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1334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其中,上述电动汽车例如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
背景技术
现有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存在具备电动马达以及减速传递机构并搭载于汽车的(例如日本特开2007-218407号公报)装置。上述电动马达产生马达旋转力。上述减速传递机构将上述电动马达的马达旋转力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差动机构。上述那样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具有一对圆板状的公转部件和多个内销。上述公转部件通过电动马达的带偏心部的马达轴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上述外销对这些公转部件施加自转力。上述内销在这些外销的内侧将公转部件的自转力作为旋转力而输出至差动机构。一对公转部件具有中心孔和销插通孔。上述中心孔以与带偏心部的马达轴的偏心部的轴线不同的轴线为中心轴线。上述销插通孔绕上述中心孔的中心轴线以等间隔并排排列。一对上述公转部件经由轴承(凸轮侧的轴承)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带偏心部的马达轴的偏心部。多个外销绕带偏心部的马达轴的轴线以等间隔配置,并且安装于减速传递机构的夕卜壳。多个内销插通并配置于公转部件的多个销插通孔,并且安装于差速器壳。在多个内销安装有用于减小一对公转部件的多个销插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轴承(销侧的轴承)。在日本特开2007-218407号公报所示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中,不仅需要准备多个外销,还需要将公转部件的外周部形成为复杂的形状,因而很不经济。因此,考虑解决上述不经济的问题,而将公转部件设为外齿轮,并且将用于对公转部件施加自转力的自转力施加部件设为内齿轮,将该内齿轮的齿数设为比外齿轮的齿数多的齿数。但是,若将由这样的外齿轮和内齿轮构成的减速传递机构用于汽车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则作为公转部件的外齿轮的公转速度变得比较高。因此,在输出时由于离心力而从公转部件向凸轮侧的轴承施加载荷。其结果是,需要使用耐久性高的轴承作为凸轮侧的轴承,导致成本提高。另外,由于离心力而向凸轮侧的轴承施加载荷还会产生凸轮侧的轴承的寿命缩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成本的低廉化以及轴承的高寿命化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减速机构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轴,其具有偏心部,该偏心部绕第一轴线旋转,并以从上述第一轴线偏心的第二轴线为中心轴线;输入部件,其由外齿轮构成,该外齿轮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外周围,具有以第三轴线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和绕上述第三轴线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多个贯通孔,并且在上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与上述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夹装轴承,该外齿轮具有以上述第三轴线为中心轴线的节圆;自转力施加部件,其由内齿轮构成,该内齿轮与上述输入部件啮合,具有比上述外齿轮的齿数多的齿数,并且具有以第四轴线为中心轴线的节圆;以及输出部件,其接受由上述自转力施加部件施加于上述输入部件的自转力并将该自转力输出,且插通多个上述贯通孔,其中,在上述轴承具有外圈和内圈,并且上述外圈在上述旋转轴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与上述中心孔嵌合、上述内圈在上述旋转轴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与上述偏心部嵌合的情况下,在以下任意状态下,上述第二轴线与上述第三轴线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将上述轴承的外径与上述中心孔的内径之间的直径差、上述轴承的内径与上述偏心部的外径之间的直径差、以及上述轴承的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相加所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上述任意状态包括:在与上述第二轴线以及上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上述外齿轮的齿顶与上述内齿轮的齿底抵接的状态;在与上述第二轴线以及上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上述外齿轮的齿底与上述内齿轮的齿顶抵接的状态;在与上述第二轴线以及上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上述外齿轮的外齿嵌合于上述内齿轮的多个内齿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上述外齿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上述内齿中的一个内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并且上述外齿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上述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的状态;以及在与上述第二轴线以及上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上述内齿轮的内齿嵌合于上述外齿轮的多个外齿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之间,并且上述内齿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上述外齿中的一个外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并且上述内齿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上述外齿中的另一个外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的状态。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可知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特征及优点,其中,对相同的元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是用于对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简要结构概略进行说明而示出的俯视图。图2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而示出的剖视图。图3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进行说明而示意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输入部件的与自转力施加部件的抵接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I)的剖视图。图1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2)的剖视图。图12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3)的剖视图。图13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4)的剖视图。图14是用于对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而示出的俯视图。图15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而示出的剖视图。图1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进行说明而示意性地示出的剖视图。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输入部件与自转力施加部件的抵接状态的剖视图。图19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20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2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22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剖视图。图23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5)的剖视图。图24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6)的剖视图。图25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7)的剖视图。图26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的变形例(8)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 第八方式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的输入部件与自转力施加部件的抵接状态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表示四轮驱动车的简要结构。如图1所示,四轮驱动车101使用前轮侧的动力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具备: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发动机102、变速驱动桥103、一对前轮104以及一对后轮105。上述前轮侧的动力系统将驱动源作为发动机。上述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将驱动源作为电动马达。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且支承于四轮驱动车101的车体(未图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构成为,能够将基于电动马达4 (图2所示)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传递至一对后轮105。由此,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和后差速器3 (均在图2中示出)输出至后车轴106,从而驱动一对后轮105。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等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地说明。发动机102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由此,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经由变速驱动桥103而输出至前车轴107,从而驱动一对前轮104。图2表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如图2所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大体由外壳2、后差速器3、电动马达4以及减速传递机构5构成。上述外壳2以后车轴106 (图1所示)的轴线(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上述后差速器3将驱动力分配至一对后轮105(图1所示)。上述电动马达4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3动作的马达旋转力。上述减速传递机构5将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后差速器3。除了后述的自转力施加部件52之外,外壳2还具有第一外壳兀件20、第二外壳兀件21以及第三外壳兀件22,外壳2配置于车体。上述第一外壳兀件20收纳后差速器3。上述第二外壳元件21收纳电动马达4。上述第三外壳元件22关闭第二外壳元件21的单侧开口部(与第一外壳元件20侧的开口部相反侧的开口部)。第一外壳兀件20配置于外壳2的一侧(图2的左侧),整体由朝第二外壳兀件21侧开口的台阶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一外壳元件20的底部设置有供后车轴106(图1所示)插通的轴插通孔20a。在第一外壳元件20的开口端面一体设置有朝第二外壳元件21侧突出的圆环形的凸部23。凸部23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一外壳元件20的最大外径小的外径,并且由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在第一外壳元件20的内周面与后车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有封闭轴插通孔20a的密封部件24。第二外壳元件21配置于外壳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整体由朝旋转轴线O的两个方向开口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二外壳元件21的单侧开口部(第一外壳元件20侧的开口部),一体设置有夹装在电动马达4与减速传递机构5之间的台阶状的内凸缘21a。在内凸缘21a的内周面安装有滚道安装用的圆环部件25。在第二外壳元件21的单侧开口端面(第一外壳元件20侧的开口端面),一体设置有朝第一外壳元件20侧突出的圆环形的凸部27。凸部27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二外壳元件21的最大外径小并且与凸部2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并由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第三外壳兀件22配置于外壳2的另一侧(图2的右侧),整体由朝第二外壳兀件21侧开口的台阶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三外壳元件22的底部设置有供后车轴106插通的轴插通孔22a。在轴插通孔22a的内侧开口周缘处一体设置有朝电动马达4侧突出的定子安装用的圆筒部22b。在第三外壳元件22的内周面与后车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有封闭轴插通孔22a的密封部件28。后差速器3由锥齿轮式的差动机构构成,该差动机构具有差速器壳30、小齿轮轴31、一对小齿轮32以及一对侧齿轮33。上述差动机构是具有一对小齿轮32和一对侧齿轮33的锥齿轮式的差动机构。后差速器3配置于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的一侧。由此,差速器壳30的旋转力从小齿轮轴31经由小齿轮32而被分配至侧齿轮33。并且,差速器壳30的旋转力从侧齿轮33经由后车轴106(图1所示)传递至左右的后轮105(图1所示)。另一方面,若在左右的后轮105之间产生驱动阻力差,则差速器壳30的旋转力通过小齿轮32的自转而差动分配至左右的后轮105。差速器壳30配置在旋转轴线O上。并且,差速器壳30经由滚珠轴承3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一外壳元件20,并且经由滚珠轴承35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轴(旋转轴)42。而且,差速器壳30构成为,从减速传递机构5受到基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而绕旋转轴线O旋转。在差速器壳30设置有收纳空间30a和一对轴插通孔30b。上述收纳空间30a收纳差动机构部(小齿轮轴31、小齿轮32以及侧齿轮33)。一对上述轴插通孔30b与收纳空间30a连通并分别供左右的后车轴106插通。另外,在差速器壳30上一体设置有与减速传递机构5对置的圆环形的凸缘30c。在凸缘30c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绕旋转轴线O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销安装孔300co小齿轮轴31在差速器壳30的收纳空间30a内配置在与旋转轴线O正交的轴线L上,并且被销36限制绕轴线L的旋转和轴线L方向的移动。一对小齿轮3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小齿轮轴31,并且收纳于差速器壳30的收纳空间 30a。一对侧齿轮33具有轴连结孔33a,并收纳于差速器壳30的收纳空间30a。上述轴连结孔33a分别通过花键嵌合而与左右的后车轴106 (图1所示)连结。而且,一对侧齿轮33构成为,使其齿轮轴与一对小齿轮32的齿轮轴正交并与一对小齿轮32啮合。电动马达4具有定子40、转子41以及马达轴42。电动马达4在旋转轴线O上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而与后差速器3连结。并且,电动马达4的定子40与E⑶(ElectronicControl Unit,未图示)连接。而且,电动马达4构成为,从E⑶向定子40输入控制信号而在定子40与转子41之间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3动作的马达旋转力,从而使转子41与马达轴42共同旋转。定子40配置于电动马达4的外周侧,并且借助安装螺栓43而被安装于第二外壳元件21的内凸缘21a。转子41配置于电动马达4的内周侧,并且安装于马达轴42的外周面。
