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尘过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5349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尘过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用滚动件,尤其涉及一种防尘过辊。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过辊一般由辊轴1’、辊筒2’、轴承3’和端盖4’等部件组成。由于过辊可以起到运输、滚压和支撑的作用,所以过辊在工业生产中经常见到,如食品包装机械、药品包装机械及绝大部分的印刷品生产中都离不开过辊,尤其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更是被广泛应用,比如涂布机、分条机、极片成型机、卷绕机、叠片机和包装机等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也都离不开过辊。然而现有过辊一般采用端盖4’与辊筒2’端部平齐(见图1)或者轴承3’直接外露(见图2)等安装方式,导致现有的过辊普遍存在轴承卡滞现象。而轴承卡滞的主要原因是轴承密封效果较差,这样来料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微小粉尘易进入轴承内部,并与轴承滚珠或滚珠槽粘在一起,使滚珠在转动过程中阻力明显增大,而当粉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轴承磨损和卡滞。此外,现有技术中对于过辊卡滞后的维护方式主要有:1)频繁清洁过辊表面粉尘;2)当轴承卡滞严重时,更换轴承。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过辊卡滞后一般需要频繁更换轴承,且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同时还大大缩短了过辊的使用寿命。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过辊作进一步的改进,以解决现有过辊由于粉尘而导致的轴承卡滞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过辊,该防尘过辊能够有效防止外部粉尘进入过辊的轴承内部,有效解决过辊轴承卡滞问题,降低过辊的报废率和后期维护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一种防尘过辊,包括辊轴、辊筒、第一轴承和端盖,所述辊筒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辊轴上,所述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辊轴的一端,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辊轴且靠近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部,所述端盖沿周向上设置有第一集尘槽,所述第一集尘槽与所述辊筒的内壁形成第一集尘空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端盖设置第一集尘槽,这样能够使得过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集中在第一集尘槽与辊筒的内壁形成的第一集尘空间内,粉尘再进入第一轴承内部将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能够大大减少粉尘进入第一轴承的概率,延长过辊的使用寿命;而且维护方便,只需定期清洗端盖的第一集尘槽,这样大大降低了后期的维护周期和维护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辊筒中对应所述第一集尘槽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导流斜面,所述第一导流斜面与所述第一集尘槽形成第一集尘空间。第一导流斜面可辅助加强第一集尘槽内粉尘流出的概率,从而减小粉尘在第一集尘槽内长时间的堆积,进一步降低粉尘进入第一轴承内部的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于所述辊轴的另一端,所述辊轴沿周向上设置有第二集尘槽,所述第二集尘槽与所述辊筒的内壁形成第二集尘空间。通过在辊轴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集尘槽,并与辊筒的内壁形成第二集尘空间,能够使得过辊起到更好的防尘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辊筒中对应所述第二集尘槽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导流斜面,所述第二导流斜面与所述第二集尘槽形成第二集尘空间。第二导流斜面可辅助加强第二集尘槽内粉尘流出的概率,从而减小粉尘在第二集尘槽内长时间的堆积,进一步降低粉尘进入第二轴承内部的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筒包括辊筒本体和辊筒腔,所述辊筒腔设置于所述辊筒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导流斜面和所述第二导流斜面分别设置于所述辊筒腔的端部边缘。将所述辊筒设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其主要起到保护和缓冲的作用。导流斜面可辅助加强集尘槽内粉尘流出的概率,从而减小粉尘在集尘槽内长时间的堆积,进一步降低粉尘进入轴承内部的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筒还包括两个卡紧部,两个所述卡紧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斜面、所述第二导流斜面连接。

