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889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电动马达;多板离合器,其具有外离合板以及内离合板,上述外离合板以及内离合板配置为能够在同一轴线上进行相对旋转、且因在轴向上被按压而相互摩擦卡合;输入旋转部件,其与外离合板一起旋转;输出旋转部件,其与内离合板一起旋转;凸轮机构,其因受到电动马达的旋转力而产生在轴向上按压多板离合器的凸轮推力;形变传感器,其检测相对于凸轮推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弹性部件,其配置于凸轮机构与形变传感器之间、且使得从凸轮机构对形变传感器的冲击缓和。
【专利说明】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0001]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3月25日提出的第2013-062405号的日本专利申请和于2013年7月10日提出的第2013-144843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通过引用而将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摘要在内的全部内容并如本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将来自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至输出轴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控制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3]以往,公知有如下的驱动力传递装置:搭载于例如四轮驱动车,利用离合器而将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78134号公报)。
[0004]日本特开2007-78134号公报中记载的驱动力传递装置(驱动力分配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后轮输出轴)、第二旋转部件(离合器鼓,clutch drum)、离合器以及凸轮机构。上述第二旋转部件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在同一轴上进行相对旋转。上述离合器配置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上述凸轮机构将电动机(伺服马达)的旋转力转换为朝向离合器侧的按压力(推力)。第一旋转部件直接连结于输入轴,发动机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器而输入到该输入轴。第二旋转部件经由链带(chain belt)而连结于前轮输出轴。
[0005]凸轮机构具有第一球面凸轮(ball cam)、第二球面凸轮以及驱动齿轮。上述第一球面凸轮设置有外齿齿轮。上述第二球面凸轮设置有内齿齿轮。上述驱动齿轮与外齿齿轮以及内齿齿轮均啮合。凸轮机构构成为驱动齿轮经由减速机而被电动机驱动。若驱动齿轮因受到电动机的旋转力而旋转,则因第一球面凸轮与第二球面凸轮之间的相对旋转而产生沿轴向按压离合器的推力。
[0006]若来自发动机侧的驱动力经由输入轴而被输入到第一旋转部件,则第一旋转部件绕其轴旋转。在将发动机的驱动力经由离合器而朝前轮侧分配时,对电动机通电而使凸轮机构工作。凸轮机构因受到电动机的旋转力而产生对离合器进行按压的推力。通过对离合器施加该推力而将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由此,来自发动机侧的驱动力被从输入轴经由驱动力传递装置而朝前轮输出轴传递。
[0007]增减对电动机供给的电流而调节基于凸轮机构的推力,由此能够对从第一旋转部件朝第二旋转部件传递的驱动力进行控制。然而,由于存在减速机构处的摩擦阻力、电动机的输出特性的偏差、或对电动机供给电流的控制装置的特性的偏差等,故而导致有时未必能够经由离合器而传递与对电动机供给的电流对应的驱动力。
[0008]鉴于上述的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得到如下启发:利用传感器检测因基于凸轮机构的推力的反作用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够以良好的精度控制基于凸轮机构的推力。然而,在施加有由电动机的急剧旋转等而引起的冲击等的情况下,有时因传感器受损而无法检测出准确的反作用力。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调节对离合器进行按压的凸轮机构的推力,并能够抑制对反作用力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受损的情况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001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方面的特征在于,具备:电动马达;离合器,其具有第一摩擦部件以及第二摩擦部件,所述第一摩擦部件以及第二摩擦部件配置为能够在同一轴线上进行相对旋转、且因在轴向上被按压而相互摩擦卡合;输入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摩擦部件一起旋转;输出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二摩擦部件一起旋转;凸轮推力产生机构,其因受到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力而产生在所述轴向上按压所述离合器的凸轮推力;检测部,其检测相对于所述凸轮推力的反作用力;以及缓冲部件,其使得从所述凸轮推力产生机构对所述检测部的冲击缓和。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示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例如数字被用来表示例如结构单元。
[0012]图1是示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四轮驱动车的概况的结构图。
[0013]图2是示出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0014]图3是示出减速机构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0015]图4是示出凸轮机构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0016]图5是示出凸轮机构的凸轮部件的立体图。
[0017]图6是示出凸轮机构的保持器的立体图。
[0018]图7是示出凸轮机构的转动部件以及支承销的立体图。
[0019]图8是用于说明凸轮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
[0020]图9是示出活塞、隔膜、缓冲部件以及形变传感器的剖视立体图。
[0021]图10是示出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022]图11是图10中的形变传感器10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其中,图11 (a)示出了从凸轮机构受到反作用力之前的状态,图11 (b)示出了从凸轮机构受到反作用力之后的状态。
[0023]图12是示出形变传感器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0024]图13是示出控制装置的控制部所执行的处理的一具体例的流程图。
[0025]图14是示出定义了应当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的目标扭矩值与针对电动马达的指令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映射的曲线图。
[0026]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027]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028]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029]图18是图17的B-B线剖视图。
[0030]图1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活塞的剖视立体图。