马达轴42配置在旋转轴线O上。并且,马达轴42的一侧端部经由滚珠轴承44和套筒45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圆环部件25的内周面,另一侧端部经由滚珠轴承4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三外壳元件22的内周面。马达轴42的整体由供后车轴106 (图1所示)插通的圆筒状的轴部件形成。在马达轴42的一侧端部一体设置有:俯视观察呈圆形的偏心部42a,其以轴线(第二轴线W1为中心轴线,上述轴线O1以偏心量δ I从偏心部42a的旋转轴线(第一轴线)0偏心;和俯视观察呈圆形的偏心部42b,其以轴线(第二轴线)02为中心轴线,上述轴线O2以偏心量S2G1= δ 2 = δ )从旋转轴线O偏心。而且,一个偏心部42a与另一个偏心部42b配置于绕旋转轴线O以等间隔(180° )并排排列的位置。即,一个偏心部42a与另一个偏心部42b以如下方式配置于马达轴42的外周围,即、从轴线O1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并且轴线O1与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另夕卜,偏心部42a与偏心部42b配置于沿着旋转轴线O的方向并排排列的位置。在马达轴42的另一侧端部配置有分解器47,该分解器47夹装在上述另一侧端部的外周面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之间并作为旋转角度检测器。分解器47具有定子470和转子471,并收纳在第三外壳元件22内。定子470安装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转子471安装于马达轴42的外周面。图3表不减速传递机构。图4表不输入部件与第一轴承之间的空隙。图5表不输入部件与自转力施加部件的抵接状态。图6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如图3以及4所示,减速传递机构5具有一对输入部件50、51、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以及输出部件53。减速传递机构5夹装配置于后差速器3与电动马达4 (均在图2中示出)之间。而且,如上所述,减速传递机构5构成为,将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后差速器3。如图4所示,一个输入部件50由外齿轮构成,该外齿轮具有以轴线(第三轴线,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0a。一个输入部件50配置于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后差速器3侦U。并且,一个输入部件50在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之间夹装作为第一轴承的滚珠轴承54,从而能够旋转 地支承于马达轴42。而且,一个输入部件50构成为,从电动马达4受到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S的朝箭头!^、!!^ (图3所示)方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O的公转运动)。滚珠轴承54具有:配置于其内外侧的两个作为滚道的内圈540、外圈
541、和在内圈540与外圈54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542。内圈540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偏心部42a,外圈541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中心孔50a。S卩,内圈540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外圈541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中心孔50a的内周面。此外,在图4中表示对一个输入部件50、内圈540、外圈541以及滚动体542作用有离心力P1的状态。在一个输入部件50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绕轴线O/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销插通孔(贯通孔)50b。将销插通孔50b的孔径设定为比对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5的外径后得到的尺寸大的尺寸。将滚针轴承55的外径设定为比滚珠轴承54的外径小的尺寸。在一个输入部件50的外周面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 50c。如图5所示,外齿50c构成为,其两个齿面(输入部件50的圆周方向的两个齿面)500c,501c作为对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两个齿面(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圆周方向的两个齿面)520c、521c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接受面发挥作用。例如将外齿50c的齿数Zl设定为Zl = 195。其中,如图6所示,在与旋转轴线O以及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外齿50c的齿顶502c(图5所示)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 (图5所示)抵接的状态下,外圈541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50a,内圈540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42a。因此,将轴线O1与轴线O/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将滚珠轴承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50a的内径Cl1之间的直径差Cl1-D1、滚珠轴承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d2、以及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Cd1-D1) +(D2-d2)+ G1I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l1-D1)+ (D2-d2)+ GJ/2彡U。即,将作为尺寸L1的将滚珠轴承54的外径Dl与中心孔50a的内径(I1之间的直径差((I1-D1X滚珠轴承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d2)、以及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4(外圈541与滚动体542、和滚动体542与内圈540)。如图4所示,另一个输入部件51由外齿轮构成,该外齿轮具有以轴线(第三轴线)O2'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1a。另一个输入部件51配置于一个输入部件50的电动马达4侦U。并且,另一个输入 部件51在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b之间夹装第作为一轴承的滚珠轴承56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马达轴42。而且,另一个输入部件51构成为,从电动马达4受到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δ的朝箭头叫、!!^ (图3所示)方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O的公转运动)。滚珠轴承56具有:配置于其内外侧的两个作为滚道的内圈560、外圈561、和在内圈560与外圈56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562。内圈560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偏心部42b,外圈561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中心孔51a。[!卩,内圈560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偏心部42b的外周面,夕卜圈561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中心孔51a的内周面。此外,在图4中表不对另一个输入部件51、内圈560、外圈561以及滚动体562作用有离心力P2的状态。在另一个输入部件51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绕轴线O2'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销插通孔(贯通孔)51b。将销插通孔51b的孔径设定为比对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7的外径后得到的尺寸大的尺寸。将滚针轴承57的外径设定为比滚珠轴承56的外径小的尺寸。在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外周面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51c。如图5所不,外齿51c构成为,其两个齿面(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圆周方向的两个齿面)510c、511c作为对于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中的内齿52c的两个齿面(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圆周方向两个齿面)520c、521c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接受面发挥作用。例如将外齿51c的齿数Z2设定为Z2 = 195。如图6所示,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2正交的线上、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的状态下,外圈561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51a,内圈560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42b。因此,将轴线O2与轴线O2'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将滚珠轴承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_D3、滚珠轴承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42a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_d4、以及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d3-D3)+(D4-d4)+G2}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d3-D3) + (D4-d4) + GJ/2彡L20即,将作为尺寸L2的将滚珠轴承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D3)、滚珠轴承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42b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d4)、以及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另一个输入部件51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若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0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6(外圈561与滚动体562、和滚动体562与内圈560)。自转力施加部件52由以第四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轴线与旋转轴线O—致)为中心轴线的内齿轮构成,且夹装配置于第一外壳元件20第二外壳元件21之间。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整体由朝旋转轴线O的两个方向开口并构成外壳2的一部分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而且,自转力施加部件52构成为,与一对输入部件50、51啮合,朝受到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而公转的一个输入部件50施加箭头Ii1、n2方向的自转力,并朝另一个输入部件51施加箭头I1U2S向的自转力。 在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周面,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与凸部23的外周面嵌合的第一嵌合部52a、和与凸部27的外周面嵌合的第二嵌合部52b。另外,在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周面设置有渐开线齿形的内齿52c,该内齿52c被夹装在第一嵌合部52a与第二嵌合部52b之间,并与一个输入部件50的外齿50c和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外齿51c啮合。例如将内齿52c的齿数Z3设定为Z3 = 208。由此,根据α = 12/ (Ζ3-Ζ2)计算减速传递机构5的减速比α。