其中,所述端盖包括端盖本体、止挡部和连接孔,所述止挡部设置于所述端盖本体的端部并抵挡住所述第一轴承,所述连接孔设置于所述端盖本体的中央。止挡部可将第一轴承与第一集尘槽完全隔开,从而使进入端盖缝隙内的绝大部分粉尘都集中在第一集尘槽内;而端盖通过连接孔与辊轴的端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辊轴的端部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能够加强端盖对辊轴的密封效果,从而减少粉尘落入集尘槽的概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盖本体的周向上具有导向锥面。当粉尘落在端盖外表面时,可通过过辊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和重力等作用使粉尘由导向锥面流向端盖外侧,减少粉尘进入轴承缝隙槽内的几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9°。将导流部的表面设计成具有一定倾角的导向锥面,这样设计更容易通过震动使粘附在端盖表面的粉尘滑离端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5°。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紧部与所述第一导流斜面、所述第二导流斜面形成的夹角β均为140~170°。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紧部与所述粉尘导流斜面形成的夹角β为159°。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轴与所述端盖为可拆卸安装。可通过拆卸端盖,然后用细毛刷直接刷洗第一集尘槽即可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同时还可以定期对轴承添加润滑油,保持轴承在良好润滑状态下运行,延长轴承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过辊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一轴承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设置密封圈可以加强第一轴承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减少粉尘进入第一轴承的概率,延长第一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端盖设置集尘槽,这样能够使得过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集中在集尘槽与辊筒的内壁形成的集尘空间内,粉尘再进一步进入轴承内部将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能够大大减少粉尘进入轴承的概率,延长过辊的使用寿命;而且维护方便,只需定期清洗端盖的集尘槽,这样大大降低了后期的维护周期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过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过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辊轴;2’-辊筒;3’-轴承;4’-端盖;1-辊轴;2-辊筒;21-第一导流斜面;22-第二导流斜面;23-卡紧部;3-第一轴承;4-端盖;41-端盖本体;42-止挡部;43-第一集尘槽;44-连接孔;411-导向锥面;5-第二轴承;6-第二集尘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6所示,一种防尘过辊,包括辊轴1、辊筒2、第一轴承3和端盖4,辊筒2通过第一轴承3套设于辊轴1上,第一轴承3套设于辊轴1的一端,端盖4安装于辊轴1且靠近第一轴承3的端部,端盖4沿周向上设置有第一集尘槽43,第一集尘槽43与辊筒2的内壁形成第一集尘空间。其中,端盖4包括端盖本体41、止挡部42和连接孔44,止挡部42设置于端盖本体41的端部并抵挡住第一轴承3,连接孔44设置于端盖本体41的中央。止挡部42可将第一轴承3与第一集尘槽43完全隔开,从而使进入端盖4缝隙内的绝大部分粉尘都集中在第一集尘槽43内;而端盖4通过连接孔44与辊轴1的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端盖4设置第一集尘槽43,这样能够使得过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集中在第一集尘槽43与辊筒2的内壁形成的第一集尘空间内,粉尘再进入第一轴承3内部将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能够大大减少粉尘进入第一轴承3的概率,延长过辊的使用寿命;而且维护方便,只需定期清洗端盖4的第一集尘槽43,这样大大降低了后期的维护周期和维护成本。

优选的,辊筒2中对应第一集尘槽43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导流斜面21,第一导流斜面21与第一集尘槽43形成第一集尘空间。第一导流斜面21可辅助加强第一集尘槽43内粉尘流出的概率,从而减小粉尘在第一集尘槽43内长时间的堆积,进一步降低粉尘进入第一轴承3内部的风险。

优选的,还包括第二轴承5,第二轴承5套设于辊轴1的另一端,辊轴1沿周向上设置有第二集尘槽6,第二集尘槽6与辊筒2的内壁形成第二集尘空间。通过在辊轴1的另一端开设第二集尘槽6,并与辊筒2的内壁形成第二集尘空间,能够使得过辊起到更好的防尘效果。

优选的,辊筒2中对应第二集尘槽6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导流斜面22,第二导流斜面22与第二集尘槽6形成第二集尘空间。第二导流斜面22可辅助加强第二集尘槽6内粉尘流出的概率,从而减小粉尘在第二集尘槽6内长时间的堆积,进一步降低粉尘进入第二轴承5内部的风险。

优选的,辊筒2包括辊筒2本体和辊筒2腔,辊筒2腔设置于辊筒2本体的内部,第一导流斜面21和第二导流斜面22分别设置于辊筒2腔的端部边缘。将辊筒2设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其主要起到保护和缓冲的作用。导流斜面可辅助加强集尘槽内粉尘流出的概率,从而减小粉尘在集尘槽内长时间的堆积,进一步降低粉尘进入轴承内部的风险。

优选的,辊筒2还包括两个卡紧部23,两个卡紧部23分别与第一导流斜面21、第二导流斜面22连接。

优选的,连接孔44和辊轴1的端部过盈配合。通过过盈配合能够加强端盖4对辊轴1的密封效果,从而减少粉尘落入集尘槽的概率。

优选的,端盖本体41的周向上具有导向锥面411。当粉尘落在端盖4外表面时,可通过过辊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和重力等作用使粉尘由导向锥面411流向端盖4外侧,减少粉尘进入轴承缝隙槽内的几率。

优选的,导向锥面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9°,更为优选的α为5°。将导流部的表面设计成具有一定倾角的导向锥面411,这样设计更容易通过震动使粘附在端盖4表面的粉尘滑离端盖4。

优选的,卡紧部23与第一导流斜面21、第二导流斜面22形成的夹角β均为140~170°,更为优选的β为159°。

优选的,辊轴1与端盖4为可拆卸安装。可通过拆卸端盖4,然后用细毛刷直接刷洗第一集尘槽43即可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同时还可以定期对轴承添加润滑油,保持轴承在良好润滑状态下运行,延长轴承使用寿命。

优选的,端盖4与第一轴承3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设置密封圈可以加强第一轴承3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减少粉尘进入第一轴承3的概率,延长第一轴承3的使用寿命。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