[0031]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032]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图1是示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四轮驱动车的概况的结构图。
[0034]四轮驱动车100具备驱动力传递系统101、驱动力传递装置11、控制装置12、成为主驱动源的发动机102、变速器103、作为主驱动轮的前轮104L、104R以及作为辅助驱动轮的后轮105L、105R。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中的文字“L”表示相对于四轮驱动车100的前进方向的左侧,文字“R”表示相对于四轮驱动车100的前进方向的右侧。
[0035]驱动力传递系统101具有前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lA和传动轴(propellershaft) 20。上述传动轴20将前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lA与后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lB连接。驱动力传递系统101构成为能够分别将四轮驱动车100的四轮驱动状态切换为二轮驱动状态、或将二轮驱动状态切换为四轮驱动状态。驱动力传递系统101与前差速器21以及后差速器22 —起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0的从变速器103侧至后轮105LU05R的驱动力传递路径。驱动力传递系统101搭载于四轮驱动车100的省略了图示的车身。
[0036]前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lA包括前差速器21以及驱动力断续装置23。前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lA配置于传动轴20的前轮104LU04R侧。
[0037]前差速器21具有侧齿轮(side gear) 211L、211R、一对轴齿轮(pin1n) 212、齿轮支承部件213以及前差速器外壳214。上述齿轮支承部件213将一对轴齿轮212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前差速器外壳214对侧齿轮211L、211R以及一对轴齿轮212进行收纳。前差速器21连结于变速器103。侧齿轮211L与前轮104L侧的驱动轴(axle shaft)24L连接。侧齿轮21 IR与前轮104R侧的驱动轴24R。一对轴齿轮212以使得齿轮轴正交的方式而与侧齿轮211L、211R啮合。
[0038]驱动力断续装置23包括爪形离合器(dog clutch),该爪形离合器具有第一花键齿部231、第二花键齿部232以及套筒233。驱动力断续装置23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0的前轮104L、104R侧。利用省略了图示的致动器而能够使套筒233进行进退移动。第一花键齿部231以无法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前差速器外壳214。第二花键齿部232以无法旋转的方式连接于环形齿轮(ring gear)262。套筒233以能够进行花键嵌合的方式而与第一花键齿部231以及第二花键齿部232连结。通过该结构,驱动力断续装置23能够将传动轴20与前差速器壳214连结、或者能够将该连结断开。
[0039]后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lB包括后差速器22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11。后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lB配置于传动轴20的后轮105LU05R侧。
[0040]后差速器22具有侧齿轮221L、221R、一对轴齿轮222、齿轮支承部件223以及后差速器外壳224。上述齿轮支承部件223将一对轴齿轮222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后差速器外壳224对侧齿轮221L、221R以及一对轴齿轮222进行收纳。后差速器22连结于传动轴20。一对轴齿轮222以使得齿轮轴正交的方式而与侧齿轮221L、221R啮合。侧齿轮221L与后轮105L侧的驱动轴25L连接。侧齿轮221R经由驱动力传递装置11而与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连接。
[0041]驱动力传递装置11能够将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R与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连结、或者能够将该连结断开。若将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R与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的连结断开,则发动机102的驱动力无法传递至后轮105R。同时,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L、221R以及一对轴齿轮222进行空转,从而驱动力也无法传递至后轮105L。
[0042]另一方面,若将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R与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连结,则发动机102的驱动力被传递至后轮105R。同时,驱动力还经由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L而被传递至后轮105L。由此,四轮驱动车100形成为四轮驱动状态。
[0043]发动机102经由变速器103以及前差速器21而将驱动力输出至前轮侧的驱动轴24L、24R,由此将前轮104L、104R驱动。发动机102经由变速器103、驱动力断续装置23、传动轴20以及后差速器22而将驱动力输出至后轮105L侧的驱动轴25L,由此将一方的后轮105L驱动。发动机102经由变速器103、驱动力断续装置23、传动轴20、后差速器22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11而将驱动力输出至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由此将另一方的后轮105R驱动。
[0044]在传动轴20的前轮104LU04R侧的端部配置有包括相互啮合的驱动轴齿轮(drive pin1n) 261以及环形齿轮262的前轮侧齿轮机构26。另外,在传动轴20的后轮105LU05R侧的端部配置有包括相互啮合的驱动轴齿轮(drive pin1n)271以及环形齿轮272的后轮侧齿轮机构27。
[0045]控制装置12具有存储部121、控制部122以及马达控制电路123。上述存储部121包括 ROM (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元件。上述控制部122具有根据存储于存储部121的程序而执行动作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借助上述马达控制电路123而对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电动马达5 (后述)进行控制。若借助马达控制电路123而对电动马达5供给电流,则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借助驱动力传递装置11而被从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R传递至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另一方面,若不对电动马达5供给电流,则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R与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的连结被断开。
[0046]图2是示出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在图2中,比旋转轴线O靠上侧的部分示出了非工作状态,比旋转轴线O靠下侧的部分示出了工作状态。
[0047]该驱动力传递装置11具备电动马达5、减速机构9、多板离合器8、输入旋转部件