输出部件53由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在一侧端部具有螺钉部53a并且在另一侧端部具有头部53b的螺栓构成。输出部件53插通一个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和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并将螺钉部53a安装于差速器壳30的销安装孔300c。另外,输出部件53以将夹装在头部53b与另一个输入部件51之间的圆环形的隔离件58的方式配置。而且,输出部件53构成为,从一对输入部件50、51受到由自转力施加部件52施加的自转力并将该自转力作为旋转力而输出至差速器壳30。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在夹装在螺钉部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分别安装有滚针轴承55和滚针轴承57,其中,滚针轴承55用于减少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与一个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滚针轴承57用于减少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与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滚针轴承55具有能够与一个输入部件50的多个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道550、和在该滚道550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的滚针551。滚针轴承57具有能够与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多个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道570、和在该滚道570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的滚针571。接下来,使用图f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中,若向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的电动马达4供给电力来驱动电动马达4,则该马达旋转力经由马达轴42施加于减速传递机构5,而使减速传递机构5动作。因此,在减速传递机构5中,输入部件50、51例如以偏心量δ沿图3所示的箭头In1方向进行圆周运动。伴随与此,输入部件50 —边使外齿50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啮合一边绕轴线O1 (图3所示的箭头Ii1方向)自转。另外,输入部件51—边使外齿51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啮合一边绕轴线O2 (图3所示的箭头I1方向)自转。在该情况下,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通过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而与滚针轴承55的滚道550抵接,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通过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而与滚针轴承57的滚道570抵接。因此,输入部件50、51的公转运动不传递至输出部件53,而只有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运动至传递输出部件53,从而将自转力作为差速器壳30的旋转力而从输入部件50、51输出至差速器壳30。由此,后差速器3动作,基于电动马达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被分配至图1中的后车轴106,并被传递至 左右的后轮105。其中,在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中,伴随着动作,离心力P1基于输入部件50的圆周运动而作用于该输入部件50,离心力P2基于输入部件51的圆周运动而作用于该输入部件51。伴随与此,输入部件50在离心力P1的作用方向(例如图6的下方)移动,输入部件51在离心力P2的作用方向(例如图6的上方)移动。如图Γ图6所示,在该情况下,若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将滚珠轴承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50a的内径Cl1之间的直径差(Cl1-D1)、滚珠轴承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d2),以及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在发生上述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内齿52c的齿底522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4。同样地,若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将滚珠轴承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D3)、滚珠轴承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42b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_d4)、以及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在发生上述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内齿52c的齿底522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使用耐久性较高的轴承作为滚珠轴承54、5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输入部件50、51朝箭头Hi1方向进行圆周运动而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使输入部件50、51如图3所示那样地朝箭头m2方向进行圆周运动也能够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动作。在该情况下,输入部件50朝箭头n2方向进行自转运动,输入部件51朝箭头12方向进行自转运动。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效果。(1)由于无需使用耐久性较高的轴承作为滚珠轴承54、56,所以能够实现成本的低廉化。(2)不对滚珠轴承54、56施加离心力P1' P2所产生的载荷,能够实现滚珠轴承54、56的长寿命化。接下来,使用图5以及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7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在图7中,对与图6相同或者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100 (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滚珠轴承54、56的内圈540、560通过过盈配合而安装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夕卜圈541、561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外齿50c的齿顶502c (图5所示)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图5所示)抵接的状态下,外圈541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50a。因此,将轴线O1与轴线O/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上述尺寸L1是将滚珠轴承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50a的内径(I1之间的直径差(I1-D1和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Cd1-D1)+^!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d1-D1)+GJ/2 ^ L10SP,将作为尺寸L1的将滚珠轴承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50a的内径(I1之间的直径差((I1-D1)和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0c的齿顶500c与内齿52c的齿底520c抵接。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中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4 (外圈541与滚动体542、和滚动体542与内圈540)。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2正交的线上、外齿51c的齿顶512c (图5所示)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的状态下,外圈561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51a。因此,将轴线O2与轴线O2'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将滚珠轴承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D3和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Cd3-D3) + GJ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d3-D3) + GJ/2彡L2。即,将作为尺寸L2的将滚珠轴承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5I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_D3)、和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S卩、在另一个输入部件51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若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0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可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6 (外圈561与滚动体562、和滚动体562与内圈560)。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
果O接下来,使用图5以及图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8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在图8中,对与图6相同或者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200 (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滚珠轴承54、56的内圈540、560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夕卜圈541、561通过过盈配合而安装于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外齿50c的齿顶502c (图5所示)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 (图5所示)抵接的状态下,内圈540在马达轴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42a。因此,将轴线O1轴线与O/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将滚珠轴承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42a的外径d 2之间的直径差D2-d2、和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D2-Cl2)+ GJ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D2-Cl2)+GJ/2 ^ L10 S卩,将作为尺寸L1的将滚珠轴承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_d2)、和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中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4 (外圈541与滚动体
542、和滚动体542与内圈540)。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2正交的线上、外齿51c的齿顶512c (图5所示)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的状态下,内圈560保持径向的空隙(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42b。因此,将轴线O2与轴线O2'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将滚珠轴承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42a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d4、和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D4-d4) + GJ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D4-d4) + GJ/2彡L2。即,将作为尺寸L2的将滚珠轴承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42b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d4)、和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S卩、在另一个输入部件51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若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0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可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6 (外圈561与滚动体562、和滚动体562与内圈560)。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
