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279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具备摆动齿轮、具有使该摆动齿轮摆动的偏心体的曲轴及配置在偏心体与摆动齿轮之间的偏心体轴承。

曲轴在其轴向上的大致中央具有偏心体。偏心体的与轴垂直的截面为圆形。为了使摆动齿轮摆动,偏心体具有相对于曲轴的轴心偏心的轴心并且具有相对于曲轴的轴心偏心的外周。

在该齿轮装置中,偏心体轴承具有外嵌于偏心体的内圈、内嵌于摆动齿轮的外圈及配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的滚动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244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具有内圈的偏心体轴承配置在偏心体与摆动齿轮之间。

在将具有内圈的偏心体轴承组装于偏心体时,需要使内圈的轴心与偏心体的轴心一致,并在该状态下使该内圈向偏心体的轴向移动。为了实现该移动,曲轴的比偏心体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外径必须为自曲轴的轴心到偏心体外周为止的最小距离以下。因此,难以将曲轴的端部侧的外径确保为较大,例如,难以在确保必要的强度的基础上还将曲轴的中空部的内径确保为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在偏心体上组装有具有内圈的偏心体轴承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将曲轴的比偏心体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外径确保为更大。

本发明通过如下结构解决上述课题,即,一种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其具备摆动齿轮、具有使该摆动齿轮摆动的偏心体的曲轴及配置在所述偏心体与所述摆动齿轮之间的偏心体轴承,其中,所述偏心体轴承具有外嵌于所述偏心体的内圈,所述曲轴具有设置在比所述偏心体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大径部及设置在该大径部与所述偏心体之间的小径部,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大于自该曲轴的轴心到所述偏心体的外周为止的最小距离,且该大径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偏心体轴承的内圈的内径,所述小径部的外径为自该曲轴的轴心到所述偏心体的外周为止的最小距离以下,且该小径部的轴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偏心体轴承的内圈的轴向上的宽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外径”及“内径”这些术语并非指“直径”,而是“半径(自轴心到外周为止的距离)”的概念。

在本发明中,曲轴的大径部的外径小于偏心体轴承的内圈的内径。因此,偏心体轴承的内圈能够沿轴向通过大径部的外侧,从而能够到达小径部。曲轴的小径部的轴向上的宽度大于偏心体轴承的内圈的轴向上的宽度。并且,小径部的外径为自曲轴的轴心到偏心体的外周为止的最小距离以下。因此,整个偏心体轴承能够完全进入到小径部的轴向上的宽度内,且在该小径部中,通过使偏心体轴承的内圈的轴心沿径向位移,能够使该偏心体轴承的内圈的轴心与偏心体的轴心一致。

由此,即使大径部的外径大于自曲轴的轴心到偏心体的外周为止的最小距离,也能够将偏心体轴承的内圈组装于偏心体上。

根据本发明,在偏心体上组装有具有内圈的偏心体轴承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能够将曲轴的比偏心体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外径确保为更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曲轴上组装偏心体轴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中:G-齿轮装置,11-第1外齿轮(摆动齿轮),21-第1偏心体,30-曲轴,30L-大径部,30S-小径部,36-内销,41-第1偏心体轴承,41A-第1内圈,51-第1凸缘体,71-第1曲轴轴承,R30L-大径部的外径,R30S-小径部的外径,R21-e21-最小偏心距离(最小距离),r41A-第1偏心体轴承的第1内圈的内径,W41A-第1偏心体轴承的第1内圈的轴向上的宽度,W30S-小径部的轴向上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其侧视图。另外,图1相当于图2的沿箭头I-I线的剖视图。

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具备:轴心摆动的外齿轮10(摆动齿轮)、具有使该外齿轮10摆动的偏心体20的曲轴30。曲轴30构成该齿轮装置G的输入轴。对曲轴30的结构以后详述。

在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中,作为摆动齿轮具备并排的两个外齿轮10(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通过具备两个外齿轮10,可以在不加大齿轮装置G的径向上的大小的情况下增加传递容量。各外齿轮10通过形成于曲轴30上的两个偏心体20(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而进行摆动(轴心C11及C12进行摆动)。为了使第1外齿轮11与第2外齿轮12的摆动得到平衡,第1偏心体21与第2偏心体22彼此以180°的相位差偏心。对偏心体20的结构以后详述。