13、输出旋转部件14、凸轮机构3、活塞61、检测部、缓冲部以及壳体4。上述减速机构9能够对电动马达5的输出轴500的旋转进行减速。上述多板离合器8具有作为第一摩擦部件的多个外离合板(outer clutch plate) 81以及作为第二摩擦部件的多个内离合板(innerclutch plate) 82。上述输入旋转部件13与多个外离合板81 —起旋转。上述输出旋转部件14与多个内离合板82 —起旋转。上述凸轮机构3是基于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而产生轴向上的推力(按压力)的凸轮推力产生机构。上述活塞61受到相对于由凸轮机构3产生的推力的反作用力。上述检测部根据活塞61的按压力来检测反作用力。借助上述缓冲部而使从凸轮机构3对检测部的冲击缓和。上述壳体4包括主体部41以及盖部42。
[0048]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具有隔膜63以及形变传感器10。上述隔膜63是因从凸轮机构3受到反作用力而进行弹性变形的变形部件。上述形变传感器10对隔膜63的变形量(形变量)进行检测。另外,缓冲部包括配置于凸轮机构3 (活塞61)与检测部之间的弹性部件64。隔膜63、形变传感器10以及弹性部件64收纳于收纳部62,该收纳部62形成于盖部42。在壳体4内封入有省略了图示的润滑油。
[0049]输入旋转部件13 —体地具有轴状的轴部131以及有底圆筒状的圆筒部132。上述轴部131以旋转轴线O为轴线。上述圆筒部132朝轴部131的相反侧(凸轮机构3侧)开口。借助滚针轴承133、134而在壳体4的主体部41内将输入旋转部件13支承为能够旋转。轴部131通过花键嵌合的方式而与后差速器22的侧齿轮221R (参照图1)连结。轴部131的外周面与壳体4的主体部41的内表面之间被沿旋转轴线O方向并列的一对密封机构135密封。
[0050]输出旋转部件14 一体地具有轴状的凸台(boss)部141以及有底圆筒状的圆筒部142。上述凸台部141以旋转轴线O为轴线。上述圆筒部142朝凸台部141的相反侧(图1中示出的后轮105R侧)开口。借助滚针轴承143、144而在输入旋转部件13的圆筒部132内将输出旋转部件14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借助球轴承145而在壳体4的盖部42将输出旋转部件14支承为能够旋转。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 (参照图1)的前端部被从输出旋转部件14的开口插入到该输出旋转部件14。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通过花键嵌合的方式以无法进行相对旋转而能够沿旋转轴线O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输出旋转部件14。
[0051]凸台部141收纳于凹部131a,该凹部131a形成于输入旋转部件13的轴部131的圆筒部132侧的端部。凸台部141的外径被设定为比圆筒部142的外径小的尺寸。圆筒部142的开口周边部的外周面与壳体4的盖部42的内表面之间被密封部件146密封。
[0052]多板离合器8配置于输入旋转部件13与输出旋转部件14之间。对于多板离合器8的多个外离合板81与多个内离合板82而言,交替地配置为能够在同一轴线(旋转轴线O)上进行相对旋转,并因在旋转轴线O方向上被按压而相互摩擦接合。
[0053]多个外离合板81花键嵌合于直花键嵌合部132a,该直花键嵌合部132a形成于输入旋转部件13的圆筒部132的内周面。多个外离合板81相对于输入旋转部件13以无法进行相对旋转而能够在旋转轴线O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连结。
[0054]多个内离合板82花键嵌合于直花键嵌合部14a,该直花键嵌合部14a形成于输出旋转部件14的圆筒部142的外周面。多个内离合板82相对于输出旋转部件14以无法进行相对旋转而能够在旋转轴线O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连结。
[0055]电动马达5收纳于电动马达用壳体50内。对于电动马达5而言,利用螺栓5a将电动马达用壳体50安装于壳体4的主体部41。在此,电动马达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的统称,也包括以被限定的角度进行旋转的致动器。电动马达5的输出轴500经由减速机构9以及齿轮传动机构7而连结于凸轮机构3。
[0056]齿轮传动机构7具有第一齿轮71以及第二齿轮72。第一齿轮71配置于减速机构9的旋转轴O1上,利用球轴承73、74而在壳体4的主体部41内将该第一齿轮71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齿轮72配置成其齿轮部720与第一齿轮71啮合,并借助球轴承75而在支承轴76将该第二齿轮72支承为能够旋转。齿轮传动机构7从输出轴500受到被减速机构9减速后的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并将该减速后的旋转力传递至凸轮机构3。输出轴500的旋转轴与减速机构9的旋转轴O1 —致。
[0057]在壳体4、且在主体部41与盖部42之间,与旋转轴线O平行地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引导部件32b。引导部件32b为圆柱状,其轴向上的一端部嵌合固定于形成于主体部41的保持孔41a,其轴向上的另一端部嵌合固定于形成于盖部42的保持孔42a。另外,在引导部件32b外嵌有在轴向上对后述的凸轮机构3的保持器32进行施力的复位弹簧325。复位弹簧325以在轴向上被压缩的状态而配置于主体部41与保持器32之间。利用复位弹簧325的复原力而将保持器32朝盖部42侧弹性地按压,从而能够抑制将多板离合器8释放时的保持器32朝向多板离合器8侧的移动。
[0058]图3是示出减速机构9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0059]减速机构9是偏心摆动减速机构,更详细而言,是少齿差渐开线减速机构。减速机构9具有旋转轴90、输入部件91、自转力施加部件9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输出部件93。减速机构9收纳于减速机构用壳体94内。
[0060]旋转轴90具有偏心部901,该偏心部901以轴线O2为中心轴线,该轴线O2相对于减速机构9的旋转轴O1以偏心量δ而平行地偏心。如图2所示,借助球轴承95而在减速机构用壳体94将旋转轴90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借助球轴承96而在齿轮传动机构7的第一齿轮71将旋转轴90支承为能够旋转。
[0061]输入部件91包括具有以轴线O2为中心轴的中心孔910的外齿齿轮。将滚针轴承97夹设于中心孔910的内周面与偏心部901的外周面之间,由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输入部件91支承于旋转轴90。 输入部件91因从电动马达5受到旋转力而以偏心量δ进行箭头I^n2方向上的圆周运动。在输入部件91形成有绕轴线O2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作为贯通孔的销穿过孔911。在输入部件91的外周面形成有外齿912,该外齿912具有以轴线O2为中心轴的节圆的渐开线齿形。
[0062]对于自转力施加部件92而言,包括以旋转轴O1为中心轴的内齿齿轮,与输入部件91啮合,对因受到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而进行公转的输入部件91施加箭头m1、m2方向上的自转力。在自转力施加部件92的内周面形成有内齿921,该内齿921具有与输入部件91的外齿912啮合的渐开线齿形。
[0063]多个输出部件93包括具有大致均等的外径的销,它们从输入部件91的销穿过孔911穿过而被安装于齿轮传动机构7的第一齿轮71的销安装孔710。多个输出部件93从输入部件91受到由自转力施加部件92施加的自转力并将其输出至齿轮传动机构7的第一齿轮71。在多个输出部件93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降低其与输入部件91的销穿过孔911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滚针轴承98。
[0064]接下来,参照图4~图8对凸轮机构3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示出凸轮机构3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凸轮机构3的凸轮部件31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凸轮机构3的保持器32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凸轮机构3的转动部件33以及支承销34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说明凸轮机构3的动作的说明图。