果O接下来,使用图5以及图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9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在图9中,对与图6相同或者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300 (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滚珠轴承54、56的内圈540、560通过过盈配合而安装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夕卜圈541、561通过过盈配合而安装于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将轴线O1轴线与O/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外齿50c的齿顶502c (图5所示)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 (图5所示)抵接的状态下的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的一半以下的尺寸G/2 ^ U。即,将作为尺寸的滚珠轴承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0c的齿顶50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中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一个输入部件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由此,可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4 (外圈541与滚动体542、和滚动体542与内圈540)。将轴线O2与轴线(V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在与轴线O2 (旋转轴线O)正交的线上、外齿51c的齿顶512c (图5所示)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的状态下的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的一半以下的尺寸G2/2 ^ L2。即,将作为尺寸L2的滚珠轴承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另一个输入部件51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5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因此,若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51c的齿顶512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在该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的齿底520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由此,可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56 (外圈561与滚动体562、和滚动体562与内圈560)。根据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
果O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4表示四轮驱动车的简要结构。如图14所示,四轮驱动车1101使用前轮侧的动力系统和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具备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发动机1102、变速驱动桥1103、一对前轮1104以及一对后轮1105。上述前轮侧的动力系统将驱动源作为发动机。上述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将驱动源作为电动马达。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101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且支承于四轮驱动车1101的车体(未图示)。而且,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将,基于电动马达1004 (图15所示)的马达旋转力驱动力传递至一对后轮1105。由此,电动马达1004的马达旋转力经由减速传递机构1005以及后差速器1003 (均在图15中示出)输出至后车轴1106,从而驱动一对后轮1105。后述详细地说明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等。发动机1102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101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由此,发动机1102的驱动力经由变速驱动桥1103输出至前车轴1107,从而驱动一对前轮1104。图15表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如图15所示,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I大体由外壳1002、后差速器1003、电动马达1004以及减速传递机构1005构成。上述外壳1002以后车轴1106 (图14所示)的轴线(作为第一轴线的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上述后差速器1003将驱动力分配至一对后轮1105(图14所示)。上述电动马达1004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1003动作的马达旋转力。上述减速传递机构1005将电动马达1004的马达旋转力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后差速器1003。除了后述的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之外,外壳1002还具有第一外壳兀件1020、第二外壳兀件1021以及第三外壳兀件1022,外壳1002配置于车体。上述第一外壳兀件1020收纳后差速器1003。上述第二外壳元件1021收纳电动马达1004。上述第三外壳元件1022关闭第二外壳元件1021的单侧开口部(与第一外壳元件1020侧的开口部相反侧的开口部)。第一外壳兀件1020配置于外壳1002的一侧(图15的左侧),整体由朝第二外壳兀件1021侧开口的台阶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一外壳元件1020的底部设置有供后车轴1106 (图14所示)插通的轴插通孔1020a。在第一外壳元件1020的开口端面一体设置有朝第二外壳元件1021侧突出的圆环形的凸部1023。凸部1023的外周面具有比第一外壳元件1020的最大外径小的外径,并且由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在第一外壳元件1020的内周面与后车轴1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并配置有封闭轴插通孔1020a的密封部件1024。第二外壳元件1021配置于外壳100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整体由朝旋转轴线O的两个方向开口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二外壳元件1021的单侧开口部(第一外壳元件1020侧的开口部),一体设置有夹装在电动马达1004与减速传递机构5之间的台阶状的内凸缘1021a。在内凸缘1021a的内周面安装有滚道安装用的圆环部件1025。在第二外壳元件1021的单侧开口端面(第一外壳元件1020侧的开口端面),一体设置有朝第一外壳元件1020侧突出的圆环形的凸部1027。凸部1027的外周面比第二外壳元件1021的最大外径小,并且具有与凸部102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由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第三外壳兀件1022配置于外壳1002的另一侧(图15的右侧),整体由朝第二外壳元件1021侧开口的台阶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三外壳元件1022的底部设置有供后车轴1106插通的轴插通孔1022a。在轴插通孔1022a的内侧开口周缘一体设置有朝电动马达1004侧突出的定子安装用的圆筒部1022b。在第三外壳元件1022的内周面与后车轴1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并配置有封闭轴插通孔1022a的密封部件1028。后差速器1003具有差速器壳1030、小齿轮轴1031、一对小齿轮1032以及一对半轴齿轮1033。后差速器1003由锥齿轮式的差动机构构成,并配置于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的一侧。由此,差速器壳1030的旋转力从小齿轮轴1031经由小齿轮1032分配至半轴齿轮1033。并且,差速器壳1030的旋转力从半轴齿轮1033经由后车轴1106 (图14所示)传递至左右的后轮1105 (图14所示)。另一方面,若在左右的后轮1105之间产生驱动阻力差,则差速器壳1030的旋转力通过小齿轮1032的自转而差动分配至左右的后轮1105。差速器壳1030配置在与旋转轴线O不同的轴线上,并且经由滚珠轴承103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一外壳元件1020,经由滚珠轴承1035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电动马达1004的马达轴(旋转轴)1042。而且,差速器壳1030从减速传递机构1005受到基于电动马达100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而旋转。在差速器壳1030设置有收纳空间1030a和一对轴插通孔1030b。上述收纳空间1030a收纳差动机构部(小齿轮轴1031、小齿轮1032以及半轴齿轮1033)。上述轴插通孔1030b与收纳空间1030a连通并分别供左右的后车轴1106插通。另外,差速器壳1030 —体设置有与减速传递机构1005对置的圆环形的凸缘1030c。在凸缘1030c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六个)绕差速器壳1030的轴线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销安装孔1300c。小齿轮轴1031在差速器壳1030的收纳空间1030a内配置在与该差速器壳1030的轴线正交的轴线L上。并且,小齿轮轴1031被销1036限制绕轴线L的旋转和轴线L方向的移动。一对小齿轮103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小齿轮轴1031,并且收纳于差速器壳1030的收纳空间1030a。一对半轴齿轮1033具有轴连结孔1033a,上述轴连结孔1033a分别通过花键嵌合而与左右的后车轴1106 (图14所示)连结。一对上述半轴齿轮1033收纳于差速器壳1030的收纳空间1030a。而且,一对半轴齿轮1033使其齿轮轴与一对小齿轮1032的齿轮轴正交并与一对小齿轮1032啮合。电动马达1004具有定子1040、转子1041以及马达轴1042。上述电动马达1004在旋转轴线O上经由减速传递机构1005与后差速器1003连结。并且,上述电动马达1004的定子1040与EQJ (Electronic ControlUnit,未图示)连接。而且,电动马达1004构成为,从E⑶向定子1040输入控制信号而在定子1040与转子1041之间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1003动作的马达旋转力,从而使转子1041与马达轴1042共同旋转。定子1040配置于电动马达1004的外周侧,并且借助安装螺栓1043而安装于第二外壳元件1021的内凸缘1021a。转子1041配置于电动马达1004的内周侧,并且安装于马达轴1042的外周面。马达轴1042配置在旋转轴线O上。并且,马达轴1042的一侧端部经由滚珠轴承1044和套筒1045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圆环部件1025的内周面,另一侧端部经由滚珠轴承1046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三外壳元件1022的内周面。马达轴1042的整体由供后车轴1106 (图14所示)插通的圆筒状的轴部件形成。在马达轴1042的一侧端部一体设置有:俯视观察呈圆形的偏心部1042a,其以轴线(第二轴线)O1为中心轴线,上述轴线O1以偏心量δ I从马达轴1042的旋转轴线(第一轴线)0偏心;和俯视观察呈圆形的偏心部1042b,其以轴线(第二轴线)02为中心轴线,上述轴线O2以偏心量δ 2 (S1= δ 2 = δ )从旋转轴线O偏心。而且,一个偏心部1042a与另一个偏心部1042b配置于绕旋转轴线O以等间隔(180° )并排排列的位置。即,一个偏心部1042a与另一个偏心部1042b以如下方式配置于马达轴1042的外周围,即、从轴线O1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并且轴线O1与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另外,偏心部1042a与偏心部1042b配置于沿着旋转轴线O的方向并排排列的位置。在马达轴1042的另一侧端部配置有分解器1047,该分解器1047夹装在上述另一侧端部的外周面与圆筒部1022b的内周面之间并作为旋转角度检测器。分解器1047具有定子1470和转子1471,并收纳在第三外壳元件1022内。定子1470安装于圆筒部1022b的内周面,转子1471安装于马达轴1042的外周面。图16表不减速传递机构。图17表不输入部件与第一轴承之间的空隙。图18表示输入部件与自转力施加部件的抵接状态。图19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如图16以及17所示,减速传递机构1005具有一对输入部件1050、1051、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以及输出部件1053。减速传递机构1005夹装配置在后差速器1003与电动马达1004 (均在图15中示出)之间。而且,如上所述,减速传递机构1005将电动马达1004的马达旋转力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后差速器1003。如图17所示,一个输入部件1050由外齿轮构成,该外齿轮具有以轴线(第三轴线)O/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1050a。一个输入部件1050配置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后差速器1003侧。并且,一个输入部件1050在中心孔10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1042a之间夹装作为第一轴承的滚珠轴承1054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马达轴1042。而且,一个输入部件1050从电动马达1004受到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δ的朝箭头叫、m2 (图16所示)方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O的公转运动)。滚珠轴承1054具有:配置于其内外侧的两个作为滚道的内圈1540、外圈1541、和在内圈1540与外圈154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1542。内圈1540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偏心部1042a,外圈1541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中心孔1050a。S卩,内圈1540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偏心部1042a的外周面,外圈1541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中心孔1050a的内周面。此外,在图17中表示对一个输入部件1050、内圈1540、外圈1541以及滚动体1542作用有离心力P1的状态。在一个输入部件1050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六个)绕轴线O/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销插通孔(贯通孔)1050b。