向差速器壳体30输出。由此,差速器3进行工作,基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分配到图I中的后车轴106,并传递到左右的后轮105。 此处,在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中,当输入部件50、51利用电动马达4 (马达轴42)的旋转而绕旋转轴线O进行圆周运动时,基于该圆周运动而在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之间产生基于输入部件50、51的泵作用。伴随于此,一方的输入部件50从在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之间形成的空间C向油导出路61导出润滑油,进而从油导出路61经由油导入口 60a向油箱60导入。相同地,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从在与自转力赋予部件52之间形成的空间C’向油导出路62导入润滑油,进而从油导出路62经由油导入口 60b向油箱60导入。在该情况下,能够在油箱60贮存一部分壳体2内的润滑油,能够在减速部A的工作时抑制因壳体2内的润滑油的搅拌而导致的扭矩损失的增加。并且,油箱60内的润滑油从油导出口 60c向油导入路63的第一油导入路630导出、并且从油导出口 60e向第三油导出路632导出。油箱60内的润滑油从第一油导入路630向球轴承54导出而被供给、并且从第三油导入路632向球轴承56导出而被供给。在该情况下,当一方的输入部件50配置于使润滑油从第一油导入路630的油流路630a向油流路630b落下的位置,即,使第一油导入路630的油流路630a与油流路630b —致的位置时,润滑油在油流路630a以及油流路630b流动并到达球轴承54。相同地,当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配置于使润滑油从第三油导入路632的油流路632a向油流路632b落下的位置,即,使第三油导入路632的油流路632a与油流路632b — 致的位置时,润滑油在油流路632a以及油流路632b流动并到达球轴承54。另外,油箱60内的润滑油从油导出口 60d向油导入路63的第二油导入路631 (油流路631a、631b)导入。油箱60内的润滑油从这些油流路631a、631b经由马达轴42内(油流路64a、凹槽42c)以及油流路64b向球轴承54供给、并且经由油流路64a、凹槽42c以及油流路64c而向球轴承56供给。在该情况下,润滑油从油箱60的油导出口 60d在油流路631a、631b落下而到达马达轴42内。之后,由于在马达轴42的内周面设置有螺旋状的凹槽42c,该凹槽42c利用马达轴42的旋转而能够从油流路631b侧的开口部(图2的右侧)向油流路64b、64c侧的开口部(图2的左侧)供给润滑油,因此润滑油在油流路64a(马达轴42内)流动。进而,由于伴随着马达轴42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油流路64a内的润滑油,因此油流路64a内的润滑油在油流路64b流动而到达球轴承54、并且在油流路64c流动而到达球轴承56。因此,不会因伴随着输入部件50、51的圆周运动(公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而导致润滑油偏向马达轴42的径向外侧,能够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径向内侧增大润滑油量。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使输入部件50、51朝箭头Hi1方向进行圆周运动而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便使输入部件50、51朝箭头叫方向进行圆周运动,也能够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工作。在该情况下,输入部件50的自转运动朝向箭头H2方向进行、并且输入部件51的自转运动朝向箭头I2方向进行。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径向内侧的润滑油量,能够向旋转轴线O附近的球轴承54、56充分地供给润滑油。以上,虽然基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在各种的方式中进行实施,也可以是例如以下所示那样的变形。(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方的偏心部42a与另一方的偏心部42b设置于马达旋转轴42的外周面,以使得从中心孔50a的轴线O1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与从中心孔51a的轴线O2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并且使中心孔50a的轴线O1与中心孔51a的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并且,对在电动马达4的马达轴42且是绕其轴线(旋转轴线O)以相互等间隔(180° )分离的部位配置有一对输入部件50、5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输入部件的个数也能够适当地变更。即,在输入部件为η (η彡3)个的情况下,在与电动马达(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
想面中,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η偏心部的轴线在绕马达轴的
轴线的一个方向被依次配置。并且,各个偏心部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围,以使得从各个偏心
部的轴线到马达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将由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η偏
心部中的相互邻接的两个偏心部的轴线与马达 轴的轴线的线段形成的夹角形成为360° /η。另外,η个输入部件在马达轴且是绕其轴线以360° /n的间隔分离的部位被配置。例如,在输入部件为三个的情况下,在与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中,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三偏心部的轴线在绕马达轴的轴线的一个方向被依次配置。并且,各个偏心部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围,以使得从各个偏心部的轴线到马达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将由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三偏心部中的相互邻接的两个偏心部的轴线与马达轴的轴线的线段形成的夹角形成为120°。另外,三个输入部件在马达轴且是绕其轴线以120°的间隔分离的部位被配置。(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应用于同时采用了发动机102以及电动马达4作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仅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或者二轮驱动车的电动汽车。