[0065]凸轮机构3因受到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来自减速机构9的旋转力)而产生在旋转轴线O方向上对多板离合器8进行按压的推力。换言之,通过凸轮机构3而将电动马达5的扭矩转换为对多板离合器8进行按压的按压力。
[0066]凸轮机构3具有凸轮部件31、转动部件33以及保持器32。上述凸轮部件31因受到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而旋转。上述转动部件33在形成于凸轮部件31的凸轮面转动。上述保持器32是将因转动部件33的转动而产生的推力向多板离合器8侧输出的输出部件。凸轮机构3配置于输出旋转部件14的圆筒部142的外周侧。
[0067]如图5所示,凸轮部件31具有穿过孔310,该穿过孔310为环形、且供输出旋转部件14穿过。在凸轮部件31的外周缘的一部分设置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扇形的凸片311。在凸片311形成有与齿轮传动机构7的第二齿轮72 (齿轮部720)啮合的齿轮部311a。第二齿轮72的齿轮部720以及凸轮部件31的齿轮部311a由正齿轮构成,凸轮部件31能够相对于第二齿轮72沿旋转轴线O移动。
[0068]在凸轮部件31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形成有圆筒部312,该圆筒部312从穿过孔310的开口周缘向后轮105R (参照图1)侧突出。在凸轮部件31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端面形成有构成与多板离合器8对置的凸轮面的凸部316以及凹部315。在圆筒部312的内周面与输出旋转部件14的圆筒部142的外周面之间夹设有滚针轴承313 (参照图2)。在凸轮部件31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面与壳体4的盖部42的内表面之间夹设有推力滚针轴承37(参照图2)。
[0069]凹部315以及凸部316沿凸轮部件31的周向交替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凹部315与3个凸部316配置为彼此相邻。凹部315由具有一对切口侧面315a、315b和切口底面315c的、截面为近似矩形形状的切口形成。上述切口侧面315a、315b具有大致均等的切口宽度。上述切口底面315c介于一对切口侧面315a、315b之间。
[0070]凸部316具有倾斜面316a和平面316b。上述倾斜面316a沿凸轮部件31的周向倾斜。倾斜面316a以从凹部315侧朝平面316b逐渐增大凸轮部件31的轴线方向上的厚度的方式倾斜。平面316b由凸轮部件31的轴线方向上的厚度大致均等的平面形成。
[0071]如图6所示,保持器32具有穿过孔320,该穿过孔320为环形、且供输出旋转部件14穿过。对于保持器32而言,其旋转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引导部件32b (参照图2)限制。引导部件32b平行于旋转轴线O、且固定于壳体4的主体部41与盖部42之间。
[0072]在保持器32的多板离合器8侧的端面形成有圆筒部321,该圆筒部321从穿过孔320的开口周缘向多板离合器8侧突出。在圆筒部321的外周侧配置有环板状的按压部件323,该按压部件323因受到来自保持器32的推力而对多板离合器8进行按压(参照图2)。按压部件323通过花键嵌合的方式而与输入旋转部件13的圆筒部132的花键嵌合部132b连结。在按压部件323的一侧端面与保持器32的多板离合器8侧端面之间夹设有滚针轴承 324。
[0073]在保持器32的外周缘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沿凸片322,该凸片322形成有供引导部件32b穿过的引导穿过孔322a、且在径向上突出。另外,在保持器32的外周缘以放射状形成有供图7中示出的支承销34穿过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销穿过孔32a。
[0074]如图4所示,支承销34借助螺母35而被安装于保持器32。如图7所示,在支承销34的外周设置有转动部件33。借助滚针36 (参照图2)而将转动部件3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销34旋转。
[0075]如图8所示,若以倾斜面316a的凸轮部件31的周向两端部中的凹部315侧的端部为始端部316al,则凸轮机构3在转动部件33配置于始端部316al的状态下从保持器32输出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第一凸轮推力P1 (参照图2)。
[0076]另外,若以倾斜面316a的与始端部316al相反的一侧(平面316b侦彳)的端部为终端部316a2,则凸轮机构3在转动部件33配置于始端部316al与终端部316a2之间的状态下从保持器32输出比第一凸轮推力P1大的第二凸轮推力P2 (参照图2)。此时,凸轮部件31将因第一凸轮推力P1以及第二凸轮推力P2的反作用而产生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 (参照图2)经由后述的弹性部件64而朝隔膜63传递。
[0077]图9是示出活塞61、隔膜63、弹性部件64以及形变传感器10的剖视立体图。图10是示出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078]活塞61受到由凸轮机构3产生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并经由弹性部件64而对隔膜63进行按压,从而使隔膜63进行弹性变形。隔膜63的变形量(形变量)由安装于隔膜63的后述的形变传感器10检测。
[0079]对于活塞61而言,其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面形成为与弹性部件64接触而对弹性部件64进行按压的按压面61a。在活塞61与凸轮部件31之间夹设有推力滚针轴承37。推力滚针轴承37具有外圈(outer race)371、内圈(inner race)372以及滚子370。上述滚子370配置于外圈371以及内圈372之间。在活塞61的按压面61a的相反侧形成有与推力滚针轴承37的外圈371接触的轴承接触面61b。活塞61形成为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轴的环形。
[0080]对于隔膜63而言,其由圆环形的金属板构成,并如图10所示那样收纳于收纳部62,该收纳部62作为环形的凹部而形成于壳体4的盖部42。收纳部62朝凸轮部件31侧开口,在里侧形成有外侧阶差部621以及内侧阶差部622。对隔膜63而言,其外周侧卡止于外侧阶差部621,其内周侧卡止于内侧阶差部622。隔膜63的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第一平面63a被弹性部件64按压,在形成于第一平面63a的相反侧的第二平面63b安装有形变传感器10。第一平面63a经由弹性部件64而被按压面61a按压,从而使得隔膜63以在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弯曲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0081]对弹性部件64而言,其一端安装于活塞61的按压面61a,其另一端安装于隔膜63的第一平面63a。借助弹性部件64而使得例如在驱动力传递装置11工作时电动马达5(参照图2)急剧旋转的情况下的从凸轮机构3对隔膜63的冲击缓和。
[0082]图11是图10的形变传感器10的周边部的放大图。其中,图11 (a)示出了从凸轮机构3受到反作用力之前的状态,图11 (b)示出了从凸轮机构3受到反作用力之后的状态。图12是示出形变传感器10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0083]形变传感器10在隔膜63的第二平面63b配置于供弹性部件64抵接的部分的相反侧。如图12所示,形变传感器10具有例如由树脂等绝缘体构成的基部111、由金属箔构成的电阻线112以及从电阻线112的两端引出的导线113a、113b。电阻线112蜿蜒地搭载于基部1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电阻线112在隔膜63的径向上折返5次。此外,将折返后的状态下的电阻线112的隔膜63的径向(图12的箭头A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标距长度(gauge lenth) L0
[0084]若活塞61因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而从图11 (a)示出的状态(初始状态)变化为图11 (b)示出的状态,则隔膜63的第二平面63b的两端部被朝收纳部62的外侧阶差部621以及内侧阶差部622侧按压而在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弯曲)。安装于第二平面63b的形变传感器10的电阻线112在隔膜63的径向上被拉伸,从而使得标距长度L伸长(变长)、且使得截面积减小。由此,使得电阻线112的电阻值增加。