将销插通孔1050b的孔径设定为比对输出部件1053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1055的外径后得到的尺寸大的尺寸。将滚针轴承1055的外径设定为比滚珠轴承1054的外径小的尺寸。在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外周面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1050c。如图18所示,外齿1050c的两个齿面(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两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1501c中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作为对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接受面发挥作用,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作为对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接受面发挥作用。例如将外齿1050c的齿数Zl设定为Zl = 195。此处,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外齿1050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状态下,以及在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外圈1541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1050a,另外内圈1540a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1042。因此,将轴线O1轴线与O1'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将滚珠轴承10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1050a的内径Cl1之间的直径差Cl1-D1JIl珠轴承10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10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d2、以及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Cd1-D1)+ (D2-d2)+ Gj 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l1-D1)+(D2-d2)+Gj/2 > Liq即,将作为尺寸L1的将滚珠轴承10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1050a的内径Cl1之间的直径差(Cl1-D1X滚珠轴承10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10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_d2)、以及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10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4 (外圈1541与滚动体 1542、和滚动体1542与内圈1540)。
如图17所示,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由外齿轮构成,该外齿轮具有以轴线(第三轴线)02'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1051a,并配置于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电动马达1004侧。并且,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在中心孔10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1042b之间夹装作为第一轴承的滚珠轴承1056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马达轴1042。而且,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从电动马达1004受到马达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δ的朝箭头Iiipm2(图16所示)方向的圆周运动 (绕旋转轴线O的公转运动)。滚珠轴承1056具有:配置于其内外侧的两个作为滚道的内圈 1560、外圈1561、和在内圈1560与外圈156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1562。内圈1560在马达轴 10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偏心部1042b,外圈1561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空隙(间隙)地安装于中心孔1051a。S卩,内圈1560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偏心部1042b 的外周面,外圈1561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中心孔1051a的内周面。此外,在图17中表示对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内圈1560、外圈1561以及滚动体1562作用有离心力P2的状态。
在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六个)绕轴线O2'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的销插通孔(贯通孔)1051b。将销插通孔1051b的孔径设定为比对输出部件1053 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1057的外径后得到的尺寸大的尺寸。将滚针轴承 1057的外径设定为比滚珠轴承1056的外径小的尺寸。在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外周面设置有具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1051c。
如图18所示,外齿1051c的两个齿面(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两侧的扭矩授受面) 1510cU511c中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作为对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 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接受面发挥作用,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作为对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接受面发挥作用。例如将外齿1051c的齿数Z2设定为Z2 = 195。
此处,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将轴线O2轴线与(V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2正交的线上、外齿1051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 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 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 1520c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 抵接的状态下,可使外圈1561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1051a,内圈1560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1042b。因此,将上述尺寸L2设定为将滚珠轴承10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_D3、滚珠轴承10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1042a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d4、以及滚珠轴承10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Cd3-D3)+(D4-Cl4)+GJ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d3-D3) + (D4-d4) + G2I /2 ^ L2O
即,将作为尺寸L2的将滚珠轴承10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10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D3)、滚珠轴承10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1042b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_d4)、 以及滚珠轴承1056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 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若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贝1J夕卜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夕卜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内齿 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6 (外圈1561他滚动体 1562、和滚动体1562与内圈1560)。
如图17所示,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由以第四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轴线与旋转轴线O —致)为中心轴线的内齿轮构成,夹装并配置在第一外壳元件1020与第二外壳元件1021之间。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整体由朝旋转轴线O的两个方向开口的构成外壳 1002的一部分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而且,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与一对输入部件1050、 1051啮合,朝受到电动马达1004的马达旋转力而公转的一个输入部件1050施加箭头I^n2 方向的自转力,朝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施加箭头11、12方向的自转力。
在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内周面,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与凸部1023的外周面嵌合的第一嵌合部1052a、和与凸部1027的外周面嵌合的第二嵌合部 1052b。另外,在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内周面设置有渐开线齿形的内齿1052c,该内齿 1052c被夹装在第一嵌合部1052a与第二嵌合部1052b之间,并与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外齿1050c和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外齿1051c啮合。
如图18所示,内齿1052c的两个齿面(内齿1052c的圆周方向两侧的扭矩授受面) 1520c、1521c中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20c作为对于外齿(输入部件1050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中的一个外齿)1050c的扭矩授受面1500c和外齿(输入部件1051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中的一个外齿)1051c的扭矩授受面1510c的自转力施加面以及公转力接受面发挥作用,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21c作为对于外齿(输入部件1050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中的另一个外齿)1050c的扭矩授受面1501c以及外齿(输入部件1051 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中的另一个外齿)1051c的扭矩授受面1511c的自转力施加面以及公转力施加面发挥作用。例如将内齿1052c的齿数Z3设定为Z3 = 208。由此,根据α =12/ (Ζ3-Ζ2)计算减速传递机构1005的减速比α。
如图17所示,输出部件1053由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六个)在一侧端部具有螺钉部 1053a并且在另一侧端部具有头部1053b的螺栓构成,该输出 部件1053插通一个输入部件 1050的销插通孔1050b和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销插通孔1051b并将螺钉部1053a安装于差速器壳1030的销安装孔1300c。另外,输出部件1053以将夹装在头部1053b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之间的圆环形的隔离件1058插通的方式配置。而且,输出部件1053从一对输入部件1050、1051受到由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施加的自转力并将该自转力作为旋转力而输出至差速器壳1030。
在输出部件1053的外周面且是在夹装在螺钉部1053a与头部1053b之间的部位, 分别安装有滚针轴承1055和滚针轴承1057,其中,滚针轴承1055用于减少输出部件1053 的外周面与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销插通孔1050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滚针轴承1057 用于减少输出部件1053的外周面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销插通孔151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
滚针轴承1055具有能够与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多个销插通孔1050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道1550、和在该滚道1550与输出部件10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的滚针1551。滚针轴承1057具有能够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多个销插通孔1051b的内周面接触的滚道 1570、和在该滚道1570与输出部件1053的外周面之间滚动的滚针1571。
接下来,使用图1Γ图19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5中,若向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的电动马达1004供给电力来驱动电动马达1004,则该马达旋转经由力马达轴1042施加于减速传递机构5而使减速传递机构 1005动作。
