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组合压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524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弹性组合压桥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机械固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性组合压桥。



背景技术:

现如今,很多产品或机械都需要固定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常规的固定方式多位使用螺栓、弹垫、平垫、螺母的结合,另外还结合焊接固定。总体来说,这些固定方式相对于这个结构而言为“点连接”。为防止在低频震动的环境下产生低频震动,比如图1所示,固定在船舶上的电器柜。此种情况下,螺栓连接作用力面积较小,对周边焊缝不能起到保护作用,焊缝经常有被撕裂的现象。于是,需要增加固定件的厚度,或增加加强结构。如此,不但会导致成本上升,也没有达到解决局部变形的缺点的效果。

因此,亟待发明一种简单、合理的固定工件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性组合压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弹性组合压桥,用以将待固定物体固定在指定位置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开设有第一螺栓孔,供固定待固定物体的螺栓穿过;压板,设于所述顶板所在平面的同一侧,用于贴于待固定物体的固定处;支撑肋,用于连接顶板和压板。

此方案利用压板与待固定物体较大的接触面积,扩大了固定工件与待固定物体的固定面积,防止在低频震动中周边的焊缝被撕裂。同时,利用顶板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间隙,使的顶板和待固定物体之间有弹性变形的空间,从而能抵消相当的低频震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板用以贴于待固定物体的一面内凹呈双面坡屋顶状,两个坡面处分别是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对所述顶板施力时,能通过所述支撑肋使所述压板的内凹面完全贴合于待固定物体的固定处。

这种结构在没有通过螺栓收紧固定时,压板是不完全贴合在待固定物体上的,只有当施力压紧后才会使二者完全贴合。通过这种方式,压板与待固定物体之间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能抵消部分低频震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二压板不衔接,所述压板与所述支撑肋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压板和所述第二压板互相靠近的一侧则同时与所述支撑肋的另一端相连。

这种设计中,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互相分离,进一步增加了压板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弹性空间,进一步抵消低频震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二压板不衔接,所述支撑肋包括第一支撑肋和第二支撑肋;所述第一支撑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板靠近第二压板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板靠近第一压板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

这种设计通过两个支撑肋分别支撑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提高了弹性组合压桥整体的强度,也进一步扩大了压板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弹性空间,进一步提升抵消低频震动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肋与第一压板所成夹角大于90°,小于180°;第二支撑肋与第二压板所成夹角大于90°,小于180°。

这种设计提高了弹性组合压桥整体的强度,也进一步扩大了压板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弹性空间,进一步提升抵消低频震动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互相靠近的一侧通过限位底板连接;所述限位底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贯通的第二螺栓孔,供固定待固定物体的螺栓穿过。

这种设计进一步增强弹性组合压桥的整体强度,增强了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弹性复位的能力,增强了弹性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所述第一斜撑的一端连于第一支撑肋,另一端连于第一压板,用于固定第一支撑肋和第一压板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二斜撑的一端连于第二支撑肋,另一端连于第二压板,用于固定第二支撑肋和第二压板的相对位置。

这种设计,通过增加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进一步增强弹性组合压桥的强度,增强了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弹性复位的能力,增强了弹性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施力将压板放置在待固定物体的固定处时,所述第一压板和/或第二压板上贴合于待固定物体的一侧与不贴合于待固定物体的一侧存在高差,其高差范围为1~3mm。

此设计限定了弹性组合压桥侧边与中部的高差,使高差符合所需减震的产品惯量,避免因落差过大导致固定不牢。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固定结构;

图2为弹性组合压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弹性组合压桥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弹性组合压桥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弹性组合压桥的又一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使用弹性组合压桥固定物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公开的弹性组合压桥,如图2所示,用以将待固定物体固定在指定位置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0,开设有第一螺栓孔,供固定待固定物体的螺栓穿过;压板20,设于所述顶板10所在平面的同一侧,用于贴于待固定物体的固定处;支撑肋30,用于连接顶板10和压板20。

此方案利用压板20与待固定物体较大的接触面积,扩大了固定工件与待固定物体的固定面积,防止在低频震动中周边的焊缝被撕裂。同时,利用顶板10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间隙,使的顶板10和待固定物体之间有弹性变形的空间,从而能抵消相当的低频震动。

其中,压板20用以贴于待固定物体的一面内凹可以呈双面坡屋顶状。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坡面处分别是第一压板21和第二压板22;对所述顶板10施力时,能通过所述支撑肋30使所述压板20的内凹面完全贴合于待固定物体的固定处。

这种结构在没有通过螺栓收紧固定时,压板20是不完全贴合在待固定物体上的,只有当施力压紧后才会使二者完全贴合。通过这种方式,压板20与待固定物体之间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能抵消部分低频震动。

另外,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压板21与所述第二压板22不衔接,所述压板20与所述支撑肋3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压板21和所述第二压板22互相靠近的一侧则同时与所述支撑肋30的另一端相连。

这种设计中,第一压板21和第二压板22互相分离,进一步增加了压板20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弹性空间,进一步抵消低频震动。

为了提高了弹性组合压桥整体的强度,也为了进一步扩大了压板20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弹性空间,以便进一步提升抵消低频震动的效果。

所述所述第一压板21与所述第二压板22不衔接,所述支撑肋30包括第一支撑肋31和第二支撑肋32;所述第一支撑肋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板21靠近第二压板22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板10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肋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压板22靠近第一压板21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板10连接。

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肋32与第二压板22所成夹角R大于90°,小于180°。第一支撑肋31与第一压板21所成夹角也介于90°和180°之间。

这种设计提高了弹性组合压桥整体的强度,也进一步扩大了压板20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弹性空间,进一步提升抵消低频震动的效果。

同时,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压板21和第二压板22互相靠近的一侧还可以通过限位底板50连接;所述限位底板50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贯通的第二螺栓孔51,供固定待固定物体的螺栓穿过。

这种设计进一步增强弹性组合压桥的整体强度,增强了第一压板21和第二压板22弹性复位的能力,增强了弹性效果。

考虑到弹性组合压桥的整体强度和复位能力,如图4和图5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斜撑41和第二斜撑42;所述第一斜撑41的一端连于第一支撑肋31,另一端连于第一压板21,用于固定第一支撑肋31和第一压板21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二斜撑42的一端连于第二支撑肋32,另一端连于第二压板22,用于固定第二支撑肋32和第二压板22的相对位置。

这种设计,通过增加第一斜撑41和第二斜撑42进一步增强弹性组合压桥的强度,增强了第一压板21和第二压板22弹性复位的能力,增强了弹性效果。

为使高差符合所需减震的产品惯量,需要限定弹性组合压桥侧边与中部的高差,避免因落差过大导致固定不牢。

如图2至4,在不施力将压板20放置在待固定物体的固定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压板21和/或第二压板22上贴合于待固定物体的一侧与不贴合于待固定物体的一侧存在高差,其高差h范围为1~3mm。

工作原理:当待固定物体与地面连接时,可用弹性组合压桥在上部压住,而后使用螺栓宁静,并使弹性组合压桥的压板20部分压平,从而压住底部连接处的金属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连接处的受理面积,减小了弹性变形的区域,从而可减小低频震动时的摆动幅度。

如图6所示,当待固定物体与其他物体相固定时,可两个弹性组合压桥将待固定物提和该其他物体夹持后通过螺栓紧固。此时,两个弹性组合压桥的压板分别贴合于待固定物体和该其他物体。

以上表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