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0520发布日期:2019-02-10 22:44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安装部件安装至被安装部件的固定件 (retainer)。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外装部件,在车体地板下设置下护板。下护板是为了对车体下表面进行保护、对行驶中的风噪声及空气阻力进行抑制而设置的。在车体板件的下表面部分形成向下方凸出的多个螺栓,在该螺栓处经由固定件而安装下护板。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第1夹具及第2夹具,它们用于将空气动力护板安装至从汽车的主体板件直立设置的双头螺栓。第1夹具具有圆盘形状的凸缘、从凸缘下垂的轴部、以及在轴部内形成的多个弹性卡止片。第2夹具具有能够收纳第1夹具的轴部的筒部、以及在筒部的一端形成的凸缘。

利用专利文献1的第1夹具及第2夹具的凸缘夹着空气动力护板的安装孔的缘部,将第1夹具及第2夹具安装至空气动力护板的安装孔。然后,将双头螺栓压入至在空气动力护板安装的第1夹具的轴部之中,使双头螺栓与轴部内的弹性卡止片卡止,将空气动力护板安装至主体板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62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在将第1夹具及第2夹具安装至空气动力护板时,将第1夹具插入至空气动力护板的安装孔之后,一边按压第1夹具一边将第2夹具的筒部嵌入至第1夹具的轴部而进行安装。这样,由于由第1夹具和第2夹具共2个部件构成,因此安装作业性不好。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作业性好的固定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固定件,其为了将安装部件安装至被安装部件,在对安装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将安装部件固定于被安装部件的轴部,该固定件具有:收容部,其在一端部具有轴部的插入口,用于对轴部进行收容;以及至少一对脚部,其从收容部的一端部侧向外侧延伸。一对脚部能够以向位于一对脚部之间的收容部接近的方式进行弯曲,在前端侧具有与安装部件的安装孔的周围进行卡合的至少一对卡合部。收容部具有与所收容的轴部进行卡止的卡止部。将该固定件从收容部的一端部侧起插入至安装部件的安装孔而卡合部卡合于安装部件,将轴部插入至插入口而卡止部卡止于轴部,将安装部件安装至被安装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安装作业性好的固定件。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固定件的正面侧进行观察的斜视图,图1的(b)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固定件的背面侧进行观察的斜视图。

图2的(a)是固定件的侧视图,图2的(b)是固定件的俯视图,图 2的(c)是固定件的仰视图。

图3的(a)是图2的(b)所示的固定件的线段A-A的剖视图,图3的(b)是图2的(b)所示的固定件的线段B-B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将固定件安装至下护板时的动作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将固定件安装至车体板件时的动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对在安装作业时固定件与下护板的脱离进行抑制的作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的(a)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固定件10的正面侧进行观察的斜视图,图1的(b)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固定件10的背面侧进行观察的斜视图。图2的(a)是固定件10的侧视图,图2的(b)是固定件10的俯视图,图2的(c)是固定件10的仰视图。在这里,对各附图示出的相同或等同的结构要素、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树脂制的固定件10用于将安装部件安装至被安装部件。安装部件为例如在汽车上设置的树脂制的下护板,被安装部件为金属制的车体板件。另外,安装部件不限于下护板,可以为其他的外装部件。

下护板设置于车体的地板下,对车体下表面部分进行保护,降低行驶中的风噪声、空气阻力。在下护板形成多个安装孔,固定件 10分别卡合在安装孔。

在车体板件的下表面,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设置多个螺栓状的轴部。车体板件的轴部是与下护板的安装孔的位置相应地设置的。固定件10被插入至下护板的多个安装孔中,分别进行卡合而取得临时固定状态。然后,将临时固定状态的固定件10卡止于车体板件的轴部而完成安装作业。由此,固定件10在固定于车体板件的状态下对下护板进行保持。

实施方式的固定件10被压入至下护板的安装孔而成为临时固定状态,之后将车体板件的轴部压入至该固定件10,由此能够完成安装,因此安装作业性好。此外,在后面叙述安装作业的详情。