[0085]在活塞61未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的情况下,亦即在从图11 (b)示出的状态变化为图11 (a)示出的状态的情况下,电阻线112的电阻值恢复为初始状态下的电阻值。
[0086]控制装置12 (参照图1)根据因该标距长度L的变化而引起的电阻值的变化来检测隔膜63的变形量(形变量)。由此,控制装置12基于形变传感器10的信号而计算由凸轮机构3产生的凸轮推力,并基于计算出的凸轮推力而控制电动马达5 (参照图2)。在后文中叙述控制装置12在控制电动马达5时所执行的处理的具体例。
[0087]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8以及图11对本实施方式示出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8]为了利用驱动力传递装置11而将传动轴20与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连结,从控制装置12对电动马达5供给电流,将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施加给凸轮机构3而使凸轮机构3工作。此时,凸轮机构3的凸轮部件31绕旋转轴线向而朝一个方向旋转。如图8所示,若凸轮部件31旋转,则转动部件33自配置于凸轮部件31的凹部315的状态(初始状态)起进行转动,攀升至凸轮部件31的凸部316的倾斜面316a上而位于始端部316al。由此,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转换为用于缩小多板离合器8的外离合板81以及内离合板82之间的间隙的第一凸轮推力匕。另外,因第一凸轮推力P1的反作用而产生对活塞61进行按压的第一反作用力F:。
[0089]转动部件33经由支承销34以及滚针36而对保持器32朝多板离合器8侧(图2以及图8的箭头X方向)按压。保持器32在使得多板离合器8的外离合板81与内离合板82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对按压部件323进行按压。按压部件323对外离合板81以及内离合板82朝箭头X方向进行按压,由此缩小彼此相邻的外离合板81与内离合板82之间的间隙。
[0090]另外,凸轮部件31经由推力滚针轴承37而被朝活塞61侧(箭头X的相反方向)按压。由此,活塞61被朝隔膜63按压,从而使得隔膜63以朝收纳部62的里侧突出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0091]接下来,若凸轮部件31受到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而绕旋转轴线O朝一个方向进一步旋转,则转动部件33在凸部316的倾斜面316a朝平面316b转动,进而到达倾斜面316a的终端部316a2并攀升至平面316b上。由此,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转换为用于使多板离合器8的外离合板81与内离合板82摩擦接合的第二凸轮推力P2。另外,因第二凸轮推力P2的反作用而产生对活塞61进行按压的第二反作用力F2。
[0092]从转动部件33被施加了第二凸轮推力P2的按压部件323对外离合板81以及内离合板82朝箭头X方向进行按压,从而使得相邻的外离合板81与内离合板82彼此摩擦接八口 ο
[0093]另一方面,凸轮部件31被第二反作用力F2进一步朝活塞61侦彳(箭头X的相反方向)按压。由此,活塞61被朝隔膜63进一步按压,从而使得隔膜63以朝收纳部62的里侧进一步突出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0094]隔膜63的变形量作为因形变传感器10的电阻线112的标距长度L的变化引起的电阻值的变化而被检测。形变传感器10将检测出的形变量的变化的信号输出至控制装置12(参照图1)。控制装置12基于从形变传感器10输出的信号而计算由凸轮机构3产生的凸轮推力(第一凸轮推力P1以及第二凸轮推力P2),并基于计算出的凸轮推力而控制对电动马达5供给的电流。
[0095]以上,发动机102的驱动力(扭矩)被从输入旋转部件13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14,进而从输出旋转部件14经由后轮105R侧的驱动轴25R而被传递至后轮105R,由此驱动后轮105R旋转。因后轮105R被驱动旋转而将驱动力还传递至成对的后轮105L,从而形成为四轮驱动状态。即,对于四轮驱动车100而言,能够利用驱动力传递装置11而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侧驱动力传递系统101B,并通过控制装置12来控制驱动力的传递量。
[0096]图13是示出控制装置12的控制部122所执行的处理的一个具体例的流程图。控制部122在每个控制周期(例如1ms)反复地执行该流程图示出的处理。图14是示出定义了应当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14的目标扭矩值与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映射的图表。
[0097]控制部122基于车辆行驶状态而设定应当从输入旋转部件13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14的目标扭矩值(步骤SI)。衡量该车辆行驶状态的指标中例如包括前轮104LU04R与后轮105LU05R之间的差动转速、车速。接下来,控制部122根据该目标扭矩值、且将对电动马达5供给的电流值作为指令电流值而对其进行计算(步骤S2)。接下来,控制部122将该指令电流值输出至马达控制电路123 (步骤S3)。
[0098]若利用马达控制电路123而对电动马达5供给与指令电流值对应的电流,则电动马达5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9而传递至凸轮机构3,并使得相对于由凸轮机构3产生的凸轮推力的反作用力转换为隔膜63的变形量。控制部122获取对隔膜63的变形量进行检测的形变传感器10的输出信号(步骤S4),并基于该获取的输出信号而计算由凸轮机构3实际产生的凸轮推力(步骤S5)。接下来,控制部122基于计算出的凸轮推力而计算实际从输入旋转部件13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14的扭矩值(步骤S6)。
[0099]当计算出的扭矩值与目标扭矩值一致时(S7:是),控制部122暂时结束图13示出的流程图中的处理。另一方面,当计算出的扭矩值与目标扭矩值不同时(S7:否),控制部122将计算出的扭矩值与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值之间的关系存储于存储部121 (步骤S8),修正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值以使实际的扭矩值与目标扭矩值一致(步骤S9),并将修正后的指令电流值输出至马达控制电路123 (步骤S3)。由此,基于修正后的指令电流值而利用马达控制电路123对电动马达5供给电流。
[0100]参照图14对控制部122的步骤S8以及步骤S9的处理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图14中的曲线(a)是以定义了步骤SI中设定的目标扭矩值与步骤S2中根据目标扭矩值计算出的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映射为基础的特性曲线。例如,当目标扭矩值为Ttl时,指令电流值为Itl。
[0101]当通过步骤S3的处理而将指令电流值Itl供给至电动马达5时,在步骤S6中计算出的实际的扭矩值比目标扭矩值Ttl小的情况下(例如T1),如图14示出的曲线(b)那样对映射进行修正。由此,对于目标扭矩值Ttl而计算出更大的指令电流值(例如I1X
[0102]另外,当通过步骤S3的处理而将指令电流值Itl供给至电动马达5时,在步骤S6中计算出的实际的扭矩值比目标扭矩值Ttl大的情况下(例如T2),如图14示出的曲线(C)那样对映射进行修正。由此,对于目标扭矩值Ttl而计算出更小的指令电流值(例如12)。
[0103]以上,在步骤S9中,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值Itl被修正为指令电流值I1或I2O即,对于控制部122而言,当在步骤S9中修正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时,基于在步骤S5中计算出的凸轮推力而修正定义了应当从输入旋转部件13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14的驱动力(应当从输入旋转部件13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14的目标扭矩值)与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映射。