在偏心体20与外齿轮10之间配置有偏心体轴承40(第1偏心体轴承41及第2偏心体轴承42)。具体而言,在第1偏心体21与第1外齿轮11之间配置有第1偏心体轴承41。在第2偏心体22与第2外齿轮12之间配置有第2偏心体轴承42。第1偏心体轴承41与第2偏心体轴承42为相同结构的轴承。

第1偏心体轴承41由球轴承构成,所述球轴承具有外嵌于第1偏心体21的第1内圈41A、内嵌于第1外齿轮11的第1外圈41B及组装在第1内圈41A与第1外圈41B之间的第1滚动体(滚珠)41C。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轴向上的宽度为W41A。第2偏心体轴承42也具有与此相同的结构。

摆动齿轮(即外齿轮10)与非摆动齿轮(即内齿轮32)内啮合。内齿轮32的轴心C32是固定的(不摆动)。内齿轮32具有与外壳34一体化的内齿轮主体32A、沿轴向形成在该内齿轮主体32A的销槽32B及旋转自如地组装在该销槽32B内且构成该内齿轮32的内齿的圆柱形内齿销32C。内齿轮32的内齿的数量(即内齿销32C的根数)比第1外齿轮11的外齿的数量稍多(本例子中仅多出一个)。

在外齿轮10的轴向上的两侧配置有凸缘体50(第1凸缘体51及第2凸缘体52)。具体而言,在外齿轮10的轴向上的一侧(本例子中为与负载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第1凸缘体51。在外齿轮10的轴向上的另一侧(本例子中为负载侧)配置有第2凸缘体52。凸缘体50经由主轴承60(第1主轴承61及第2主轴承6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外壳34。

在该实施方式中,主轴承60由背对背组装的角接触球轴承构成。第1主轴承61具有与第1凸缘体51一体化的内圈61A、内嵌于外壳34的专用的外圈61B及组装在内圈61A与外圈61B之间的滚动体(滚珠)61C。第2主轴承62也具有与此相同的结构。

在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的从其轴心C11、C12偏移的位置贯穿有多个内销36。由于内销36贯穿外齿轮10,因此该内销36的动作与该外齿轮10的自转同步。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形成有供内销36贯穿的多个第1内销孔11A及第2内销孔12A。

内销36嵌入于第1凸缘体51及第2凸缘体52。在第1凸缘体51形成有供内销36嵌入的第1内销保持孔51A。在第2凸缘体52形成有供内销36嵌入的第2内销保持孔52A。

更加具体而言,内销36以间隙配合方式嵌入于(配置在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的)第1凸缘体51的第1内销保持孔51A。内销36未与第1内销保持孔51A的底部51A1抵接(确保有间隙δ51A)。另一方面,内销36以过盈配合方式嵌入(压入)于(配置在负载侧的)第2凸缘体52的第2内销保持孔52A。内销36与第2内销保持孔52A的底部52A1抵接。内销36通过与该底部52A1抵接来实现轴向上的定位。

另外,在第1凸缘体51及第2凸缘体52,以与第1内销保持孔51A及第2内销保持孔52A同轴的方式分别贯穿形成有第1贯穿孔51P及第2贯穿孔52P。形成在第1凸缘体51侧的第1贯穿孔51P作为经由所述间隙δ51A向内销36与第1内销保持孔51A之间供给润滑剂的润滑通路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间隙配合的内销36与第1内销保持孔51A之间产生微振磨损。

与此相对,形成在第2凸缘体52侧的第2贯穿孔52P作为从与内销相反的一侧插入未图示的夹具来敲打出内销36时的该夹具的插入孔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轻松地从该第2内销保持孔52A分离(分解)以过盈配合方式嵌入于第2凸缘体52的第2内销保持孔52A的内销36。

作为被驱动部件的对象部件(被驱动部件:省略图示)与第2凸缘体52(以过盈配合方式嵌入有内销36的一侧的凸缘体)连结。图1的符号52B表示用于连结对象部件的螺栓孔。传递至第1凸缘体51及第2凸缘体52的外齿轮10的自转成分经由第2凸缘体52传递至对象部件。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将齿轮装置G的刚性维持较高(能够抑制发生松动),并且在从对象部件侧施加有径向荷载时,能够防止过大的负载施加于内销36。