固定件10具有:收容部20,其对车体板件的轴部进行收容;以及一对脚部22,它们与下护板进行卡合。收容部20具有:插入口26,其形成于一端部28;凸缘部24,其形成于另一端部30侧;一对第1 柱部34及一对第2柱部36,它们将一端部28及另一端部30连结;以及多个卡止部38,它们形成于收容部20的内侧。

如图1的(a)所示,在圆盘状的一端部28的中央形成插入口26。从插入口26将车体板件的轴部插入至收容部20内的收容空间。在插入口26的周围形成倾斜面32,该倾斜面32成为轴部的插入引导部。倾斜面32是以从外周向插入口26凹入的方式而形成的。倾斜面32 以随着沿径向朝向内侧而向另一端部30侧接近的方式倾斜。

如图1的(b)所示,在另一端部30的端面形成能够容纳一字型螺丝刀等规定工具的前端的凹部39。另一端部30是为了在从车体板件卸下下护板时将一字型螺丝刀等规定工具的前端嵌入至凹部39使固定件10进行旋转而设置的。

凸缘部24形成于收容部20的另一端部30侧,以从收容部20 的外周面沿径向朝外侧伸出的方式形成。凸缘部24在周向上因为一对切口部44而分离,形成一对圆弧状。凸缘部24在插入至下护板的安装孔时卡挂于安装孔的缘部。

如图2的(a)所示,一对第1柱部34彼此相对,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对第2柱部36。如图2的(b)所示,一对第2柱部36隔着中心轴而分离,以使得能够供车体板件的轴部插入。第1柱部34及第2柱部 36可以由杆形成格子状,也可以由壁形成筒状。

如图1的(a)所示,第1柱部34及第2柱部36形成为截面为长方形形状、且截面的长边方向平行。第1柱部34及第2柱部36的壁面的延伸方向平行。由此,能够将成型用的模具形状形成为一对对开体,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另外,由一对第1柱部34及一对第2柱部 36通过4根柱将一端部28和另一端部30连结,能够提高耐载荷性。

如图2的(a)所示,在一对第1柱部34的内表面,形成向内侧凸出的6个卡止部38。如从图2的(b)的插入口26内观察所示,相对的卡止部38的最小间隔形成得比插入口26的直径小。卡止部38作为具有弹性的爪体而形成为能够弯曲,前端与在车体板件的轴部形成的螺旋状的外周槽进行卡止。卡止部38与脚部22相同地,形成为从一端部28侧向另一端部30侧下垂。

如图1的(a)所示,一对脚部22形成为从收容部20的一端部28 侧的外周面向外侧延伸。一对脚部22具有以随着从根部朝向前端而远离收容部20的方式张开的形状。一对脚部22形成为能够以向位于一对脚部22之间的收容部20接近的方式进行弯曲。脚部22的前端 22a以位于凸缘部24的径向外侧的方式而张开。

脚部22在前端具有第1卡合部40及第2卡合部42(在不区别它们的情况下简称为“卡合部”)。脚部22的卡合部与下护板的安装孔的周围进行卡合。第1卡合部40及第2卡合部42与安装孔的缘部的内外进行卡合,对下护板的上下方向的晃动进行抑制。

如图2的(b)及图2的(c)所示,在凸缘部24上形成的切口部44 形成为,在脚部22以向收容部20接近的方式进行弯曲时,该脚部 22能够进入至该切口部44。由此,凸缘部24和第1卡合部40能够一起卡合于下护板的安装孔的缘部,能够提高耐载荷性。

图3的(a)是图2的(b)所示的固定件10的线段A-A的剖视图,图3的(b)是图2的(b)所示的固定件10的线段B-B的剖视图。图3的(a) 所示的在一对第1柱部34上分别形成的卡止部38,是以相对的卡止部38在轴向上稍微偏移的方式形成的。由此,能够容易地与车体板件的轴部的螺旋状的槽进行卡止。