[0104]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作用以及效果。
[0105](I)由于形变传感器10将相对于由凸轮机构3产生的凸轮推力的反作用力作为隔膜63的变形量而进行检测,所以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调节凸轮推力。即,控制装置12能够基于来自形变传感器10的信号而计算由凸轮机构3实际产生的凸轮推力,并能够基于计算出的凸轮推力而以良好的精度控制电动马达5。因此,能够使基于凸轮机构3的对多板离合器8的按压力接近所需的值。
[0106](2)在凸轮机构3(活塞61)与隔膜63之间夹设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部件64。因此,即便在例如因电动马达5的急剧旋转等而从凸轮机构3朝向隔膜63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弹性部件64也会将冲击吸收。由此,能够抑制安装于隔膜63的形变传感器10受损的情况。
[0107](3)控制装置12的控制部122基于在步骤S5中计算出的凸轮推力而对定义了应当从输入旋转部件13传递至输出旋转部件14的驱动力与针对电动马达5的指令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映射进行修正,并预先对修正后的映射进行存储,由此能够抑制下次以后的响应的延迟。
[0108]接下来,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09]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单元具有共通的功能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或相应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并省略其说明。
[0110]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11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件6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弹性部件64的结构不同。
[0112]缓冲部件65构成为在橡胶膜653内与气泡652 —起封入有能够压缩的液体651。此外,若橡胶膜653的厚度足够,则缓冲部件65的橡胶膜653的内部也可以构成为仅包括气泡652。S卩,橡胶膜653内可以仅由气体充满。缓冲部件65收纳于形成于壳体4的盖部42的收纳部62,并配置于活塞61与隔膜63之间。
[0113]若活塞61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则活塞61的按压面61a对缓冲部件65 (橡胶膜653)进行按压。因被活塞61按压而使得气泡652被压缩的缓冲部件65 (液体651)对隔膜63的第一平面63a进行按压。由此,隔膜63的外周侧被按压于外侧阶差部621,隔膜63的内周侧被按压于内侧阶差部622,从而使得隔膜63以在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弯曲的方式而进行弹性变形。
[0114]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利用安装于隔膜63的第二平面63b的形变传感器10,将隔膜63的变形量(形变量)作为因电阻线112的标距长度L的变化引起的电阻值的变化量而进行检测(参照图12)。
[0115]凭借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而说明的(I)?(3 )的作用以及效果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116]接下来,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7]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针对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说明的单元具有共通的功能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或相应的标记及名称并省略其说明。
[0118]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119]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而言,其检测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的检测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检测部的结构不同。
[0120]本实施方式中的检测部具有压电传感器1A以及安装板63A。上述压电传感器1A将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转换为电压而进行检测。上述安装板63A用于安装压电传感器10A。
[0121]压电传感器1A以及安装板63A收纳于收纳部62A,该收纳部62A形成于壳体4的盖部42。收纳部62A朝凸轮部件31侧开口,压电传感器1A与形成于收纳部62A的里侧的底面62Aa接触。
[0122]活塞61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并借助弹性部件64而对安装板63A进行按压。安装板63A受到朝向收纳部62A的底面62Aa的按压力。设置于安装板63A的供弹性部件64安装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压电传感器1A被按压于收纳部62A的底面62Aa。压电传感器1A将来自安装板63A的按压力转换为电压,并将电压的变化向控制装置12输出。
[0123]凭借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而说明的(I)?(3)的作用以及效果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124]接下来,参照图17?图1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25]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针对第一?第三实施方式说明的单元具有共通的功能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或相应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并省略其说明。
[0126]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图18是图17的B-B线剖视图。
[0127]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以及检测部的结构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以及检测部的结构不同。
[0128]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是对因从凸轮机构3受到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而被压缩的流体15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6。缓冲部包括与流体15 —起被封入到收纳部67的气泡69。流体15为矿物油,并被封入到形成于盖部42的收纳部67。
[0129]压力传感器6能够使用例如半导体压阻扩散式压力传感器、静电容量式压力传感器等。对于上述半导体压阻扩散式压力传感器而言,在隔膜的表面形成有半导体形变标距,并将隔膜因流体的压力而进行变形所产生的基于压阻效应的电阻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对于上述静电容量式压力传感器而言,使玻璃的固定极与娃的可动极对置而形成电容器,并将可动极因流体的压力而进行变形所产生的静电容量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