另外,本发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也能够应用于具有由发动机、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一驱动轴与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二驱动轴的四轮驱动车。(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入部件50、51的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之间分别使用深槽球轴承亦即球轴承54、56作为第一轴承、输入部件50、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偏心部42a、42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深槽球轴承以外的球轴承、滚子轴承作为第一轴承来代替深槽球轴承。这样的球轴承、滚子轴承例如能够举出角接触球轴承、滚针轴承、长圆柱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一轴承,也可以使用滑动轴承来代替滚动轴承。(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是在夹装于螺纹部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安装有能够与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5、并且安装有能够与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滚针轴承以外的滚子轴承、球轴承来代替滚针轴承。这样的球轴承、滚子轴承例如能够举出深槽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长圆柱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二轴承,也可以使用滑动轴承来代替滚动轴承。(5)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通过外齿50c、51c与内齿52c之间的啮合来进行自转力向输入部件50、51的赋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如日本特开2007-218407号公报所示,通过作为输入部件的曲线板(公转部件)的曲线波形部与外销之间的卡合来进行自转力向输入部件的赋予。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大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的润滑油量,能够向旋转轴线附近的轴承充分地供给润滑油。
权利要求
1.ー种减速机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减速机构具备 減速部,该减速部具有由外齿齿轮构成的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以规定的偏心量绕旋转轴线进行圆周运动;以及由内齿齿轮构成的自转カ赋予部件,该自转力赋予部件以比所述输入部件的齿数大的齿数与所述输入部件啮合;以及 润滑油供给部,该润滑油供给部向所述减速部的轴承供给润滑油, 其中,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具有油箱,该油箱配置于所述自转カ赋予部件的外侧;油导出路,该油导出路从在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自转力赋予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向所述油箱导出润滑油;以及油导入路,该油导入路从所述油箱向所述轴承导入润滑油,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利用基于所述圆周运动的所述输入部件的泵作用而从所述空间向所述油导出路导出润滑油。
2.ー种马达旋转カ传递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马达旋转カ传递装置具备 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产生马达旋转力;以及 减速传递机构,该减速传递机构对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马达旋转カ进行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驱动カ传递对象, 其中,所述减速传递机构是权利要求I所述的减速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旋转カ传递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电动马达具有马达轴,在所述马达轴设置有偏心部,该偏心部具有从所述马达轴的轴线偏心的轴线, 所述减速传递机构的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向作为将所述输入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部的所述轴承的输入侧的轴承供给润滑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旋转カ传递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减速传递机构的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在所述马达轴具有轴承侧的油供给路,该轴承侧的油供给路从所述油箱经由与所述油导入路不同的油导入路到所述输入侧轴承,利用伴随着所述马达轴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カ从所述轴承侧的油供给路向所述输入侧的轴承供给润滑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马达旋转カ传递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减速传递机构的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具有差动机构侧的油供给路,该差动机构侧的油供给路从所述油箱到作为所述驱动カ传递对象的差动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减速传递机构具备减速部,该减速部具有由外齿齿轮构成的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以规定的偏心量绕旋转轴线进行圆周运动;和由内齿齿轮构成的自转力赋予部件,其以比输入部件的齿数大的齿数与输入部件啮合;以及润滑油供给部,该润滑油供给部向减速部的球轴承供给润滑油,润滑油供给部具有油箱,该油箱配置于自转力赋予部件的外侧;油导出路,该油导出路从在输入部件与自转力赋予部件之间形成的空间向油箱导出润滑油;以及油导入路(第一油导入路),该油导入路从油箱向球轴承导入润滑油,润滑油供给部利用基于圆周运动的输入部件的泵作用而从空间向油导出路导出润滑油。
文档编号F16H57/04GK102840313SQ20121021140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4日
发明者野村启太, 铃木邦彦, 高井智义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