因此,在减速传递机构1005中,输入部件1050、1051例如以偏心量δ沿图16所示的箭头Hl1方向进行圆周运动。
伴随与此,输入部件1050 —边使外齿1050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内齿1052c 啮合一边绕轴线O1 (图16所示的箭头nl方向)自转,输入部件1051—边使外齿1051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内齿1052c啮合一边绕轴线O2 (图16所示的箭头11方向)自转。 在该情况下,销插通孔1050b的内周面通过输入部件1050、1051的自转而与滚针轴承1055 的滚道1550抵接,销插通孔1051b的内周面通过输入部件1050、1051的自转而与滚针轴承 1057的滚道1570抵接。
因此,输入部件1050、1051的公转运动不传递至输出部件1053,而只有输入部件 1050,1051的自转运动传递至输出部件1053,从而将输入部件1050、1051的自转力作为差速器壳1030的旋转力而输出从部件1053输出至差速器壳1030。
由此,后差速器1003动作,基于电动马达1004的马达旋转力的驱动力被分配至图 14中的后车轴1106,并被传递至左右的后轮1105。
此处,在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中,伴随着动作,离心力P1基于输入部件1050 的圆周运动而作用于该输入部件1050,离心力P2基于输入部件1051的圆周运动而作用于该输入部件1050。
伴随与此,输入部件1050在离心力P1的作用方向(例如图19的下方)移动,输入部件1051在离心力P2的作用方向(例如图19的上方)移动。
如图17 图19所示,在该情况下,若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将滚珠轴承10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 1050a的内径Cl1之间的直径差(Cl1-D1)、滚珠轴承10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10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d2)、以及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在发生上述移动前能够如图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 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 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 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1050 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4。
同样地,若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 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将滚珠轴承10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1051a的内径d3之间的 直径差(d3-D3)、滚珠轴承10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1042b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_d4)、 以及滚珠轴承10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 定为,在发生上述移动前能够如图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 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 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 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 面1521c抵接。
因此,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 10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使用耐久性较高的轴承作为滚珠轴承1054、1056。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下输入部件1050、1051朝箭头Hi1方向径向圆周运动 而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使输入部件1050、1051如图16 所示那样地朝箭头m2方向进行圆周运动也能够使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1001与上述实施方 式同样地动作。在该情况下,输入部件1050朝箭头n2方向进行自转运动,输入部件1051朝 箭头I2方向进行自转运动。
根据以上说明第五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I)由于可抑制输入部件10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4、 输入部件1051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6,所以无需使用耐久性较高 的轴承作为滚珠轴承1054、1056,能够实现成本的低廉化。
(2)抑制对滚珠轴承1054作用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抑制对滚珠轴承1056作 用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能够实现滚珠轴承1054、1056长寿命化。
接下来,使用图18以及图20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 装置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20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在图20中,对与图19相同或 者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1100 (表示一部分) 的特征在于,滚珠轴承1054、1056的内圈1540、1560过盈配合而安装于偏心部1042a、1042b 的外周面,夕卜圈1541、1561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中心孔1050a、1051a的内周面。
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外齿1050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 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 受面1500c (图18所示)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 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 (图18所示)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外圈1541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1050a,因此,将轴线O1轴线与O1,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将滚珠轴承10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1050a的内径(I1之间的直径差(I1-D1、和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C^-D1)+G1I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d1-D1) + GJ/2 彡 L10
即,将作为尺寸L1的将滚珠轴承1054的外径D1与中心孔1050a的内径Cl1之间的直径差(Cl1-D1X和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10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18 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 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4 (外圈1541与滚动体1542、和滚动体1542与内圈1540)。
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2正交的线上、外齿1051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 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 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外圈1561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中心孔1051a。因此,将轴线O2与轴线(V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将滚珠轴承10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10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D3、和滚珠轴承10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 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Cd3-D3) + GJ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Cd3-D3) + GJ/2 ^ L20
即,将作为尺寸L2的将滚珠轴承1056的外径D3与中心孔1051a的内径d3之间的直径差(d3-D3)、和滚珠轴承10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 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若另一个输 入部件10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贝1J夕卜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 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离心力 P2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6 (外圈1561与滚动体1562、和滚动体1562与内圈1560)。
根据以上说明第六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使用图18以及图21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21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在图21中,对与图19相同或者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1200(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滚珠轴承1054、1056的内圈1540、1560通过间隙配合安装于偏心部1042a、1042b 的外周面,夕卜圈1541、1561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中心孔1050a、1051a的内周面。
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外齿1050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 (图18所示)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 (图18所示)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内圈1540在马达轴1042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1042a。因此,将轴线O1与轴线O/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将滚珠轴承10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10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_d2、和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D2-Cl2) +^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D2-Cl2) + GJ/2 彡 L10
即,将作为尺寸L1的将滚珠轴承1054的内径D2与偏心部1042a的外径d2之间的直径差(D2-d2)、和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10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18 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其方向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贝1J夕卜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 (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520c 抵接,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 1052中的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4 (外圈1541与滚动体1542、和滚动体1542与内圈1540)。
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2正交的线上、外齿1051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 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内圈1560隔开径向的空隙(间隙)地嵌合于偏心部1042b。因此, 将轴线O2与轴线(V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将滚珠轴承10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1042a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d4、和滚珠轴承10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 (D4-d4) + GJ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D4-d4) + GJ/2彡L2。
即,将作为尺寸L2的将滚珠轴承1056的内径D4与偏心部1042b的外径d4之间的直径差(D4-d4)、和滚珠轴承10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 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若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贝1J夕卜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 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离心力 P2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6 (外圈1561与滚动体1562、和滚动体1562与内圈1560)。