在图3的(a)及图3的(b)中示出,第2柱部36的截面形成为长方形形状,该截面的长边方向与第1柱部34相同。由此,能够将成型用的模具构造简化。

如图3的(a)所示,第1卡合部40以将脚部22的前端弯曲的方式形成为平板状。第1卡合部40的伸出宽度L1形成为其大小大于或等于凸缘部24的径向宽度L2的一半。由此,即使收容部20及脚部 22弯曲,也能够使固定件难以从下护板的安装孔脱离。另外,能够在将固定件安装至多个安装孔时,容许相对于各个安装孔的位置偏移而进行卡合。

另外,第1卡合部40的伸出宽度L1形成为比第2卡合部42的伸出宽度L3大。由此,能够一边使得第2卡合部42容易穿过下护板的安装孔,一边使得第1卡合部40难以穿过该安装孔,能够使得第 1卡合部40难以从安装孔的缘部脱离。

如图3的(a)所示,脚部22的根部侧的端部与收容部20的扩径面20a连结。由此,能够使脚部22以向收容部20接近的方式进行弯曲的间隔变大。

图4是用于说明将固定件10安装至下护板12时的动作的图。图4的(a)表示将固定件10向下护板12的安装孔12a插入之前的状态,图4的(b)表示将固定件10向安装孔12a插入中途的状态,图4的(c)表示将固定件10安装至下护板12后的临时固定状态。

如图4的(a)所示,安装孔12a的直径比在自由状态下的一对脚部22的最大相对间隔小,且比凸缘部24的外径小。作业者将固定件 10从一端部28侧起压入至安装孔12a。此外,在安装于车体板件的地板下的情况下,下护板12的上表面12b位于内侧(背面侧),下表面12c位于外侧(正面侧)。

如图4的(b)所示,一对脚部22与安装孔12a的缘部抵接而以向收容部20接近的方式弯曲,进入至切口部44。如果将固定件10进一步地压入,则如图4的(c)所示,第2卡合部42跨越安装孔12a的缘部,第2卡合部42卡合于安装孔12a的上侧的缘部,第1卡合部 40卡合于安装孔12a的下侧的缘部。凸缘部24与下护板12的下表面12c抵接而限制过度的压入。这样,作业者仅通过将固定件10压入至安装孔12a,就能够将固定件10临时固定于下护板12,因此安装作业是容易的。另外,通过设置第1卡合部40,从而即使安装孔 12a的直径产生波动,固定件也能够无晃动地卡合于安装孔12a的缘部。

此外,如图4的(a)所示,安装孔12a的直径L4形成得比间隔 L5小,其中,间隔L5是从自由状态下的脚部22的前端22a至收容部20的较远一侧的第1柱部34为止的间隔。由此,即使在安装孔 12a内收容部20向一个脚部22侧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第1卡合部40的卡合,能够使固定件难以从安装孔12a脱离。

另外,安装孔12a的直径L4与间隔L6满足下面的关系式(1),其中,间隔L6是从自由状态下的脚部22的前端22a至收容部20的较近一侧的第1柱部34为止的间隔。

L4<(2×L6) (1)

间隔L6表示自由状态下脚部22在安装孔12a内从收容部20最大限度张开后的长度。通过满足关系式(1),从而设置为脚部22 充分地进行弯曲,能够使固定件10难以从安装孔12a脱离,其中该关系式(1)表示安装孔12a的直径L4比间隔L6的2倍小的情况。

另外,收容部20的外围宽度L7与脚部22的张开宽度L8的合计值比安装孔12a的直径L4大。脚部22的张开宽度L8是指在相对方向上从脚部22的根部至卡合部的底部为止的间隔。

L4<(L7+L8) (2)

由此,脚部22相对于安装孔12a,即使少一个脚部22也能够卡合于安装孔12a的缘部,即使收容部20在安装孔12a内发生位置偏移,卡合也不会脱离。

图5是用于说明将固定件10安装至车体板件14时的动作的图。在图5的(a)中,示出将下护板12安装至车体板件14之前的状态。作业者将固定件10的一端部28与车体板件14的轴部14a对准,将固定件10向上方抬起。轴部14a的前端即便与一端部28的倾斜面 32发生抵接,也会由于倾斜面32的倾斜而被引导向插入口26。