[0130]如图18所示,收纳部67在盖部42的内侧壁部421与外侧壁部422之间具有第一收纳部671和第二收纳部672。上述第一收纳部671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而形成为环形。上述第二收纳部672在第一收纳部671的底面671a开口,并沿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延伸。
[0131]第一收纳部671是在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具有深度的环形槽,并朝凸轮部件31侧开口。第一收纳部671的底面671a由与第一收纳部671的深度方向正交的平坦的面形成,第二收纳部672在底面671a的周向上的一处位置开口。第二收纳部672是里侧的端部被封闭的圆孔,例如通过钻削加工的方式而形成,并在里侧形成有圆锥形状。
[0132]在盖部42,用于安装压力传感器6的安装孔423形成为与第二收纳部672连通。换言之,第二收纳部672形成于与供压力传感器6设置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安装孔423由圆孔构成,该圆孔形成为与第二收纳部672正交,其一端在第二收纳部672开口,其另一端朝壳体4 (盖部42)的外部敞开。在安装孔423的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形成于筒部6a的外表面的外螺纹与该内螺纹螺合,该筒部6a设置于压力传感器6的端部。
[0133]图1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活塞66的剖视立体图。
[0134]活塞66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而形成为环形,活塞66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收纳于收纳部67的第一收纳部671。在活塞66的外周面66a、且在周向的整周上形成有外侧密封保持部661,该外侧密封保持部661对将该活塞66的外周面与外侧壁部422之间密封的外侧密封部件661a进行保持。同样地,在活塞66的内周面66b、且在周向的整周上形成有内侧密封保持部662,该内侧密封保持部662对将活塞66的内周面66b与内侧壁部421之间密封的内侧密封部件662a进行保持。
[0135]外侧密封部件661a以及内侧密封部件662a由其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弹性部件构成,例如由环形的O型环构成。利用活塞66、外侧密封部件661a以及内侧密封部件662a而将流体15密封于收纳部67内。
[0136]在活塞66形成有对流体15进行按压的流体按压面66c。另外,在活塞66、且在流体按压面66c的相反侧,形成有与夹设于活塞66与凸轮部件31之间的推力滚针轴承37接触的轴承接触面66d。
[0137]若活塞66因在轴承接触面66d经由推力滚针轴承37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而沿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被朝第二收纳部672侧按压,则流体按压面66c对流体15进行按压而使得收纳部67内的流体15被压缩。
[0138]此时,活塞66的流体按压面66c对气泡69与流体15 —起进行按压。由此,即便在例如因电动马达5 (参照图2)的急剧旋转等而从凸轮机构3对流体15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流体15中所含有的气泡69也被活塞66按压而被压缩,从而能够将冲击吸收。即,由于气泡69的相对于压力的压缩率高于流体15的相对于压力的压缩率,所以当从活塞66施加有冲击时,主要是气泡69收缩而吸收该冲击。
[0139]当活塞66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时,流体15被压缩而使得收纳部67内的流体15的压力升高。另一方面,当活塞66未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时(F1=(KF2=O),流体15并未被压缩,因此,收纳部67内的流体15的压力降低。压力传感器6对该流体15的压力的变化进行检测。
[0140]凭借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而说明的(I)?(3)的作用以及效果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141]接下来,参照图20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42]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与针对第一?第四实施方式说明的单元具有共通的功能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或相应的标记及名称并省略其说明。
[0143]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14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包括能够储存与收纳部67的压力、亦即来自凸轮部件31的反作用力对应的量的流体15的储液器16。
[0145]在储液器16,若在例如由橡胶膜等具有弹性的膜划分出的空间封入有氮气等惰性气体而使得收纳部67内的压力升高,则惰性气体与该压力对应地被压缩。而且,流体15流入并储存于因该压缩而空出的空间。
[0146]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收纳部67A填充有流体15、且不含有气泡。另外,如图20所示,收纳部67A具有第一收纳部671、第二收纳部672以及第三收纳部673。与第二收纳部672相同,上述第三收纳部673在第一收纳部671的底面671a开口、且沿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延伸。
[0147]第三收纳部673在第一收纳部671的底面671a的周向上的一处位置开口。此外,第二收纳部672与第三收纳部673在第一收纳部671的底面671a的周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开口。与第二收纳部672相同,第三收纳部673是里侧的端部被封闭的圆孔,例如通过钻削加工的方式而形成,并在里侧形成有圆锥形状。
[0148]在盖部42,用于安装储液器16的安装孔424形成为与第三收纳部673连通。换言之,第三收纳部673形成于与供储液器16设置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安装孔424由圆孔构成,该圆孔形成为与第三收纳部673正交,其一端在第三收纳部673开口,其另一端由朝壳体4 (盖部42)的外部敞开。在安装孔424的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形成于筒部16a的外表面的外螺纹与该内螺纹螺合,该筒部16a设置于储液器16的一个端部。
[0149]若活塞66因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而沿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被朝第二收纳部672以及第三收纳部673侧按压,则收纳部67A内的流体15被压缩。此时,流体15的一部分流入到储液器16的容器内。
[0150]由此,即便在例如因电动马达5 (参照图2)的急剧旋转等而从凸轮机构3对流体15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流体15的一部分也流入(被压入)到储液器16的容器内,从而能够将冲击吸收。
[0151]凭借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而说明的(I)?(3)的作用以及效果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152]接下来,参照图21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53]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与针对第一?第五实施方式说明的单元具有共通的功能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或相应的标记及名称并省略其说明。
[0154]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检测部及其周边部的剖视放大图。
[0155]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的结构与第四以及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的缓冲部的结构不同。