根据以上说明第七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得到。
接下来,使用图18以及图22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22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在图22中,对与图19相同或者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2所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300 (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滚珠轴承1054、1056的内圈1540、1560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偏心部1042a、1042b 的外周面,夕卜圈1541、1561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中心孔1050a、1051a的内周面。
将轴线O1与 轴线O/之间的尺寸L1设定为,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1正交的线上、夕卜齿1050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 (图18所示)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图18所示)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是滚珠轴承1054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1的一半以下的尺寸G1A ^ U。
S卩,将作为尺寸L1的、滚珠轴承1054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匕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一个输入部件1050从其初始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使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 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 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若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其方向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贝1J夕卜齿1050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与内齿 (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 抵接,外齿1050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 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一个输入部件1050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 中的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离心力 P1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4 (外圈1541与滚动体1542、和滚动体1542与内圈1540)。
将轴线O2轴线(V之间的尺寸L2设定为,在与旋转轴线O和轴线O2正交的线上、 外齿1051c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 并且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外齿 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是滚珠轴承1056 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的一半以下的尺寸G2/2 ^ L2。
即,将作为尺寸L2的、滚珠轴承1056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G2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设定为如下尺寸,即、在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从其初始 状态移动前,能够如图18中实线所示那样地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 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并使外齿 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
因此,若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基于其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而朝该载荷的方向移动,贝1J夕卜齿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0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抵接, 外齿1051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11c与内齿(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在这些抵接位置,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从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受到径向的载荷。由此,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中的内齿1052c的扭矩授受面1520c、1521c集中地受到来自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离心力 P2所产生的载荷,从而抑制该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珠轴承1056 (外圈1561与滚动体1562、和滚动体1562与内圈1560)。
根据以上说明第八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以上,结合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所示的变形。
(I)在上述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一个偏心部42a和另一个偏心部42b以从轴线O1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并且轴线O1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的方式设置于马达轴42的外周面,并且将一对输入部件50、 51配置于在电动马达4的马达轴42的绕其轴线(旋转轴线O)相互隔开等间隔(180° )地离开的部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地改变输入部件的件数。
即,在输入部件为η (η彡3)个的情况下,若在与电动马达(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中,绕马达轴的轴线的一个方向依次配置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η偏心部的轴线,则可将各偏心部以使各偏心部的从轴线到马达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将由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η偏心部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偏心部的轴线与马达轴的轴线的线段形成的夹角设为360° /n的方式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围,并且将η个输入部件配置于马达轴的绕其轴线的隔开360° /n的间隔地分离的部位。
例如,在输入部件为三个的情况下,若在与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中,绕马达轴的轴线的一个方向依次配置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三偏心部的轴线, 则可将各偏心部以使各偏心部的从轴线马达轴的到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将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三偏心部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偏心部的轴线与马达轴的轴线的线段形成的夹角设为120°的方式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围,并且将三个输入部件配置于马达轴的绕其轴线隔开120°的间隔地分离的部位。
(2 )在上述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同时采用发动机102和电动马达4作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仅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或者两轮驱动车的电动汽车。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发动机、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一驱动轴以及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二驱动轴的四轮驱动车。
(3)在上述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入部件50、51的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之间分别使用作为深槽滚珠轴承的滚珠轴承54、56作为第一轴承,并将输入部件50、5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部42a、42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替深槽滚珠轴承而使用深槽滚珠轴承以外的滚珠轴承、滚子轴承作为第一轴承。例如列举角接触球轴承、滚针轴承、棒状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作为这样的滚珠轴承、滚子轴承。另外,也可以代替滚动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作为本发明的第一轴承。
例如,如图10 图13所示,在使用圆柱滚子轴承500 (内圈501、外圈502、滚动体 503)以及圆柱滚子轴承600 (内圈601、外圈602、滚动体603)作为第一轴承的情况下,一个输入部件50经由圆柱滚子轴承50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部42a,另一个输入部件51经由圆柱滚子轴承60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部42b。在该情况下,图10与图6对应,图11 与图7对应,图12与图8对应,图1 3与图9对应。在图10 图13中,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滚珠轴承54而在一个输入部件50的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圆柱滚子轴承500,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滚珠轴承56而在另一个输入部件51 的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b的外周面之间夹装配置圆柱滚子轴承600。
(4)在上述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在夹装在螺钉部 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分别安装有能够与一个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5、和能够与另一个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替滚针轴承而使用滚针轴承以外的滚子轴承、滚珠轴承。例如列举深槽滚珠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棒状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作为这样的滚珠轴承、滚子轴承。另外,也可以代替滚动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作为本发明的第二轴承。
(5)在上述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一对输入部件50、51以在马达轴42的外周围绕其旋转轴线O以等间隔配置的情况、即马达轴42的旋转轴线(第一轴线)0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轴线(第四轴线)一致的情况下,将与旋转轴线O和第二轴线O1正交的线上的第二轴线O1与第三轴线O/之间的尺寸、和与旋转轴线O和第二轴线O2正交的线上的第二轴线O2与第三轴线O2'之间的尺寸分别设定为规定的尺寸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将单个输入部件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围的情况下,或者将多个输入部件以绕马达轴的旋转轴线不以等间隔地配置的方式配置在马达轴的外周围的情况、即第一轴线与第四轴线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将与第二轴线和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的第二轴线与第三轴线之间的尺寸设定为规定的尺寸(将轴承的外径与中心孔的内径之间的直径差、轴承的内径与偏心部的外径之间的直径差、以及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从而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实施。
(6)在上述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入部件50、51 (外齿轮)的外齿50c、51c 的齿顶502c、512c与同这些外齿50c、51c的齿顶502c、512c对应的自转力施加部件52(内齿轮)的内齿52c的齿底522c抵接的状态下的、第二轴线O1与第三轴线O/之间的尺寸和第二轴线O2与第三轴线O2'之间的尺寸分别设定为规定的尺寸来实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够将外齿轮的外齿的齿底与同该外齿的齿底对应的内齿轮的内齿的齿顶抵接的状态下的、第二轴线与第三轴线之间的尺寸设定为规定的尺寸(将轴承的外径与中心孔的内径之间的直径差、轴承的内径与偏心部的外径之间的直径差、以及轴承的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来实施。
