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06721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密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装置,包括密封装置本体,密封装置本体内部开设有贯穿其轴向的工作腔,工作腔的两端均由端部至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内壁的安装油密封圈的油密封圈安装槽和多个安装O型密封圈的O型密封圈安装槽。工作腔用于安装外部设备的气体输送管路,O型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固定组装于密封装置的内壁上,在外部设置的管路安装至密封装置时,可便利实现外部设备的管路的安装,且油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保证了对外部设备管路的密封性,通过油密封圈将润滑油密封在工作腔内,对管路的滑动进行润滑,保证了长期工作后的密封性能。
【专利说明】密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工业企业流程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0003]目前密封系统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各种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节约能源的要求,密封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性能要求及安全系数也越来越高。由于密封故障造成非计划停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密封性能逐渐成为评定机械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0004]气体动态密封是目前动态密封研究的课题,特别是横向往复式动态密封,横向往复式密封动作频繁,摩擦大,密封难度大。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密封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05]现有的密封装置I'内部设置有腔体,腔体内设置滑柱2',外部设备的排气管路套在滑柱2'内,并与滑柱2'之间通过O型圈密封,滑柱2'的外圈设置两个环形槽3'用以安装O型圈与密封装置I'进行动态密封,从而避免排气管带动滑柱滑动时,密封装置的内腔与滑柱之间产生漏气的问题。然而,单纯的依靠滑柱2'内外壁两个O型圈做密封,在O型圈长期摩擦使用后,易发生损坏,容易出现气体泄漏,且影响生产产品质量,并且现有的密封装置由组装配合的多个部分组成,安装比较复杂。
[0006]因此,如何提高动态密封结构长期使用后的密封性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装置,以实现提高动态密封结构长期使用后的S封性能。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密封装置,包括密封装置本体,所述密封装置本体内部开设有贯穿其轴向的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两端均由端部至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内壁的安装油密封圈的油密封圈安装槽和多个安装O型密封圈的O型密封圈安装槽。
[0010]优选地,在上述密封装置中,所述密封装置本体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伸入所述工作腔内,与所述油密封圈的边缘相抵的通孔螺钉。
[0011]优选地,在上述密封装置中,所述通孔螺钉螺纹安装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内。
[0012]优选地,在上述密封装置中,所述通孔螺钉的旋动端为八角锁紧端。
[0013]优选地,在上述密封装置中,所述密封装置本体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工作腔同轴布置的润滑油添加腔,所述密封装置本体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润滑油添加腔的注油孔,所述密封装置本体上还设置与所述注油孔封堵配合的堵塞。
[0014]优选地,在上述密封装置中,所述堵塞为螺钉堵塞。[0015]优选地,在上述密封装置中,所述油密封圈为U型密封圈。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装置本体,密封装置本体内部开设有贯穿其轴向的工作腔,工作腔的两端均由端部至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内壁的安装油密封圈的油密封圈安装槽和多个安装O型密封圈的O型密封圈安装槽。密封装置本体内贯穿轴向的工作腔用于安装外部设备的气体输送管路,工作腔的两端均由端部至其内部设有油密封圈和多个O型密封圈,密封装置本体的内壁油密封圈安装槽和O型密封圈安装槽,从而将O型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固定组装于密封装置的内壁上,在外部设置的管路安装至密封装置时,可便利实现外部设备的管路的安装,且油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保证了对外部设备管路的密封性,通过油密封圈将润滑油密封在工作腔内,对管路的滑动进行润滑,保证了长期工作后的密封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现有技术中密封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封装置,提高了动态密封结构长期使用后的密封性能。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密封装置,包括密封装置本体I,密封装置本体I内部开设有贯穿其轴向的工作腔2,工作腔2的两端均由端部至内部设置有位于密封装置本体I内壁的安装油密封圈的油密封圈安装槽3和多个安装O型密封圈的O型密封圈安装槽4。密封装置本体I内贯穿轴向的工作腔2用于安装外部设备的气体输送管路,工作腔2的两端均由端部至其内部设有油密封圈和多个O型密封圈,密封装置本体I的内壁油密封圈安装槽3和O型密封圈安装槽4,从而将O型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固定组装于密封装置本体I的内壁上,在外部设置的管路安装至密封装置时,可便利实现外部设备的管路的安装,且油密封圈和O型密封圈保证了对外部设备管路的密封性,通过油密封圈将润滑油密封在工作腔内,对管路的滑动进行润滑,保证了长期工作后的密封性能。
[0024]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密封装置本体I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伸入工作腔2内,与油密封圈的边缘相抵的通孔螺钉5。油密封圈设置于密封装置本体I工作腔2的两端,管路在工作腔2内往复滑动时,将直接对油密封圈提供向外部抽出的作用力,为保证油密封圈安装位置的固定性,避免油密封圈的滑脱,在密封装置本体I的两端设置伸入工作腔2内的通孔螺钉5,通孔螺钉5与油密封圈的边缘相抵以限位,通孔螺钉5的开孔沿其轴向布置,同时开孔的直径不小于工作腔内管路的外径,从而保证外部设备管路的顺利装入和滑动。
[0025]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通孔螺钉5螺纹安装于密封装置本体I内。通孔螺钉5与密封装置之间通过螺钉锁紧,以对油密封圈进行锁紧。
[0026]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通孔螺钉5的旋动端为八角锁紧端。通孔螺钉的锁紧端面为八角形锁紧结构,便于工具的拧紧。油密封圈采用U型密封圈,以保证对工作腔内油位置的限位,避免工作腔内润滑油流出,污染外部环境。
[0027]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密封装置本体I的中部设置有与工作腔2同轴布置的润滑油添加腔6,密封装置本体I上开设有连通至润滑油添加腔6的注油孔7,密封装置本体I上还设置与注油孔7封堵配合的堵塞。密封装置长期使用后,其工作腔内的润滑油损耗,通过在密封装置本体I的中部设置润滑油添加腔6,并在密封装置本体I上开设注油孔7,可定期向工作腔2内添加润滑油,保证密封装置工作的稳定性。优选地,润滑油采用固态油,在满足润滑要求的同时,也避免出现液态油容易泄露的问题,保证气密性。
[0028]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对润滑油孔7进行封堵的堵塞设置为螺钉堵塞。螺钉堵塞易于拆卸,也适用于密封装置的实际工况要求。
[0029]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3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装置本体(1),所述密封装置本体(I)内部开设有贯穿其轴向的工作腔(2),所述工作腔(2)的两端均由端部至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I)内壁的安装油密封圈的油密封圈安装槽(3)和多个安装O型密封圈的O型密封圈安装槽(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I)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伸入所述工作腔(2)内,与所述油密封圈的边缘相抵的通孔螺钉(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螺钉(5)螺纹安装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I)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螺钉(5)的旋动端为八角锁紧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I)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工作腔(2)同轴布置的润滑油添加腔(6),所述密封装置本体(I)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润滑油添加腔(6)的注油孔(7),所述密封装置本体(I)上还设置与所述注油孔(7)封堵配合的堵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塞为螺钉堵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密封圈为U型密封圈。
【文档编号】F16N1/00GK203796949SQ201420187633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7日
【发明者】孙可元, 陈剑, 卢卫民, 李庆国, 陈爽, 李代军 申请人:成都富通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