如上所述,内销36的间隙配合及过盈配合的组合最优选在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的凸缘体侧采用间隙配合而在负载侧的凸缘体侧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但也可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在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的凸缘体侧采用过盈配合而在负载侧的凸缘体侧采用间隙配合。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凸缘体51与第2凸缘体52经由内销36连结,并且第1凸缘体51与第2凸缘体52还经由多个轮架销38连结。轮架销38在与内销36相同的圆周上且在各内销36之间从第2凸缘体52突出并且与第2凸缘部52形成为一体。轮架销38通过从第1凸缘体51侧拧入的轮架螺栓39与第1凸缘体51连结。各轮架销38间隙嵌合(留有间隙地贯穿)于外齿轮10。即,即使外齿轮10摆动,轮架销38也不与外齿轮10接触。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内销36外嵌有内辊74作为滑动促进部件。内辊74的一部分与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的第1内销孔11A及第2内销孔12A抵接。内辊74的外径小于第1内销孔11A及第2内销孔12A的内径,在内辊74与该第1内销孔11A及第2内销孔12A之间确保有最大相当于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的第1偏心量e21及第2偏心量e22的两倍的第1间隙δ21及第2间隙δ22。外齿轮10的摆动成分被确保在该内辊74与第1内销孔11A及第2内销孔12A之间的第1间隙δ21及第2间隙δ22吸收。另外,在第1外齿轮11与第2外齿轮12之间,夹有用于抑制该第1外齿轮11与第2外齿轮12在轴向上移动的插入环15。

另外,在外壳34的轴向上的侧面连结有负载相反侧罩84。在负载相反侧罩84与曲轴30之间配置有油封86。并且,在外壳34与第2凸缘体52之间配置有油封88,在第2凸缘体52与曲轴30之间也配置有油封90。符号92表示O型环。通过这种结构,在曲轴30的径向上的外侧对齿轮装置G进行密封化。在齿轮装置G的内部封入有润滑剂。

如上所述,在动力传递方面,第1偏心体21侧与第2偏心体22侧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第1偏心体21侧与第2偏心体22侧,用于组装偏心体轴承40(第1偏心体轴承41或第2偏心体轴承42)的结构有所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要求在曲轴30的第1偏心体21的轴向上的端部侧(与负载相反的一侧)形成用于形成后述螺孔30T的大径部30L。因此,本发明适用于在曲轴30的第1偏心体21上组装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结构。

与此相对,在曲轴30的第2偏心体22的轴向上的端部侧(负载侧)无需形成螺孔等,因此不需要形成大径部。因此,本发明不适用于在曲轴30的第2偏心体22上组装第2偏心体轴承42的结构。

因此,以下,主要对在曲轴30的第1偏心体21上组装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3,曲轴30在其径向中央具有与轴心C30同轴的中空部30G。中空部30G沿轴向以相同的内径r30G贯穿曲轴30。曲轴30在该曲轴30的与负载相反的一侧具有第1偏心体21、设置在比该第1偏心体21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大径部30L及设置在该大径部30L与第1偏心体21之间的小径部30S。

首先,从曲轴30的第1偏心体21的结构开始进行说明。

曲轴30一体地具有用于使第1外齿轮11摆动的第1偏心体21。第1偏心体21的外径R21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内径r41A一致。第1偏心体21的轴心C21相对于曲轴30的轴心C30偏心第1偏心量e21。第1偏心体21的与轴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是外径为R21的圆形。即,第1偏心体21的外周相对于曲轴30的轴心C30偏心相当于第1偏心量e21的量。

更加具体而言,在第1偏心体21中,该第1偏心体21的最大偏心部(图1、图3中为下侧)处的自曲轴30的轴心C30到该第1偏心体21的外周为止的距离成为最大偏心距离(R21+e21)。并且,在第1偏心体21中,第1偏心体21的最小偏心部(图1、图3中为上侧)处的自曲轴30的轴心C30到该第1偏心体21的外周为止的距离成为最小偏心距离(R21-e21)。

第1偏心体21的轴向上的宽度为W21。如前述,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轴向上的宽度为W41A。第1偏心体21的轴向上的宽度W21大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轴向上的宽度W41A(W21>W41A)。

接着,曲轴30在该曲轴30的第1偏心体21的轴向上的端部侧(该实施方式中为轴向上的最端部)具有大径部30L。大径部30L是在曲轴30的小径部30S与轴向端面30E之间外径最大的部分。

大径部30L的轴心C30L与曲轴30的轴心C30一致。大径部30L的外径R30L大于第1偏心体21的到外周为止的最小偏心距离(R21-e21)(R30L>(R21-e21))。大径部30L的外径R30L小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内径r41A(R30L<r41A)。大径部30L的轴向上的宽度在本例子中为W30L,可以设为任意的宽度(并无特别限定)。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大径部30L设置在曲轴30的轴向上的“最端部”。但本发明的大径部无需一定设置在曲轴的轴向上的最端部。例如,在比大径部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还可以存在外径小于该大径部的部分。