(7)在上述第五 第八实施方式中,将一个偏心部1042a与另一个偏心部1042b以从轴线O1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并且轴线O1轴线O2 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的距离相等的方式设置于马达轴1042的外周面,并且在电动马达1004 的马达轴1042的绕其轴线(旋转轴线O)相互隔开等间隔(180° )地分离的部位配置有一对输入部件1050、105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地改变输入部件的件数。
S卩,在输入部件η (η彡3)个的情况,电动马达(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中, 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η的偏心部的轴线马达轴的轴线绕的单向地依次配置的,各偏心部的轴线马达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 第η的偏心部中的相互相邻两个偏心部的轴 线 马达轴的轴线连结线段形成的夹角360° /n各偏心部马达轴的外周围配置并且,η个的输入部件马达轴其轴线绕360° /n的间隔具有 分离部位配置于。
例如,在输入部件为三个的情况下,若在与马达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中,绕马达 轴的轴线的一个方向依次配置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三偏心部的轴线, 则可将各偏心部以使各偏心部的从轴线到马达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将连结第一偏心 部、第二偏心部、第三偏心部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偏心部的轴线与马达轴的轴线的线段形 成的夹角设为120°的方式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围,并且将三个输入部件配置于马达轴的 绕其轴线隔开120°的间隔地分离的部位。
(8)在上述第五 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同时采用发动机1102和电动马达 1004作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1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 用于仅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或者两轮驱动车的电动汽车。另外,与上述实施 方式相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发动机、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一驱动轴以及由电动马 达驱动的第二驱动轴的四轮驱动车。
(9)在上述第五 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入部件1050、1051的中心孔1050a、 10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1042a、1042b的外周面之间分别使用作为深槽滚珠轴承的滚珠轴 承1054、1056作为第一轴承,并将输入部件1050、105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部1042a、 1042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替深槽滚珠轴承而使用深槽滚 珠轴承以外的滚珠轴承、滚子轴承作为第一轴承。例如列举角接触球轴承、滚针轴承、棒状 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作为这样的滚珠轴承、滚子 轴承。另外,也可以代替滚动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作为本发明的第一轴承。
例如,如图23 图26所示,在使用圆柱滚子轴承1500(内圈1501、外圈1502、滚动 体1503)以及圆柱滚子轴承1600 (内圈1601、外圈1602、滚动体1603)作为第一轴承的情 况下,一个输入部件1050经由圆柱滚子轴承150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部1042a,另外另 一个输入部件1051经由圆柱滚子轴承160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部1042b。在该情况下, 图23与图19对应,图24与图20对应,图25与图21对应,图26与图22对应。在图23 图26中,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滚珠轴承1054而在一个输入部件1050的中心孔1050a 的内周面与偏心部1042a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并配置圆柱滚子轴承1500,代替上述实施方式 所示的滚珠轴承1056而在另一个输入部件1051的中心孔10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1042b 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并配置圆柱滚子轴承1600。
(10)在上述第五 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出部件1053的外周面且是在夹装在螺 钉部1053a与头部1053b之间的部位分别安装有能够与输入部件1050的销插通孔1050b 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1055、和能够与输入部件1051的销插通孔1051b 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105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 此,也可以代替滚针轴承而使用滚针轴承以外的滚子轴承、滚珠轴承。例如列举深槽滚珠轴 承、角接触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棒状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作为 这样的滚珠轴承、滚子轴承。另外,也可以代替滚动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作为本发明的第二 轴承。
(11)在上述第五 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在将一对输入部件1050、1051以在马达轴 1042的外周围绕其旋转轴线O以等间隔配置的情况、即马达轴1042的旋转轴线(第一轴线)O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轴线(第四轴线)一致情况下,将第二轴线O1与第三轴线O/之 间的尺寸、和第二轴线O2与第三轴线O2'之间的尺寸分别设定为规定的尺寸的实施例进行 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将单个输入部件配置于马达轴的外周围的情况下,或者 将多个输入部件以绕马达轴的旋转轴线不以等间隔地配置的方式配置在马达轴的外周围 的情况、即第一轴线与第四轴线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将第二轴线与第三轴线之间的尺寸设 定为规定的尺寸(将轴承的外径与中心孔的内径之间的直径差、轴承的内径与偏心部的外 径之间的直径差、以及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 寸),从而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实施。
(12)在上述第五 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入部件1050、1051的外齿1050c、1051c 嵌合于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多个内齿1052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外齿 1050c、1051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0c、1510c与一个内齿的扭矩授受面1520c 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输入部件1050、1051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01c、1511c 与另一个内齿的扭矩授受面1521c抵接的状态下,将尺寸U、L2设定为规定的尺寸的情况 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如下所示的状态下将尺寸U、L2设定为规定 的尺寸。即,如图27所示,在自转力施加部件1052的内齿1052c嵌合于输入部件1050的 多个外齿1050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之间,并且内齿1052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 受面1520c与一个外齿1050c的扭矩授受面1500c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内齿1052c的圆 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21c与另一个外齿1050c的扭矩授受面1501c抵接的状态 下,将尺寸L1 (例如图19所示)设定为规定的尺寸。另外,如图27所示,在自转力施加部件 1052的内齿1052c嵌合于与输入部件1051的多个外齿1051c中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之 间,并且内齿1052c的圆周方向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20c与另一个外齿1051c的扭矩授受 面1510c抵接的状态下,以及在内齿1052c的圆周方向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1521c与另一 个外齿1051c的扭矩授受面1511c抵接的状态下,将尺寸L2 (例如图19所示)设定为规定 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成本的低廉化以及轴承的长寿命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减速机构,具备: 旋转轴,其具有偏心部,该偏心部绕第一轴线旋转,并以从所述第一轴线偏心的第二轴线为中心轴线; 输入部件,其由外齿轮构成,该外齿轮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围,具有以第三轴线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和绕所述第三轴线以等间隔并排排列的多个贯通孔,并且在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与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夹装轴承,该外齿轮具有以所述第三轴线为中心轴线的节圆; 自转力施加部件,其由内齿轮构成,该内齿轮与所述输入部件啮合,具有比所述外齿轮的齿数多的齿数,并且具有以第四轴线为中心轴线的节圆;以及 输出部件,其接受由所述自转力施加部件施加于所述输入部件的自转力并将该自转力输出,且插通多个所述贯通孔, 所述减速机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具有外圈和内圈,并且所述外圈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与所述中心孔嵌合、所述内圈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与所述偏心部嵌合的情况下, 在以下任意状态下,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将所述轴承的外径与所述中心孔的内径之间的直径差、所述轴承的内径与所述偏心部的外径之间的直径差、以及所述轴承的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相加所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所述任意状态包括: 在与所述第二轴线以及所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所述外齿轮的齿顶与所述内齿轮的齿底抵接的状态、 在与所述第二轴线以及所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所述外齿轮的齿底与所述内齿轮的齿顶抵接的状态、 在与所述第二轴线以及所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所述外齿轮的外齿嵌合于所述内齿轮的多个内齿中相互相邻的两个内齿之间,并且所述外齿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所述内齿中的一个内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并且所述外齿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所述内齿中的另一个内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的状态、以及 在与所述第二轴线以及所述第四轴线正交的线上,所述内齿轮的内齿嵌合于所述外齿轮的多个外齿中相互相邻的两个外齿之间,并且所述内齿的圆周方向的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所述外齿中的一个外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并且所述内齿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的扭矩授受面与两个所述外齿中的另一个外齿的扭矩授受面抵接的状态。
2.一种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具备: 电动马达,其产生马达旋转力;和 减速传递机构,其将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马达旋转力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驱动力传递对象, 所述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传递机构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传递机构将所述驱动力传递到作为所述驱动力传递对象的差动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在该减速传递机构中,在与第二轴线和第四轴线(自转力施加部件的中心轴线)正交的线上、在输入部件(外齿轮)的齿顶与自转力施加部件(内齿轮)的齿底抵接的状态下,在滚珠轴承具有外圈和内圈,并且外圈在马达轴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与中心孔嵌合、内圈偏心部在马达轴的径向上保持间隙地与嵌合的情况下,将第二轴线与第三轴线之间的尺寸设定为将滚珠轴承的外径与中心孔的内径之间的直径差、滚珠轴承的内径与偏心部的外径之间的直径差、以及滚珠轴承的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相加后得到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
文档编号F16H1/32GK103206494SQ20121058034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1日
发明者宅野博, 铃木邦彦, 野村启太, 小林恒, 小野崎彻, 田上将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