[0156]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具有弹性部件60和按压部件68。上述弹性部件60是因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反作用力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的流体15的按压力而被弹性地压缩的弹性部件。上述按压部件68因受到流体15的按压力而对弹性部件60进行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0由螺旋弹簧构成。
[0157]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收纳部67B具有第一收纳部671以及第二收纳部672。弹性部件60以及按压部件68收纳于第二收纳部672的里侧(与第一收纳部671相反的一侧)。在第二收纳部672的里侧的端部形成有使得弹性部件60的收纳空间与壳体4 (盖部42)的外部连通的空气孔672a。
[0158]按压部件68具有圆柱形状,并在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配置成比弹性部件60靠凸轮部件31侧。在按压部件68的外周面、且在整周上形成有密封保持部680,该密封保持部680对与第二收纳部672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密封部件680a进行保持。流体15在收纳部67B内被封入到活塞66与按压部件68之间。S卩,流体15与按压部件68的一个端面接触,弹性部件60与按压部件68的另一端面接触。
[0159]若活塞66因受到来自凸轮部件31的第一反作用力F1以及第二反作用力F2而沿平行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被朝按压部件68侧按压,则收纳部67B内的流体15被按压。被活塞66按压的流体15对按压部件68朝弹性部件60侧进行按压。受到流体15的按压力的按压部件68对弹性部件60朝第二收纳部672的里侧(空气孔672a侧)进行按压。受到按压部件68的按压力的弹性部件60在轴向上收缩。此时,在弹性部件60作用有与该收缩对应的反作用力,从而将按压部件68朝流体15侧压回。而且,在从弹性部件60受到该反作用力的按压部件68作用有将流体15朝活塞66压回的力。因此,按压部件68还具有作为对流体15施加弹性部件60的弹力(与弹性部件60的收缩对应的反作用力)的弹力施加部件的功能。
[0160]由此,即便在例如因电动马达5 (参照图2)的急剧旋转等而从凸轮机构3对流体15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按压部件68而使弹性部件60收缩,从而能够使冲击缓和。
[0161]凭借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而说明的(I)?(3)的作用以及效果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162]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够在未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而实施,例如还能够进行如下示出的变形。
[0163](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驱动力传递装置11配置于自后差速器22起直至右侧后轮105R为止的扭矩传递路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驱动力传递装置11配置于传动轴20与后差速器22之间。
[0164](2)减速机构9、凸轮机构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在电动马达5为能够获得较高扭矩的例如DD (直接驱动)马达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减速机构9。
[0165]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调节对离合器进行按压的凸轮机构的推力,并且能够抑制对反作用力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受损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动马达; 离合器,其具有第一摩擦部件以及第二摩擦部件,所述第一摩擦部件以及第二摩擦部件配置为能够在同一轴线上进行相对旋转、且因在轴向上被按压而相互摩擦卡合; 输入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摩擦部件一起旋转; 输出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二摩擦部件一起旋转; 凸轮推力产生机构,其因受到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力而产生在所述轴向上按压所述离合器的凸轮推力; 检测部,其检测相对于所述凸轮推力的反作用力;以及 缓冲部,其使得从所述凸轮推力产生机构对所述检测部的冲击缓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推力产生机构具有: 凸轮部件,其因受到所述电动马达的所述旋转力而旋转; 转动部件,其在形成于所述凸轮部件的凸轮面转动;以及 输出部件,其将因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而产生的所述凸轮推力向所述离合器侧输出,所述凸轮部件将因所述凸轮推力的反作用而产生的所述反作用力经由所述缓冲部传递至所述检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包括弹簧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包括与气泡一起被封入到收纳部的液体,所述收纳部设置于对所述离合器以及所述凸轮推力产生机构进行收纳的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将所述反作用力转换为电压而对转换后的电压进行检测的压电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有: 变形部件,其因从所述凸轮推力产生机构受到所述反作用力而进行弹性变形;以及 形变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变形部件的变形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是检测流体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流体因从所述凸轮推力产生机构受到所述反作用力而被压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包括与所述流体一起被封入到收纳部的气泡,所述收纳部设置于对所述离合器以及所述凸轮推力产生机构进行收纳的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包括蓄积器,在该蓄积器能够蓄积与所述反作用力对应的量的所述流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包括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因受到所述反作用力的所述流体的按压力而被弹性地压缩。
1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控制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来自所述检测部的信号而计算所述凸轮推力,进而基于计算得出的所述凸轮推力而控制所述电动马达。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定义了应当从所述输入旋转部件传递至所述输出旋转部件的驱动力与针对所述电动马达的指令电流值之间的关系的映射而言,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计算得出的凸轮推力而对所述映射进 行修正。
【文档编号】F16D48/06GK104074882SQ201410103989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5日
【发明者】山本健, 久志野宏, 铃木邦彦, 藤井则行, 细川隆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