并且,大径部也可以设置在偏心体的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多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大径部30L形成有挡圈槽30D。根据看法,可以将该结构理解为在第1偏心体21的轴向上的端部侧且在该挡圈槽30D的轴向上的两侧的两处形成有大径部30L、30L2。在比小径部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设置有满足本发明的大径部的条件的多个部分时,该多个大径部均可作为本发明中的大径部而发挥功能。

曲轴30的中空部30G的内径r30G恒定,因此在外径R30L较大的大径部30L,能够确保相对较厚的壁厚t30L(=R30L-r30G)。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曲轴30的壁厚t30L厚的大径部30L,从轴向上的端面30E沿轴向形成有螺孔30T。螺孔30T用于连结向输入轴(即曲轴30)传递来自驱动源侧的动力的部件(例如齿轮或带轮等:省略图示)。

曲轴30在大径部30L与第1偏心体21之间还具有小径部30S。

曲轴30的小径部30S为组装第1偏心体轴承41时使该第1偏心体轴承41的轴心C41位移的区域。小径部30S的外径R30S小于大径部30L的外径R30L(R30S<R30L)。小径部30S的轴心C30S与曲轴30的轴心C30一致。即,曲轴30的轴心C30、大径部30L的轴心C30L及小径部30S的轴心C30S同心。

小径部30S的外径R30S小于(也可以相同于)最小偏心距离(即自曲轴30的轴心C30到第1偏心体21的外周为止的最小距离(R21-e21)),R30S≤(R21-e21)。小径部30S的外径R30S小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内径r41A。小径部30S的轴向上的宽度W30S大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轴向上宽度W41A(W30S>W41A)。

另外,在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中,如前述,在外齿轮10的轴向上的侧部配置有第1凸缘体51及第2凸缘体52。在配置在外齿轮10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第1凸缘体51与曲轴30之间,配置有用于支承曲轴30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第1曲轴轴承71。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曲轴轴承71由不具有专用的内圈及外圈的滚子71C构成。曲轴30的小径部30S构成该(不具有内圈的)第1曲轴轴承71的滚子的滚动面。另外,图1中的符号71R表示第1曲轴轴承71的保持架。

在曲轴30的大径部30L的在轴向上偏靠偏心体20侧,形成有所述挡圈槽30D。在挡圈槽30D配置挡圈80。并且,在第1偏心体21与第2偏心体22之间,形成有沿周向绕一圈的突起部30P。在该挡圈80与突起部30P之间配置有第1偏心体轴承41、壁厚的衬垫81、第1曲轴轴承71的保持架71R及壁薄的衬垫82。由此,实现第1偏心体轴承41与第1曲轴轴承71在轴向上的定位。

另外,在配置在第2外齿轮12的轴向上的另一侧的第2凸缘体52与曲轴30之间,配置有用于支承曲轴30的轴向上的另一侧的第2曲轴轴承72。第2曲轴轴承72由在专用的内圈72A和外圈72B之间具有滚动体(滚珠)72C的球轴承构成。

第2曲轴轴承72配置在轴承搭载部30F,该轴承搭载部30F具有比第2偏心体22的最小偏心距离(自曲轴30的轴心C30到第2偏心体22的外周为止的最小距离)小的外径R30F。因此,如上所述,(即便不适用本发明)也能够将第2偏心体轴承42毫无障碍地组装于曲轴30的第2偏心体22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说明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组装相关的作用之前,先说明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作用。

在曲轴30(输入轴)的大径部30L,经由螺孔30T连结有未图示的动力传递部件。若曲轴30通过来自驱动源侧的动力而进行旋转,则与该曲轴30形成为一体的偏心体20(第1偏心体21及第2偏心体22)旋转。若偏心体20旋转,则经由偏心体轴承40(第1偏心体轴承41及第2偏心体轴承42)组装在该偏心体20的外周的外齿轮10(第1外齿轮11及第2外齿轮12)的轴心C11、C12进行摆动。

外齿轮10与内齿轮32内啮合。外齿轮10的外齿的齿数比内齿轮32的内齿的齿数(内齿销32C的根数)仅少一个。由此,输入轴每旋转一周,外齿轮10的相位相对于内齿轮32偏移与齿数差相当的量(1齿量),从而进行自转。该自转成分经由贯穿外齿轮10的内辊74而传递至内销36,从而使内销36围绕内齿轮32的轴心C32(=曲轴30的轴心C30)而进行公转。