如果将轴部14a的前端引导至插入口26,则将固定件10向上方抬起而将轴部14a收容于收容部20内。如图5的(b)所示,在轴部14a 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槽,卡止部38分别卡止于该槽。由此,能够将对下护板12进行保持的状态的固定件10固定于轴部14a。这样,向轴部14a的安装作业也仅通过压入即可,因此是容易的。

此外,通过向安装后的固定件10的凹部39插入一字型螺丝刀等规定工具的前端而使固定件1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将卡止部38 与轴部14a的卡止解除。

图6是用于说明对在安装作业时固定件10与下护板12的脱离进行抑制的作用的图。图6的(a)表示将轴部14a向收容部20插入之前的状态。下护板12的安装孔12a有多个,对它们分别安装固定件 10,在它们分别设置多个轴部14a。在将多个固定件10固定于轴部 14a的情况下,由于尺寸公差等原因,可能在某个轴部14a与固定件 10的插入口26之间会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6的(a)所示,在轴部14a与插入口26之间发生了位置偏移。如果这样直接将固定件10向上方移动,则如图6的(b)所示,轴部14a 会与一端部28的倾斜面32抵接。如果在轴部14a与倾斜面32抵接的状态下将固定件10推高,则倾斜面32承受向图中右方的载荷。

如图6的(c)所示,由于固定件10的倾斜面32从轴部14a承受的载荷,收容部20移动而轴部14a进入至插入口26。此时,一个脚部22以张开的方式进行弯曲,另一个脚部22以向收容部20接近的方式进行弯曲,从而构成为安装孔12a与卡合部的卡合不会脱离。

这样,即使在安装孔12a内收容部20发生位置偏移,固定件10 也能够以通过一对脚部22进行弯曲而维持卡合的状态,固定于轴部 14a。此外,在轴部14a与插入口26的位置偏移的方向不同于一对脚部22的相对方向的情况下,将固定件10进行轴旋转即可。

并且,卡止部38及脚部22同为能够进行弯曲的弹性体,且从收容部20伸出。多个卡止部38形成为也能够沿一对脚部22的相对方向进行弯曲,卡止部38和脚部22形成为能够沿大致相同的方向进行弯曲。多个卡止部38是夹在一对脚部22之间而形成的,能够沿一对脚部22的相对方向进行变形。另外,沿脚部22的弯曲方向的平面与沿卡止部38的弯曲方向的平面大致平行。由此,不仅通过脚部22 的弯曲,而且在收容部20内通过卡止部38的弯曲,也能够对轴部 14a与插入口26的中心轴之间的位置偏移进行吸收,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并且由于安装孔12a与卡合部的卡合以及轴部 14a的外周槽与卡止部38的卡止难以脱离,因此能够得到高的保持力。

脚部22和卡止部38为弹性爪体,但脚部22从根部起的伸出长度形成得比卡止部38大,比卡止部38形成得更容易弯曲。将外侧的弹性爪体(脚部22)形成得大,将内侧的弹性爪体(卡止部38)形成得小。能够使相对较小的弹性爪体不易损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例,还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对各实施例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施加了这种变形的实施例也可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固定件10用于将车辆的外装部件安装至车体板件的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可以用于将装饰部件、仪表板等内饰部件安装至车体板件。另外,安装部件不限于下护板 12,可以为在位于顶棚的车体板件的上表面处安装的外装部件。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固定件10形成一对脚部22的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可以形成大于或等于3个脚部,可以与脚部相应地在凸缘部24形成切口部44。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收容部20内的卡止部38形成有6个的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卡止部38 可以形成有2个至5个或者大于或等于7个。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车体板件14的轴部14a具有螺旋状的槽的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可以为下述方式,即,轴部14a为杆状体,且在其外周面形成能够由卡止部38进行卡止的台阶部、凸部。

标号的说明

10固定件,12下护板,12a安装孔,12b上表面,12c下表面,14车体板件,14a轴部,20收容部,22脚部,24凸缘部, 26插入口,28一端部,30另一端部,32倾斜面,34第1柱部, 36第2柱部,38卡止部,39凹部,40第1卡合部,42第2卡合部,44切口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安装部件安装至被安装部件的固定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