通过该内销36的公转,支承内销36的第1凸缘体51及第2凸缘体52绕内齿轮32的轴心C32进行旋转(自转)。通过第1凸缘体51及第2凸缘体52的旋转,经由螺栓孔52B连结于第2凸缘体52的对象部件(被驱动部件)被驱动。

在此,以如下方式进行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组装。

图3是表示将第1偏心体轴承41组装于曲轴30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本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中,曲轴30的大径部30L的外径R30L小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内径r41A(r41A>R30L)。因此,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能够跨过大径部30L而向小径部30S侧移动(图3中的P1)。

小径部30S的轴向上的宽度W30S大于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轴向上的宽度W41A。因此,整个第1偏心体轴承41完全进入到小径部30S的轴向上的宽度W30S内。并且,小径部30S的外径R30S小于自曲轴30的轴心C30到第1偏心体21的外周为止的最小偏心距离(R21-e21)。

因此,在该小径部30S中,能够使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轴心C41A沿径向从原来的曲轴30的轴心C30(=大径部30L的轴心C30L=小径部30S的轴心C30S)位移至第1偏心体21的轴心C21(图3中的P2)。即,在小径部30S中,能够使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的轴心C41A与第1偏心体21的轴心C21一致。

其结果,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第1偏心体轴承41向第1偏心体21侧移动,能够将该第1偏心体轴承41外嵌于第1偏心体21(图3中的P3)。即,即使大径部30L的外径R30L大于自曲轴30的轴心C30到第1偏心体21的外周为止的最小偏心距离(R21-e21),也能够将第1偏心体轴承41的第1内圈41A组装于第1偏心体21的外周上。

换言之,在第1偏心体21上组装有具有第1内圈41A的第1偏心体轴承41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G中,以往,为了组装具有内圈的第1偏心体轴承41,无法将曲轴30的比第1偏心体21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外径设为大于最小偏心距离(R21-e21)。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不仅能够组装具有第1内圈41A的第1偏心体轴承41,而且还能够将比第1偏心体21更靠轴向上的端部侧的外径设为大于最小偏心距离(R21-e21)。

由此,例如,在曲轴30中形成大小相同的中空部30G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形成于大径部30L的螺孔30T周边的强度。若从相反的观点来看,则相对于具有相同的偏心体20的曲轴30而言,能够形成更大的中空部30G。但是,本发明的曲轴并不一定要具有中空部,可以是实心的曲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曲轴轴承71由不具有专用内圈的滚子71C构成,并且由小径部30S构成该滚子71C的滚动面。由此,可以将原本必要的曲轴轴承的配置空间有效地用作(兼用)用于组装偏心体轴承的小径部,从而能够防止轴向上的长度增大。并且,由于曲轴轴承不具有内圈,因而无需加大曲轴轴承的径向上的大小也可以增加滚子71C的容量。但是,曲轴轴承无需一定配置在小径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曲轴轴承可采用具有内圈的轴承。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大径部30L设置有螺孔30T,并且利用该螺孔30T连结动力传递部件(用于向曲轴传递来自驱动源侧的动力的部件)。但是大径部的利用并不一定限定于这种形成螺孔的例子。例如,也能够利用于在大径部形成花键或键槽等,并且利用花键或键来连结大径部与动力传递部件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加厚大径部的壁厚,因此也可获得能够确保更高的动力传递强度或能够确保更大的中空部等作用效果。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偏心体20一开始就与曲轴30形成为一体。但是偏心体可以是将分体构成的具有偏心部的部件连结在曲轴的主体上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非摆动齿轮(上述例子中为内齿轮32)的轴心C32上只设置有一个曲轴30的、所谓中心曲柄式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适用了本发明。但是,已知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还有在从非摆动齿轮的轴心偏移的位置设置有具有使摆动齿轮摆动的偏心体的多个曲轴的、所谓分配式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这种分配式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中的配置在偏心体与摆动齿轮之间的偏心体轴承具有内圈的情况,并且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摆动齿轮由外齿轮构成,非摆动齿轮由内齿轮构成。但是,该外齿轮和内齿轮的关系彼此相反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也是公知的。在本齿轮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外齿轮作为非摆动齿轮而内齿轮作为摆动齿轮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